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語言文字,深受中國語言文字的影響。
第一,日本平假名、片假名,都是借用漢字簡化而來。
第二,日語的語法,有仿習古漢語的痕跡。古漢語有之、乎、者、也等虛詞助詞,而日語詞與詞之間的連接也需要助詞才能「黏」在一起,稱為「黏著語」。以《史記·陳涉世家》為例,「陳勝者,陽城人也」,這種判斷句模式是「……者……也」;而日語的「……は……だ」,は、だ就相當於者、也。又,古漢語有很多賓語前置,日語則將之常態化,形成主語→賓語→謂語的語序,與別的語言主謂賓的順序大相逕庭。
第三,日語中有大量古漢語詞彙,多使用的是原意。古漢語稱走為「步」,跑為「走」,日語「步く」、「走る」即忠實遵循古漢語。風箏,古漢語作「紙鳶」,日語先是照搬「紙鳶(いかのぼり)」,又自創了一個漢字「凧」(たこ)來表示,從字形看大概是取風中之巾(紙或布帛)的意思,還是借漢字立意。有的日語詞彙,分析起來很有趣,比如雞,寫為「鷄」,發音にわとり,にわ即「庭」,とり即「鳥」,庭院中馴養的「鳥」就是雞!
以下只詳列以「あ」開頭的日語詞彙,加注古漢語出處,以見中日語言之淵源流長。
相容(あいい)れない:《韓非子·五蠹》:「故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日語在「相容」後加否定形式,表示不相容的、不合的。
相対(あいたい):《儀禮·士昏禮》:「婦乘以幾,從者二人,坐持幾相對。」
哀音(あいおん):三國繁欽《與魏文帝箋》:「潛氣內轉,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細不幽散。」
哀歌(あいか):晉左思《詠史詩八首》之六:「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哀訴(あい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耳。」
哀悼(あいとう):漢蔡邕《郭有道碑文》:「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哀悼,靡所寘念。」
哀楽(あいらく):《左傳·莊公二十年》:「哀樂失時,殃咎必至。」
愛玩(あいがん):晉成公綏《鸚鵡賦》序:「鸚鵡,小禽也。以其能言解意,故為人所愛玩也。」
愛敬(あいけい):《後漢書·耿純傳》:「純到國,吊死問病,民愛敬之。」
愛顧(あいご):漢楊修《答臨淄侯箋》:「不待數日,若彌年載,豈由愛顧之隆,使系仰之情深耶?」日語多為商業用語,商家向顧客的惠顧表示感謝。
愛護(あいご):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先有缺壞,就為補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愛好(あいこう):《後漢書·儒林傳序》:「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採求闕文,補綴漏逸。」
愛國(あいこく):《戰國策·西周策》:「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晉葛洪《抱樸子·廣譬》:「烈士之愛國也如家,奉君也如親。」但是古代沒有現代國家的概念,日語引入後,現代又強調愛國心、愛國主義,給愛國注入了現代理念,「愛國」一詞反流回中國。
愛著(あいじゃく、あいちゃく):佛教謂迷戀於情慾,執著不能解脫。南朝齊蕭子良《淨住子·訶詰四大門》:「反覆橫起,種種愛著。」日語藉以指摯愛,依依不捨、戀戀難忘。
愛惜(あいせき):漢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臨人親職,愛惜倉庫。」晉幹寶《搜神記》卷二十:「隆愈愛惜,同於親戚。」
愛憎(あいぞう):《韓非子.說難》:「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
愛撫(あいぶ):《宋史·范仲淹傳》:「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
愛慕(あいぼ):《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
愛欲(あいよく):佛家語。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下卷:「愛欲榮華,不可常保。」《壇經·懺悔品》:「自性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
愛憐(あいれん):《戰國策.趙策四》:「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
