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第一案」勝訴!刷臉是否會洩露隱私?侵權該如何界定?

2020-12-13 中外人物解讀

作者:杯澈

審稿:山霧

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日常的生活也變得愈來愈便利,尤其是「指紋支付」和「刷臉支付」的出現,更是實現了大家「一張臉」走天下的夢想,甚至連去超市購物都可以不用帶手機,刷臉就能搞定一切。

「人臉識別第一案」勝訴

但是在這樣的便利背後,其實也有很多隱藏著的隱患,甚至引發了很多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矛盾。比如這件發生在2019年4月的事情,就讓大家提起了對「刷臉侵權」相關事宜的重視。

2019年4月,郭先生給自己和女友買了一張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雙人年卡,當時商家給出的條款是,郭先生可以在驗證年卡和指紋之後入園遊覽。

但是沒過多久之後,郭先生就被告知,該動物世界強制性地將「按指紋」的方式改成了「刷臉」的方式,甚至還私自讀取了郭先生的照片信息。

這讓郭先生怒不可遏,直接將該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而前不久,據北京商報報導,經調查後郭先生勝訴,獲得了1038元的賠款。可隨著這件事情的發生,也引發出了很多的問題,比如我們普通人要如何界定人臉識別是否有侵犯個人隱私安全的可能性呢?

刷臉是否會洩露隱私?

「刷臉」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越來越普遍,花錢、進門、公司打卡等等,2020年的刷臉支付用戶推測數據,要比2019年的1.18億人多出6億,這是多麼可怕的增長幅度。

著名律師高同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人臉識別技術的確能夠精確識別每個獨特的個體,甚至會直接與資料庫中的數據做出比較,不僅能夠實現對身份信息的追蹤,甚至能夠讀取到一個人日常的生活軌跡,連名下的車輛、房產,家裡的親人都逃不脫技術手段的追蹤,可以說非常可怕了。

此前,有媒體曝光稱有不良商家正在以一張0.2元的價格販賣人臉照片,而用途雖然無法具體知曉,可必然不是什麼好事。

事實上,有關「人臉識別」的侵權問題也不是那麼難以界定,比如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就明確指出,任何經營者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都必須通過正當途徑、經過消費者點頭首肯才可以繼續進行,而任何沒有經過本人同意去獲取或洩露個人隱私,都是違法行為。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人民網、中國網

