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風流」:廈門木屐往事

2022-01-10 海峽問史

「足下風流」:廈門木屐往事

 

 圖1:民間釘木屐手藝(網絡配圖)

閩女愛俏。周亮工有言:「閩素足女,多簪全枝蘭,煙鬢掩映,眾蕊爭芳。響屐一鳴,全莖振媚。予常笑謂昔人有肉臺盤,此肉花盎也。」[1]頭頂插滿鮮花,腳下木屐敲響,腰肢再一扭擺,活脫脫一個行走的人肉盆。故周亮工謔之「肉花盎」。

「素足」者,天足裸露。閩南地熱,女子多赤腳。外地客見之,驚羨不已。成都女子曾懿有竹枝詞道:[原注]閩中女子撫媚者多,然雖至嚴冬不襪,亦不覺其寒,奇矣。[2]「鞋拖」,很典型的閩南用語。「木鞋拖」者,即木屐也。明代謝肇淛記錄有閩南「木鞋拖」流行狀況:今世吾閩興化、漳、泉三郡,以屐當靸,洗足竟,即跣而著之,不論貴賤男女皆然,蓋其地婦人多不纏足也。女屐加以彩畫,時作龍頭,終日行屋中,閣閣然,想似西子響屧廊時也,可發一笑。[4]

「響屧廊」是春秋時吳王宮中的廊道,吳王專為西施修此廊道。廊道下部虛空,西施和宮女踩木屐在廊上行走,「閣閣」然響聲一片。[5]謝肇淛說的,就叫「拖屐」。明代的人們喜好沐浴後光腳穿拖屐。女子拖屐有彩繪,行走家中,居然能穿出西施和「響屧廊」的味道。木屐用材,講究材質輕韌、耐磨、不滑。閩省多木,可用作木屐的樹種甚多,如「山桕,擬赤楊,泡桐,鵝掌柴、苦楝、油桐、橄欖,樸樹,馬尾松等」[6]。有此便利,閩南的木屐就有了很高的普及率。明代浙江人王禕在漳州府當通判,就寫詩為滿城男女「不雨猶穿屐」而驚詫[7]。漳州的木屐,據說有一項「秘殺技」。大旱之年,在拜龍王、請雨神、驅旱魃諸多無效之時,婦女們就「稱木屐」或「燒木屐」來祈雨:這一種是婦女們私下弄的把戲,輕易不讓人知道的。處女們私下把自己著的木屐拿起來用秤稱,接說天就會下雨了。再不然,她們就把木屐放在露天的地方燃燒。於是她們相信老天爺就再也不能不下雨了。[8]木屐的神奇,並不僅限於此。李時珍《本草綱目》有秘方,是將斷爛的木屐帶(鼻繩),燒成灰後水服,據說可治「哽咽、心痛,胸滿(胸悶)」[9]。木屐另有一方,用木屐皮燒成灰後,同東丹、礬一同搗碎成末,和著菜油塗抹,可以「療血風瘡」[10]。

