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下,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共處?允許自己慢下來

2020-12-15 青雲心理工作室

這個假期,疫情的突然來襲,擋住了本應該走親訪友的雙腳。

栓住了本應該胡吃海塞的小嘴

所有的人,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面對突然靜下來的時光裡不知所措 。

網際網路的時效性讓數以千計的信息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在網絡平臺逐步發展向信息流的趨勢下,龐大的信息也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失去了接收並處理信息的方向。

面對龐大卻來的迅速的信息,無論是否殘酷、是否謠言,大多數人在面對它們的時候只能選擇不加分辨

全盤吸收,長此以往則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自身身心受到損傷。

對人的心理產生的影響

焦慮是會「傳染」的,個人焦慮會輻射到身邊的人,從而波及更多的群體。

疫情影響了日常穩定、規律的生活方式被破壞,威脅安全感,最常見的心理反應是恐慌、焦慮、強迫。

對疫情和病毒的不了解導致不確定感和失控感。

這份失控感,來源於生活中的慣性反應,這些反應會讓我們內心在慢下來的時候有所牽掛。

現代人終日忙碌,走在路上看不見花,抬頭看不見天空,我們眼裡沒有四季。

我們始終匆匆忙忙,心懷憂慮,即便在臨睡前依然無法釋懷,無法浪漫、有質量地響應愛人。

我們的生活、愛情、風景都「死」於快。

對許多人而言,生活和愛情「死」不足惜,因為我們換來了更多的財富和更高地位。但令人膽顫的是,許多人也死於快。

我們平時走得太快,太忙碌,我們從來未思考過?

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生活?

當你馬不停蹄的趕著路前進,不看風景只重任務,感覺不到生活真正的幸福的時候,你就該停下或者放慢腳步歇一歇,給心靈放個假,讓大腦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

有了思考,你才能對自己的優劣及得失有更深的了解,找準方向前進,不會每次都犯同樣的錯誤,落入同樣的陷阱。

現在終於有時間,去慢下來,與自己對話,與身邊的書對話。

接下來我能做的,就是保重好自己的心理和身體。

找到生活中的「慢」,讓我覺得很親切,好像看到自己寶貴的另一面,使我的生活在快與慢中統整起來。

現在,生活中的快和慢,對我來說都是重要的。

我不會因「快」而焦慮,也不會因「慢」而自責;

「快」帶來生活的成就,「慢」帶來生活的休閒與安逸;

慢慢地欣賞自己曾經飛快的生活,快快地做完必須要做的事情,珍惜我人生的這兩種狀態,珍惜這樣的反思。

讓自己的呼吸慢下來:

慢下來,把注意力帶到呼吸上。

呼吸是生命的根本。

有意把注意力帶到腹部,做幾次深長的腹式呼吸。

深呼吸可以減輕壓力,改善情緒,提升注意力。

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對自己的呼吸保持一份注意力,並且刻意的把它拉長,就可以增加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讓自己能夠比較淡定一點。

尤其是如果能夠把呼氣的時間拉長到吸氣的兩倍,對於常常焦慮、煩躁的人來說,就是更理想的調解自律神經的方法。

慢」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能力。

慢慢的吃,慢慢的思考,當我們慢下來的時候,需要有更平靜和從容的心態。

正如「慢生活家」卡爾·霍諾指出的「慢生活」並不是讓你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一種平衡。

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道德經》有雲:「少則得,多則惑」,「大器曼(慢)成」。

不論遊戲,還是人生,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凡事火急火燎,立馬就開幹,行動力是挺好。

可是,你考慮過到底要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才更有效嗎?

方向不對,一切努力都白費。

遇事先看清楚What,搞明白Why,落實細節性的How,再去行動,比一味蠻幹要強得多。

快節奏的生活裡,我們習慣了加快腳步向前衝。

殊不知,當我們高速運轉的時候,身體也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旦壓力達到極限,勢必會反噬我們的健康。

我們看似得到了很多,其實失去的更多。

只有暫時慢下來,養精蓄銳,才能輕裝上陣,走更遠,得更多。

許多人一早起床,人們就為各種生活的需求開始焦慮緊張,晚上睡前依然在想著未完成的事。

我們應該試著偶爾慢下來,讓生命多一點空間,如此醒來時就不會像機器人般地盲動,接下來的一天,我們便更能活在當下。

倘若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能感覺歡喜,有心靈與生命的充實感,那麼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是豐盈的、富足的。

而獨處時的覺醒,是不為眾樂所迷惑,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能夠始終聽從內心的召喚,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生活。

因為清晰的知道,人都認為應該過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適合自己。

慢呼吸 、慢遊戲、 慢愛情、 慢慢聆聽、慢努力、 慢慢著急、 愈慢愈美麗

善良的寶寶們,允許自己慢下來,一切會好起來的。

人生就像是一段旅行,重要的不僅僅是目的地,也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包括看風景的人,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而不是簡單的活著。

這樣的話,對自己或對這樣人群都是非常有益的一些話語。

希望早日解除封印,大家都平安喜樂。

作者:小賢老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體會愛的老靈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重要的是:一個認真熱愛生活的心理師。

以有限文字,寫無限可能!

