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親密關係暴力的犯罪學思考:為何親密關係反而容易滋生暴力?

2021-12-31 刑法教義學

最近的輿論事件讓人深思,情侶這樣的親密關係似乎成了作惡的工具和滋生暴力的溫床,甚至導致女生走上自殺這樣的不歸路,令人惋惜。這裡所說的暴力,更多是精神的而非物理的,往往表現為言語辱罵、心理傷害、精神上的壓抑、反覆折磨甚至完全控制。這種暴力雖然沒有直接侵害人的生命,卻可以達到傷害甚至摧毀人格的效果。在對暴力的廣義定義中,已經包含了這類侵害心理、精神的行為。

不過,在法律上,即使這種精神暴力造成了自殺這一嚴重後果,也沒有對其直接規制的手段,除非同時實施了傷害、殺人或有形的虐待行為。但是,正因為如此,這種暴力才更值得思考,為何它在親密關係中如此肆無忌憚地存在,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犯罪學上的知識有助於我們對此進行分析。

犯罪學的研究表明,有相當多的暴力發生在熟人、朋友甚至相愛的人之間,婦女和兒童尤其容易成為受害者,例如強姦、性虐待、軀體虐待等。《犯罪學:社會學的理解》一書在「暴力犯罪」一章的結論部分指出,大約80%的兇殺和至少半數的傷害是非陌生人作案「非陌生人」指的是至少認識的人,有些情況下就是非常熟悉的人。換言之,也許與大眾一般的印象不同,人身犯罪的暴力、危險其實更多地來源於我們身邊(財產犯罪的情形不太一樣)。同樣地,精神暴力廣泛存在於親密關係中,也許並不奇怪。

關於暴力的解釋有許多研究,有學者在一項文化研究中指出,也許「相似」比「陌生」更容易滋生暴力,「也許人們之間種種細小的不一致比那些大的不一致激發了更大的仇恨」([美]拉塞爾·雅各比《殺戮欲》)。不過,具體到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可能有以下原因和特點:

第一,親密關係意味著極高的互動頻率,更容易產生矛盾和厭惡。這與犯罪學對種族內、熟人之間殺人發案率高的解釋一致,人與人的互動不一定總會有好的結果,在頻繁的接觸之下,反而有可能更討厭彼此。在親密關係中,如果兩個人越走越近,愈加了解彼此,也可能更容易在意對方身上的種種,甚至一方的細微之處也容易使另一方嫌惡。一旦開始在意,而又不得不頻繁與對方相處,這種嫌惡的情緒就可能進一步放大。

第二,親密關係具有封閉性,因而使得暴力具有隱蔽性。在犯罪學上,曾有人將城市規劃、建築、路燈設計等因素與犯罪學結合,以研究如何通過這類景觀設計降低犯罪率。其實,親密關係也像路燈照不到的「黑暗角落」,因為戀人之間關係的獨特性,往往就是私密性,總有一些不能為外人道的「悄悄話」。

但另一方面,這也成為了暴力的保護傘。在惡性事件中,我們經常會覺得受害者的父母與其之間的溝通不足,沒有充分了解受害者已經到了何種惡劣的處境。但也必須指出,親密關係本身就是對外部溝通的一種遮蔽。特別是中國當代年輕人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我想能夠達到無話不說的好朋友程度的並不多,親密關係中的問題指望父母能夠及時了解並作出反應,其實是不現實的。

這種封閉性還體現在,外人對於如何介入一段親密關係中的問題,很可能是猶豫的。即使是男生的好兄弟、女生的好閨蜜,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管得過寬。施暴的一方可能會抗議,「你是相信他還是相信我」,使得受害者對於是否向外求助也是猶豫的。客觀上,這也造成了外部對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反應遲緩,很可能只有到事態真正嚴重了,周圍人才會醒悟「原來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第三,親密關係能夠將暴力合理化。親密關係中的暴力之所以特別,甚至難以擺脫,可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親密關係對暴力產生了合理化的效果。以愛之名的暴力,甚至能扭曲對方的價值觀、人生觀,使對方失去理性和判斷力,從「合理化」到「自我合理化」,這是令人不寒而慄的。