廈門的木屐,沒那麼多神秘。它受地民擁戴,在於它的防滑功能。有竹枝詞唱道:(引)鷺門依山開道,多不平坦。其地近海卑溼,不雨亦滑等到皮鞋招搖於道的時代,木屐則多歸底層人物使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廈埠的街景,有觀察記載:廈門婦女的裝飾,很是有趣。如果我們在街上跑,便很能看到僅可餬口的婦女,替人做苦工的傭婦和勞動婦女。……她們所穿的一身,大概是著色洋布做的,不大合時式的短衫褲,並不著裙;腳是除了冬天都跣赤著,踏雙木屐;頭上蓬鬆的發也不過打了個髻便算了。她們對於美觀是不很講究的,也許是沒有錢求講究吧。[12]不過那時的木屐,也不是窮人的專利。木屐中也有「貴族」者,那就是描花木屐。單是製作工序描花的就比白坯的木屐繁複許多:首先是選好木材,根據木屐的厚度鋸成木板,再在木板上畫鞋樣。有左右腳之分,接著按畫線將屐形和後跟鋸出成為「白胚屐」,之後就用沙紙打磨,將屐面磨平,繼而上一層用豬血等材料煮成的朱膠底,風乾後即上面漆,待油漆幹後就開始一層層地畫了,畫面花式越複雜,所用的顏料就越多,所需的工序和時間也越多,因為每畫一色都要等幹後再畫另一色,而且還要注意圖案一定是左右腳對稱的,女式屐完成後還要加一圈緄邊,接著是在屐面上塗一層光油使色彩更鮮豔且不易褪色。最後是將裁好的屐面釘上。做一雙屐起碼要兩三日,如果遇到雨季就要一個星期才能完成。[13]此屐耗時耗工,耗資自然不菲。穿之而行,貴氣得氣場直逼「響屧廊」上的西施。廈城木屐有專賣店,也有專賣街。乾隆《鷺江志》記載「木屐街,在中街左邊」[14]。20世紀初的廈門念歌唱道:「入巷便是港仔口,綢緞鐘錶大店頭……銀行錢莊大行郊,直進木屐街路口」[15]。木屐街是明清老街,「古時為木屐店集中的街道」[16]。它與周邊那些專業性很強的小夥伴,如布袋街、磁街、碗街、紙街、竹仔街等,一同構成廈埠舊日風光。歲月汰洗,木屐街業已無存。1931年時,木屐的貿易集中區遷移到了霞溪路。《廈門指南》記載:木屐:集市在霞溪仔街一帶,為漳州人所開設,皆自造制,共約七八家。舊路頭有二家。其餘各雜貨攤,亦多有分售。每雙約小洋二角左右。其屐面有皮、棕兩種。棕者係為雨天之用。[17]

木屐生意,既內售也外銷。《廈門志》記錄當時允許從廈門口岸出口南洋的貨物,有「漳之絲、綢、紗、絹,永春窯之磁器,及各處所出雨傘、木屐、布匹、紙札等物」[18]。而抽取關稅,「棕屐、木屐、木履,百雙例四分」[19]。普及率很高的木屐,使得20世紀30年代的廈埠街頭充滿異樣的風情。有文章寫道:初到廈門的時候,最感到異樣的情調就是街上「鐵塔鐵塔」的拖著木屐的聲音了。無論是男人或是女人,大都是拖著木屐跑到街上來的,穿皮鞋或者穿布鞋的很是少數。廈門人的木屐大抵是整塊的木頭所製成,橫釘著一條皮帶。木屐的底通常在一寸左右高,但是也有加高的。除了木屐之外,還通行著一種呂宋拖鞋:底是用皮或是氈做的;鞋面只是交叉著成為斜的井字形的四條絨帶。顏色有紅、綠、黃等,很是美觀。穿的時候要比木屐省力不少了。還有一種高跟拖鞋,鞋面上不用說是繡著美麗的花朵的。不過這種拖鞋僅是極少數的女人穿用的。在上海有時也可以看到。這種高跟拖鞋恐怕比高跟皮鞋來得受罪罷!廈門的氣候平均在七八十度之間,所以整年拖著木屐是很適宜的。不像北方一到了冬天腳就要凍得發麻,不要說赤著腳穿木屐呢!木屐的盛行一方面固然是由於習慣,可是它的價格也真便宜,普通一毛錢就可以買一雙了。一雙木屐可以用好幾個月。這也許是為了大家所愛用的原故罷?在廈門有許多說福建話穿中國衣的臺灣人。他們也同樣拖著木屐。但是我們要分辨他們是否中國人是很容易的:只要他們用的是日本式的木屐啊(日本人稱他們的木屐叫下默Geta,成圓角長方形,前端有兩條帶釘著,穿時大指和其他指分開套入,和中國木屐完全異樣)。在夜的海濱的柏油馬路上閒步的時候,迎面吹著涼爽的海風,聽著細碎的木屐聲,真足人神往呢![20]呂宋拖鞋雖是外來戶,卻很快成了新寵。「廈市婦女喜拖鞋遊行市上。菲律賓、南洋群島制者,價值數金,亦不貲矣。」[21]為了足下風流,廈門女子還真不惜錢財(不貲)的。拖鞋一業,由此而發達起來:拖鞋向少專業,多由百貨店兼售,以呂宋來者最佳,價亦最昂,以其美觀而耐用也。現本埠自製者頗多,絨面拖在開元路有三四家,皮面布面者,五崎頂有七八家,為福州人所製造,貨劣價廉。欲購較佳者,仍須向百貨店購買方有。其他皮鞋店兼制之。[22]足下風流快活,官方卻以為有傷風化。1937年警局遂有禁令:查本市居民,恆喜穿著木屐及拖鞋。時交夏令,穿者尤多。更有一般婦女,衣服麗都,而竟裸腿行走通衢,出入公共場所,習為故常。既不雅觀,亦失禮貌。而屐聲嘈雜,聒耳難堪。婦女裸腿尤屬有關風化。際茲勵行新運,舉凡不良習俗,均應革除。冠履服裝,必須力求整飭,以正威儀。現夏令瞬屆,亟應呈請布告禁止:市警局實行取締赤腳拖鞋及著木屐出街行走。昨有年輕女郎,因穿襪拖鞋,行經大同路,警察取締方法,系留其鞋拖,使踏襪而行。時觀者如堵,鼓掌之聲不絕。該女郎急急□□,□□□□答答,不敢把頭抬。同日開元路、中山路一帶,亦有男女數人,或穿木屐,或著拖鞋,均受取締。[24]警局前令所屬,禁止行人穿著木屐拖鞋,及女子裸腿燙髮染唇。日來各衝要街衢,均有巡官協同崗警嚴厲取締。行人所有穿著木屐拖鞋者,概予扣留沒收。昨各分局將所沒收者,分別繳解總局。計大小新舊千餘雙。聞警局業將該物分送地院獄犯,及習藝所遊民,在內穿著。[25]

