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網上選歌聽時,一首叫做《打草鞋》的歌名躍入眼帘。歌詞是這麼寫的:哥哥上山去砍柴/妹妹跟著追上來/不是叫哥回家去/比著腳印打草鞋……
對於草鞋,估計很多夥伴都不知道是什麼,但對於從農村走出來的我來說,比著腳印打草鞋,這是多麼讓人熟悉的場景。小時候,我經常蹲在外公家的門檻上,看著外公用木棍量下自己的腳,再把一捆順溜的幹稻草使勁兒捶打,再一根一根放在手中搓成繩子樣,雙手麻溜地轉來轉去,僅一頓飯的功夫,一雙草鞋就打好了。
在外公還年輕時,村裡人和他一樣,一輩子蝸居在大山腳下,農忙完後就喜歡捆把稻草回來打草鞋。他們常年穿著草鞋,上山砍柴,下地鋤草。在他們的眼裡,草鞋防滑又耐穿,連續穿幾個月也不會爛,好過皮鞋上百倍。
這麼耐穿的草鞋,兒時還能看到外公和幾個老人在穿,可到了如今,即使在農村地區也早已尋不到蹤跡了。人們紛紛換上了時髦的皮鞋或運動鞋,就連老人們也穿起了兒女們親手做的針織鞋了。
只是當草鞋離生活越遠時,我越懷念當年守在外公身邊看他打草鞋的日子。我想,外公打草鞋的那些歲月,見證了草鞋是如何興起,又是如何快速消失的。而對於富有鄉土氣息的草鞋文化的沒落,我們除了感嘆時代發展迅速外,更應悟透草鞋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傳承它所蘊含的智慧和美德。
01、外公腳上的那雙草鞋,是我們老祖宗在生產勞動中智慧的結晶
說起打草鞋,外公自己估計也說不清是怎麼學會的。母親曾告訴我,自她懂事起,外公就能自己搓稻草打草鞋了。那時他雙手還沒後來那麼麻利,打一雙要花大半天時間,草鞋模樣怪裡怪氣,外婆穿在腳上還會嗔怪他。每當這時,母親記得外公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你穿的,還嫌這嫌那。」
正如外公所說,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裡,有草鞋穿就該知足了。我想,這也許就是草鞋在民間流傳幾千年的根源。
據史書記載,早在原始社會時,我們的祖先就會織草鞋了,而且材料不只是稻草,還有麥秸,玉米秸,北方還有烏拉草等。鞋子有繫繩的,也有拖鞋。
由於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遠古祖先們只能赤腳走動,雙腳經常被刺或被咬傷,迫使他們不得不尋找方法來保護雙腳。因此,常年在山間田野裡勞作的人們發現稻草等農作物的秸杆韌性很好,可以織在一起編成鞋,既防刺又耐磨防滑,是爬山幹活的理想鞋型。就這樣,草鞋被人們做出來了,穿草鞋成了民間很常見的事。
進入封建社會後,做鞋子的材料多了起來,但皮、布等做成的鞋子只能供社會中上層人士享用,廣大平民不僅買不起也買不到,因此草鞋一直被人們穿在腳上。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未發跡前就是靠賣草鞋為生。
所以外公會打草鞋,也是繼承了咱們祖先的智慧。經過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外公打草鞋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全家十幾口人的鞋子都是他用稻草一根一根編織而成的。每次他會給每個人打好幾雙鞋子,穿不完就各自存起來。
說來也奇怪,不管是在民國的戰亂時期,還是在建國初期的艱苦歲月裡,外公從來沒想過用草鞋去換點錢。只要夠家人們穿了,他便將沒用完的幹稻草杵在牆角,穿著草鞋出去忙他怎麼也忙不完的農事,爬他怎麼也爬不完的大山。
如此年復一年,外公農閒時依然會打草鞋,他的孩子們穿著他打的草鞋慢慢長大,成了勞動的一把好手。我想,外公看到大家都有鞋子穿,內心肯定充滿欣慰和自豪。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流傳幾千年的草鞋文化將快速走向沒落。
02、翻過大山越過高嶺,草鞋的沒落竟然如此徹底
70年代末,母親穿著草鞋嫁給了同村的父親。外公給母親籌備了一些嫁妝,其中就有三雙鞋子:草鞋,布鞋和當時流行起來的解放鞋。草鞋是外公親手織的,布鞋是外婆親手做的,解放鞋是外公外婆省吃儉用買來的。
雖然草鞋和布鞋都是兩老自己做的,但母親從此幹活時只愛穿解放鞋。外公要是看見了就問:「草鞋怎麼不穿?」
母親回答道:「草鞋沒這鞋舒服,腳底板又髒又溼。」
聽母親這麼一說,外公撇撇嘴,嘟嚷道:「草鞋才舒服,又不滑,要那乾淨做什麼。」
把腳全包進鞋子裡的舒適感,對於穿了一輩子開口草鞋的外公來說是難以體會的,但年輕一代的人都體會到了。隨著農村的快速發展,城裡流行的解放鞋等新式鞋子也快速湧入進來,成為人們平日裡常穿的鞋型。與草鞋比較起來,這些新式鞋子不僅時髦、輕便,也不進水,冬天穿起來很暖和。
就解放鞋這一鞋型在70年代以後的普及程度,當時有官方數據統計出來:城市體力勞動者穿解放鞋的有90%,農民穿解放鞋的也達到了40%。
之後,更時髦的運動鞋傳到農村,很多年輕人改穿了運動鞋;再後來,皮鞋、膠鞋、塑料鞋……越來越多的時興鞋子湧入山裡,人們穿在腳上不僅舒服,還時髦好看。
農民腳上鞋子的不斷變化,暗示了農村群體正在快速融入進新時代的發展潮流中,人們的日子也變得紅火起來。而那開口露腳的草鞋,既不美觀又不保暖,被人們很快遺棄掉了。只是外公怎麼也改不了穿草鞋的習慣。他會駝著背仍從田裡捆來幹稻草,再用錘子使勁兒打軟,再氣喘籲籲地搬來草鞋耙……而幼小的我就坐在門檻上,看他一搓一揉地織起來。
外公90歲高齡時,腳上依然穿著草鞋,慢慢走到家後面的小山上撿點木柴,或者去田壟上割些豬草。要是碰到別的老人改穿了時興鞋子,外公嘴裡還不忘嘀咕著:「草鞋好穿,草鞋才好穿。」
3年後,外公因病去世。他的草鞋就放在他的床底下,但外婆給他穿了一雙新布鞋。從此,外公遠離了人類世界,即使這裡有他摯愛的親人,還有他摯愛一生的草鞋。
隨著外公那一輩人慢慢老去,草鞋在我們那大山裡已慢慢絕跡,沒人穿草鞋,更沒人會打草鞋了。
03、進入新時代後,我們還能從草鞋文化中傳承些什麼?
