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假小子》:孩子對性別的不認同,家長的包容有多重要?

2020-12-26 德雲嘚一嘚

《假小子》是在2011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電影,其實在最開始上映的時候,我並沒有去看,直到看到《假小子》獲得了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評審團獎的時候,我覺得非常的驚喜,最近二刷,有很多感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其實泰迪熊獎是柏林電影節專門為影展中反映男女戀情題材電影所設置的獎項,在最開始的時候,我是抱著看一段甜蜜的愛情的心態去的,而這一部電影最主要的還是通過性別的相關話題進行討論的,不那麼沉重,淡淡的,但是也非常的美好。

主人公是一個帶著男孩子氣的女孩子蘿拉,蘿拉對於自己是女生這一件事情一直都不認同,為了掩蓋自己的不認同,蘿拉決定要裝扮成一個男生。

所以她剪著乾淨利落的短髮,平時的穿著扮更是非常的中性,和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候,更是會假裝自己是一個男孩子,但是這一個秘密不能夠永遠的保存下去,當家人知道自己的偽裝,當朋友知道自己的掩飾,應該怎麼辦呢?

然而這一部電影讓我最為喜歡的是,它在宣揚的時候又不刻意,用細節影響著觀眾,慢慢的劇情,給人一種十分美好浪漫的感覺,但是也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思考,實在是太有魅力了。

電影氛圍輕快明朗,簡單的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能夠給觀眾帶來共鳴

現在有很多的電影為了帶給觀眾共鳴,為了帶動觀眾的情緒,會做很多的渲染,而這一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卻是非常的簡單,日常的感覺,在電影的開頭是透光樹葉縫隙灑落下來的斑駁陽光,十分的清新,也預示著故事的結局會是美好的。

雖然說這一個電影本身是存在很多的矛盾和衝突的,但是放在電影情節裡面,卻不會讓人覺得那麼激烈,更多的是孩子自然成長的瞬間,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學會的包容和坦然。

看著蘿拉和妹妹在嬉戲打鬧,看著其他小夥伴在追趕,再看著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這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那麼的簡單。

蘿拉在小夥伴面前裝扮男孩子的事情被媽媽發現了,謊言也就此揭穿了。和蘿拉一起玩的小夥伴都不相信,情緒也有很大的波動,在孩子看來,如果真的想要證明自己是女生,那麼脫下褲子就是最好的證明,而蘿拉逃跑了,蘿拉一個人躲在大樹的後滿,畫面讓人充滿了期待。

通過細節的描寫引人深思,電影背後有太多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在這個時候,原生家庭對蘿拉的而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媽媽來說,蘿拉裝扮成一個男孩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在最開始的時候母親的反應也非常的激烈,甚至還出手打了蘿拉,但是後來母親也發現,動手是不對的,於是和蘿拉進行和解。

而這個母親做的和解方式是所有家長都應該學會的,她並不是簡單的道歉,而是說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用自己的行為去引導孩子。

媽媽和蘿拉說:我這樣子做不是為了傷害你或者是教訓你,這是我的責任,你明白嗎?我不介意你扮成男孩,這也不會讓我傷心,但不能再這樣子下去了,如果你有辦法就告訴我,因為我也沒有辦法了。

這簡短的幾句話裡面表達了母親對蘿拉的愛和包容,因為自己是母親,孩子是否裝扮成男孩對於母親來說不重要,但是這件事情對於蘿拉本身來說很重要,所以蘿拉必須要學會面對。從母親的話裡面,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愛,也感受到了無助。

媽媽的行為最根本的地方不在於讓蘿拉改變自己對性別的認知,因為媽媽也知道性別的認知並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改變的,而是通過這件事情來讓蘿拉變得誠實,變得勇敢,要讓蘿拉直面自己是女生的事實,這是原生家庭給予蘿拉最大的支持。

而還有蘿拉周圍的朋友,雖然在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意接受,情緒都非常的激烈,但是慢慢的,身邊的朋友也開始接受蘿拉,最為明顯的就是麗薩,麗薩主動找蘿拉,她們都在嘗試著包容和理解蘿拉。這對於蘿拉來說是溫暖的。

結語

那麼在你的家庭裡面呢?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遇到難題的時候,你又是如何進行引導的呢?

