寶寶遲遲不說話,語言啟動期,四大手勢幫寶寶開口

2020-12-26 陪寶寶讀書

電梯裡遇到20層的阿姨帶著自家孫子小白,兒子看到上來人,馬上說:媽媽,鄰居來啦。我說你怎麼不問好啊。兒子心情很好於是說「奶奶好,哥哥好。」這一問好可不要緊,一下打開了阿姨的話匣子,阿姨說:「你看看,都是差不多大的孩子,你這個都會問好了,我家這個心裡啥都懂,就是不說話,你說急人不急人。」

儘管有老話講「貴人語遲」,但是經過育兒作者們的普及,大部分長輩也都知道了,孩子兩歲還不說話,肯定是有什麼問題。這裡面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能理解你說的意思,並且能夠去按照指令做出回應。一種是孩子不但自己不說,也聽不懂家長在說什麼。兒童心理醫生,會將後一種情況歸於智力和自閉症的因素。而我們大部分寶寶的情況都是前一種。

明明聽得懂,為什麼不說話?

朋友家孩子晨晨和樓下小白是一個狀況,每次見到晨晨都會問:「你猜猜阿姨給你帶了什麼好吃的?」晨晨不說話就是一個勁地往我身後看,仿佛想要看看我藏了什麼寶貝在身後。那麼孩子為啥不說話呢?主要有一下三種情況

情況一:沒必要說

聽朋友說,晨晨的日常起居是姥姥來照顧的,老人疼孩子,捧在手裡怕掉,含在嘴裡怕化,一天恨不得24小時貼身防守。孩子的需求被百分之百的滿足,甚至有些時候,寶寶沒想到,姥姥先想到了。

比如,睡覺醒來,晨晨覺得口渴,舔了舔嘴唇,姥姥馬上小跑著拿來一杯水。吃飯時,姥姥一邊吃飯一邊看晨晨的反應,晨晨的一顆丸子滾到了盤子外,姥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夾回去了。服務這塊拿捏的死死的,孩子哪裡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要求呢?要求都被預見了。久而久之就覺得沒必要說什麼了

情況二:不知道如何表達

我們都知道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從積累到爆發的過程。如果沒有大量的對話,孩子就沒把法開口說話。因此幾乎所有的育兒博主都在告訴爸媽,你要和孩子大量對話。

媽媽群裡有個小夥伴表示很委屈,我們兩口子跟孩子說話啊,也在他面前聊天,可是為啥娃沒啥毛病,就是不說話呢?有一次她發上來一段跟孩子對話的視頻,我就知道為啥了。這位媽媽說話語速極快,即便對於孩子也是如此,而且他問孩子的問題,完全也都不是孩子能理解和回答的。那麼這樣的溝通就是無效溝通,也無法教會孩子該如何表達。

情況三:表達得不到回應

此外,如果在孩子學說話的階段,不能夠對孩子的表達(這種表達可能是語言、動作)很好地回應,有時候也會影響寶寶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嬰兒在七八個月時的啊啊,被一些爸爸媽媽認為是無意識的,就不回應,這樣是很不好的。

寶寶的語言啟動期

回想一下寶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話的呢?我家寶寶大概是在1歲左右,就像老人們說的嘴隨腿。可是你想過為什麼嗎?

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寶寶,不但完成了前期的積累,隨著自主意識的覺醒,他有了清晰地表達意識。比如我家孩子最初學會的除了爸爸媽媽之外,就是「拿這個」,在這之前,他會伸出一隻手指向那個物品。

我們把這個時期成為寶寶的「語言啟動期」,這是語言積累到語言表達的量變到質變,和寶寶語言能力的達標以及說話的意願都密不可分。

四種手勢教孩子如何「講話」

心理學家有一個有趣的公式: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這表明人們獲得的信息大部分來自視覺印象,來自55%的肢體語言。

如果問怎麼做能幫助娃開口說話,大部分爸爸媽媽都知道,該多多和娃說話,交流。然而有一個重要因素卻經常被忽略,那就是「手勢」。在教寶寶說話時,巧用手勢能讓娃更快的理解我們語言的含義,教會他們用手勢,也可以極大地激發寶寶的交流意願,讓他們儘快開口。下面我們就來學學這五種重要的手勢吧!