一如既往地,「禁足令」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木屐禁令,只在個別的特殊空間施行,如戲院、電影院。木屐與拖鞋,這對曾經的難兄難弟繼續分享著「足下風流」。1956年,廈門手工業生產社聯合社生產的木屐和拖鞋,名目林林總總。木屐有:白棗大屐(1.2寸,紗帶);白棗中屐(1.2寸屐,紗帶);白棗中仔屐(1.2寸屐,紗帶);白棗小仔屐(中童,1.2寸屐,紗帶);白大屐(1.2寸屐,,紗帶);白大中屐(1.2寸屐,紗帶);漆花廣式大屐(皮帶);漆花廣式中屐(皮帶、中童);漆幼花女大屐(膠屐,皮帶);漆幼花女中屐(膠屐,皮帶,中童);漆粗花女大屐(1.2寸,紗帶);漆粗花女中屐(1.2寸屐,紗帶);漆粗花女小仔屐(1.2寸,紗帶,中童);漆粗花女小仔屐(小仔屐,皮帶);

所謂的「幼珠」,也即細珠,與粗珠相對。在繡製鞋面鑲上五彩的小玻璃珠,工藝來自於「呂宋拖」。自從對上國人的口味後,「珠拖」的發展趨勢遂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發展成「廈門珠繡」,地方工藝由此異軍突起。

60年代的前期,木屐還依舊是很大眾、很實惠的商品,廠家依舊要為銷路煞費苦心:穿木屐涼快、方便,又經濟。夏天人們喜愛穿。本市的木屐盛銷省內閩南和南洋群島一帶。開元木作廠最近從華安採購一批棗木、松木和雜木,已開始大量生產木屐。這幾種木料質輕耐用,本市顧客歷來喜歡選購這幾種木料製成的木屐。這個廠自6月份以來,生產了各種男女和大小規格的木屐近二萬雙,並已和市場消費者見面。最近,這個廠職工還研究增加木屐的花式品種,有較高的,也有較低的,有膠帶的,也有帆布帶的等。對原有繪畫油漆的木屐,在繪畫藝術上葉增添了新的內容。除了原來的色彩以外,現在還增加棕、綠、水紅等色。[27]橡膠木屐合作社的花色品種最近有所增加,不論大腳號或是小孩穿的各種尺寸的木屐都齊全。描花木屐的圖案既有粗花的,也有細描的。式樣既有「對腳」的,也有廣東式、香港式的。本市的描花木屐早就暢銷同安、石碼、角尾和石獅一帶,每月上市量有一萬餘雙。由於銷路廣闊,有些職工曾一度產生過「暢銷貨不怕積壓」的錯誤思想。這種思想給生產帶來了壞影響:有一個較長的時期,花色品種大為減少,只剩下粗花木屐和白坯木屐兩種,而且尺寸也不齊全,消費者感到不能滿足。[28]隨著塑料橫空出世,塑料拖鞋成了街頭老大。無須官方禁令,木屐自動淘汰出局。儘管今日,網上有新版木屐想借著「復古」而抬頭,但沒有「響屧廊」配套的木屐,成為不了好木屐。