挨拶(あいさつ):禪家語。僧人間問答應酬,以期相互勘驗悟道知見之深淺。宋釋圓悟《碧巖錄》卷五:「須知古人以探竿影草要驗這僧,這僧也善挨拶,便道:『和尚又作麼生?』」按,挨拶,漢語發音āi zā,日語借用音義來表示寒暄、問候、回答。
曖昧(あいまい):《晉書·杜預傳》:「臣心實了,不敢以曖昧之見,自取後累。」
青青(あおあお):《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青萍(あおうきくさ):水生植物,即浮萍,漢語又作「青蘋」。《文選·宋玉〈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李善註:「《爾雅》曰:『萍,其大者曰蘋。』郭璞曰:『水萍也。』」宋陸遊《初夏閒步村落間》:「綠葉忽低知鳥立,青萍微動覺魚行。」
青梅(あおうめ):南朝宋鮑照《代輓歌》:「憶昔好飲酒,素盤進青梅。」
青雲(あおぐも):即青空、高空。《楚辭·遠遊》:「涉青雲以泛濫兮,忽臨睨夫故鄉。」
青空(あおぞら):唐許敬宗《奉和登陝州城樓應制》:「錦鱗文碧浪,繡羽絢青空。」日語歌曲《北國之春》開頭歌詞:「白樺(しらかば)、青空(あおぞら)」
青田(あおた):唐張籍《贈李杭州》:「竹間虛館無朝訟,山畔青田長夏苗。」
青竹(あおだけ):唐越溪楊女謝生《聯句》:「珠簾半床月,青竹滿林風。」
青山(あおやま):《管子·地員》:「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於泉。」唐徐凝《別白公》:「青山舊路在,白首醉還鄉。」
青蠅·蒼蠅(あおぱえ):《詩經·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於樊。」
梧桐·青桐(あおぎり):《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三國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梓椅梧桐》:「桐有青桐、白桐、赤桐。」
障泥(あおり):顧名思義,「障泥」即障蔽泥土,是一種馬韉兩旁下垂的馬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王武子善解馬性。嘗乘一馬,著連錢障泥,前有水,終日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徑渡。」日語用以表示鞍韂。
赤(あか):漢語五詞:絳、朱(あけ)、赤、丹、紅,都表示紅色。絳是深紅色;朱次之,大紅色;赤的本義是火的顏色(《說文解字》:「南方色也。從大從火。」),紅色;丹本義是辰砂、硃砂,也表示紅色;紅的色度最淺,是粉紅色。後紅、赤沒有區別,但現代漢語多用紅。日語則保留古意,多用赤,並代指與共產主義有關的人或事,如赤色(あかいろ)、赤旗(あかはた)等。
赤子(あかご):指初生的嬰兒。《尚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赤裸(あかはだか):漢字又作「赤倮」。漢揚雄《方言》第八「䳚鴠」郭璞註:「鳥似雞,五色,冬無毛,赤倮晝夜鳴。」
暁(あかつき):曉的本義是拂曉、天剛亮。《說文解字》:「曉,明也。」
悪意(あくい):《漢書·王莽傳下》:「疑臨有惡意,不令得會喪。」
悪運(あくうん):《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贊》:「千秋材知未必能過人也,以其銷惡運,遏亂原,因衰激極,道迎善氣,傳得天人之祐助雲。」
悪逆(あくぎゃく):《漢書·師丹傳》:「丹惡逆暴著,雖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請免為庶人。」
悪言(あくげん):《禮記·祭義》:「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悪臭(あくしゅう):《周禮·天官·官人》:「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去其惡臭。」
悪習(あくしゅう):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萬曆中年杜撰嬌澀之惡習,未必不緣此而起。」
悪性(あくしょう):《世說新語·忿狷》:「魏武有一妓,聲最清高,而情性酷惡。欲殺則愛才,欲置則不堪。於是選百人一時俱教。少時果有一人聲及之,便殺惡性者。」
悪食(あくしょく):《韓非子·說疑》:「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惡食,國猶自亡也。」
悪心(あくしん):《國語·魯語下》:「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指壞念頭,歹意。
