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酸屬於B族維生素,它能夠溶解在水中。存在於小到病毒、細菌,大到人類的所有生命系統中,因最初是從菠菜葉中提取得到的,故稱為葉酸。葉酸在體內的總量僅5~6毫克,但幾乎參與機體所有的生化代謝過程,無論因何種原因造成體內葉酸缺乏時,其直接的後果就是細胞的分裂和增殖受到影響。這在血液系統則表現為血紅蛋白合成減少,紅細胞不能成熟而產生巨細胞性貧血。如在妊娠早期,則會影響胎兒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嚴重時將造成無腦兒和脊柱裂等先天畸形,也可造成因胎盤發育不良而引起流產、早產等。
自1939年發現葉酸以後,它常用於治療貧血,且對腹瀉、水腫、胃潰瘍和月經不調等的治療也有一定效果。近年來對葉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目前已經證實,母親孕早期葉酸缺乏是胎兒神經管畸形發生的主要原因。神經管畸形是由於妊娠28天左右胚胎神經管閉合不全而造成的脊椎不同水平骨骼或顱骨缺損,表現為脊柱裂和無腦兒,是較常見的先天畸形,也是導致胎兒和嬰兒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神經管畸形發生率為3.8‰左右,估計每年有8~10萬例神經管畸形發生。嚴重的神經管畸形胎兒或嬰兒多在孕期和出生後死亡,存活者也多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癱瘓、知覺損失、大小便失禁、泌尿系感染及腦積水。
在母親懷孕前和懷孕後增補葉酸,可以預防50%~70%的神經管畸形。還有研究提出,葉酸與先天性心臟病、老年痴呆有關。當然有關葉酸在體內的作用,至今仍有不少問題尚待進一步的研究解決。
人體在不同年齡、不同生理狀態下對葉酸的需要量是不同的。任何能引起細胞增殖加快的生理或病理改變,都會使機體對葉酸的需要量增加。妊娠後,母體子宮、乳房的發育,胎兒和胎盤的形成及發育,均是細胞生長、分裂十分旺盛的時期,對葉酸的需要量大為增加,可達到一般人群的2倍。孕早期正是胚胎分化、胎盤形成的階段,葉酸缺乏可能導致胎兒畸形,或因胎盤發育不良而引起流產。孕中、晚期母體血容量增加,子宮、胎盤、乳房發育及胎兒生長發育,同樣使葉酸的需要量增加。加上這時孕婦從尿中排出的葉酸量也增加,更增加了孕婦葉酸缺乏的危險性。如葉酸供給不足,孕婦發生胎盤早剝、先兆子癇、孕晚期陰道出血的情況就會增加;胎兒則容易出現宮內發育遲緩、早產、低出生體重。且葉酸水平低下的母親生下的嬰兒體內葉酸貯備少,出生後由於身體迅速生長很快被耗盡,造成嬰兒體內葉酸缺乏。這樣嬰兒生後的生長發育、包括智力發育都會受到影響。
國內外的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孕婦體內的葉酸水平明顯低於非孕婦女。其原因除了需要量增加和丟失量增多外,孕前婦女葉酸營養狀況差也是一個原因。北京醫科大學婦兒保健中心對我國南、北方10個市、縣婚前育齡婦女體內葉酸水平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約有30%的育齡婦女體內葉酸缺乏,其中北方農村婦女更為嚴重,說明我國育齡婦女在懷孕前就有相當一部分人葉酸缺乏,懷孕後更是「雪上加霜」,葉酸缺乏的現象更加普遍。
人體所需的葉酸主要從食物中攝取。許多食物都含有葉酸,含量也不少。但葉酸很不穩定,遇熱、遇光易被氧化而失活。食物在貯存加工和烹調的過程中,葉酸的損失在50%~90%,且影響人體對食物中葉酸的吸收利用的因素也很多。
根據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丹麥等國的報導,這些國家孕婦每日膳食中葉酸的攝入量只達到200微克。而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孕婦膳食中葉酸的攝入量遠不能滿足孕期的需要。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資料,但和這些國家比較,我國膳食中含葉酸豐富的動物性食品的攝入量較低,人們又習慣於吃經過煎、炒、烹、炸的熟食,因此能從膳食中攝取的葉酸量就更少。
近年來世界上的科研成果證明,婦女在孕前和孕早期及時增補葉酸,可有效地預防大部分神經管畸形的發生。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中國等十多個國家採用了這一措施。
雖然各種營養素對人體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而應是按人體的需要,按一定的比例來攝取。攝入過少,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會有損於健康;攝入過多同樣也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葉酸也是如此。目前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為了孕母和胎兒的健康,懷孕前、後要增加葉酸的攝入量。同樣也告訴我們,服用過多的葉酸也會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如可能會影響體內鋅的代謝而造成鋅缺乏,致使胎兒發育遲緩;會掩蓋維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表現,而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傷等。
從研究也可看到,育齡婦女和孕婦每日增補0.4毫克葉酸即可以滿足身體需要,糾正缺乏。每日增補的葉酸不應超過1毫克,葉酸過量有害無益。具體到每一位育齡婦女、孕期婦女究竟應該如何增補葉酸,最好諮詢一下您的婦產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