手指:那個這個

這是寶寶最先學會的手勢,帶娃出去散步時,很多媽媽都會推著車在寶寶身後說:看柳樹都綠了,那邊還有朵花。實際上這樣的交流可以說是無效的。正確的方式,是停下來,蹲在寶寶面前,用手指著要說的那件物品,告訴寶寶:這是柳樹、這是花。這樣寶寶不但清晰的學會了名詞,還能逐漸學會用手指物。等他主動說,那個那個的時候,我們就能順理成章地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大拇指:真棒

我家寶寶學會的第二個手勢是真棒,在他玩遊戲和吃飯時,我經常會用這個手勢來鼓勵他。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教給孩子,讓他們用這個手勢鼓勵自己,誇別人,表達情緒。

揮手:打招呼和再見

即便寶寶不會說話,也可以教他用揮手來和陌生人打招呼再見,而不是因為不會說話,就被排除在社交圈外。這樣久而久之,寶寶就默認為自己不用參與。如無必須,也沒有交流意願,這對語言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攤開手掌:還要

因為我的寶寶語言發展比較好,每次跟朋友們分享孩子學說話的經驗時,都會提到,讓孩子有需求。簡單來講,就是當他們有需求的時候,不要馬上滿足,讓他們用手勢或者語言來告訴我們。這樣他們就能發現,語言有神奇的作用,更加願意使用語言。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相關焦點

