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 – 密教大圓滿和扎龍瑜伽修行人;師從中國西藏、不丹和印度的具德上師;兼修古典哈達瑜伽,中國氣功和脊椎運動共超過二十載。對不同時期的梵文和藏文也有研究。
兩千多年前,柏坦加利 Patañjali 將瑜伽系統化,編寫了瑜伽經 Yoga Sūtra。
王瑜伽 ( Rāja Yoga ) 又稱八部瑜伽。因為瑜伽經定義了八肢瑜伽 Aṣṭāṅga (Aṣṭa 八 , Aṅga 肢、部)的修煉次第:
持戒 ( Yama ):講求慈悲、不貪婪、正直、純淨、不受欲望束縛等。
精進 ( Niyama ):包括潔淨身心、知足、克制、修習聖賢古訓,以及對天地保持虔敬的心。
體式(Āsana):練習體式獲得穩定和舒適的冥想坐姿。
生命能控制 ( Prāṇāyāma ):呼吸的控制和生命能(氣 Prāṇa)的處理。
感官收攝 ( Pratyāhāra ):對外境攀緣習氣的消減。
心念專注 (Dhāraṇā):訓練專注力。
禪那,又稱禪定 ( Dhyāna ):即冥想。
三摩地 ( Samādhi ):超越二元對立的意識層面的本覺狀態,三摩地又分為具種子三摩地 ( Sabīja Samādhi ) 和究竟的無種子識三摩地( Nirbīja Samādhi ), 從二元的角度,可以說是天人合一。
Kripalu 克裡帕魯昆達裡尼瑜伽常被稱為「動中禪」。因為在體式練習上,和一般的瑜伽教授的著重鍛鍊體位的生理細節不同。
它更多注重保持覺知體位對人的氣脈和心理產生的相應變化,強調對自己心身保持溫柔、慈悲及內省的態度。
其實克裡帕魯瑜伽遠不只是「動中禪」風格的體式練習。它的核心理論是:瑜伽是基於昆達裡尼(Kuṇḍalinī,又稱為拙火)的喚醒和提升,從而獲得解脫的究竟證悟。
即是達致王瑜伽的最高境界。整個克裡帕魯瑜伽修煉過程都充分體現了八肢瑜伽的次第。
克裡帕魯瑜伽行者首先會從有真實證量的上師 (Sadguru)接受靈能導入(Śaktipāta )灌頂。
接受灌頂後,行者體內的氣會被喚醒並迅速增強。通過奉愛瑜伽 ( Bhakti Yoga ) 修習對上師生起的絕對信心,並放下對心身控制的執著。
學員在冥想時候就會出現生命能的釋放 - 般諾坦那 (Prāṇotthāna)的自發瑜伽現象。
在般諾坦那狀態,學員會出現自發性的第三肢體式、第四肢生命能控制的現象。學員身體氣脈裡的障礙會逐漸被清除,為喚醒昆達裡尼 奠定基礎。這時候學員也進入第五肢感官收攝。
當上行氣和下行氣匯合併開始從中脈底部進入後,靈蛇昆達裡尼就會被喚醒,從根輪進入中脈。此時學員就會進入第六肢心念專注。
隨著昆達裡尼在中脈裡上升,脈輪逐個被打開,學員會進入第七肢禪那。
當昆達裡尼上升到喉輪後,就會出現自發性的空行身印 (Khecarī Mudrā)。昆達裡尼藉由空行身印上升到眉心輪,學員開始進入第八肢的具種子三摩地 ( Sabīja Samādhi )。
隨著昆達裡尼突破眉心輪的障礙上升到頂輪,學員就會獲得最完美的三摩地 - 無種子識三摩地 (Nirbīja Samādhi)的體驗。
說完克裡帕魯瑜伽的修煉特色,這裡簡單介紹它的來歷吧。
第一位祖師,據說是希瓦的第 28 位化身 Bhagavan Lakulish。
第二位祖師是 Swami Pranavanand 也是傳奇色彩濃厚。據說Bhagavan Lakulish再顯,並賜予 Swami Pranavanand 灌頂和甚深的瑜伽訣竅。
第三位祖師是 Swami Kripalvanand,他於1931年拜 Swami Pranavanand 為師學習瑜伽,並從此成為著名的昆達裡尼瑜伽大師。隨後開創了Kripalu Yoga。
第四位,就是現在的Kripalu Yoga法脈繼承人 Swami Rajarsi Muni, 現年87歲。他是證得一切瑜伽身印之王- 空行身印 (Khecari Mudra) 的成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