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ssible Foods獲得5億美元融資,這家人造肉明星創業公司的發展...

2020-12-21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食品創投洞察 by FoodPlus」(ID:FEIIbyFoodPlus),作者:張玉,36氪經授權發布。

作為美國植物人造肉領域的領先者,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始終處在你追我趕的階段,不論是從資本市場融資,還是產品開發以及渠道拓展、市場布局等,某種程度上這種良性的競爭也促進了美國植物人造肉市場的發展。

去年Impossible Foods獲得E輪3億美元融資時,我們曾分析過這輪融資,時隔一年之後,Impossible Foods再獲5億美元融資,一方面凸顯人造肉領域備受資本關注,另一方面Impossible Foods的多次巨額融資也凸顯這家公司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今天這篇文章著重分析Impossible Foods過去的發展歷程以及與Beyond Meat的對比分析,同時也試圖探討人造肉市場發展的可能性。

根據NOSH於3月16日發布消息,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完成了5億美元F輪融資,本輪由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未來資產領投,已參與過往多輪融資的Horizons Ventures維港投資、Temasek淡馬錫控股、Khosla Labs科斯拉實驗室等機構投資者跟投,另外還有4位明星個人跟投。

Impossible Foods成立至今已有8年,2016年推出首款Impossible Burgers人造肉漢堡,進入漢堡王餐飲渠道開始進入高速增長。

目前Impossible Foods產品除了美國之外,也進入了新加坡、香港市場,全球累計覆蓋的餐飲及零售網點數量突破到了15000家,並且奧克蘭的生產工廠已提高三倍產量。目前,公司處於成長後期階段,現有454位員工,公司估值約30億美元。

2020年受新冠病毒影響,全球股市和外出就餐廠家的餐飲行業受到負面影響,其中,兩大人造肉明星公司——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s的經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依靠餐飲渠道的業務遭到衝擊,上市公司Beyond Meat遭遇股價大幅下挫,1個月之內股價從最高點126.1美元下跌至60.32美元,公司市值縮水超過一半,但不可忽視的是自去年5月IPO以來公司市值翻了3倍,這次衝擊下也仍保有45億美元的市值,而Impossible Foods也採取了刺激消費的積極措施,在3月初下調了經銷商的代理價格,降幅15%,產品價格與傳統動物肉價格持平。

Beyond Meat近一個月股價走勢圖,圖片來源:Yahoo財經

其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餐飲渠道的暫時性關閉將有可能激發在零售雜貨店渠道的需求,而Impossible Foods的執行長David Lee在受訪時表示,公司具備承受短期衝擊並達成長期使命的能力。

另外,Impossible Foods在E輪融資結束後就已經開始籌集這筆F輪資金並主要用於:1)開發包括香腸和豬肉在內的新產品;2)發力將零售業務擴展到全球國際市場,為業務增長注入活力;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的影響,也將利用這筆資金應對新冠病毒造成的負面影響。

迄今為止,這家明星公司融資總額已接近13億美元,這次單輪融資金額達5億美元的巨額融資,這是什麼概念呢?

2019年亞洲風險投資項目近3000個,融資總額約550億美元,其中D輪以上項目平均融資額為1億美元。而同類競爭品牌Beyond Meat 的F輪和H輪融資金額分別為2300萬美元和5500萬美元,上市IPO融資金額為2.4億美元。

Impossible Foods能在F輪中籌集單筆5億美元融資金額,從這個數據比較上可以看出公司籌集資金能力較強,投資者青睞水平較高,增長潛力大,長期看好,存在產品議價能力和話語權較高的可能,在行業內仍有上升空間。 

2019年亞洲風險投資情況,圖片來源:Venture Pulse 2019/Q4

一、先來看看參與Impossible Foods這輪融資的機構投資者及個人投資者情況

Impossible Foods F輪8個機構及個人投資者,圖表資料:FoodPlus研究分析團隊資料庫

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UK)未來資產(英國分部)