圖8:廈門涼拖鞋(《中國人的40年》)


[1]周亮工:《閩女》,《閩小記》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第83頁。

[2]曾懿:《閩南竹枝詞》,《古歡堂詩集》卷二 《清代詩文集彙編》777冊,第581頁。

[3]任丹:《同安竹枝詞》,《同聲集》。

[4]謝肇淛:《五雜組》卷12 物部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頁。

[5]《吳郡志》卷8 古蹟:「響屧廊,在靈巖山寺。相傳吳王令西施輩步屧,廊虛而響,故名。「(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頁)

[6]福建林學院林學系:《福建主要木材用途初步調查報告》,1976年編印,第47頁。

[7]王禕:《清漳十詠》,《漳浦古代詩詞選》2017年版,第50頁。

[8]歐陽飛云:《閩南祈雨的風俗》,《中央日報》1946年5月5日。該文有刊於《中央時報》1937年6月3日第35期《民風》周刊,題目為《漳州祈雨的風俗》。

[9]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 第38卷 屐屜鼻繩,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6頁。

[10]謝觀主編:《中華醫學大辭典》,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頁。

[11]蕭寶芬:《溼路》,《鷺江竹枝詞》。

[12]《新興的廈門》第三章第六節 民俗 廈門的人文,1934年版。

[13]《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實錄》第2冊 削木屐技藝,九州出版社2017年版,第897頁。

[14]《鷺江志(整理本)》卷1 街市,鷺江出版社2020年版,第43頁。

[15]《改良廈門市鎮歌》,《臺灣宗教資料彙編》第2輯 第2冊。

[16]方文圖:《廈門舊地名考略》,《廈門路路通》香港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頁。

[17]《廈門指南》第八篇 實業 木屐,第31頁。

[18]《廈門志》卷5 船政略 洋船,·鷺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頁。

[19]《廈門志》卷7 關賦略 關稅科則,第166頁。

[20]楊廉坤:《廈門街上的木屐》,《大公報》1936年6月20日。

[21]蘇逸云:《臥雲樓筆記》卷1, 第26頁。

[22]《廈門指南》第八篇 實業 拖鞋,第31頁。

[23]《禁止穿著木屐由(民國26年4月15日)》,《廈門市政府公報》1937年 第25期。

[24]《取締拖鞋》,《江聲報》1937年4月19日。

[25]《拖鞋木屐集成大觀》,《江聲報》1937年4月23日。

[26]《廈門市手工業產品目錄》(油印本),廈門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1956年11月編。

