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馬鎮三坪村:村裡有了代購隊,生活需求有保障

2020-12-14 保康電視臺

2月13日,歇馬鎮三坪村村民唐光祿從村志願代購隊隊員的手中接過自己急需的生活用品時,心裡特別高興。

近段時間,歇馬鎮各社區、各村的路上都奔忙著一群頭戴小紅帽、身著紅馬甲,騎著摩託或開著汽車的代購員。

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安心在家,歇馬鎮號召全鎮各村、社區組建志願代購服務隊,專門負責為居家的村民購買生活必需品並送物資上門。倡議一發出,廣大群眾積極響應,紛紛報名加入村、社區志願服務代購隊。目前,全鎮各村、社區成立志願代購隊52支,隊員128名。

記者:我看你的車牌還是外地的,你啥時候從外地回來的?

歇馬鎮三坪村志願代購隊隊員

我元月三號從廣東回來的。

記者:你是自願來代購的?

歇馬鎮三坪村志願代購隊隊員

是我自願報名來參加的。

每天早上,各村、社區都會將村民微信群裡的代購物資收集整理成清單,然後分發到代購隊員們的手上。接到清單後,代購隊員們就駕車趕往歇馬鎮的定點超市採購物資,然後根據群眾的點單,再送到居民家裡。

記者:你這買東西是給誰買的?

歇馬鎮盤龍村志願代購隊隊員

都是給我們村裡的老百姓哪個需要給他們帶的。

記者:是哪個村的?

歇馬鎮盤龍村志願代購隊隊員

盤龍村

記者

你這個買了收他錢吧?

歇馬鎮盤龍村志願代購隊隊員

好多東西都是好多錢,不收運費。

為保證物資供應充足,歇馬鎮黨委、政府統籌調配了兩家超市作為專門代購點,實行定時、定點供貨,確保村民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

記者

那你一天像這樣的跑幾趟?