倡導以愛為本質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真意!

相關焦點

  • 雙子座得和巨蟹座學習的事,與感覺和平共處,慢下來
    你需要學習的事:與你的感覺和平共處你總是坐立不安,直到你到達某處後重新站起來,再次出發。為什麼你從不能安靜地坐下來兩秒鐘呢?你需要學習的是不論身在何方與你的感覺和平共處,但你又老在跳脫著,急急忙忙著,總在尋求新的東西。與你的情緒和平共處,就像郝爾墨斯/水星一樣,你得時不時潛入地下世界看一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需要面對你的感覺,但是這麼做又會讓你緊張不安,這並不是你想要的。情緒是不理智的,任何不能以理智解釋的東西都會讓你害怕。
  • 面對疫情如何調整情緒?接觸現實世界有助於緩解焦慮
    當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狀態受到擾亂時,人們的情緒問題又該如何解決?近日,記者就返工的相關話題專訪了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武志紅表示,危機幹預通常包括四個階段:抗拒期、吸收期、消化期和應對期,如果公眾能對這幾個階段有大概的了解,那麼在面對疫情時也會更加淡定,能夠更快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疫情猶如黑色風暴,在這場風暴裡,請務必守住你心中的光。」
  • 宅家戰疫情,如何調節自己的負性情緒
    例如,因為恐懼,而盲目外出排隊搶購「雙黃連」;因為焦慮而失眠;因為無聊、鬱悶而不停地吃零食、刷各種社交媒體,以至於一天下來,咽幹氣短,頭暈眼花,好像大病了一場;因為壓抑而憤怒,因為憤怒而有語言和行動的攻擊性等。因此,疫情期間,宅在家裡,應該設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負性情緒。
  • 疫情期間,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在這個文明和諧的社會中,對我們的心態、情緒等都是一種極大的考驗。雖然已經開始復工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的狀態一直都不好,沒有及時的調整過來。誰都沒想到,疫情來的如此迅速,來的措不及防。在這次疫情中,有些人覺得自己是最慘的,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幸運,有些人在這次疫情中發光發量,有些人卻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每個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的觀念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情緒與心態也是有所不同。
  • 我慢下來看這個城市,也慢下來看自己
    不知道發生疫情以後,你有沒有停下來看看你生活的城市,現在是什麼樣的。從前,大家都因為工作很忙,下班的時候總看不到太陽,而城市的夜晚向來只有燈火,未見星光。現在疫情之下,經濟倒退,很多人想蹭點加班費卻發現壓根沒有什麼可幹的。我們的生活,在疫情的影響下發生了巨變。
  • 疫情下我們如何選擇精油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疫情當下,我們很多人都有不一樣的心理反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有一些比較嚴重的會感到情緒比較壓抑,精神振作不起來,睡眠也有一定的障礙。持緒的情緒壓力會導致多個系統出現問題壓力相關的軀體疾病。如呼吸系統表現為哮喘發作,氣道內異物感、胸悶、乾咳等,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發病或病情加重。內分泌和代謝系統表現為代謝紊亂,血糖不穩,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 請慢下來,只有慢下來,才會審視自己,欣賞風景,享受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慢下來,才會發現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人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才能更好的創造。現在寫作,沒有時間上的苛刻,可以一邊寫一邊收集素材,一邊寫一邊完善細節,一邊寫一邊延伸文章的深度廣度。最主要的是,除了固定的寫作時間,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這是一種全新的寫作模式。當然要寫一篇文章,前期的醞釀也很重要。
  • 應對疫情危機 得到心靈成長
    孩子們度過了一個疫情氛圍下「史上最居家」的寒假,也不可避免地經歷著疫情帶來的心理衝擊。人生路漫漫,危機常相伴,孩子要從幼稚走向成熟,必然經歷諸多的考驗與磨難,但換個角度看,危機也能成為孩子的成長契機。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危機中看到希望,幫助孩子通過應對困境來得到心靈成長。
  • 【疫情防控】直面疫情,怎樣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防護
    疫情已經好轉,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我們怎樣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防護呢? 一 減緩自己負面的情緒 因為負面情緒是消除不了,我們不能去消除,只能去減緩。要減緩,首先要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
  • 疫情之下,我們如何療愈自己的心靈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少出門已經成為全民共識,復工復學被推遲,大量餐廳、商店暫停營業,深圳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在這種非常時期,很多人雖然身體沒有受到病毒的侵害,但心靈卻被折磨著,面對這樣的精神困境,我們該如何療愈自己呢? 視頻通話:無聲的陪伴,是一種相互療愈的方式 大年初一,小喬(化名)很慌。