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未來資產,是本次F輪融資的領投方,也是亞洲最大的獨立金融集團之一。未來資產成立於1997年,總部位於韓國。為全球客戶提供包括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和人壽保險在內的服務。截至2019年12月,未來資產共設立12個分支機構,全球管理資產規模超過3980億美元,投資超過1460億美元。投資類型包括另類投資(如,房地產,基礎設施,私募股權、私人信貸、風險投資、對衝基金)、ETF、傳統投資股票及固定收益。這次參與F輪融資的是未來資產(英國分部)。

未來資產全球12個分支機構分布圖,圖片來源:未來資產官網

Horizons Ventures維港投資

Horizons Ventures維港投資,成立於1999年,由李嘉誠創立的專注於TMT領域的風險投資機構,旗下擁有Redmount Ventures Limited。從風險投資案例統計數據看,維港投資傾向於硬體、金融、醫療健康、金融服務等領域投資,而基於食品科技的食品品類的植物性乳酪Perfect Day和植物性人造肉Impossible Foods是科技與大健康複合賽道但遵從消費品邏輯的投資案例。

Horizons Ventures投資案例,圖片來源:Horizons Ventures官網

Horizons Ventures投資行業及投資輪次統計數據,圖片來源:清科數據

Temastak Holding淡馬錫控股

Temastak Holding淡馬錫控股,成立於1974年,是一家設立在新加坡的投資公司,由新加坡政府100%控股,目前全球擁有11個辦事處。根據清科數據顯示,淡馬錫關注行業TOP5是醫療健康、金融、企業服務、電子商務、硬體。目前,淡馬錫擁有的投資組合價值高達3130億新元,新加坡和中國的投資數量總投資數量超過一半,總體上,複合年化收益率達15%。

淡馬錫近5年全球投資案例數量統計,圖片來源:淡馬錫官網

淡馬錫投資行業及投資輪次統計數據,圖片來源:清科數據

Khosla Labs科斯拉創業孵化實驗室

Khosla Labs科斯拉創業孵化實驗室,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以天使孵化為主的創新實驗室,通過駐地企業家、建築師和產品設計師組成團隊,通過內部設計和技術團隊進行原型設計後進入消費市場反饋和市場驗證階段。根據項目的吸引力和業務計劃,該項目由Khosla Ventures種子基金資助,目前年收入約450萬美元。

二、Impossible Foods發展歷程及過往融資回顧

迄今為止,距離Impossible Foods成立已有八年,2016年推出產品「Impossible Burger」開始進入公眾視野並開始高速增長階段,共完成11輪融資,業務從北美延伸至亞洲。

雖然暫時沒有成為上市公司,但是已成為人造肉行業的明星公司,我們感知到隨著植物性食品的大勢所趨,以及人造肉的時代來臨,有必要藉此機會梳理一下這家公司過往新聞、發展歷程及過往融資,試圖尋求一些業務及發展的啟示,與君共勉。

1、Impossible Foods業務分析以及過往發展歷程

a、Impossible Foods公司及創始人介紹

Impossible Foods 成立於2011年,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2016年推出第一款植物人造肉產品Impossible Burgers並進入1800家餐飲渠道銷售。公司願景不是創造一種替代動物性食品,而是要替代它。

Impossible Foods的創始人Dr. Patrick O. Brown生於1954年,本碩博均就讀於芝加哥大學,1988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就職於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擔任副教授。布朗博士於2011年創立了Impossible Foods,並獲得了來自矽谷的900萬美元的投資。

b、產品發展及產品線介紹

Impossible Foods第一款產品於2016年推出,也是近三年的拳頭產品——Impossible Burger,這是一款植物基的漢堡肉餅,不過這款產品消費者現在只能在Impossible Foods合作的餐飲渠道中看到。

Impossible Foods的產品應用,來源:Impossible Foods官網

2020年1月6日首次推出植物性豬肉產品—— Impossible Pork和Impossible Sausage,這是繼2016年Impossible Burger之後的首個新品系列。在牛肉產品基礎上擴增了豬肉產品系列線,並且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將定位植物性肉製品和植物性乳製品兩個產品線。

