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遇見「芳博士」第216篇原創文章
產品創新這個主題是絕大部分創業者關心的話題,也是成熟企業的管理者需要重視的話題。
前者著重在進攻,後者必須得防守。大家都需要競合。
很高興10月18日參與的求是talk(藕舫天使、湖畔良倉、初橙主辦),請來了蘇傑校友來講這個話題。
有幸作為參與者,來整理這次分享內容。
第二部分《如何低成本進行產品創新》,今天展開。
蘇傑
浙大校友
著有《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系列書。前阿里巴巴產品經理,良倉孵化器創始合伙人,產品創新顧問。
2006年至2014年,供職於阿里巴巴集團。期間曾做過中小企業的管理軟體、淘寶/天貓的一系列產品,也是集團內在線學習、知識管理平臺的搭建者,負責過阿里產品大學、阿里內部的創新孵化器等。
2015年,成為良倉孵化器的創始合伙人。2018年,成立了專注於產品創新的諮詢工作室,服務大型公司的創新業務,典型客戶如阿里、華為、字節、銀聯、平安、上汽等。
都是大平臺,創業者怎麼辦?
大平臺上的個人或者團體,做好自己擅長的部分,對接大公司上各種業務中臺的能力即可。
但創業者無法擁有自己的中臺,需要積極借外部平臺當作「外掛」。
市場中已有的企業服務公司,都是外掛的中臺,可以幫助初創團隊有更大的能量。
例如,人力資源服務的平臺,幫各種小公司完善招聘、面試、候選人管理等系統。
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下,用戶選擇太多,市場變化越來越快,傳統的組織結構無法適應,唯我獨尊地做產品往往會喪失市場。
無論大公司還是創始團隊,都需要和用戶密切互動、建立長期關係,抓住用戶的剛需。
這就要求,無論是大公司內的個體或者小團隊,還是進入市場的創始團隊,都擁有產品創新的能力。
創新、創業誰更容易成功?看誰的嘗試次數更多。
在資源相同的情況下,低成本嘗試越多的團隊,越容易成功。
如何低成本嘗試產品創新?
產品從無到有,可以概括為5P。
01
Paperwork:案頭研究
在做產品之前,需要解決一個問題:你認為的問題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有痛點?痛點是否夠痛?
幾個要素需要思考:行業、用戶(複雜的需求)、競品、自己(具備什麼能力、有什麼定位)。
大量不靠譜的產品方案在這個時候被放棄了。
02
Prototype:原型設計
確認有問題,但你是否有問題的解決方案?
例如,全世界都需要新冠的特效藥,但大部分藥廠都沒有解決方案或者「一藥包治新冠」的成功概率很低。
在這個環節,可以斃掉很多看似能解決問題、但事實上做不出來的產品方案。
03
Product:產品開發
一些問題確實有解決方案,相應的,你也有了一些用戶。
但發現每個用戶都得開發一套解決方案,沒有辦法產品化。
產品化體現在:一個解決方案能夠解決大部分用戶的某個問題,或者能夠解決某類型用戶的大部分問題。
一旦無法產品化,就淪落為只能「做項目」的項目。
04
Promotion:運營推廣
解決方案已經變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產品。
但能不能低成本地快速擴張、帶來市場佔有率猛增,這對於創始團隊就很重要了。
大方向沒有錯,在擴張的過程中,試錯的頻率高,成功的概率也相應提高。
05
Portfolio:複製組合
當團隊渡過了單產品階段,就要考慮複製到多個產品。
那麼,此前第一個產品積累的市場、客戶、數據,能不能給你的第二、第三個……產品做賦能,讓你快速地在第二、第三個產品上取得成功?
這就是產品複製組合的能力。企業做大做強的核心就在這。
如何進行全域的競品分析?