這種合理化有可能來自於經濟上的依賴,例如女性的經濟來源若完全依賴於男性,男性可能容易產生女性是自己「附庸」的想法,進而有意無意地讓女性也在生活中逐漸認為男性的一些惡性行為是合理的,自己受點委屈也是應該的。

還有一種形式可能是,將精神上的壓抑與暴力,與「愛」相融合,受害者無法理性分辨,在長期的折磨之中,最終心理崩潰。例如,對於女性是否是「處女」,女性能否為自己生個孩子、生個男孩,在親密關係的語境下,都可以被包裝為女性是否愛男性、是否可以讓這段關係繼續的標準。正因為親密關係是一種「愛恨交織」的關係,受害者身處局中,往往難以分辨。

在筆者看來,這種合理化可能還部分來自於人的心理補償機制和愛情中的完美化傾向。創作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林奕含,就處於遭受暴力侵害而不得不將其合理化的痛苦境地,因為若不如此,她甚至無法繼續活著。而在愛情中,人往往一開始將自己喜歡的人下意識想像成完美的形象,即使對方逐漸暴露出了不良傾向乃至暴力行為,這種想像的光環仍然不會從對方身上完全褪去。

綜上來看,親密關係因頻繁接觸增加了暴力的發生率,一旦發生,這種暴力又具有隱蔽性及合理化的外衣,使其易產生難以挽回的後果。法律顯然還不足以完全應對這種問題。現在,家庭暴力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有《反家庭暴力法》予以規制,親密關係中的暴力作為一個新的範疇,特別是往往易發生於學生這一群體,也值得持續地思考應對之策。

清華大學法學院勞東燕教授曾在演講中送給學生一句胡適先生的話,「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對這句話的思考是,所謂防身,也許更重要的是分辨那些「防不勝防」的人

即使處在親密關係中,即便原本對這個人有著再美好的想像,都不妨保留一點「冷酷的理性」所謂冷酷,也不意味著我們捨棄了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而是以理性之冷酷抑制「惡」的滋長。所謂理性,又可以分為兩點:

第一,理性來自於對人性的認識。英國作家毛姆曾說「人類都在被一種原始而兇猛的自我中心主義所驅使,所謂的愛只不過是大自然在我們身上玩的骯髒的小把戲」,這當然是極端之語,但亦有著「片面的深刻」。也就是說,人性即使不是惡的,也是極其容易滑向惡的,愛是極為脆弱的,很輕易就會被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裹挾。掌握一些「人性的知識」,其實能對「善」與「惡」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理性來自於對人際關係的認識。其實,親密關係也只是人際關係的一種,親密關係不能作為一個人完整的世界來存在,更不是一個人活著的目的。人的一生活在各種人際關係之中,但沒有人只是為了維繫關係的工具,也沒有任何關係意味著人要作為客體被佔有和支配,這些關係都只是人作為主體塑造自我、實現自我的工具。

理想的親密關係不是一個封閉的「圍城」,而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是可以吸納外部的信息的。只有維持一定的開放性,受害者不主動關閉自己的傾訴、求助渠道,外部救濟才能及時發揮作用,同時,處在局中的受害者才能藉助外部信息修正親密關係中已經被扭曲的價值判斷,走出「自我合理化」。

犯罪學的研究目的是減少犯罪、預防犯罪,減少犯罪行為對人和社會造成的傷害。換言之,犯罪學切入的角度往往是傷害在哪些情況下容易產生,社會需要採取何種措施減少甚至規避這些情況。

在當今社會中,除本文聚焦的「親密關係暴力」之外,發生在具有一定封閉性的人際關係中的「害」與「被害」無疑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例如,大學的導師和研究生之間,職場的領導和下屬之間,基於種種原因,當一起事件爆出來時,往往為時已晚,惡已在角落中完成,受害人已經遭受不可逆的傷害。