相關焦點

  • 取個廁紙都要刷臉,人臉識別的歪風該剎剎車了
    堂而皇之導出隱私信息?說起來,人臉識別廁紙機其實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17年3月,第一臺人臉識別廁紙機就已經在北京天壇公園試點安裝。整整一年後,廣州市花都區花果山公園正式安裝了一臺這樣的機器。當時媒體的報導還頗為正面,標題是《「刷臉」取廁紙,紙用量減半》。園方表示,裝上這款設備後,一個月能節約廁紙成本上千元。
  • 「人臉識別第一案」:沒有勝訴的勝訴
    2019年10月,因為不忿野生動物世界強制遊客刷臉,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用一天時間準備了起訴狀,去往法院申請立案。1年零23天後,2020年11月20日,這樁「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
  • 還在刷臉給人拉人頭?"人臉識別第一案"落槌,隱私邊界清楚了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日前,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結束審理了"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合同糾紛"一案,當庭宣布了裁判結果。一、被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原告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二、被告刪除原告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三、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 健康頭條|我的「臉」你不能說要就要!「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
    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中的指紋識別入園變更為人臉識別入園,被法學博士出身的用戶郭兵告上法庭,成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杭州富陽區人民法院11月20日一審宣判,判令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兵提出其他訴訟請求。原、被告雙方在庭後都表示將會上訴。
  •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技術應用邊界在哪?
    「所以現在刷臉支付的推廣情況其實不是很好。」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去年4月,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得知,自己在杭州野生動物園辦理的年卡被「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園方以此為由,要求他提供個人面部信息。郭兵對此不解並作出拒絕,在協商未果後將該動物園訴至法庭。此次上訴被業內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今年11月20日,這場備受關注的官司迎來宣判。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原標題: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隨之,一些傳言也「悄然出動」: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想裝就能裝?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
  • 「刷臉第一案」杭州開庭——一堂個人信息保護的「法治公開課」
    ▲6月15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審理「刷臉第一案」。富陽區人民法院供圖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吳帥帥)6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刷臉第一案」杭州開庭——一堂個人信息保護的「法治公開課」》的報導。
  • 「刷臉」如何保護隱私 專家:行業自律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此案成為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的「人臉識別第一案」。  2020年12月29日,該案二審在杭州中院開庭,郭兵提出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相關格式條款內容無效的訴訟請求。  之前不久,一則「戴著頭盔看房」的視頻廣為流傳,因為一些售樓處的工作人員會通過人臉識別判斷購房者身份,進而決定是否給予購房優惠。
  • 公廁刷臉掃碼取紙 涉嫌洩露個人隱私?
    為緩解濫用行為,在廣州上一輪「廁所革命」工作中,不少環衛公廁安裝了智能廁紙機,通過人臉識別或手機掃碼的方式,向如廁者免費定量供紙。但在防止個人隱私遭遇洩露的當下,並非每個人都願意被刷臉或者掃碼。  記者近日在廣州街頭走訪發現,部分安裝智能廁紙機的公廁,將刷臉和掃碼作為唯一供紙渠道,不願刷臉或掃碼則無法獲得用紙。對此,有律師認為,如果不刷臉或不掃碼就無紙用,這將侵犯如廁者的選擇權。
  • 人臉識別剛要普及,怎麼就被禁用了?
    人臉識別大家都不陌生了,從 iPhone 上面的 Face ID 再到支付寶刷臉支付,這個曾經只有在科幻電影上面才能見到的技術逐漸變得越來越司空見慣。而有的人就因為刷了一下臉,不僅沒等到房款,房子當天反而被過戶出去,甚至還被抵押給了第三方。。。
  • 人臉識別安全和隱私問題亟待解決
    得益於這幾年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人臉識別應用在我國各行各業落地開花,小到手機登錄解鎖、刷臉支付,大到賦能各大場景落地,輔助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建設, 這些年,我們在很多地方都能發現人臉識別技術的影子。
  • 2元能買千張照片,人臉識別時代如何保護我們的臉?
    2元就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對於人臉識別,多數人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它的方便快捷,恨的就是安全風險。
  • 公廁刷臉掃碼取紙涉嫌洩露個人隱私?聽聽律師怎麼說
    公廁刷臉掃碼取紙涉嫌洩露個人隱私?為緩解濫用行為,在廣州上一輪「廁所革命」工作中,不少環衛公廁安裝了智能廁紙機,通過人臉識別或手機掃碼的方式,向如廁者免費定量供紙。但在防止個人隱私遭遇洩露的當下,並非每個人都願意被刷臉或者掃碼。記者近日在廣州街頭走訪發現,部分安裝智能廁紙機的公廁,將刷臉和掃碼作為唯一供紙渠道,不願刷臉或掃碼則無法獲得用紙。對此,有律師認為,如果不刷臉或不掃碼就無紙用,這將侵犯如廁者的選擇權。
  • 人臉識別屢被濫用,如何保護我的「臉」?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已經愈發廣泛,大家都有相關生活體驗,從線上的APP使用,到線下出入小區,人臉識別已經無處不在了,技術也在不斷升級。前面有「買房被人臉識別,可能多花20萬」的鬧劇,後有「人臉識別第一案」正式宣判,由涉嫌侵犯隱私而引起的糾紛、爭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 上千張人臉照片流出,人臉識別安全性引熱議,還能「刷臉」嗎?
    文丨張居正 審丨易桉導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活信息領域都可以通過刷臉來完成,這得益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人臉識別技術是進步的產物,會越來越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選擇。
  • 「我的臉憑啥給你?」不刷臉就不能入園,這起案件判了!
    備受關注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迎來一審宣判。
  • 購物「刷臉」、門禁「刷臉」、手機「刷臉」……我的臉還歸我做主嗎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去樓盤看房也會被「刷臉」……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北京清律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作人熊定中認為,售樓處的無感抓拍,已侵犯了看房者的個人信息權益,「侵權行為與侵權結果非常明顯」,值得探討的是有哪些侵權主體。「售樓處的組織方肯定是侵權行為的第一責任人。有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是,人臉識別的技術提供方是否侵權。我個人認為要重點關注技術提供方的主觀故意和過錯問題。
  • 【闢謠】關於人臉識別的這些說法,孰真孰假?
    視覺中國供圖近日,有關「人臉識別」系統的各種報導受到廣泛關注。前有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後有「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一時間,圍繞「人臉識別」系統的法律問題、執法監管以及實踐應用等討論讓這項黑科技成為焦點。「人臉識別系統想安就能安」「設置人臉識別會增加銀行卡盜刷風險」「人臉信息一旦洩露無法挽回」「戴口罩也能被人臉識別」……這些說法孰真孰假?一起來了解。「人臉」屬於個人敏感信息嗎?
  • 【關注】公廁刷臉掃碼取紙涉嫌洩露個人隱私?聽聽律師怎麼說
    通過人臉識別或手機掃碼的方式,向如廁者免費定量供紙。但在防止個人隱私遭遇洩露的當下,並非每個人都願意被刷臉或者被掃碼。 記者近日在廣州街頭走訪發現,部分安裝智能廁紙機的公廁,將刷臉和掃碼作為唯一供紙渠道,不願刷臉或掃碼則無法獲得用紙。有律師認為,如果不刷臉或者掃碼就無紙用,這一行為將侵犯如廁者的選擇權。
  • 這也刷臉,那也刷臉,丟「臉」了,誰管?
    ……如今,「刷臉」已成為常見的公共交往交易方式,如住酒店得對著攝像頭驗明正身,點餐後看下攝像頭就能完成支付,上公廁用廁紙需要跟機器「對視」幾秒才能限量取紙等。但越來越頻繁的刷臉,也帶來了越來越多不可預知的風險。那麼,「臉」到底屬不屬於隱私?「臉」洩露風險有多大?臉部信息丟失了誰來管?採集臉部信息的邊界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