產品「賣」得好不好,和自己的產品有關係,也跟別人的產品有關係。
競品的本質——目標用戶是同一群人或者組織的產品。
把產品各方面的水平,比喻為高考各科的考試成績。你的目標客戶就是各個高校。
你每門成績都達到了80分,但有的人每門85分,或者有的人平均80分,但有一門達到了100分,你在競爭中,當然落敗。
不是你不好,而是別人更好。
「全域」可以這麼理解:你不單要和自己班上的同學比成績,還要和其他班、學校、區甚至省份的同學比成績。
所以,儘可能更廣闊地發現你的競品或者潛在的競爭對手,會提高你產品的成功概率。
我們從四個象限來分析你的競爭對手。橫軸:解決方案的異同;縱軸:解決問題的異同。
01
第一象限:直接競品
解決的問題相似、解決的方案相似,這是直接競品。
比如說:肯德基的聖代和麥當勞的新地。
如果你有多個直接競品,說明市場已經高度分割,比較難突破到別人的市場,更難顛覆。
02
第二象限:間接競品
解決的問題的相似,但解決的方案不同。
例如:高鐵和飛機,都是為了解決你較長途的出行問題,但載體不同。
例如:豆漿和牛奶,都是為了解決你獲得營養、快速飽腹的問題,但內容不同。
但很可能顛覆性的下一代競品會在這個象限產生。
比如,顛覆三大門戶的不是第四大門戶,而是搜尋引擎,再後面顛覆搜尋引擎的可能是推薦引擎。
比如,顛覆高鐵、飛機的可能是個人太空飛行器(科幻電影裡很常見了)。
03
第三象限:未來競品
相似的方案,解決不同的問題。
比如:早年的京東和噹噹,分別賣3C產品和書籍。它們都是電商平臺,解決的是消費者在3C產品和書籍上的不同需求。
這兩個平臺早年不是競爭對手,甚至可以互相學習。你上了一個私信系統,我也上一個。
但進入擴張期時,電商平臺都需要擴品類,必然產生競爭。
04
第四象限:隱性競品
方案不同,解決問題也不同——這也可能成為競品。
一個典型的情形就是爭奪同類資源。
比如,坐地鐵時聽耳機,有的人聽「得到」,有的人聽「網易雲」,「得到」和「網易雲」明顯方案不同、解決問題不同,但此時他們就是競品,因為都在搶奪用戶的時間。
比如,谷歌曾說自己的競爭對手是NASA,因為NASA可以搶走最優秀的人才。
如何把產品做強做大?
做大的幾種效應:頭部、規模、協同、網絡、多邊效應。
01
頭部效應
頭部效應體現在: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比如,控制了上下遊,或者擁有了定價權。
就會發現市場中大量的資源聚集到頭部。
創業者一開始很難做得足夠大,但可以做到足夠垂直。
比如,特別細分領域的頭部,創業者像是一根針扎進去後,慢慢撐大,就像一個圓錐體,市場體積越來越大。
02
規模效應
規模效應體現在:邊際成本遞減,供/需端多多益善。
比如,餐廳某個雞肉的菜品成為網紅,需要大量採購雞肉。
於是,餐廳直接開辦養雞場,甚至未來還能給其他餐廳供應雞肉,這就是供給端邊際成本遞減。
比如,開發軟體服務100個人,開發、伺服器需要100元。當服務達到1000個人,開發、伺服器可能也就200元成本。
隨著規模的放大,單位成本越來越低,利潤空間越來越大。
03
協同效應
協同效應體現在:多種事物互相促進,可「一魚多吃」。
比如,亞馬遜就是一魚多吃,一開始賣書,借用了原有的流量,後來開始賣服裝等各種東西,大大的增加客單價。
04
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體現在:供需同體者的同質化網絡(價值等於節點數的平方——N^2)。
比如,各種各樣有社交屬性的產品都是這樣,微信裡用戶對用戶有價值。
05
多邊效應
多邊效應體現在:供需多方(≥2),彼此強化。
供給方和需求方是不同的人,但彼此的連接帶來了整體的強化。
例如:滴滴,司機與乘客彼此加強,司機越多對乘客越好,因為乘客越容易打到車;乘客越多對司機越好,因為司機越容易接到單。
例如:美團,商家、買家、騎手,也是彼此強化。
總結完蘇傑師兄的分享內容,大家恐怕都覺得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