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好政策讓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丨大方縣長石鎮新建村村民陳天永

2020-12-26 天眼新聞

「現在,我養了蜜蜂20餘桶,養豬百餘頭,烤完酒的酒糟就用作飼料餵豬吃,今年收入超十萬元應該沒有問題。」

我叫陳天永,是大方縣長石鎮新建村營坪組村民,今年41歲。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一家人收入也有了保障。如今,我在家門口還辦起了合作社,不僅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看管小孩讀書,我覺得我的生活很幸福。

此前,我和年邁的父母,還有孩子住的是老土坯房,加上自己身體不好,沒有勞動能力,三個孩子又在上學,家裡負擔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平日裡就靠種莊稼能勉強餬口度日。2014年,村委的幫扶幹部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後,把我家納入了貧困系統。當年,我家就得到了國家危房改造政策的支持,修建了新的安全住房。 儘管住進了新房子,但三個孩子還要上學,孩子的學雜費、生活費對我來說也是一大筆開支。我向村委駐村工作隊反映了我的情況,希望能夠再次得到政府的幫助。駐村工作隊知道後,多次向當地政府反映情況,在他們的幫助下,我的三個孩子都得到了國家教育資助。

2018年,村裡組織貧困參加就業培訓,我作為貧困群眾參與其中,通過培訓,我學到了很多養殖方面的知識。於是,我想到了自主創業,一貧如洗的家庭,創業資金從何而來?在我正為創業資金髮愁的時候,村幹部找到了我,說我可以去鎮裡面的信用社,申請「特惠貸」。那一年,我在長石信用社貸了5萬元的特惠貸,買了幾桶蜂和幾頭豬,開啟了我的創業之路。 和妻子一起,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幹活,每天早出晚歸,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探索,我成立了大方縣召繼永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還建造了一個烤酒小作坊,利用酒糟餵豬,持續滾動發展自己的「產業」。