根據麥肯錫對公司CFO採訪資料顯示,下一個新品應該是整塊牛排、整塊雞肉等產品,不是碎肉產品。

c、公司主要業務發展節點

2011年至今的八年時間裡,Impossible Foods主攻北美市場,後進駐亞洲市場,目前Impossible Foods全球業務分布在美國、香港、澳門、新加坡 ,在美國覆蓋了14325個餐飲及零售網點,香港澳門覆蓋了283個餐飲及零售網點,新加坡覆蓋了320個餐飲及零售網點。下面分別介紹公司在北美和亞洲的業務發展節點。

2011年Impossible Foods成立,並研究生產植物性牛肉替代食品。基於小麥、大豆和馬鈴薯蛋白等主要原料製造漢堡的植物性碎牛肉餅,2014年向FDA提交申請,針對產品核心成分植物蛋白成分,尤其是經生物技術製造的大豆血紅蛋白(血紅素)成分進行反覆審查並證實其安全性。 

Impossible Foods產品特點產品形態,圖片來源:FoodBusinessNews新聞

2016年Impossible Foods推出首款人造肉產品——Impossible Burger,這款植物肉餅會像真實牛肉一樣在烹飪過程中發出滋滋聲音。另外,Impossible Foods的肉餅加入血紅素也會像真肉一樣「流血」。

Impossible Foods幾種不同類型的產品,圖片來源:Impossible Foods官網

2019年1月,基於市場反饋推出Impossible Burger 2.0,改良了第一款嘗起來比傳統牛肉堡口感更幹的缺點。

Impossible Burger2.0產品圖,圖片來源:Google

Impossible Burger產品上市後採用To B策略,向快餐餐飲渠道供貨植物性牛肉餅,2017年3月,Impossible Foods第一次對奧克蘭工廠擴增產能,提升供應量至每月供應30萬磅碎肉餅。2017年夏季,產品首次出現在餐飲店,包括Bareburger、Umanmi Burger、Hopdoddy等快餐餐飲品牌。

2016年-2018年餐飲鋪設進程加快,從一開始選定的舊金山、紐約、洛杉磯等城市擴展到2018年全美Impossible Foods合作餐廳數量達到5000家,其中White Castle餐飲門店達377家。

2016 vs 2018Impossible Burger在全美渠道發展變化,圖片來源:Medium新聞

2018年4月,美國White Castle快餐店在全美140家餐廳的增加了Impossible Slider產品;2019年4月1日,Burger King漢堡王推出Impossible菜單選項——Impossible Whopper,這都是用Impossible Foods的植物性餡餅製成的產品選項。

很大程度上,從這個節點開始,Impossible Foods開始進入公眾視野,開始進入快速成長階段,並在餐飲消費市場直接與Beyond Meat直接競爭餐飲渠道人造肉產品,尤其是漢堡快餐的牛肉堡產品選項。

Burger King/漢堡王的母公司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RBI)的執行長JoséCil在其2019年和第四季度收益報告中表示,該連鎖店去年實現了20年來最強勁的增長(9%),這歸功於Impossible Whopper,他認為這是「一大亮點」。儘管Impossible Foods在第四季度的銷售放緩,但仍然認為這是重要的銷售驅動。

Impossible Whopper產品,圖片來源:Burger King/漢堡王官網

2019年6月,公司產品供不應求出現短缺口,又一次擴增產能。截至2019年9月Impossible Foods合作的餐飲渠道包括:Burger King/漢堡王、Red Robin、White Castle、Umami Burger、Qfoba、Fat Burger、Hard Rock Cafe、Topgolf、Cheesecake Factory 、Applebee's、Little Caesars Pizza、Disney等餐飲渠道,共輻射全球7000多家餐廳,。另外,2019年9月開始Impossible Foods開始發力進入零售渠道,首先進入南加州的27家Gelson's Markets。這時,在全美市場,Impossible Foods與Beyond Meat又共同爭取零售市場份額,競爭加劇。