悪聲(あくせい):《孟子·萬章下》:「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悪黨(あくとう):元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一折:「我與皇家定邊疆,除惡黨。」
悪道(あくどう):漢劉向《說苑·卷君道》:「惡惡道不能甚,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
悪徳(あくとく):《尚書·說命中》:「爵罔及惡德,惟其賢。」
悪人(あくにん):《孟子·公孫丑上》:「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
悪念(あくねん):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阿闍梨譯《菩提心論》:「宿殃未殄,惡念旋起。」
悪魔(あくま):佛教語,障礙佛道的惡神的總稱。唐佛陀多羅譯《圓覺經》:「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
悪名(あくみょう、あくめい):《左傳·文公十八年》:「世濟其兇,增其惡名。」
悪夢(あくむ):《周禮·春官·佔夢》:「乃舍萌於四方,以贈惡夢。」
悪鬼(あっき):《史記·秦始皇本紀》:「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闢惡鬼,惡鬼闢,真人至。」
悪口(あっこう):惡毒的語言,《漢書·王尊傳》:「(楊輔)素行陰賊,惡口不信,好以刀筆陷人於法。」日語用以表示罵、毀謗。
欠·欠伸(あくび):打呵欠,伸懶腰。《儀禮·士相見禮》:「凡侍坐君子,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以食具告。」唐柳宗元《讀書》:「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
胡坐·趺坐(あぐら):盤腿坐。胡坐,胡人坐胡床多盤腿坐,《後漢書·五行志一》:「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趺坐,僧人兩腳盤腿打坐,唐王維《登辨覺寺》:「軟草從趺坐,長松響梵聲。」
総角(あげまき):童年,幼時。《詩經·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
曙(あけぼの):曙語義同曉。《孔雀東南飛》:「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
阿含經(あごんぎょう):原始佛教經典著作。
朝霞(あさがすみ):《楚辭·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朝霧(あさぎり):隋薛道衡《展敬上鳳林寺詩》:「洞開朝霧斂,石溼曉雲濃。」
朝食(あさげ):《詩經·陳風·株林》:「乘我乘駒,朝食於株。」
朝飯(あさはん、あさめし):《後漢書·賈復傳》:「吏士皆飢,可且朝飯。」
朝霜(あさしも):三國曹植《送應氏》之二:「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朝露(あさつゆ):《韓非子·大體》:「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漢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朝日·旭(あさひ):南朝齊謝朓《始出尚書省》:「紛虹亂朝日,濁河穢清濟。」《說文解字》:「旭,日旦出貌。」
朝夕(あさゆう)、朝(あさ)な夕(ゆう)な:表示早晚、經常。《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臺德。」
朝(あした)に道(みち)を聞(き)かば、夕(ゆう)べに死(し)すとも可(か)なり:《論語·裡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麻縄(あさなわ):《陳書·沈眾傳》:「恆服布袍芒屩,以麻繩為帶。」
麻布(あさぬの):《後漢書·東夷傳·挹婁》:「有五穀、麻布,出赤玉、好貂。」
麻(あさ)の中(なか)の蓬(よもぎ):《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荇菜·莕菜(あさざ):《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莕,同荇。
足跡(あしあと):《莊子·胠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裡之外。」
足音(あしおと):《莊子·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蹠(あしうら):字也作「蹠」,腳掌。《戰國策·楚策一》:「於是贏糧潛行,上崢山,逾深谿,蹠穿膝暴。」
