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妻子結婚10年,張明總感覺兩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總會為生活中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比如我拿了東西沒放回原位,炒菜的時候鹽放多了,家裡買的某樣東西不合她的心意了……」張明有些困惑,「我現在感覺和朋友相處反而更輕鬆一下,好多話寧願跟朋友說,都不願跟對方交流,這是為什麼呢?」在一段婚姻中,兩個人相處久了,難免不會有摩擦和衝突,婚姻的質量也會逐漸下降。有句話叫至親至疏夫妻,這個疏就是挑剔,越親密的人對彼此就越挑剔。
對另一半的挑剔與指責投射了對自己的不滿
結婚的時候夫妻大都抱著美好的期望,希望有一個幸福的生活。然而現實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結婚以後,不僅沒有獲得幸福與滿足感,反而增加了痛苦與無助。
從兩性關係中說,夫妻之間的關係是互為鏡像的,對另一半的挑剔與指責實際是投射了對自己的不滿,人都是改變別人容易改變自己難,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做不做,我卻希望對方能做到,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真實的對方,抱著不切實際的期望去改造對方,結果是,越控制,越失控,夫妻之間行成了競爭關注,充滿了矛盾與爭吵。
在親密關係中,女性需要傾聽、分享和鼓勵,但多數男性並不了解。親密是一種依附關係,但對男人而言,有時依附反而是一種壓力,是責任和不自由。所以,妻子越想要通過爭吵來改變丈夫,丈夫就越抗拒。
男女思考方式的不同導致溝通障礙
其次,從男女思考方式的不同看,女人的大腦是E型,偏共情式,溝通中重視情緒與感受;而男人的大腦是S型,偏系統式,重視分析與結果。思考方式的不同導致不同的表達方式,造成了需求錯位。比如,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男女之間這樣的對話:
女人問,你是不是不愛我了,在外頭有別的小妖精了?
直男會說,你要這麼想,我也沒辦法……
於是,一場戰爭開始了……
這個對話裡,女人的質疑其實不是真的質疑,她需要的不是結果是安撫和被偏愛,有共情思維的男人會立馬意會到,會馬上給予讚美與肯定,比如回答說,「你這麼好,天天愛都來不及,外面那些女人都入不了我的眼。」女人如果聽見男人這麼說,就算嘴上繼續嗔怪,心裡也是樂開了花。如此,還能給夫妻之間增添點樂趣。
當焦慮性遇上迴避型矛盾不可避免
最後,從依戀關係看,如果雙方都是不安全型依戀模式,比如老婆是焦慮型,老公是迴避型(這種依戀模式源從小的養育方式和家庭環境),通常老婆對待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行為特別敏感,而老公卻不以為然,以迴避的方式來應對,結果兩人的關係就陷入惡性循環。
女人的情緒是波動的,當她沉到谷底的時候她希望得到男人的撫慰,而男人則是,當他鬱悶的時候他會躲到「洞穴」,以其他方式來轉移,比如遊戲、飯局。所以,當低谷期的女人正好遇到洞穴期的男人時,互相都不能理解,矛盾也因此產生。
基於以上這三點,我們就能明白,為何有時我們會感覺跟朋友相處比跟自己愛人相處更輕鬆。與朋友相處,我們知道是朋友,在心理上會有安全距離,有這個邊界讓我們不會去過度幹涉控制對方,相處更自在。如果我們能把對待朋友的這種心態轉化到伴侶身上,相處是不是會輕鬆一些呢?
既會理性分析,又能理解他人,系統和共情能力平衡,才是一個充滿智慧又溫暖的人。所以,男人要有一點女性思維,學會與他人共情,往往生活中懂得女性思維的男人會更受歡迎;女人要有男性思維,從客觀實際出發,分析事實,以結果為導向,不被情緒控制,生活會和諧很多。
努力讓婚姻變成雙方共贏的狀態
成熟的婚姻有三個功能:一是互利,二是分享,三是並存。
「互利」是雙方都能從婚姻裡得到所需,實現自我生命的意義並完成對價值的追求。「分享」意味著互助和互相給予的一種歸屬感。「並存」是一種高度尊重,願意保持一種邊界,尊重雙方的差異。當你了解兩性的性別差異後,學會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肯定、感謝老公對家庭的付出,與他就家庭模式達成共識。改變他的認知,當女性不必囿於「賢妻良母」的人設時,男性自然也不用為獨立成為「家庭支柱」而費力傷神。男性也要跟上時代步伐,調整自己對家庭模式的認知。婚姻是漫長的,每一個階段有每個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兩害之中,取其輕;兩利之中,取其重。努力讓婚姻變成雙方共贏的狀態。
總之,世界上沒有天生一對,更沒有所謂的完美婚姻。完美就是在不完美中尋求完美,婚姻關係就像一個寶藏,需要我們用心去發掘它的好,看看彼此能達到什麼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