短短三年時間,我的合作社已經有母豬25頭、肥豬60頭、豬仔50頭,有蜜蜂20多箱。由於今年的豬價行情好,我賺了一大筆錢,孩子的上學費用不用愁了。此外,養蜂每年還可以增收近2萬餘元。 國家出臺好政策支持我們,我們就要抓住機會,用自己的雙手去奮鬥,努力創造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如今,我們一家徹底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小康生活。去年,我還買了一臺皮卡車,用於合作社和烤酒作坊的發展,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稅務藍」映照「黨旗紅」丨大方縣稅務局派駐...
    我叫湯洪,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稅務局派駐到長石鎮新建村第一書記,是一名共產黨員。  一轉眼,來到新建村已有三年。三年的時間,讓我從「不靠譜」轉變成了群眾心中的「貼心人」。  2018年3月,我來到新建村開展駐村工作。那時候的新建村,辦公環境差、交通不便、群眾飲水困難。
  • 村民生活有奔頭……
    村民生活有奔頭…… 2020-12-14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就是我想和群眾實現的小康夢丨大方縣果瓦鄉...
    我叫遊建松,今年33歲,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2017年9月,我被組織上選派到大方縣果瓦鄉大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一駐就是三年多。大家的思想逐漸擰在一起,我利用晚上到村民組召開板凳會、院壩會、群眾會,為老百姓講解黨的方針、政策,講解脫貧攻堅,常常到深夜十一二點才回來。同村委加班做資料。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一定要靠自己「撐」起這個家丨大方縣六龍鎮...
    「我的這個家,這幾年全靠政府和村委的幫助,沒有他們我這個家早就不復存在了,真的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叫蒙朝榮,家住大方縣六龍鎮營盤村沙井組,今年52歲,先天性患有口吃不清,我的丈夫胡興春是一級殘疾,上有八旬高齡的婆婆,下有一兒一女,大女兒已經出嫁,小兒子20歲出頭還未婚。我和丈夫是1993年結婚的,婚前丈夫的家庭環境十分清貧,於是,我們夫妻倆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終於讓生活有了些許改善。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群眾把我當成了「自家人」丨大方縣對江鎮...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 記得剛來的時候,想要從對江鎮政府到大山村委,進村就只有一條通道,且全是泥土路。想要進村,必須要途經岔河水庫分路,一邊是去往綠塘鄉,另一邊去往大山村,群眾出行十分不便。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就全靠妻子硬撐下來。2015年,兩個兒子考上大學,為了供孩子上學,妻子去了貴陽的一家餐館打工,微薄的工資不能撐起整個家庭的開支。妻子的辛苦,我看在眼裡,作為家裡的一份子,總不能呆在家裡坐著等吃等喝,我要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供兩個孩子上大學。
  • ...故事」要不是國家的好政策,我家早「垮」了丨大方縣綠塘鄉高潮...
    我叫王仕雲,家住大方縣綠塘鄉高潮社區。我大女兒已經成家,丈夫每天看看牛、放放馬,大兒子在村裡做電工、幹技術活,小兒子在高潮小學念四年級,我呢就每天早上掃掃自己負責的那段路,空閒時間如果村裡的合作社有事做就去打點散工。
  • ...大文章丨大方縣創新「鄉村治理督導員」機制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觀察
    項目採取政府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村民」的模式聯合打造,建立村民與企業、集體利益共享機制。  「五營盤」是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遠近山巒中最為雄渾的一座山,進入正在打造的「五營盤」景區四面環,崇山峻岭間有三十六洞天縱橫相連,相傳洞中更有七十二金水捭闔相接。進入景區中心區域,需經過2個巧奪天工的天然溶洞和1個風景迤邐的隕石洞坑。
  • 「我的扶貧故事」大方縣達溪鎮壩子社區第一書記李輝:牢記使命擔...
    青龍山下的「天麻書記」李輝原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核桃鄉人,擔任大方縣機關事務局安全保衛股股長。2018年3月,他被組織選派到達溪鎮壩子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如今在壩子社區,說起李輝,人人都豎起大拇指,他們知道正是有了李輝的幫助,才有了他們現在的美好生活。到貧困戶開展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天路」通了,水也通了丨大方縣對江鎮法書...
    我叫陳軍,是大方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黨組成員、宗教執法大隊大隊長。2018年3月被組織選派到對江鎮法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陳軍走訪貧困戶 付猛 攝法書村是全縣4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駐村後,我通過一個月的時間,走完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對全村情況有了基本了解。法書村全村路不通、水不通,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非常艱苦。面對艱巨的任務,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感覺身上擔子特別重,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全村的老百姓脫貧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接二連三 好日子蒸蒸日上丨黃平縣野洞河鎮...
    2016年9月的一天,茶山村貧困人口動態調整群眾代表大會,徹底改變了我家生活。群眾會上,村幹部們詳細說了我家的情況,在村民們的一致肯定下,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希望的火苗在我心裡開始點燃。從那之後,國家的好政策接二連三的到來,移民搬遷政策我家搬遷到了新房子;我的孩子讀書有保障了,在學校的生活費也有了補助;低保也享受了,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一家人的臉上漸漸多了笑容。我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知道人窮志不能短,脫貧的路上還是要自力更生。幫扶雖好,但更多是要依靠自己的雙手。
  • 【我的脫貧故事】陳永開: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好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陳永開: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好生活 2020-12-15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靠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餘慶縣白泥鎮哨溪村村民王...
    我是餘慶縣白泥鎮哨溪村大山組村民王仟華,今年49歲,我們家是6口之家,我有三個聰明可愛的孩子。   2000年,一個意外降臨我家,我成了殘疾人,喪失了絕大部分勞動能力。在農村,除了種莊稼,沒有文化,沒有技術,生活陷入了黑暗。
  • 清鎮市王莊鄉塘寨村村民楊英龍:扶貧政策 帶來紅火日子
    我叫楊英龍,是清鎮市王莊鄉塘寨村六組村民。2014 年,母親突如其來的一場病,讓家裡再次陷入困境,經過申請和評議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幾年,在黨的好政策和各級領導幹部的幫助下,我家已經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日子越過越紅火。
  • 企業進村頭 村民有奔頭?榆中縣藥材基地見聞
    企業進村頭 村民有奔頭——榆中縣藥材基地見聞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蔣文豔 通訊員 季桂珍 魏濤5月是甘草種植的季節上花岔鄉百祿村村民王維琴一邊忙著手的活一邊說,「我們都是附近村的村民,以前沒外出打工,就種著幾畝地。自從村裡有了這個企業,農閒時就過來打工,閒置土地也流轉出去了,收入增加了,現在都是機械化種植,幹活也不累。」近年來,榆中北山中藥材種植已經成規模種植,也成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現代農業有奔頭
    兩個孩子讀書時,朱德武掙錢沒找到好路子,只靠家中幾畝地維持生計,生活開銷大,日子過得緊巴巴。 「後來跟著村裡人種蔬菜,家庭才慢慢有了起色。現在兩個娃娃都讀書畢業了,一個教書,一個修車,我跟老伴就在家種蔬菜,日子好起來了,2015年就摘掉脫困帽。」朱德武說話總是笑嘻嘻。
  • 李應蘭:種植茶葉日子有了奔頭
    我叫李應蘭,是石阡縣國榮鄉周家寨村二組村民,今年67歲,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我以為,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日子過的平平淡淡又如何呢?然而,前些年,由於家境貧寒,兒媳選擇與兒子離婚,兒子迫於生計不得不外出謀生。天有不測風雲,厄運接踵而至,2017年上半年,老伴也因病離世,留下我和孫女相依為命。
  • 借得東風鋪錦繡 「三色」產業別樣紅丨大方縣鼎新鄉處處好「豐」景
    ……9月15日,在貴州省大方縣鼎新鄉辣椒收購點,盯著出貨單上數據,農戶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今年雨水充足,刺梨外形大,口感好,我種了13畝刺梨,畝產1860斤左右,合作社按每斤1.3元收購,估計收入3萬多元,以前這些生長在路邊的野果果,哪個曉得能賣好價錢。」一大早,該村常寨組李書傑就請了12名村民前來幫忙採摘刺梨。望著漫山遍野的黃色刺梨,李書傑喜滋滋地說。
  •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變「先進」 脫貧有奔頭丨黎平縣永從鎮豆...
    我叫石餘光,是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一組的村民。2019年1月9日,我把一張感謝信送到縣法院幫扶幹部龍軍的手上,上面寫著「龍軍同志,我脫貧了,感謝你對我的幫扶!」我真摯地送上這張感謝信,是因為幫扶幹部和幫扶政策讓我家的生活大變樣。石餘光給幫扶幹部龍軍送感謝信前些年,我和村民到廣東打工,可是因為手腳不靈便,幹活慢,一年都頭沒掙到多少錢,有時年底還借路費回家,我老婆也是文盲,別人少給了工資也不會追討。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給了我生活的動力|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村民...
    30年前,我的妻子因產後抑鬱,無法與人正常交流,因為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妻子比較邋遢,家中生活非常慘澹。兒子蘭老或也不得不出門打工,但他卻因為沒有文化、沒有技術而四處碰壁,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  我年齡大了還長期生病,妻子經常在路上遊蕩、神志不清,日子過得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