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醫的大家對「望舌」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在門診中也經常聽到這樣一些語言:
「你這個脾胃不行呀,又虛又有溼氣呀,整個舌頭有大又胖,旁邊還有齒痕」
「你最近容易心慌心悸嗎?會感覺心跳的速度比平時快嗎?整個舌尖紅的像個小辣椒」
「最近是不是有煩心事呀?很憂愁嗎?有熬夜嗎?整個舌邊顏色偏暗」
……
這些常常聽到的一些話語其實富含了舌診的一部分內容,但是,大家是否有思考過,為什麼這麼判斷呢?僅僅因為這是中醫文化歷經滄桑,經前人的經驗的濃縮精華,經過實踐醫學的觀察辨證結果嗎?這種從現象到規律再服務於實踐的過程本沒有錯,但是要做一個通透的醫生,還是得明白其中的道理,小編接下來會從舌的解剖形態與舌象的關係及臟腑、經絡與舌象的關係和大家一起深入探索舌頭的秘密。
舌是以骨骼肌為基礎,表面覆以黏膜,具有攪拌食物、協助吞咽、感受味覺和輔助發音等功能的肌性器官。在解剖形態上,舌可分為上、下兩面,上面又叫舌背,舌背上有一向前開放的「V」型溝叫界溝,將舌分為前2/3的舌體和後1/3的舌根。舌體的前端叫舌尖,舌根對向口咽部。舌下面較舌背短,黏膜光滑而鬆軟,與口底黏膜相續。在舌體背側黏膜上有密集的小突起叫舌乳頭,根據其形態可將舌乳頭分為4類:
絲狀乳頭
細而長,呈白色絲絨狀,多分布於舌前2/3,由於其淺層上皮細胞不斷角化脫落,並和食物殘渣共同附著在舌黏膜的表面形成舌苔,健康人舌苔很淡薄,在中醫中看到的薄白苔多屬於正常舌象。
菌狀乳頭
散在於絲狀乳頭之間,頂端稍膨大而鈍圓,肉眼看呈紅色點狀,多見於舌尖和舌側緣,成常人的舌上絲狀乳頭於菌狀乳頭多均勻分布。
葉狀乳頭
位於舌側緣後部,多見於小兒,每側為4-8條並列的葉片形黏膜皺襞。
輪廓乳頭
最大,約有7-11個,排列在界溝的前方,乳頭頂端特別膨大,呈圓盤狀,周圍有環狀溝環繞。
輪廓乳頭、菌狀乳頭、葉狀乳頭以及軟顎、會厭等處的黏膜上皮中有味覺感受器——味蕾。顧名思義,味蕾為味覺感受器,具有感受酸、甜、苦、鹹等味道的功能,但是絲狀乳頭中沒有味蕾,所以絲狀乳頭不具有味覺的功能。除了舌乳頭,在舌根部的黏膜內還含有許多淋巴組織集團,使黏膜表面形成許多隆起叫舌扁桃體。黏膜平滑,移行到舌下區,正中黏膜皺為舌系帶。舌系帶過短或附著過前時,常造成嬰兒吸吮困難,及言語吐字不清,需行手術治療。舌系帶兩側各有一條黏膜皺襞名傘襞,向前內方行至舌尖。左右傘襞與舌系帶間的三角區內,有舌神經及舌深動、靜脈穿行。它們近舌腹部黏膜,以舌靜脈最淺,清晰可見。舌系帶根部的兩側各有一黏膜隆起,稱為舌下阜,為下頜下腺導管及舌下腺大管的共同開口。舌下肉阜兩側各有一條向後外斜行的舌下襞,為舌下腺小管的開口部位。在肌肉的分布上,舌的肌肉可分為二類。舌內肌的起、止都在舌內,由上下垂直、前後縱行和左右橫行等不同方向的肌纖維束組成,且互相交錯,收縮時可改變舌的形狀;舌外肌是指起於舌外、止於舌的肌肉,包括:①頦舌肌,起於下頜骨體內面中點的兩側,肌纖維呈扇形向舌內放散,兩側舌肌同時收縮,使舌伸出,該肌一側收縮,舌伸出時舌尖偏向對側。
②舌骨舌肌,起於舌骨,收縮時牽舌向後下外側;
③莖突舌肌,起於顳骨莖突,可牽舌向後上方。舌內、外肌共同協調活動,使舌能向各方靈活運動。
以上是對舌的運動形態相關肌肉,舌苔形成、感受味覺的功能的介紹,距離破解小小的舌頭上的秘密又近了一步,程凱教授在CCtalk中還詳細介紹了位於舌下的兩個穴位:金津與玉液,為何叫金津與玉液呢?與我們探索舌頭的秘密有什麼關係呢?想知道更多關於舌診內容,快去CCtalk訂閱吧!將晦澀難懂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以經絡的語言,樸素地講明白;將枯燥難記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以圖表的形式,清晰地記下來;將陽春白雪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以實際的案例,快速地用起來。
◆ ◆ ◆
課程詳情,請諮詢程氏針灸招生顧問📣:
畢老師:13811245625(手機同微信)
方老師:18311482654(手機同微信)
徐老師:13811245627(手機同微信)
文字 | 程氏針灸
圖片 | 程氏針灸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授權
程氏針灸傳承中心:
地址:海澱區遠大路39號青清商廈二層
課程顧問:
畢老師:13811245625(手機同微信)
方老師:18311482654(手機同微信)
徐老師:13811245627(手機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