相關焦點

  • 《假小子》:成長的煩惱背後,是對敢於做自己的包容和鼓舞
    文|三斤談娛樂《假小子》是於2011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電影,該片曾經獲得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評審團獎。泰迪熊獎是柏林電影節專門為影展中各個單元反映男女戀愛題材電影所設的一個專門獎項。這部電影以性別相關話題為主要探討,沒有像以往大部分涉及此類話題的電影一樣那麼沉重,而是以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小孩為切入點,以向觀眾講述一個孩子的成長煩惱的方式,引人深思。影片講述的是男孩子氣的小女孩蘿拉因為對自己性別的不認同,剪著短髮頭髮,打扮中性,在小夥伴面前總是模仿著男孩子的各種行為,假裝自己是男孩子。在被發現後,決定面對真實的自己,並被同伴接納的故事。
  • 別讓「褲子」贏了「裙子」,避免孩子性別認同錯位,家長要這樣做
    心理學研究指出,孩子在三歲左右就會有性別意識,家長應該引導孩子適應性別角色的進入,幫孩子構建性別身份,促進孩子性別意識的發展。家長有這樣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孩子出生之後,不論是不是和自己的預期相符合,都不要將負面的情緒帶給孩子。當男孩做錯事情犯錯的時候,請不要說:「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孩子,早知道生個女孩多好,不會闖禍。」而當女孩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也不要說:「要是男孩就好了,男孩肯定聰明。」
  • 專訪|塞巴斯蒂安·利夫施茲:一個孩子的跨性別認同
    A:幾年前,我拍了一部電影,主角是一個叫班比 (Bambi)的女性。她出生於1935年,是法國最早的跨性別者之一。她告訴我,早在她三四歲的時候,她在內心深處就感到自己是個小女孩。通常我們認為跨性別認同是與青春期聯繫起來的,但班比的講述讓我意識到,它完全有可能在跨性別者年齡更小的時候就出現,所以我覺得跨性別認同問題和在青春期集中出現的性別問題完全是兩碼事。
  • 如果孩子對性別產生了混淆,「易性癖」的潛在,家長該怎麼辦?
    我相信很多家長不能接受。他們不是瘋了就是想「打斷你的腿」。他們需要了解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孩子不喜歡自己的生理性別,很可能出生,或者當父母以異性的打扮方式長大的,一些專家並不認為性別認同的障礙是一種疾病。然而,對「正常人」,的不理解給這些人士的生活製造了無窮的災難,一些未成年人存在嚴重的「易性癖」問題,所以他們想做變性手術。
  • 《假小子》:一個美麗的謊言,承載著對性別認知的探索歷程
    《假小子 Tomboy》是2011年上映的法國電影,豆瓣評分7.9,截獲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2011)泰迪熊獎 評審團獎(瑟琳·席安瑪)。影片充滿文藝情調,看似兩小無猜的故事,也許沒有想像中簡單。夏日的微風,正在輕輕訴說著一個人的秘密。
  • 孩子性別認同障礙有哪些表現?巧用3個小妙招,化解孩子異裝尷尬
    這樣的行為和心理很容易導致孩子患上「性別認同障礙」的心理疾病。患有這種心理疾病的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習慣性地否認自己原先的性別,努力在穿著和行為上模仿異性。除了男生模仿女生之外,女生越來越男性化也是由於「性別認同障礙」。而這一切都與家長都影響有著很大的關係。
  •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認同自己的性別?
    恐怕這也正是眾多家長怒不可竭的原因了。大家對變更感到不安,而不是理性探討緣由。「兒童的性別意識大約形成於3~6歲之間。」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精神病學家派屈克·凱利說。大多數孩子都會度過一個自然的過程,少數會經歷性別不安症,也叫性別認同障礙。性別不安症患者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所引申的社會期待與標籤,認為自己應該屬於其他性別。
  • 性別認同不一致,如何引導?
    幼兒園大班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開始確信了性別的一致性,他們知道即使一個人「穿錯了衣服」,也不會改變性別。性別認同是孩子探知外在世界的途徑之一,是一個人對自我性別的歸屬感,也就是對於自己是男是女的劃分。性別認同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生理性別的自然認知,如果兒童在幼兒期不能及時完成性別認同,日後就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性別偏差行為,影響各方面的發展,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 法國電影《假小子》:一個假裝男孩的10歲女孩兒,是障礙還是淘氣
    一、《假小子》。至今分不清楚這個孩子到底是性別障礙還是僅僅是年少的淘氣。終於忍不住赤裸了上身的「他」。一家4口人一個完美的家庭。父母並沒有對她的性別認知過多注意。絕對純女性化的可愛小妹妹。作為一個「男孩子」,他成功的俘虜了一個女孩子的心。那個時候她一定很羨慕這些裸著上身的男孩兒吧。《假小子》。10歲的女孩冒充男孩。
  • 伊能靜兒子扮「女裝」,家長:可能是「性別認同障礙」