在2020年1月份發布新產品後,Impossible香腸產品在精選的139家Burger King/漢堡王餐廳進行試賣,該產品自4月以來就在該店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麥肯錫對David Lee採訪稿顯示,Impossible Foods認為在美國,千禧一代是最主要的消費驅動力,不僅因為他們更懂食物,也因為他們有更高更健康的要求,對植物肉的認知處於較高水平。而對於亞洲市場的考慮是,這個市場舉足輕重不能放棄,但是首要是建立品牌信任度而非營銷產品。

Impossible Foods在全球範圍內推出產品後的18個月之後,首次通過香港進軍亞洲。而impossible foods針對香港也採用了不同策略,先建立品牌信任度再擴增鋪設產品銷售渠道,對於香港,通過擁有專業廚師的餐飲渠道建立信任,香港地區通過May Chow和Uwe Opocensky兩位受消費者信賴的全球廚師,宣傳植物肉及Impossible 產品,並把它們放入菜單中,打入香港大眾市場。

2019年3月Impossible Foods進駐新加坡市場,複製香港模式持續加注亞洲市場,並選擇了David Myers的Adrift,Gordon Ramsay的Bread Street Kitchen,Wolfgang Puck的CUT,Empress,Park Bench Deli,Potato Head,PrivéOrchard和Buns Quayside作為Impossible Foods首批在新加坡提供Impossible產品的餐廳。

2019年3月以來,我們在新加坡和香港的亞洲業務增長了兩倍多。Impossible將在各種亞洲菜譜中展示其基於植物的新型豬肉產品,產品應用類型包括餃子,麵條,點心和三明治。

2020年,受新冠肺炎病毒的影響,Impossible Foods對代理商價格下調15%,與動物肉價格持平。當問及Impossible Foods 能否提高盈利水平並在市場上提供更低的價格時,Impossible Foods 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實現這一點,首先需要解決規模化問題。

Yelp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Impossible Burger 的關注量級是 Beyond Burger的3倍以上,是「野獸漢堡」的16倍。Beyond Meat生產的競爭產品「 Beast Burger」和「 Beyond Burger」 並沒有表現出顯著增長。Impossible Burger的受歡迎程度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風險投資熱度的加持,截至目前Impossible Burger已融資11輪,投資者總數超過30位。

2、Impossible Foods過往融資回顧與分析

a、種子輪至F輪的融資金額、融資時間及主要投資人概況

Impossible Foods11次融資概覽,資料來源:公開信息整理,製圖:FoodPlus研究分析團隊

關注食品創投洞察 by FoodPlus公眾號後臺回復【Impossible】可以看到完整融資數據圖表

b、各輪融資的關鍵性成果及階段性成果

  • 2011年完成A輪融資後,公司估值1659萬美元;

  • 2013年-2014年產品研發投入期,並在2013年獲得比爾蓋茨投資;

  • 2015年,谷歌試圖以2億至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但被拒(此前Google旗下GV參與了Impossible Foods C輪融資);

  • 2016年推出第一款Impossible代表產品——Impossible Burger,經FDA獲準血紅素在食品安全性的證實後;

  • 2017年3月,Impossible Foods 又獲7500萬美元股權投資資金;

  • 2018年4月完成1.14億美元可轉換票據融資,這輪融資用於擴增產能。2018年餐飲渠道鋪設達1000家,但仍然供不應求,為了適應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Impossible Foods的這筆資金將用於擴建奧克蘭工廠產能。這家食品技術初創公司在過去18個月中已籌集了約2.14億美元,風險投資總額約為3.96億美元;

  • 2019年5月,Impossible Foods完成3億美元E輪融資,公司價值升至20億美元。這是自成立以來的第五次股權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擴增第二條生產線。餐飲渠道對Impossible Burger的需求,以及Impossible Burger 2.0產品更新構成了當前激增需求;