簣(あじか):盛土的筐子。《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紫陽花(あじさい):花名。唐白居易有詩題為《紫陽花》,自註:「招賢寺有山花一樹,無人知名,色紫氣香,芳麗可愛,因以紫陽花名之。」
明日(あした、あす):《論語·微子》:「明日,子路行以告。」
蹇·跛(あしなえ):瘸子。《說文解字》:「蹇,跛也。」《穀梁傳·成公十年》:「衛孫良夫跛。」
蘆笛·葦笛(あしぶえ):漢語又作「蘆笳」。元袁桷《次韻繼學途中竹枝詞》:「我郎南來得小婦,蘆笛聲聲吹鷓鴣。」
阿修羅(あしゅら):《雜阿毗曇心論》卷八:「有欲令阿修羅與天同趣,是故說言:『汝先是天。』」
梓(あずさ):《說文解字》:「梓,楸也。」梓是雕刻印書的木版,模仿漢語「付梓」,日語為:梓に上(のぼ)す。
亜聖(あせい):漢趙岐《孟子題辭解》:「(孟子)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
婀娜(あだ):三國曹植《洛神賦》:「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私(あたい、わたし、あたくし、あたし):「私」本義是禾、莊稼,假借為「厶」,表示私人的、自己的,與「公」相對。日語用此假借古意,表示第一人稱。其餘第一人稱「僕」「俺」也源於漢語。
仇敵(あだかたき):《左傳·昭公五年》:「晉,吾仇敵也。」
他心(あだこころ):漢樂府《有所思》:「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日語用以表示男女間的外心,不忠的心。
可惜(あたら):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甑破可惜,何以不顧?」唐杜甫《莫相疑行》:「男兒生無所成頭皓白,牙齒欲落真可惜。」
渾名(あだな):外號、綽號,《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官人難道不知王安石即當今之丞相?拗相公是他的渾名。」也作「混名」,《水滸傳》第四十九回:「雖然別人叫小人們這等混名,實不曾陷害良善。」
篤(あつ)い:篤,病重。《史記·范睢傳》:「應侯遂病稱篤。」
圧卷(あっかん):壓卷之作,佳作,代表作。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渭南集》一卷:唐渭南尉趙嘏承祐撰。壓卷有『長笛一聲人倚樓』之句,當時稱為『趙倚樓』。」
圧殺(あっさつ):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劉希夷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
圧條(あつじょう):漢語又作「壓枝」,一種植物繁殖技術。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桑柘》:「大都種椹長遲,不如壓枝之速。」
圧倒(あっとう):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載,唐刑部侍郎楊汝士參加宴會,席間元稹、白居易等人均賦詩,楊作最好,元、白看後為之失色;當日楊汝士大醉回家,對子弟說:「我今日壓倒元、白!」
圧尾(あつび):最後,末尾。宋楊萬裡《過霸東石橋桐花盡落》:「紅千紫百何曾夢,壓尾桐花也作塵。」
圧伏·圧服(あっぷく):《舊唐書·淮安王神通傳》:「孝逸從其言,進兵擊超,賊眾壓伏。」亦作「壓服」,《水滸傳·第一○二回》:「小可弟兄兩個,也好使些拳棒,壓服眾人。」
斡旋(あっせん):關照,居中協助。《宋史·辛棄疾傳》:「經度費巨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
羹(あつもの)に懲(こ)りて膾(なます)を吹(ふ)く:成語「懲羹吹齏」:人被熱食燙過,以後吃冷菜也要吹一下;比喻失敗過一次即過分小心。《楚辭·九章·惜誦》:「懲於羹者而吹韲兮,何不變此志也?」
後足·後腳(あしあと):《韓詩外傳》卷五:「西方有獸名曰蟨,前足鼠,後足兔,得甘草必銜以遺蛩。」《水經注·濡水》:「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後腳隨崩。」
後先(あとさき):先後,前後。《楚辭·招魂》:「與王趨夢兮課後先。」。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
後退(あとじさり、あとずさり):《三國演義》第一一七回:「吾等有來路而無歸路矣!前江油城中,糧食足備:汝等前進可活,後退即死,須併力攻之。」
阿堵物(あとぶつ):金錢。《世說新語·規箴》:「夷甫(王衍)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
