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黃金,鑽石才是財富的終極象徵,一顆小小的鑽石,其價格就是黃金的數倍。而除了鑽石其本身的價值之外,還有另一層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愛情的象徵,不知從何時開始,一枚閃閃發亮的鑽石戒指,已經成為情侶們求婚的標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鑽石之所以擁有如此高的價值,正是在於它的稀有,但是將鑽石和愛情捆綁在一起,這又是從何說起的呢?其實,鑽石能夠有今天的身價,包括那一句經典的「磚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廣告語,都離不開一家公司的,那就是戴比爾斯。
大約在一百多年前,人類就發現了鑽石這一物質,當時鑽石的產量確實非常稀有,每年大約只有幾公斤的產量,因此當時只有歐洲的貴族才能夠消費得起。但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南非發現了一座巨大的鑽石礦,隨後這一地區又發現了多處鑽石礦區,僅僅其中一個礦區的鑽石儲量,就高達一千四百萬克拉。
產量大增意味著鑽石價值的暴跌,這無疑會觸動當時的鑽石經營者們的利益。於是,這些鑽石商聯合起來,在1888年成立了戴比爾斯礦業公司,他們迅速整合資源,幾乎收購了當時全球所有大型鑽石礦的開採權,由此完成了鑽石領域的壟斷,戴比爾斯幾乎掌控了全球90%以上的鑽石市場。
並且這種壟斷直到今天還在持續,但凡哪裡發現了大型的鑽石礦,戴比爾斯都會迅速將其收購。所以,實際上鑽石本身並不稀缺,為了偽造出磚石稀缺的假象,戴比爾斯多年來一直在限制鑽石的開採數量。但是,初期戴比爾斯的這一系列措施,並沒能夠組織鑽石價格的下跌。
為了挽回頹勢,戴比爾斯對鑽石進行了新一輪的包裝。戴比爾斯將營銷的第一站,選在了當時的世界強國美國,戴比爾斯邀請大量作家編寫各種浪漫的愛情故事,情節不論,但其中必須要有男主角拿著鑽戒向女主角求婚的橋段。這種營銷模式即使今天看來也絲毫不落伍。
除此之外,戴比爾斯還向明星、富豪等社會上流人士免費提供鑽戒,唯一要求就是讓他們用鑽戒來求婚,或者帶著鑽戒出入各種公眾場合,由此提高了鑽石的曝光度,也無形中抬高了鑽石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經過戴比爾斯的包裝,人們逐漸開始相信,沒有鑽石的愛情是不完整的。
所以,雖然如今已經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都發現了鑽石礦,從產量上來看鑽石絕對算不上稀缺,而相比黃金,磚石也沒有任何金融價值,而工業價值僅僅是作為切割工具的刀頭,這反而顯得鑽石格外廉價,但現實卻是,鑽石的價格依舊高不可攀。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一顆昂貴的鑽石可以追求愛情,那自然是在所不惜的,戴比爾斯也正是抓住了這種心理,成功維持了鑽石的高價值。有人說鑽石是本世紀最大的騙局,但或許也是本世紀最成功的營銷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