  • 2020年3月,Impossible Foods 完成5億美元F輪融資,公司價值升至40億美元,創始人在媒體公開表示Impossible Foods很有可能在未來某一時間點公開上市。

c、Impossible Foods 的多數投資方參與2次以上

我們通過對投資機構和輪次的觀察發現,參與Impossible Foods早期融資輪次的機構幾乎都有繼續跟投,11輪融資歷程中,共涉及33位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多達23位投資者參與超過2輪融資。

其中,Khosla Ventures 投資輪次達到6輪,參與融資輪次最多的投資機構;緊隨其後的是各投資4輪的1位個人投資者和2位機構投資者。分別是Bill Gates、Horizon Ventures和Temasek Holdings。19家機構參與投資2輪,4家投資機構參與投資1輪,其中包括本輪融資的領投方未來資產。由此可見,投資者們對Impossible Foods的態度是讚賞和看好的。

三、結合Impossible Foods過往發展對人造肉品類發展有哪些洞察

基於可持續發展,對傳統動物肉的替代需求催生了人造肉行業發展,不僅為了提供第二種食品選擇,而是在長期發展下成為傳統動物肉的替代產品。這不僅是Impossible Foods的發展初衷,也是大多數業內玩家和投資人對行業長期發展的共識。

1、行業競爭分析

前文也提到過,從行業競爭角度,Impossible Foods和2009年成立的Beyond Meat是植物性人造肉行業中比較直接競爭的關係,從產品、市場、渠道、融資能力方面比較分析能發現什麼?

a、市場對比

Beyond Meat2019年營收2.97億美元,毛利潤3300萬美元,毛利率約11%,收入構成中餐飲服務業務與零售業務佔比為6:4,也就是說餐飲渠道收入貢獻約1.75億美元。

但是Impossible Foods零售渠道於19年9月著手開始鋪設,2019年收入9000萬美元中絕大部分是依靠餐飲渠道貢獻,在Impossible Foods完成E輪融資時我們寫過一篇Daily文章,著重於分析與Beyond Meat的業務對比。渠道模式、收入規模都不及Beyond Meat的Impossible Foods在融資能力和市場價值表現亮眼,不禁讓我們把目光放在了產品上。

b、產品對比

兩者的首發產品都是植物性牛肉肉餅,用於替代漢堡中的傳統牛肉餅。產品策略方面,Impossible Foods產品的特點是適用於快餐的漢堡三明治等產品,以餐飲渠道為主,產品形態以夾食的肉餅為主;Beyond Meat更側重於零售端和家庭消費場景,注重於餐食多樣性的食材搭配,產品包含植物性雞肉、植物性牛肉、植物性豬肉,還開發了肉碎、香腸、肉餡等產品,可用於餃子、餡餅、義大利麵多種日常飲食形態,目的是替代日常家庭消費場景中的動物肉。

值得一提的是,Impossible Foods的產品添加了基於生物技術對元素——血紅素,為了使其像真肉一樣會流血達到真肉的烹飪口感,在人造肉品類中,一方面進一步縮小了植物肉與動物肉的差距;另一方面成本遠遠低於實驗室幹細胞培育人造肉。Impossible Foods具有食品科技元素,也被市場長遠看好。

c、渠道對比 

餐飲渠道更利於培育消費市場,產生品牌消費意識,但是家庭場景更利於市場下沉。對於新興或小眾消費品類,前期應該注重新品類的市場教育,為下沉市場提供良好基礎。

Beyond Meat在前文提到了它擁有餐飲渠道和零售渠道協同發展的渠道能力,2019年前者收入佔比59%,後者佔比41%。Impossible Foods 採取「主餐飲,後零售」的渠道策略,2019年9月開始著手零售渠道。

Beyond Meat 已鋪設渠道,圖片來源:Beyond Meat官網

d、融資對比

Beyond Meat融資能力較Impossible Foods低非常多。一方面,投資方分散,多達十幾家,甚個人投資者佔比更多,只能達到千萬級單筆融資金額,缺少大型投資機構;另一方面,Beyond meat傾向於資本化和大型消費集團的加持,忽視多方尋找有明確產業傾向的財富基金。