貴方(あなた):「貴」是敬辭,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國、貴姓、貴庚等。日語以「貴方」表示第二人稱「您」。
姉(あね):漢語「姊」,異體字「姉」,《說文解字》:「姊,女兄也。」漢字「姐」最初的本義是母親的別稱,大約唐宋時期轉用來稱呼年長女性同輩。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近世多以女兄為姐,蓋尊之也。」日語襲古意,以「姉」稱呼姐姐。
姊婿(あねむこ):姊夫,姐夫。《後漢書·梁冀傳》:「時(鄧)猛姊婿邴尊為議郎。」
痘痕(あぱた):天花所致的疤痕,俗稱麻子、麻臉。漢語多作「痘子」「痘瘢」,清俞樾《茶香室三鈔·黃痘子》:「宋時面有痘瘢者即謂痘子,今所謂麻子也。」
阿鼻地獄(あびじごく):佛教宇宙觀中地獄中最苦的一種。《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觀佛心品》:「云何名阿鼻地獄?阿言無,鼻言遮;阿言無,鼻言救;阿言無間,鼻言無動;阿言極熱,鼻言極惱;阿言不閒,鼻言不住。不閒不住,名阿鼻地獄。阿言大火,鼻言猛熱。猛火入心,名阿鼻地獄。」
家鴨(あひる):《尸子》卷下:「野鴨為鳧,家鴨為鶩,不能飛翔。」
阿附迎合(あふげいごう):《漢書·王尊傳》:「中書謁者令石顯貴幸,專權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譚皆阿附畏事顯,不敢言。」唐韓偓《海山記》:「左右近臣,阿諛順旨,迎合帝意。」
阿諛(あゆ):《漢書·匡衡傳》:「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
阿片·鴉片(あへん):英語 Opium的音譯。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阿芙蓉》:「阿片,俗作鴉片。」
雨腳(あまあし):密集落地的雨點。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日語用以表示雨勢。
雨傘(あまがさ):宋高承《事物紀原·舟車帷幄》專記有「雨傘」條目。《水滸傳》第六二回:「董超、薛霸把衣包雨傘,都掛在盧員外枷頭上。」
雨霧(あまぎり):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三:「噓吸為寒暑,噴嗽為雨霧。」
雨具(あま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
雨雲(あまぐも)、雨曇(あまぐも)り:《呂氏春秋·應同》:「旱雲煙火,雨雲水波。」《說文解字》:「曇,雲布也。」
雨溼(あまじめり):陰雨天,下雨潮溼、返潮。晉王羲之《雜帖四》:「月半,念足下,窮思深至,不可居忍。雨溼,體氣各何如?」唐杜甫《兵車行》:「新鬼煩寃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甘酒·醴(あまざけ):甜酒。《漢書·楚元王劉交傳》「元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唐顏師古註:「醴,甘酒也。」
雨燕(あまつばめ):本指雨中的飛燕(唐杜甫《朝雨》「風鴛藏近渚,雨燕集深條」),日語藉以指一種鳥類。
雨水(あまみず):《漢書·王莽傳下》:「乃庚子雨水灑道,辛丑清靚無塵。」日語「雨水」音讀為うすい。
雨夜(あまよ):唐白居易《雨夜贈元十八》:「卑溼沙頭宅,連陰雨夜天。」
雨霰(あめあられ):細雨和雪珠。唐蘇頲《長樂花賦》:「衝雨霰之飛薄,任雲山之險艱。」
阿彌陀(あみだ):梵語之音譯,即阿彌陀佛,意譯無量佛。宋法雲《翻譯名義集》:「清淨平等覺經翻無量清淨佛,無量壽經翻無量壽佛。」
萎蕤(あまどころ):植物名,即玉竹。《本草綱目·草一》有「萎蕤」專門介紹。日語雖照抄漢字,但從讀音看,似乎是「雨所」「雨処」,竹喜歡生長多雨潮溼處,故名。
謝(あやま)る:認錯,道歉。《戰國策·魏策》:「長跪而謝。」
菖蒲(あやめ):《水經注·伊水》:「石上菖蒲,一寸九節,為藥最妙,服久化仙。」因端午節又稱「菖蒲節」,所以日語也有詞語「菖蒲の節句(せっく)」。
步(あゆ)み、步(あゆ)む、步(あるき)、步行(あるき)、步(ある)く:步行,徐行,慢走。漢劉熙《釋名》:「徐行曰步。」
荒草(あらくさ):野草,雜草。唐吳融《廢宅》:「幾樹好花閒白晝,滿庭荒草易黃昏。」
荒野(あらの、あれの)·曠野(あらの):《尚書·說命下》:「既乃遁於荒野,入宅於河。」《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荒田(あれた):唐杜甫《蠶谷行》:「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荒地(あれち):《晉書·地理志上》:「(建安)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興郡,後又分上黨立樂平郡。」