[27]《開元木作廠增加木屐品種》,《廈門日報》1961年7月4日。

[28]《橡膠木屐社花色品種增多》,《廈門日報》1962年9月11日。

往期文章

相關焦點

  • 他們踩著木屐踏入歷史
    足下。」晉文公用手撫摸著樹木,不停悲嘆,後來就把這段木頭伐下做成了木屐,穿在腳上。腳下的噠噠聲似乎像介子推還在身邊,所以他經常低頭看著木屐說:足下,你可真讓我悲傷啊。  於是,漢代東方朔認為「足下」一詞就是從這裡起源的。當然,晉文公雖然穿木屐,但不能因此就說他是木屐的發明者。
  • 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木屐文化 | 日本文化
    記得上學的時候因為喜歡日本文化,就買了浴衣和木屐在宿舍穿來體驗。但是穿上木屐走起路來嗒嗒作響,後來便放置了。其實,看似是拖鞋的木屐是室外活動時穿的。而日本的木屐式樣也多為方形,婦女也常用圓頭木屐,而且,日本自古便將木屐寫作足下,令人深思中日兩國木屐的親緣關係。
  • 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 一起來了解一下
    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 一起來了解一下時間:2020-11-26 15:57   來源:99遊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 一起來了解一下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是什麼?
  • 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11.25螞蟻莊園今日...
    【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這個問題是螞蟻莊園2020年11月25日在莊園小課堂題目,那麼大家對足下這個稱呼有多少了解呢?知道它適用於同輩還是上下級嗎?以下是螞蟻莊園足下適用於哪種情境答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中國古人,為何也喜歡穿「木屐」,晉文公是不是發明者呢?
    一說木屐,大家就想到日本。但是中國歷史上,古人們早就開啟了「木屐」之旅,日本穿木屐的傳統,也是源自於中國。關於「木屐」,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小故事。晉文公十分的難過,不停地撫摸大樹,最後讓人將其砍下,做成一個木屐,穿在腳上。走路之時,木屐咯吱咯吱的響聲,仿佛介子推還在他的身邊。晉文公也時不時地俯首看著木屐說:足下,你讓我悲傷啊。但是,值得一說的是,晉文公並不是木屐的發明者。
  • 沭河風情•家鄉的木屐鞋
    沭河風情·家鄉的木屐鞋木屐鞋製作簡單,多用柳樹木作材料,鋸下約2釐米厚的平板作鞋底,再在鞋底上安兩條木腿,然後納上鞋幫,一雙木屐鞋就成功了。如果說在農村穿穿還可以,但有人將它穿進城來,公交車上穿高木屐鞋並不鮮見,木屐鞋竟有如此魅力和實用。有位臺胞回臺時不忘捎上一雙,高木屐鞋成了他對鄉思、鄉情、鄉戀、鄉愁的寄託。
  • 「詩文選萃」洪天平:遠去的木屐聲
    作者:洪天平現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木屐為何物,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人,對於木屐也已經陌生了。木屐是木板拖鞋。我童年時就穿過木屐。那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木屐,大中小號碼齊全。如果哪家小孩有一雙塑膠拖鞋,穿出來走走,大家都羨慕死了,而且捨不得穿,只留待走親戚或過年時顯擺一番。
  • 日本視為傳統國粹的木屐,被中國出土的文物錘了?
    木屐,一種走起來吱吱作響的木底鞋,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鞋類,但離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有點遠,而且現在說起來,大家普遍都會想到穿著和服踩著木屐、走著小又快步伐的日本女性,並覺得木屐是他們的傳統木鞋,這種印象太令人深刻了。這裡不得不說一句,他們的文化輸出做得確實挺不錯的。
  • [欣賞]木屐
    木屐和拖鞋最大的不同是:木屐觸地有聲而拖鞋落地無聲。同樣是木屐,然而,不同的人穿它,卻有不同的聲響,變化多端,煞是好聽。小時,看母親足著木屐,在廚房燒飯做菜,「得得得」,木屐來,「得得得」,木屐去。一頓熱飯菜便在木屐的「得得」聲中準備好了。當時,心裡有一份模模糊糊的快樂,長大了,才曉得那是一種溫馨的幸福感。