那麼,也許需要追問的是,為什麼種種人際關係蛻變為惡的溫床和保護傘,而受害者卻難有擺脫之法。建構一個更良善的社會,也許應從這些具體而微的人際關係入手。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暴力研究(2)丨親密關係暴力理論研究&約會暴力研究
    因為配偶強姦發生在以其他形式的暴力為特徵的關係中,專家認為這是親密關係暴力的延伸。大多數女性並不會向傳統的數據來源報告婚內強姦的情況,因此,很難確定該行為的實際發生率。研究證實,大多數對成年女性的性侵犯是由其親密伴侶實施的。
  • 南京女大學生被男友殺害,年輕人要遠離親密關係暴力
    身邊最親密的人有一天竟會變成殺戮者,潔白的戀情竟會染上鮮血,沒有結束關係卻先結束了生命!然而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讓我們警醒,親密關係中的暴力甚至殺人,可能比你想像得更加嚴重。親密關係中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暴力?根據環球網報導,聯合國調查數據表明:2017年,全球被殺害的女性約為8.7萬人。
  • 親密關係檢測:你處在暴力的危險中嗎?
    親密關係暴力的定義是:「在浪漫的關係(romantic relationship)裡,不論是發生在異性或同性戀上,凡是任何過度的(abusive)控制或攻擊行為
  • 親密關係裡這5種隱藏暴力,請讓你身邊的人知道
    那你知道親密關係裡的犯罪心理嗎?說實話,在採訪張蔚博士之前,我都不知道。我一直認為犯罪心理學只是研究犯罪和罪犯的。這種「無知」,讓我感到可怕。下面這5種親密關係裡的隱藏暴力,你一定要知道。015種暴力:這些親密關係暴力,被我們嚴重誤解
  • 親密愛人為何成了危險的兇手
    本該是最親密的愛人,為何成了最危險的兇手?專家表示,大多數發生在親密關係人之間的重大刑事犯罪,並不是隨機或毫無徵兆的,多數伴隨著此前不斷積壓的矛盾和暴力行為而產生。親密關係中「隱秘的角落」兩性間的親密關係,理應是這世界上最美好的關係。然而,還有一句話,「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親密關係也可能是最親密和最疏遠的關係。
  • 親密關係中的暴力,遠遠不止身體虐待
    我必須誠實地說,當他在狂亂地發給你信息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在責備你的,那些氣話是會傷害關係的,那既然這樣幹嘛要看。 我曾經遇過有學生說他每次想離開現場,他媽媽就說要跳樓,那我最常的建議就是尿遁:你就說,媽,我現在肚子超痛,我要去拉肚子,沒有人可以阻止你拉肚子。所以你就趕快閃了。但停下來其實是最困難的,因為我們都會下意識做一些回應,也不一定會馬上想到要跑,我們會僵在當場。
  • 三觀不一致,怎麼在一起 | 親密關係溝通指南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幸福滿足,還是疲憊抱怨?這些感受已經在你心裡多久了?你是否會告訴對方?還是覺得說了也不管用,對方也不會懂你。親密關係中的問題,不是你某天夜不歸宿我某天酩酊大醉就突然產生的,它是日積月累的小倒刺,隱隱約約又仿佛無關痛癢,直到某一天到達臨界點,崩潰爆發。
  • 親密關係遇到肢體暴力、情緒無常或言語攻擊等情況,需儘快解決
    親密關係中,對方一旦出現肢體暴力,尤其不止一次,比如2、3次的情況,必須要儘快停止交往。不能讓被傷害次數再增加。 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數條時,就會埋藏肢體暴力的隱患。這時需要雙方溝通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 親密關係中的惡:反家暴為什麼這麼難?
    李瑩說,那個女人勇氣非凡,畢竟在18年前的中國,「家庭暴力」還是一個尚屬陌生的詞語。如今的情況看起來已經有所不同,但當我們想要真的談論家暴時,我們發現很多問題依然難以解答:家暴會在伴侶關係一開始就發生嗎?什麼樣的人容易出現家暴?哪些地方的家暴特別嚴重?家暴發生的頻率是怎樣的?有判斷家暴的金標準嗎?答案都是,「無法確定」。
  • 丨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始於「我愛你,你只屬於我」
    暴力無分性別,更不應當用幽默玩笑來解構這種殘酷。因為,男性遭受的磨難同樣是磨難。重點是人遭罪,而不是哪個性別遭罪。家暴它與性別無關,卻與家庭權力有關。而家庭權力,是每一對進入親密關係的人,都有可能面臨的考驗。
  • 丨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始於「我愛你,你只...