Impossible Foods 過往融資,圖片來源:CB Insights

Beyond Meat過往融資,圖片來源:CB Insights

2、公司發展及融資分析

a、食品科技(Food-Tech)與植物性雙重特性使產品和品牌獲得加持,受市場青睞

Impossible Foods立足於長期取代動物肉的植物人造肉品牌,產品具有「食品科技」和「植物性」雙重特徵。

一方面比純科技類實驗室人造肉價格低廉,易被接受,尤其是最近下調經銷商代理價格後與傳統動物肉價格持平,加大了價格優勢。

另一方面在植物性產品中添加食品科技,縮小與傳統真肉的差距和差異,更加仿真。對於加入食品科技的產品,產品壁壘高,受消費市場和投融資市場的青睞,食品安全或功能性通過權威認證後發展前景更好。但立足於產品需求本身分析或許會趨於大同。

b、發力餐飲渠道具有深謀遠慮

Impossible Foods意識到人造肉品類處於小眾但潛力大的市場,市場培育的重要性大於市場滲透,所以首先選取了在各大餐飲渠道鋪設產品,由各大餐飲品牌推出Impossible產品系列,漢堡王作為Impossible Foods眾多渠道代表之一,公開表示Impossible產品系列已成為公司收入的重要驅動力。

通過餐飲渠道的獨特優勢體現在:容易搜集第一手產品反饋意見;免費宣傳渠道節約營銷費用;規模效益明顯。

c、拓展亞洲業務模式因地制宜可圈可點

香港是亞洲業務第一個市場,Impossible Foods看到了亞洲的品類發展潛力,但是市場成熟度遠不及北美,所以首先通過私人廚房及主廚設計Impossible植物肉菜單,建立品牌信任度,2019年3月複製香港模式到新加坡,授權私人廚房餐飲渠道,新加坡成為第二個亞洲市場。目前亞洲業務尚未鋪設零售渠道。

對於亞洲市場,中國必然會成為不可喪失的一塊大蛋糕,但是否會選擇進駐中國,我們認為指日可待,短期內(近一年)未必。一是由於疫情負面影響,已打亂了Impossible Foods正常進展步調,二是鋪設北美零售渠道勢在必行,但仍在發力,關鍵在於本輪融資後的零售業務進展是否順利,能否在惡劣的宏觀環境下與競爭者拉開差距,繼續進駐亞洲市場。