革(あらた)まる:病重。漢語「革」讀jí,謂病情危重。《禮記·檀弓上》:「成子高寢疾,慶遺人請,曰:『子之病革矣。』」
粗布(あらぬの):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還有幾件粗布衣服,拿去變賣了。」
食蟻獣(ありくい):1892年傅蘭雅《格致彙編》第六冊《獸有百種論》:「食蟻獸生於南亞美利加……遇有蟻之處,以舌插入蟻穴,多蟻黏其舌上,則縮進而食之,故名食蟻獸也。」日語照抄漢字,但從語音看,當是「蟻(あり)を食(く)う獣(けもの)」的簡化形式,食う名詞化為食い,再與蟻結合,即ありくい。
蟻塚(ありずか):亦作「蟻冢」「螘塚」,蟻垤,螞蟻窩。《詩經·豳風·東山》「鸛鳴於垤」毛傳:「垤,螘塚也。」宋陸佃《埤雅·釋蟲一》:「垤,蟻塚也。蟻將雨則出而壅土成峰。」蟻窩高起如塔,所以日語又以「蟻の塔(とう)」稱蟻窩。
醂·淡(あわ)す:醂,音lǎn,浸漬柿子以去除澀味。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醂柿,水一甕,置柿其中,數日即熟。」這種加工處理水果的方法,還有一個同音字「灠」(《齊民要術·作菹藏生菜法》:「梨菹法,先作灠。」),日語簡化作「淡」。
袷(あわせ):袷衣。《漢書·匈奴傳上》「服繡袷綺衣」唐顏師古註:「袷者,衣無絮也。繡袷綺衣,以繡為表,以綺為裡也。」
粟粒(あわつぶ):穀物的顆粒,小米粒兒。唐杜牧《阿房宮賦》:「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
粟飯(あわめし):漢語指糙米飯(《宋書·宗愨傳》:「設以菜葅粟飯。」),日語指小米飯。
周章(あわ)てる:驚恐,慌張。《三國志·魏書·呂布傳》裴松之注引《先賢行狀》:「賊周章方結陳,不得還船。」
暗暗(あんあん):黑暗,暗中悄然。漢賈誼《新書·修政語下》:「君子既去其職,則其於民也,暗暗然如日之已入也。」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似恁悽涼何時是了?心頭暗暗疑猜,縱芳年未老,應也頭白。」
暗雲(あんうん):黑雲。唐許渾《滄浪峽》:「一聲溪鳥暗雲散,萬片野花流水香。」
暗記(あんき):默記,記住。《後漢書·應奉傳》:「奉少聰明,自為童兒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
暗鬼(あんき):疑神疑鬼,因多疑幻想而生的恐懼。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二回:「你看他奔上大路,疑心生暗鬼,步步只疑是行者變化了跟住他。」
暗渠(あんきょ):宋梅堯臣《與正仲屯田遊廣教寺》:「古寺入深樹,野泉鳴暗渠。」
暗愚(あんぐ):愚笨,糊塗。宋梅堯臣《樂椽自淮南回示新詩》:「我雖暗愚眼不盲,要識合如劉長卿 。」
暗合(あんごう):並非有意,而偶然符合。唐劉知幾《史通自敘》:「其有暗合於古人者,蓋不可勝記。」
暗黑(あんこく):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竊蟲》:「床壁窗戶之間,暗黑之處,多有之。」
暗殺(あんさつ):清蔣士銓《臨川夢·遺跛》:「苟能暗殺劉、許二賊,封侯如反掌耳。」
暗示(あんじ):清採蘅子《蟲鳴漫錄》卷二:「天主教,有教主,時來時去,來時於街巷遍貼勸善文,即屬暗示。」
暗室(あんしつ):《梁書·武帝本紀下》:「性方正,雖居小殿暗室,恆理衣冠。」
暗誦(あんしょう):默記而背誦。《三國志·魏書·王粲傳》:「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暗誦乎?』曰:『能。』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暗澹(あんたん):唐元稹《送孫勝》詩:「桐花暗澹柳惺憁,池帶輕波柳帶風。」
暗中(あんちゅう):明高明《琵琶記·感格墳成》:「誰知有神,暗中相救濟。」
暗中摸索(あんちゅうもさく):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許敬宗性輕傲,見人多忘之。或謂其不聰,曰:『卿自難記,若遇何、劉、沈、謝,暗中摸索著,亦可識。』」
暗潮(あんちょう):宋楊萬裡《過沙頭》之二:「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暗流(あんりゅう):伏流,潛流。唐王勃《焦岸早行和陸四》:「復嶂迷晴色,虛巖辨暗流。」
暗夜(あんや):黑夜。《呂氏春秋·精諭》:「桓公雖不言,若暗夜而燎燭也。」
暗涙(あんるい):唐元稹《遣行·慘切風雨夕》:「暗淚深相感,危心亦自驚。」
安易(あんい):安逸,閒散。《國語·晉語八》:「鞅也,居處恭,不敢安易。」