  • 寒食節怎麼來的,足下這個詞為什麼是尊稱,每日故事之芥子推
    中國傳統木屐而晉文公重耳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便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這就是寒食節和足下的由來。
  • 木屐(散文)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芙蓉人穿的夏令鞋,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草鞋,供出門趕路或勞動時穿,一種是木屐(音jī),供在家休息或幹輕便活時穿用。木屐就是木板拖鞋,當地人習慣叫它「木屐板」。木屐顯然比草鞋珍貴,但就是草鞋,許多人也因為家裡窮,出門時都捨不得穿,竟光著腳板走路。
  • 木屐怎樣畫?不同款式木屐各種角度的畫法
    木屐怎樣畫?怎樣才能畫好動漫人物的木屐?畫好動漫人物的木屐有哪些技巧?想必這些成果都是繪畫初學者們比較傷腦筋的成果,那麼終究怎樣才能畫好動漫人物的木屐呢?明天藝學繪教員就在網絡上收集整理了關於木屐怎樣畫?不同款式木屐各種角度的畫法!
  • 馬未都|木屐
    老照片:日本一家人,腳上全是木屐。我原以為木趿拉板就為澡堂所設。成人後看電影,發現日本人出門也腳踏木趿拉板,他們叫得還典雅——木屐,我們叫趿拉板,一雅一俗,相應成趣。再仔細一看,日本木屐底下有齒,兩道橫向,矮人還顯得高一些。我本以為這鞋齒就是用來增高的,後來才知齒是用來防滑的,上山或走泥濘之道時尤其好使。
  • 木屐是中國人發明的!
    三、矮(ǎi)子(zǐ)穿(chuān)木(mù)套(tào)—自(zì)稱(chēnɡ)自(zì)高(ɡāo)釋義:木套:木屐,舊時的一種高腳雨鞋,用木板做底,下面釘上鐵釘,上面是牛皮鞋面,樣子和拖鞋相似。稱,稱許、稱讚。比喻有的人愛自我表現,自己吹噓自己了不起。
  • 木屐鞋 本季脫穎而出
    厚底木屐鞋是今季新鮮出爐的單品,Chanel、Celine、LouisVuitton等一線國際品牌紛紛鍾情於它,在歐美和日本等地已大紅特紅了。在長春的歐亞商都、國商百貨、亞泰富苑購物中心等商場,木屐鞋也已登陸品牌專櫃。今夏的木屐鞋加入了很多潮流元素,例如流蘇、鍥型、鉚釘、魚嘴等。據銷售人員介紹,今夏流行的木屐鞋與日式木屐並無干係,其原型更接近傳統的荷蘭木屐,且以半拖鞋的款式最為流行。
  • 一雨三日泥,百錢買木屐——論中國古代傳統木屐的發展
    早在隋唐之前,古代中國勞動百姓就發明了木屐,也可以喚作屐。在漢朝時期,木屐常與服飾搭配,作為一種常見套裝服飾,它構成漢服足衣的一部分,是最傳統最古老的足衣。當木屐鞋隨著朝貢和商人僧侶等傳播至海外,木屐開始風靡、流行於日本的民間社會。
  • 中國挖到三國時期的木屐,這讓穿和服木屐的日本人尷尬了。
    在眾多的陪葬品中,出圖了一件令專家欣喜若狂的文物,那就是木屐。我們都知道,和服和木屐被日本人認為是他們的傳統裝束,甚至引以為傲。朱然墓中木屐的發現,說明早在近兩千年前,我國古人就開始穿木屐了,這無疑令日本人相當尷尬。大家都知道,我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所以,許多古代名人的大墓因為各種原因被後人發現。
  • 萬古神帝:最強偽神劫尊者,實力已達神尊,曾和月神有風流往事
    四、曾與月神有一段風流往事劫尊者絕對是最強偽神,因為沒有誰的神源比不動明王大尊還強,而且還有機會煉化。那麼劫尊者的為人怎麼樣呢?書友們應該知道,此人風流不羈,曾經有三千多位妻子,這在玄幻小說裡面也不常見,真是一人壯大一個家族。
  • 用一雙木屐留住傳統節日的儀式感?日本這家百年木屐老店,和風儀式從未中斷!
    實際上,木屐在我國已經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自從堯舜禹之後人們就開始服木屐了,漢晉隋唐時期更是一度成為當時時尚潮流。在日本新潟(xì)縣新潟市,這家名為「小林木屐店」正是以此為初心,時光往復,年復一年地為當地提供每年一度的重大節日時所需要用到的木屐。
  • 萍鄉的油鞋、木屐和拖板鞋
    他和母親靠著冬天做油鞋、木屐,夏天做拖板鞋的手藝,養活了我們10個兄弟姐妹,在當地屬於人丁最旺的一家。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我對製作油鞋、木屐和拖板鞋的生產過程了如指掌,至今難忘。在過去沒有橡膠、塑料製品的年代裡,萍鄉老百姓是如何解決冬天和雨天外出,以及夏季防止燙腳的問題呢?於是便出現了油鞋、木屐和拖板鞋3種鞋具。  油鞋  油鞋,又名釘鞋。它起源何年?無可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