而對於國內人造肉的產業現狀和發展,我們近期寫過一篇國內人造肉品牌星期零獲融資的分析,點擊此處閱讀這篇Daily文章。

相關焦點

  • Impossible Food獲5億美元融資,進擊的「人造肉」也將開啟替代原料...
    說到2019年食品行業的熱點,人造肉肯定算一個。去年,自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開始,人造肉在國內國外都發展得風生水起,品牌們融資消息不斷出來,荷美爾、雀巢、家樂氏等巨頭紛紛計劃推出人造肉產品,與該領域的先驅者Beyond Meat及Impossible Foods展開競爭。
  • 新冠疫情引發動物肉消費擔憂,人造肉迎來自己的「高光...
    Beyond Meat去年還宣布,繼人造牛肉和豬肉之後,該公司推出了新產品——人造培根和牛排。自成立以來,Beyond Meat大約獲得了2.5億美元的融資,同時其估值是人造肉企業中最高的一家,目前的市值為45億美元。Beyond Meat在美國「領地」甚廣。該公司通過其位於美國密蘇裡州哥倫比亞的生產工廠進行運營。
  • 澳大利亞人造肉公司「v2food」再獲7700萬美元B輪融資,主打純素食...
    該輪融資獲得的資金,公司將用於擴大產能,並拓展新的亞洲和歐洲市場。去年11月,v2food 剛完成3500萬美元A輪融資,紅杉資本中國也有參投。到目前為止,公司已經為其植物性肉製品系列籌集1.13億美元,但尚未披露其估值。
  • 圖靈獎得主Bengio明星創業公司被「賤賣」!曾融資數億美元,騰訊也...
    根據外媒報導,公司在上月籤署了一項協議,以2.3億美元的價格將自己出售給矽谷軟體公司ServiceNow,而且,公司員工也面臨著被解僱、股票期權被取消的可能。這家公司曾經被業內廣泛看好,曾獲得英偉達、微軟、騰訊、英特爾等巨額融資。被譽為加拿大「明日之星」、融資數億美元、深受英偉達、微軟、騰訊、英特爾支持的AI公司—— Element AI,支撐不住了。
  • 人造肉頻獲資本青睞:「周子未來」獲2000萬元融資
    12月20日,位於南京國家農高區的南京周子未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獲得2000萬元融資,融資投資方為北京經緯創榮投資中心,本輪資金將用於開展細胞培養肉的開發及規模化生產,加速產品應用。該公司是國內第一家「細胞培養肉」生產研發平臺。
  • 長知識 | 無肉也能歡?——人造素肉=瘦身族的福音,健康飲食的未來?
    此外,兩家公司的投資人名單中均出現了比爾蓋茨的名字。Impossible Foods獲得了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的青睞,而Beyond Burger更是擁有明星投資人奧斯卡影帝小李子。
  • 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跟我們聊了聊植物肉和它的未來
    自FBIF2015上Mark Post教授對人造牛肉走上餐桌的暢想已經過去5年,受限於技術水平和消費者認知,細胞培養肉尚未活躍在市場上,而另一種形式的替代肉悄然興起,並逐漸被消費者認識,那就是植物肉。而事實證明,人造肉並不只是一陣風。
  • 融資總額超10億美元,植物基創新食品領域爆發背後的秘密
    根據AgFunder發布的《2019農業食品技術投資報告》,2019年創新食品類的初創公司籌集了1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是2018年總融資額的兩倍。創新食品領域的植物基產品在美國率先啟航,消費者對替代蛋白概念接受度高,於是食品巨頭公司紛紛布局,行業發展迅速。
  •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消研所盤點
    圖片來源:星期零官方微博3月12日,國內創新型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宣布完成數千萬融資,無獨有偶,幾天後,美國知名人造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宣布獲得約5億美元融資。在去年熱潮之後,將人造肉搬上中國餐桌又一次引發話題。
  • 人造肉風口不減 荷蘭公司Meatable融資1000萬美元
    來源:36氪據外媒報導,荷蘭初創公司『Meatable』近日獲得了 1000 萬美元的融資,其中 700 萬美元來自天使投資人和其他投資者。『Meatable』的天使投資人當中,有『TransferWise』的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 Taavet Hinrikus,以及紐約風險投資公司『Union Square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 Albert Wenger。剩下的300 萬美元則來自歐盟委員會。『Meatable』是荷蘭一家人造肉初創公司,創立目的是節能環保。
  • 14億美元融資從天而降 全球最大鋰精礦也保住了!這家上市公司剛剛...
    原標題:14億美元融資從天而降,全球最大鋰精礦也保住了!這家上市公司剛剛峰迴路轉 摘要 【14億美元融資從天而降 全球最大鋰精礦也保住了!