安逸(あんいつ):《莊子·至樂》:「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
安臥(あんが):安穩臥息,無憂無慮。《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年三十當疾步,年四十當安坐,年五十當安臥。」《梁書·賀琛傳》:「惡人日滋,善人日蔽,欲求安臥,其可得乎?」
安閑(あんかん):漢焦贛《易林·益之乾》:「下堂出門,東至九山,逢福值喜,得其安閒。」
安危(あんき):《管子·參患》:「君主之所以尊卑,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於兵。」
安固(あんご):安定穩固。《後漢書·皇甫規傳》:「夫德不稱祿,猶鑿墉之趾,以益其高。豈量力審功安固之道哉?」
安座(あんざ):即安坐,安穩靜坐,不費神勞力。《莊子·說劍》:「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
安住(あんじゅう):安居,居住。元白樸《東牆記·楔子》:「足下既要安住,老夫有一小頑,名曰山壽,就託足下教訓攻書。」
安心·安神(あんしん):《墨子·親士》:「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後漢書·仲長統傳》:「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
安靜(あんせい):《管子·內業》:「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
安全(あんぜん):漢焦贛《易林·小畜之無妄》:「道裡夷易,安全無恙。」
安息(あんそく):安處閒逸,歇息。《詩經·小雅·小明》:「嗟爾君子,無恆安息。」安息日()即禮拜日、星期天。
安泰(あんたい):漢焦贛《易林·井之恆》:「解釋倒懸,歷國安泰。」
安置(あんち):《穀梁傳·哀公元年》:「『卜之不吉,則如之何?』『不免,安置之,系而待。』」
安定(あんてい):《尚書·盤庚中》:「今予將試以汝遷,安定厥邦。」
安寧(あんねい):《莊子·天下》:「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
安穏(あんのん):漢王符《潛夫論·相列》:「手足欲深細明直,行步欲安穩覆載。」
安否(あんぴ):問候起居,關心安抑或不安。《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
安眠(あんみん):安然熟睡。《魏書·韓顯宗傳》:「臣仰遭明時,直筆而無懼,又不受金,安眠美食,此臣優於遷、固也。」
安楽(あんらく):《孟子·告子下》:「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行腳(あんぎゃ):僧人云遊四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裡,道路危險,貧道偶行腳見之,覺異,因掇數枚。」按,日語讀漢語「行」為あん,是唐音。
行腳僧(あんぎゃそう):宋陸遊《雙流旅舍》:「開門拂榻便酣寢,我是江南行腳僧。」
行宮(あんぐう):帝王出行時的臨時住處。晉左思《吳都賦》:「梁岷有陟方之館,行宮之基歟。」唐白居易《長恨歌》:「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行在所(あんざいしょ):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漢書·武帝紀》:「諭三老孝弟以為民師,舉獨行之君子,徵詣行在所。」
晏如(あんじょ)、晏然(あんぜん):安寧,平靜。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漢書·王吉傳》:「布政施教,海內晏然。」
杏(あんず):杏,多見於先秦文獻,相傳孔子杏壇。日語借用其字,發音,猜測可能是模仿「杏子」之音,按唐音「杏」為あん,「子」即ず。
黯然(あんぜん):傷感,心情沮喪。南朝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塩梅(あんばい):鹹酸,調味。《尚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日語用以表示菜的鹹淡、口味,也比喻情形、方法、身體狀況等。
按排(あんばい):即安排,調理,妥善布置。唐李中《竹》:「閒約羽人同賞處,安排棋局就清涼。」
按摩(あんま):《素問》《醫宗金鑑》等中醫書籍均載有按摩法,亦作「按磨」。宋陸遊《閒中作》:「呼童按摩罷,倚壁欠伸餘。」
例子就先舉這些吧!有意編一本《日語中的古漢語》之類的辭典,但是這工程太浩大了,難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