    暴力無分性別,更不應當用幽默玩笑來解構這種殘酷。因為,男性遭受的磨難同樣是磨難。重點是人遭罪,而不是哪個性別遭罪。家暴它與性別無關,卻與家庭權力有關。而家庭權力,是每一對進入親密關係的人,都有可能面臨的考驗。
  • 親密關係太痛苦:親密關係不是「變相傷害」,別讓愛「過度激情」
    其實有很多人明明相愛,是卻沒有走到最後,並不是因為相處難,而是這段親密關系所帶來的感覺太痛苦了,相處成為了一種傷害。這讓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親密關係,明明是這世界上最為安全的一種關係,為什麼最終形成了互相傷害的局面,難道一段親密關係當中就必然要有傷害嗎?其實並不是必然!
  • 親密關係:建立真正親密關係的7個要素
    有很多人渴望更多地了解人際關係的本質,以及與他人建立牢固而親密關係的基礎。那些已經有了自己的戀愛關係的人總是在尋找不斷接近伴侶的方法;加強聯繫,鞏固彼此關係的基礎。而這篇文章將試圖闡明一個非常具體,但也非常重要的分支——親密關係。
  • 親密伴侶暴力(IPV)|在世界各國,10%-69%的女性稱某些時候遭受過親密伴侶的軀體攻擊
    最近,家庭暴力事件及相關刑事案件報導越來越多地走入人們的視線,而許多現實中發生的家庭暴力事件並未被揭露。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是一種嚴重、可預防的公共衛生問題,波及超過3200萬美國人[1]。在世界各國,10%-69%的女性稱某些時候遭受過親密伴侶的軀體攻擊[2]。
  • 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假性親密關係。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係,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今天,我們先來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假性」狀態。
  • 假性親密關係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叫做: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那麼容易離婚?答案五花八門:老公和我沒有共同語言,像兩個陌生人;我想睡覺了,他卻還在打遊戲;生了孩子之後,他把奶粉錢送給了女主播;他買房,卻沒有寫我的名字;啪啪啪時,很乾澀……我們都嚮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什麼自己的婚戀關係卻說斷就斷?
  • 家暴激增、扎堆離婚,大疫之下「親密關係」再遭考驗?
    有研究指出,疫情的壓力可能會令有暴力傾向的人情緒更加不穩定,人人在家的私密狀態也令他們覺得施暴更不會被發現。NDVH主管瓊斯解釋道,家暴根植於權力結構與控制欲望,「當施暴者失去掌控權力時,他們更可能因此對身邊親密的人施以暴力宣洩。」「在隔離中,沒有人能聽到你的尖叫。」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係,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今天,我們先來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假性」狀態。本文還會談到另外一種病態共生關係,我們翻譯為依賴共生關係(Codependency),特此劇透。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
  • 遠離假性親密關係,就需要學會做到,這三件事情
    假性親密關係,是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在很淺層、又不作為的狀態。提到假性親密關係,可能許多人都覺得這個詞彙相當陌生。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假性親密關係顯得越來越普遍。遠離假性親密關係,就需要學會做到,這三件事情。你有過假性親密關係嗎?有些人覺得自己的父母,雖然磕磕絆絆,但整體上也算相敬如賓,但卻總覺得兩個人之間好像少了一些什麼。
  • 假性親密關係:你們關係真的親密嗎 性知
    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係,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今天,我們先來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假性」狀態。本文還會談到另外一種病態共生關係,我們翻譯為依賴共生關係(Codependency),特此劇透。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