  • 人造肉,又開炒了
    去年人造肉第一股BEYONGD MEAT推出的標誌性產品 beyond burger,號稱是全球首款外觀、味覺和真正的牛肉幾乎沒有差別的植物肉餅。2019年5月該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就暴漲163%,衝破100億美元市值。比爾蓋茨、可口可樂集團CFO、Twitter CFO都參與了投資。李嘉誠熱捧的另一家人造肉巨頭impossible food,也已獲7.5億美元融資。
  • 人造肉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2017年3月,MemphisMeat生產一磅培育肉的成本是9000美元。  但隨著資本的推動以及巨頭公司的入局,人造肉的價格會更加快地降到普通消費者可接受的水平。去年5月,泰森向以色列創業公司FutureMeatTechnologies投資220萬美元,計劃到2020年,將人造肉的成本從每千克1萬美元降低到10美元或以下。
  • 眾多品牌擠入賽道,人造肉能否「真香」?
    來源: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在網紅食品層出不窮的今天,人造肉的發展也呈現「燎原之勢」。眾多品牌擠入這個賽道,在資本助力下,人造肉能否「真香」?2020年3月,ImpossibleFoods宣布獲得5億美元F輪融資,該輪融資由新投資者——韓國未來資產全球投資公司(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領投,科斯拉風險投資公司(Khosla Ventures)、Horizons Ventures風投公司和淡馬錫等跟投。數據顯示,自2011年成立以來,ImpossibleFoods已經累計獲得13億美元融資。
  • 星巴克開賣「人造肉」,69元千層面賣光,網友:真肉不香?
    圖片來源:Wind1分20秒售罄的人造肉拉麵,未食達、星期零等初創企業先後獲得知名投資機構投資、比爾蓋茨看好......這一切的背後,是人造肉的千億美元巨大市場。「人造肉」從航天員專供食物到如今的投資風口,一場在眼前興起的食品革命正在進行。
  • 頻獲資本青睞 人造肉市場真香嗎
    人造肉概念持續受到資本熱捧。12月21日,天眼查信息顯示,人造肉企業南京周子未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周子未來」)獲得2000萬元融資。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人造肉企業獲得融資。不過,在資本市場「吃香」的人造肉,卻面臨技術不成熟、尚無國家標準等問題,而這也成為人造肉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急需解決的新課題。
  • 作業幫E+輪超16億美元融資;奈雪的茶超1億美元融資|創投周報
    近日完成新一輪融資,籌資超過1億美元,估值近20億美元。此輪融資由PAG(太盟投資)領投,雲鋒基金也是投資人之一。 兒童奶酪品牌「妙飛」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 兒童奶酪品牌「妙飛」於近日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由高瓴創投領投,鐘鼎資本、老股東經緯中國跟投。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產能升級和市場投入。
  • 短短幾年發展,人造肉就嶄露頭角,是什麼驅使必勝客推出人造肉披薩?
    人造肉披薩 一、越來越廉價的人造肉 2013年,荷蘭生物實驗室生產出了第一個人造肉漢堡,當時這種人造肉漢堡的成本為32.5萬美元。到2015年,成本驚人的下降到了11美元左右,該研究所研究員馬克·波斯特(Mark Post)認為,人造肉要在商業上流行,還需要再過兩三十年。 但是科技的發展實在太迅速了,僅僅四年後,以色列初創公司未來肉品(Future Meat Technologies)的首批人造肉已經具備上市條件。
  • 獲2億美元巨額融資 這家SLG遊戲公司牛在哪
    比如,最近海外SLG手遊發行商Scopely宣布獲得了2億美元D輪融資,使得該公司累計融資達到了4.5億美元,新一輪融資來自私營企業Advance和消費者投資公司The Chernin Group。 Advance首席戰略官和研發官Janine Shelffo說,「Advance密切關注遊戲行業的增長和變化,並且認為Scopely是一個不斷增長的力量。
  • 星巴克、肯德基、奈雪、喜茶相繼布局 「人造肉」再掀市場波瀾
    原標題:超百億美元市場!星巴克、肯德基、奈雪、喜茶相繼布局 「人造肉」再掀市場波瀾 來源:證券時報原標題:超百億美元市場!記者注意到,雙匯發展斥資7.3億元收購6家公司中,有兩家公司專注於植物蛋白領域,因此雙匯發展此次的收購舉動,被稱為有意進軍「人造肉」市場。5月14日,金字火腿發布微博稱,15日晚八點,羅永浩將在直播間帶貨公司人造肉系列新品「植物肉臘腸」,受消息面影響,金字火腿在15日當天盤中一度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