歇馬鎮三坪村志願代購隊隊員

一天跑一趟,有時候多的時候根據村民需要要跑兩趟。這樣他們(群眾)都安全了,我們累一點也無所謂。

全媒體記者:章毅

通訊員:王志國

編輯:正紅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靖安縣三坪村:依託山水資源優勢 村民在家...
    近日,中國江西網記者跟隨江西省「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的腳步,走進靖安縣中源鄉三坪村。  2004年的三坪村  「這是房子建成時,我在附近山丘上拍的一張照片,當時村裡大多數的房子都是泥瓦房」,7月10日,在三坪村劉先生家中,一張拍攝於2004年的照片勾起了人們對往昔的回憶
  • 黨旗飄揚在抗「疫」一線|靜海王口的這個村有支「代購隊」
    全村實行封閉式管理後,由於村裡沒有超市、藥店等便民設施,村民們的日常採買成了大問題。為保障村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村「兩委」班子研究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間「便民代辦事宜登記臺帳」制度,通過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志願者「送單」的「三單」服務, 讓村民們安心「宅」在家。
  • 江西靖安縣中源鄉三坪村紮實推進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試點工作
    一切的變化源于靖安縣中源鄉三坪村持續推進的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試點工作。今年以來,三坪村堅持以「黨建+」和「文化+」為引領,強化陣地整合、資源整合、功能整合、力量整合,打造了「黨群服務+文明實踐」綜合體,打通了服務凝聚、宣傳教育、組織動員的「最後一公裡」。
  • 雲瞰中國|搬下山、住新房,甘肅三坪村的村民「學習忙」!學麵點、學...
    近日,央視財經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大篷車開進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新營鎮三坪村。三坪村易地搬遷後,為解決農戶搬得出、留得住、住得穩的問題,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了三坪村富民養殖小區。通過組織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立合作社,發展規模養殖,統一經營管理。
  • 人民日報丨吃飯有食堂、生活有照顧、安全有保障,寧波構建覆蓋城鄉...
    如何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滿足農村養老需求?「我們正積極構建覆蓋城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從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智慧養老等多方面齊抓共管。」寧波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楊亞鳳道出原委:「村裡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有300人左右,佔村總人口四成。不僅如此,老人子女大多不在身邊。過去,他們一日三餐總是將就,影響身體健康。」在村兩委的協調幫助下,村裡組建起一支45人的志願者隊伍,專門負責老年食堂日常運營。每人每月輪值1天,如今隊伍逐漸壯大,已有75人,村宣傳欄上總能看到他們的事跡。
  • 【央視網】走村看脫貧 走進甘肅和政縣三坪村
    【央視網】走村看脫貧 走進甘肅和政縣三坪村 每日甘肅網微信 1、凡注有「
  • 1950年,三坪村出土了一件彩陶之王,當地的農民一開始用它裝饅頭
    1950年甘肅省臨夏三坪村的一座普通土坪上,有農民曾發現一個特殊的陶罐,後來成為了著名的「彩陶王」。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它之前的功能,居然是用來盛放饅頭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相比於瓷器而言,陶器本身具有更為悠久的歷史,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便掌握了利用陶土燒制陶器的技術,專門用於日常的生活與生產。據考古專家稱,陶器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它們都是古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1950年時,此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國百姓的生活也開始處於平靜。
  • 「禁閉挑戰」有市場需求,但要做好安全保障
    近日,在網絡平臺上有多家公司舉辦「禁閉挑戰」,挑戰者須在沒有任何電子設備、無任何時間提示、與外界零接觸的房間內獨自生活30天。如果挑戰成功,就能獲得5萬到10萬不等的獎金。對於此類極限挑戰,心理專家認為,禁閉30天挑戰屬於反常態的一種挑戰類型,普通人嘗試連續挑戰30天不具備現實可能性,甚至會對挑戰者的身心健康或日後生活產生不良影響。(11月14日《北京青年報》)「禁閉挑戰」屬於舶來品,其模式將人關在封閉空間,只提供基本生活物品,不能與外界接觸,沒有手機、電視等電子設備,乃是對人體極限的挑戰,特別是精神方面的挑戰最大。
  • 服務越來越好 村裡安心養老(做好民生保障 改善人民生活②)
    核心閱讀 為了給農村老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浙江寧波進行了探索:開辦老年食堂,讓老人就近吃上乾淨衛生、便宜豐盛的飯菜;將閒置的建築改造成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可享受健康食堂、慢病管理、康樂活動等各類服務;打造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依託數據信息和先進的技術設備,防止意外發生,讓老人的生活更安全。
  • 臨澤:社會保障有溫度 群眾生活有質感
    以前沒有人組織,我們也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活動,現在我們有了固定的活動場所,各種娛樂活動都有,還請醫生給我們開展健康講座,免費測血糖,測血壓,各方面都很好。」公安局家屬樓居民李正章為社區服務點讚。自「愛心驛站」成立以來,吸引了不少居民前往休閒娛樂,一間小小的房子,變成了社區老人們的「樂園」。
  • 自如客多元化需求有保障 生活安居更無憂
    作為一家提供高品質居住產品和生活服務的科技公司,自如不斷打磨標準化專業服務和房間品質,以滿足自如客的多元化需求。
  • 「禁閉挑戰」有市場需求 但要做好安全保障
    近日,在網絡平臺上有多家公司舉辦「禁閉挑戰」,挑戰者須在沒有任何電子設備、無任何時間提示、與外界零接觸的房間內獨自生活30天。如果挑戰成功,就能獲得5萬到10萬不等的獎金。對於此類極限挑戰,心理專家認為,禁閉30天挑戰屬於反常態的一種挑戰類型,普通人嘗試連續挑戰30天不具備現實可能性,甚至會對挑戰者的身心健康或日後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 河南:城鄉居民生活必需品有基礎有渠道有保障
    央廣網鄭州1月31日消息(記者李凡)1月31日,記者從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當前,全省糧、油、肉、蛋、奶總體上儲備充足,基礎品類蔬菜供應有保障,價格基本穩定,能夠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 村裡有位「胡媽媽」
    近日,見到胡志莉的時候,看到有位不到兩歲的小女孩小跑著跟在她身後。小女孩是一位村民的孩子,每次到村委會辦公室都要找胡志莉來玩,胡志莉很有耐心和愛心,如果小孩的臉髒了,她會抱著小孩去宿舍給洗乾淨了繼續玩,如果她忙,小孩就跟在她身後。  在暑假裡,胡志莉還請人給村裡的孩子教跳舞,輔導功課,自己花錢買玩具送幼兒,買籃球送給喜歡打籃球的孩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弄潮記】村裡有家咖啡屋
    新疆日報訊(記者張瑞麟 拍熱扎提 · 阿不都報導)舒夜茶飯館在和田市古江巴格鄉熱亥特巴格村頗有些名氣,因為這是村裡的第一家咖啡屋。  「有了這家店,我們休息的時候也能喝杯咖啡聊聊天了。」
  • 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圓通!圓通積極推進快遞下鄉,助力脫貧攻堅
    特別是2020年,受疫情影響,農產品電商、直播帶貨流行,進一步激發了消費需求。圓通快遞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推動「商流+物流」一體化,加快推進「快遞下鄉」工作,穩步提高快遞網絡覆蓋面,拓展農產品線上線下多種銷售渠道,贏得業內好評。福田河鎮是湖北麻城大旗山村的上級鎮,距離村子有5公裡的路程。
  • 村裡有家咖啡屋
    舒夜茶飯館在和田市古江巴格鄉熱亥特巴格村頗有些名氣,因為這是村裡的第一家咖啡屋。
  • 我的脫貧故事:「三保障」有了,好生活來了
    我叫何思瑤,家住荔波縣玉屏街道水瑤新村,家有三口人,父母皆是農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在我的記憶裡,從小到大,吃飽穿暖永遠是我們奮鬥的目標。但脫貧攻堅已經讓我們的生活由「吃飽」「穿暖」到「吃好」「穿好」轉變。
  • 楊國佔: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用藥需求
    華北製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國佔: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用藥需求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人心,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疫情期間,老百姓一直對特效藥充滿期待,科研工作者也一直在為此努力。其實,不僅是新冠肺炎,面對任何疾病時,大家都希望用上既有效、又便宜的好藥。
  • 章丘有個顏家村,村裡有座復聖廟,村裡顏姓這個家族竟是顏回後裔
    村裡這座有200多年歷史的復聖廟,現在剩有大門尚保存完好,有碑刻一塊,可惜字跡由於年代久遠,已漫漶不清。幸好有心人早已把碑文拓下來,碑文中記載了這個村的顏氏家族,是「復聖」顏回的後人。周末的一天,與幾位朋友來到顏家村,近距離接觸了復聖廟以及石碑,並聽村中的老人講述了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