  • 寶寶一歲半了還不說話,慌的一匹,不會是語言發育遲緩吧?這可怎麼辦?
    ①大人少言寡語,和寶寶缺乏語言交流,寶寶缺乏最基本的語言環境,無從學習,無從模仿。父母若是都不愛和寶寶說話,或者沒空和寶寶說話,娃說話能早嗎?②家長的照顧過於全面,寶寶根本不用嘗試表達,只要一個眼神,媽媽立馬知道寶寶是餓了?拉了?還是困了?久而久之,寶寶就會習慣並依賴於這樣的交流方式,遲遲不肯開口說話了。
  • 寶寶小手握緊拳頭?家長讀懂寶寶的手勢語言,才能更好地呵護寶寶
    但是大多是第一次當父母,對於照顧這個小寶寶還真是充滿了忐忑,主要原因就在於,寶寶不會說話,只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家長學會讀懂寶寶的手勢語言十分必要。剛榮升寶媽的同事燕子最近被孩子弄得整天十分焦慮。仔細一問原來是最近孩子特別鬧騰,總是把身邊的東西扔的到處都是,奶粉喝到一半就扔奶瓶,牛奶溢得到處都是,看到自己滿身牛奶還咯咯地笑。
  • 想和還不會說話的寶寶溝通其實沒那麼難,這8個手勢也許有用
    2017-09-09 10:30 來源: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楊洋 有不少幼兒,尤其是男孩子的父母,都會為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而擔憂,即便他們知道孩子各方面都很正常,說話是遲早的事,但孩子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大發脾氣,仍會讓父母感到萬般無奈。
  • 寶寶說話晚要不要緊?一招幫助寶寶早開口
    其中有一個常常被大家討論到的話題就是:孩子越來越大了,可是還沒有開口說話,怎麼辦?這一次,丁香媽媽就為大家找來了專業的心理學老師葉壯,來教教大家如何讓孩子開口說、說得好。不僅如此,在過年這麼喜慶的日子裡,我們當然也要來給大家送新年福利啦~原價 99 元的課程,現在只需 19.9 元!
  • 2歲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發展寶寶語言能力,還有這幾件事不能忽視
    不過也收到了一些媽媽留言,表示家裡的寶寶還不怎麼會說話、或者說不清、說不連貫,要怎麼辦?今天就再來跟大家聊聊語言能力發展的話題。你的寶寶真的是語言滯後嗎?語言能力並不是單一地指寶寶有沒有開口說話,它其實包括理解、語音、表達三大部分。
  • 一歲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3個技巧,教孩子「能說會道」
    鄰居也是一臉愁容,說不知道為什麼,孩子開口說話特別遲,很多同齡的孩子都會說一些話,也會跟著大人叫爸爸媽媽,以前自己的兒子半歲就會叫爸爸媽媽了,結果這個寶寶的語言表達卻異常遲鈍。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有一些孩子開口說話特別遲,嚴重的話可能都要到學齡前階段才開口說話的,不僅不會說,也不想說話,這個時候父母的指引就很關鍵了。
  • 不說話、說話晚、說不清,寶寶語言發育遲緩怎麼辦?
    寶寶不張口說話,很多家長都用「貴人語遲」來安慰寶寶和家人。 但家長聽說過「狼孩」的故事嗎? 被父母拋棄或丟失的孩子,機緣巧合下被野生動物「收養」。 語言發育的黃金期,「狼孩」整日與動物為伴,沒有接觸過任何人類語言。
  • 寶寶會說話前,父母試著使用「寶寶手語」,跟孩子溝通更順暢
    一開始孩子表現的非常的不耐煩,突然之間媽媽開口說話了,問他有什麼需要?這個9個月大的孩子聽到媽媽的話就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雖然媽媽並不是那麼具體的知道孩子有什麼樣的需求,但是她也知道孩子可能是渴了或者是餓了,於是媽媽就將水拿給了孩子,結果孩子真的就捧著水喝了起來。
  • 0~3歲是寶寶開口說話的關鍵期,這3個技巧,能讓寶寶說話更伶俐
    0~3歲是培養孩子開口說話的重要階段,在條件反射的訓練下和有著良好語言的環境下,是開啟孩子早教的關鍵期,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了解孩子0~3歲這個階段的發育特點,才能因材施教。研究發現:1~3歲的孩子在生長發育的出現的往往是直覺行動思維,這是思維的初級表現,也是寶寶開口說話的關鍵期。
  • 小手會說話 解讀寶寶手勢的意
    寶寶小手能說話 解讀寶寶幾個手勢的意思   媽媽爸爸只要細心一點,就能慢慢讀懂寶寶的小手在講著什麼的話,逐漸掌握寶寶肢體運動發育所發出的信息。   寶寶在睡眠中會有這種手勢,說明他正在做夢,他的眼球在眼皮下輕輕地轉動,有時還會發出輕輕的鼾聲。其實,夢中的寶寶睡得並不深,隨時都可能會醒來。   但最讓媽媽頭疼的一件事是寶寶一醒來就哭,這時,如果發現寶寶哭鬧不止,怎麼抱、哄也不能停止,卻一直蠕動著嘴唇做出吞咽動作,這都是口渴和飢餓的表現,那就要及時餵奶哦。
  • 七個月大的寶寶開口說話了,寶爸卻不高興,大家知道原因後都笑了