    21世紀,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快,三觀還不夠健全的年輕孩子們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看看伊能靜的兒子的眼睛,你就會感受到一個孩子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從容和篤定,這不是教育的缺失,而是父母尊重和接納所帶來的孩子的自信滿滿。但是,又有網友表示不贊同:這是因為單親產生了「性別認同障礙」嗎?
  • 性別認同障礙:男女之間,我是第三種性別
    很多父母當得知自己的孩子想要改變自己的性別時,內心是有多麼的不安和焦慮,建議可以和孩子一起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最終確定他的身份。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把兒童性別守恆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性別標誌。
  • 男孩喜歡芭比娃娃被孤立,反性別愛好≠性別認同障礙,別再搞混!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丁先生的兒子小多剛上幼兒園,但上了剛一天,他就嚷著不要再去上課了。他覺得很奇怪,就耐心詢問兒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小多這才悶悶不樂地出聲:「因為幼兒園裡的男生不願意跟我玩。
  • 女裝大佬現已成潮流,父母要警惕「性別認同障礙」,幫男孩子把好關
    當然還有一些男孩之所以讓自己變成女裝大佬,完全是因為跟風和崇拜,因此很多家長就特別擔心自己家的男孩子會受到影響。所以在女裝大佬成潮流的今天,家長們一定要警惕男孩的性別認同障礙,最好是幫男孩子們把好關。何為性別認同障礙?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的孩子在長到三歲時,都會潛意識表現出自己的性別方面。男孩子會特別勇敢,也會有一種英雄的氣概,尤其是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更能表現出來。
  • 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
    具有性別認同障礙的孩子在2~3歲時就可以發現,孩子表現為長期堅持自己是異性,為自己的性別感到痛苦;長期喜歡穿異性的服裝,厭惡自己性別的服裝;長期喜歡玩異性的遊戲、玩具;長期喜歡和異性在一起玩,不喜歡和同性一起玩。具備這四種表現的孩子,將來可能發展為性別認同障礙。
  • 性彆氣質不應一邊倒,多元社會,開放包容是正解!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性別學者對記者表示,中國傳統裡所謂男人陽剛、女人溫柔的性彆氣質設定太單一,人們不應受此影響。性彆氣質是個性的發揚,一個社會的性彆氣質應該多樣化發展。——約四成受訪者持中立態度,不反對也不贊成持中立態度的受訪者佔比約為四成。多數受訪者認為,無論是男性的「女性化」還是女性的「男性化」,或是「中性風」,本身都無可厚非,只要別太過分就行。
  • LGBT:性別認同與公司文化
    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文化多樣性,除了狹義地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我們身邊有眾多這樣的群體,但公眾幾乎對他們一無所知。在職場上,他們是被稱作「隱形人」的群體,可能遭遇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歧視,面臨各種場合的突如其來的尷尬,面對晉升也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無法觸碰》:盧梭的思想遺產與法國電影觀眾的文化認同
    《無法觸碰》:盧梭的思想遺產與法國電影觀眾的文化認同趙 劍 王律力自1895年紀實短片《火車進站》在巴黎的一家地下咖啡館播放以來,法國在電影觀念上就始終行走在世界前列,在好萊塢電影的巨大衝擊下亦能獨樹一幟。法國電影在影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其中文化的驅動力不容小覷。
  • 「我的愛人生理性別為女,性別認同為男」 解析跨性別群體
    他們中的有些人已經或正在通過改變生理性別的方式達成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自我性別認同的一致,也就是大眾口中的 「變性者」(transsexual);有些人選擇在不改變生理性別的前提下,通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表現達到內心性別認同和社會性別角色的和諧,比如變裝(cross-dresser,但並非所有的變裝者都是跨性別人士);有些人無法將自己嚴格界定為任何一種性別,不能認同二元對立的性別角色劃分,喜歡把自己叫做
  • 關於性別表達,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探討
    易性癖是一種性別認同障礙,他們對自己的性別不滿,想成為另一種性別,易性癖有男也有女。跨性別群體中的一部分希望完成變性手術,他們被稱之為易性癖,有一部分不想去做變性手術,也就是說易性癖是跨性別群體的一部分。
  • 男孩子就不可以學芭蕾了嗎?這種思維背後其實是性別歧視
    任何孩子擁有一項熱愛的是業或者是興趣愛好,家長都不能一棒子來打死孩子的想法。可以想要去學或者喜歡,家長都可以支持到孩子繼續前進。一棒子的打死是在讓孩子懼怕也是會讓孩子的信心得到打擊。在之前有一位芭蕾的男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現在男孩子學習芭蕾的一個信息:現在放眼全國、乃至全世界芭蕾舞團都缺男舞者,因為學芭蕾舞的男孩太少了。學芭蕾的男孩就業應該不成問題。全國芭蕾專業院校不多,競爭那是相當激烈。就拿北舞附中舉例,每年芭蕾舞專業招生男女各招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