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小子》是在2011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電影,其實在最開始上映的時候,我並沒有去看,直到看到《假小子》獲得了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評審團獎的時候,我覺得非常的驚喜,最近二刷,有很多感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其實泰迪熊獎是柏林電影節專門為影展中反映男女戀情題材電影所設置的獎項,在最開始的時候,我是抱著看一段甜蜜的愛情的心態去的,而這一部電影最主要的還是通過性別的相關話題進行討論的,不那麼沉重,淡淡的,但是也非常的美好。
主人公是一個帶著男孩子氣的女孩子蘿拉,蘿拉對於自己是女生這一件事情一直都不認同,為了掩蓋自己的不認同,蘿拉決定要裝扮成一個男生。
所以她剪著乾淨利落的短髮,平時的穿著扮更是非常的中性,和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候,更是會假裝自己是一個男孩子,但是這一個秘密不能夠永遠的保存下去,當家人知道自己的偽裝,當朋友知道自己的掩飾,應該怎麼辦呢?
然而這一部電影讓我最為喜歡的是,它在宣揚的時候又不刻意,用細節影響著觀眾,慢慢的劇情,給人一種十分美好浪漫的感覺,但是也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思考,實在是太有魅力了。
電影氛圍輕快明朗,簡單的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能夠給觀眾帶來共鳴
現在有很多的電影為了帶給觀眾共鳴,為了帶動觀眾的情緒,會做很多的渲染,而這一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卻是非常的簡單,日常的感覺,在電影的開頭是透光樹葉縫隙灑落下來的斑駁陽光,十分的清新,也預示著故事的結局會是美好的。
雖然說這一個電影本身是存在很多的矛盾和衝突的,但是放在電影情節裡面,卻不會讓人覺得那麼激烈,更多的是孩子自然成長的瞬間,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學會的包容和坦然。
看著蘿拉和妹妹在嬉戲打鬧,看著其他小夥伴在追趕,再看著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這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那麼的簡單。
蘿拉在小夥伴面前裝扮男孩子的事情被媽媽發現了,謊言也就此揭穿了。和蘿拉一起玩的小夥伴都不相信,情緒也有很大的波動,在孩子看來,如果真的想要證明自己是女生,那麼脫下褲子就是最好的證明,而蘿拉逃跑了,蘿拉一個人躲在大樹的後滿,畫面讓人充滿了期待。
通過細節的描寫引人深思,電影背後有太多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在這個時候,原生家庭對蘿拉的而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媽媽來說,蘿拉裝扮成一個男孩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在最開始的時候母親的反應也非常的激烈,甚至還出手打了蘿拉,但是後來母親也發現,動手是不對的,於是和蘿拉進行和解。
而這個母親做的和解方式是所有家長都應該學會的,她並不是簡單的道歉,而是說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用自己的行為去引導孩子。
媽媽和蘿拉說:我這樣子做不是為了傷害你或者是教訓你,這是我的責任,你明白嗎?我不介意你扮成男孩,這也不會讓我傷心,但不能再這樣子下去了,如果你有辦法就告訴我,因為我也沒有辦法了。
這簡短的幾句話裡面表達了母親對蘿拉的愛和包容,因為自己是母親,孩子是否裝扮成男孩對於母親來說不重要,但是這件事情對於蘿拉本身來說很重要,所以蘿拉必須要學會面對。從母親的話裡面,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愛,也感受到了無助。
媽媽的行為最根本的地方不在於讓蘿拉改變自己對性別的認知,因為媽媽也知道性別的認知並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改變的,而是通過這件事情來讓蘿拉變得誠實,變得勇敢,要讓蘿拉直面自己是女生的事實,這是原生家庭給予蘿拉最大的支持。
而還有蘿拉周圍的朋友,雖然在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意接受,情緒都非常的激烈,但是慢慢的,身邊的朋友也開始接受蘿拉,最為明顯的就是麗薩,麗薩主動找蘿拉,她們都在嘗試著包容和理解蘿拉。這對於蘿拉來說是溫暖的。
結語
那麼在你的家庭裡面呢?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遇到難題的時候,你又是如何進行引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