    當然,孩子如果在某個大型運動項目上顯得有些遲鈍,做父母就要開始擔心,就會不自覺地陷入焦慮的情緒中。特別是和身邊的其他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時,總是會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比如學會走路?能講話嗎?7個月大的寶寶一開口,就讓寶爸崩潰了。
  • 讓寶寶語言能力超前又好帶
    帶嬰兒最讓新手父母挫折的一點是,寶寶還不會說話,彼此無法理解,寶寶哭鬧時只能用猜的去試著了解原因。近30年來美國開始推廣嬰兒手語,親子多了一種溝通方式,6個月大開始練習的話,通常寶寶8個月大時就可能看到成果,成功學會的嬰兒情緒會比較平和穩定,將來學習開口說話進度也會比沒學過的幼兒超前,還能促進腦部發育好處多多。
  • 可愛「天線寶寶」是她一生所愛 90後女教師助聽障寶寶開口說話
    因為一直生活在無聲世界裡,像琪琪這樣的孩子無法感知聲音,所以他們很難開口說話。一位矯治老師,正在教琪琪小朋友學習說話。,讓他們學習說話,幫助聽障寶寶融入正常社會。一般我們都是先從聽覺入手,肯定聽是最重要的,我們先會讓寶寶去察覺聲音。比如說我會拿一個小鼓,敲一下鼓,寶寶就會把這邊的玩具丟到那邊去。  剛開始的開口會很難,因為他從來沒有開過口,他不知道聲帶如何去振動,他不知道如何去用這個位置發力。我會讓他去摸著我的聲帶,摸這個位置,感受這個位置的振動,然後幫他發音。
  • 7個月大寶寶開口說話,寶爸卻高興不起來,眾人得知原因後笑不停
    七個月大寶寶開口說話,卻令寶爸崩潰當孩子咿咿呀呀的時候,往往最親近的家長才能知道孩子到底想表達什麼需求,當然,期待孩子早日開口說話也成了家長一個心願。最近,在四川成都,一個7個月大的小寶寶就火了,因為只有七個月的小嬰兒竟然開口說話了!
  • 想讓寶寶早說話?語言啟蒙是關鍵,3個小技巧助寶寶「早開金口」
    所以做爸爸媽媽的對孩子的語言啟蒙就要重視起來,父母們一定要好好把握機會教育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越早培養出孩子的開口說話的能力,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父母就能越好的和孩子一起交流和孩子一起成長,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 寶寶開口說話的早晚,暗示了孩子智商的高低?老一輩人:貴人語遲
    但是,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都不同,有的孩子開口比較早,9、10個月就已經能清楚地叫人了,但有的小傢伙開口則比較晚,一歲多了說話仍是磕磕絆絆的,而這時老一輩人就會說:「這時貴人語遲,別著急!」寶寶們開口說話的早晚,真的暗示了孩子智商的高低嗎?
  • 寶寶一歲多還不會說話?其實不是他的錯,而是父母沒做對!
    堂哥家的二寶,已經一歲半了還不太會說話,連基本的稱呼還沒學全,只會叫媽媽、奶奶,其餘全用「嗯、嗯」來表達,這讓一家人非常著急。正常來說,寶寶在一歲多時已經會說簡單的短句了,為何堂哥家的寶寶卻遲遲不會說話呢?
  • 寶寶開口說話晚、吐字不清?三種錯誤的引導方式,希望你沒做過
    文|福林媽咪很多寶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伶俐,都盼著寶寶早日開口說話。當聽到寶寶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時,寶媽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些成就感。可是,如何正確地引導寶寶說話,寶媽們都做對了嗎?首先,按照人體發展的規律,一般情況下寶寶會在10個月左右就會開口牙牙學語了。但實際上一部分寶寶在6個多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模仿父母說的詞彙了。如果語言能力比較強的話,甚至可以簡單地說出1-2個詞彙了。由於寶寶還很小,有時候說出的詞彙並不準確,容易引起寶爸寶媽的誤解。
  • 寶寶還不會用手勢表達自己,有問題嗎?
    寶寶還不會用手勢表達自己,有問題嗎? 在寶寶學會說話之前,他會用手勢和身體姿勢來表達自己,這是他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裡程碑,對寶寶以後開口說話也很有幫助。
  • 寶寶手勢蘊藏奧秘,看懂寶寶手勢,你就比大多數家長更厲害
    很多寶媽都有一個感受,就是自從當媽之後,怎麼看自己的寶寶怎麼可愛,瞅哪都喜歡,好像與生俱來就攜帶著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可愛氣息。但是最讓人頭疼的一點就是,寶寶雖然可愛,可是不會說話就讓人比較頭疼,每次看著寶寶的小手張牙舞爪的比劃著,嘴裡咿咿呀呀的叫著,就是不知道到底想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