隨著時代的發展,草鞋總逃不過壽終正寢的命運,就像人總會年老離去一樣。但一直守護著我們祖先的草鞋,看著人類從羸弱不堪一步一步變得強大,再到了如今擁有可摧殘一切的巨大力量,似乎總在用一種平和的方式提醒我們:草鞋可以被淘汰,但草鞋文化的一些內涵卻值得人類代代相傳。
草鞋是勞動人民在生產中摸索發明出來的,因此,從勞動中找智慧和創意,是個人進步和人類發展的永恆法則。
在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寫過這樣一句話:
我只相信一條:靈感是在勞動時候產生的。勞動,才是一切鈍感的最好的醫生。
這句話也道出了草鞋誕生的根本原因。祖先們辛勤勞動,才有了穿草鞋的靈感;祖先們穿著草鞋世代勤耕細作,才有了人類文明的輝煌歷史。因此,草鞋早已不只是一雙裹腳的鞋子,而是代表了一種從勞動中找智慧和創意的精神。
對於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這種精神同樣適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各類問題,要學會靠自己的雙手去尋找答案。比如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難題,人際交往中的溝通以及親人之間的交流等,都需要自己融入進去,用切身感知形成符合事情發展的判斷。指望別人的經驗之談來依樣畫葫蘆,也許只能一輩子活在無知中。
因此,草鞋不管如何沒落,它所蘊含的勞動智慧總在閃閃發光,值得後世人永久傳承。
草鞋代表了老一輩人勤勞節儉、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正是如今年輕一代所缺少的。
在我的印象裡,外公穿了一輩子的草鞋,只在大冷冬天裡,才拗不過家人穿上外婆老早做好的布鞋。很多老一輩人和外公一樣,早上穿著草鞋出門幹活,晚上拖著草鞋抹黑回來。在艱苦的環境中,他們依然不忘勤勞奮鬥,用自己的力量撐起一個家,一個村,乃至一個國以及整個人類。
但這才過去幾十年,我們這代人似乎早已忘了勤勞和奮鬥的真正含義。有些人依然甘當啃老族,在父母的蔭蔽下過活;還有些人確實辛苦工作,加班加點,但一轉身就開始揮霍無度,買名牌,買奢侈品,以為「自己賺的錢自己花」是天經地義的事,殊不知一個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就造成了全球過億的失業狂潮,很多人就此身無分文,借貸四起。
我想,外公堅持一輩子穿草鞋,除了他認為舒服外,還有他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勤儉」習慣的推動。而這種習慣,不管是面對艱苦的環境,還是應對人類時刻有可能遭遇的突發事故,都不可或缺。這種習慣美德,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
在人類發展的新時代裡,草鞋文化更代表了環保和資源再利用的生態理念。
去年,澳大利亞一場燒了4個月的大火,把很多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今年,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讓全人類陷入深思:人和自然,為什麼這麼水火不相容?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想可以從草鞋上尋找到一些答案。
記得外公做草鞋時,材料就是幹稻草,有時加些麻繩,做工也非常簡單,就一雙手在那轉來轉去。可以說,草鞋天然不浪費資源,又不製造汙染,穿破後還可以當作肥料扔進田地裡,從生命開始到結束都在變廢為寶。
這種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也許正警醒著日益繁忙的現代化建設。我們放眼看去,哪一個人類行為不是在和這種理念背道而馳,比如擁擠在馬路上的汽車的尾氣,不斷排入大江大河的汙水,不斷被沙化的綠地,以及因此而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不斷上升等……
也許我們不是故意為之,但缺乏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幹損害自身的壞事。因此,倡導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和行為,真的值得每一個人嚴格遵守,比如垃圾分類,比如超市袋子收費等。
自外公去世後,我再也沒見過草鞋了。但我總認為,草鞋不應就此沒落,草鞋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不應就此消失,它應和過去幾千年一樣,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
寫在最後:
這個月的12號,是外公去世的第14個紀念日。那年我剛參加完高考沒幾天,外公就永遠離開了我們。也許因為這份特殊的原因,我一直對外公和他穿草鞋的樣子記憶猶新。他生於民國戰亂年代,經歷過開國後的艱苦歲月,最終迎來了好日子。只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外公從沒離開過他的草鞋。
也許對於外公來說,草鞋早已不只是一雙鞋子。但細細思考下,對於整個人類來說,草鞋又何止是一雙鞋子。草鞋文化代表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勤勞節儉,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也代表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性生態理念。而且,這份生態理念,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值得我們代代傳承。
Hello,大家好,我是憶子。歡迎點讚並關注@憶子說人生,用越來越好的文字,和你一起走向越來越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