  • 李瑞彥老師《突破新生-疫情下如何讓員工緩解消極情緒保持積極》
    《突破新生-疫情下如何讓組織\員工緩解消極情緒,保持積極》——如何進入積極的復工狀態課程背景:3、回到單位,與同事見面後,感覺比以前疏遠了,不知道交流些什麼4、擔心業績難以完成、收入受影響,感覺有很大壓力5、感覺自己有很大焦慮和煩躁,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和改善6、其它表現二、如何調整與激勵
  • 抖音直播疫情專家在線科普:疫情恐慌下如何與各種情緒相處?
    對此,知名心理與危機幹預專家海藍博士在抖音直播,為大家科普心理防護知識,幫助大家在疫情恐慌中,調節情緒,更加積極地面對疫情和生活。直播中,海藍博士詳細地講解了如何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焦慮情緒,如何緩解;如何與家人溝通,避免負面情緒對他們的傷害;還為大家科普了免疫力和情緒的關係,希望大家能夠有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此次疫情,面對生活。
  • 情緒管理四部曲——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內心情緒無法被他人尊重、傾聽和理解,反而被忽視、漠視或無視;因為有了某種情緒而被人評判、指責,甚至羞辱;內心的情感需求長期無法得到滿足,這些都是一切內心痛苦的根源。正是因為情緒如此重要,現在人們才會越來越注重情商的培養。該如何更為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呢?情緒管理能力就像其他任何能力一樣,是需要花時間培養的。
  • 每天都很忙,如何讓自己慢下來?給你兩個建議,讀懂人生的美
    慢下來,讓自己走得穩,走得對,這才是我們最應該思考的事情,人生很美,但走快了又怎麼能體會到呢?壹左安太忙了,一刻也停不下來。作為一名職場資深「白骨精」,每次見他總會說,對不起,來晚了。不是她拖延,而是她忙得不可開交。
  • 疫情「心理應激」是自我保護!心理專家教你如何化解家人心理危機
    疫情期間,心理問題常表現為將疫情威脅嚴重化、緊張焦慮,各種軀體不適、失眠、反覆關注疫情信息、過度消毒防護等,嚴重時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狀態。面對疫情,任誰都會產生恐慌心理,擔心自己不知何時已被「誤傷」。但與其惶惶不可終日,不如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大家都明白,感染與否的結果並不會因為恐慌而改變。我們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就是要學會對自己進行心理調適。
  • 情緒型內在權威,適合優雅的慢生活
    情緒中心排在第一位,是對人類影響非常大的一個能量中心,很多人會深受情緒的困擾,莫名的煩躁焦慮。一個情緒型權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會莫名奇妙的陷入情緒低潮期,或者突然會興奮。這是情緒機制是天生攜帶的,自己很難控制。它宛如浪潮,高亢時興致勃勃,低潮時毫無幹勁,變幻莫測,然而無論情緒波是高是低,都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需要允許它自然地釋放,就能保持健康。
  • 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近年來統計數據表明,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全球超過8000萬人患有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其中大多數人都無法從現有的治療中得到解脫。冥想已經被心理學界確認是非常有效的增加專注力,心理放鬆和緩解焦慮、抑鬱情緒的方法。 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影響如下:心律降低血壓降低耗氧量降低心態平和提升專注力緩解焦慮和抑鬱 基礎的冥想練習,一般採用腹式呼吸法,大概要領大家可以了解下,也可以到百度去收索相關視頻。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坐下,保持身體直立,背部不要靠任何東西。
  • 以面對疫情為例,談談人生路上如何戰勝恐懼的情緒
    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恰好又與肺炎疫情的某些症狀類似,又增加了人們的恐慌感。如果我們知道恐懼產生的原因,那麼當自己被恐懼情緒來襲時,自然也會變得更加的從容。會把每一次的恐懼當成是一個提升的機會,那作為個人來說,如何處理自己的恐懼情緒,幫助自己應對各種應激事件呢?三、恐慌情緒都有哪些表現?
  •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新冠肺炎疫情奪走了生命,但矛盾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至少使我們注意到我們的步伐經常與自然相悖,也使我們注意到焦慮如何引導我們的言談舉止,儘管我們總是否認這種影響。人類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理性,疫情至少幫助我們注意到這一點。一般來說,21世紀發達國家的生活更偏愛外向性格的人,而更壓制需要心理治療的性格內向的人。新冠肺炎疫情令這種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平衡。
  •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面對疫情,我們應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根據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各地開展了延期開學的計劃,高三學生大多數可能會感到焦慮「高考怎麼辦」,不用擔心,為保證防控疫情期間中小學校「停課不停學」,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按學校正常教學計劃積極提供免費線上課程。對於許多00後來講,這是他們第一次直面疫情,難免會有些焦慮,恐懼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