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太痛苦:親密關係不是「變相傷害」,別讓愛「過度激情」

2020-12-21 珂笑情感

#親密關係#相信很多人都親身體驗過什麼是「相愛容易,相處難」。其實有很多人明明相愛,是卻沒有走到最後,並不是因為相處難,而是這段親密關系所帶來的感覺太痛苦了,相處成為了一種傷害。

這讓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親密關係,明明是這世界上最為安全的一種關係,為什麼最終形成了互相傷害的局面,難道一段親密關係當中就必然要有傷害嗎?

其實並不是必然!

傷害是一種吶喊

無論是面對什麼樣的關係,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有些時候說出口的一種傷害,只是自己的一時應激反應,最終的目的是想好好保護自己。

有些時候在緊急情況之下會做出應激反應,用反擊傷害別人的辦法來保護自己。當向別人身上插了一刀的時候,自己有了極大的安全感。雖然說這種反擊的方式很有利,但是對於自己而言也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其實當出現這種應激反應的時候,本意上並不是傷害,而是想告訴對方,我現在真的很痛。其實並不是想傷害你指責你,只是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能夠說出自己心裡的這種痛。

而有些人在面對親密關係的時候,往往做了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之所以會成為刀子嘴,是想督促這個人變得越來越好,在生活和條件的影響之下,覺得只有這樣的逼迫,才能夠讓他未來變得更好。也正是這種方式讓親密關係變得更有壓力,成為了彼此的傷害。

親密關係是真正的愛與尊重

之所以在一段親密關係當中會出現傷害,是因為有一方錯誤地理解了愛的意思。愛應該是善良的調和劑,也應該是尊重和陪伴。

當遇到一個有親密關係的人,那種愛會激發沒有理由的付出以及感恩。可是這種沒有理由的付出和感恩,對於很多人來說,會引發一種焦慮。這種焦慮會傷害彼此,而此時就要學會調節。

如果一段親密關係沒有了溝通,那便不是親密關係。可是有很多親密關係者,在溝通的過程當中都是暴力溝通,只想宣洩自己的感情,並沒有想過真正的溝通,自然而然的也就造成了對彼此的一種傷害。會模糊的認定親密關係,就會必然的給彼此帶來傷害。

其實在與愛人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目的應該是讓對方具體的去了解,清楚地表達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不是一味地宣洩情緒。說話的時候也不要拐彎抹角,應該明確地表達,你對親密者的要求是什麼。

當真正的跳出自身的看法注意別人的時候,就會發現一段親密關係不僅僅是要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是要考慮他人的問題,這才是親密關係的正確打開方式。

愛是應該存在激情,但是不能夠激情過度當真正形成一段親密關係的時候,願意去長久的維持,就不應該出現過激的行為傷害也可能只是一時的當找到正確的方式時,一段親密關係就不會再有傷害了。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刪。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恐懼症
    親密關係恐懼症,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中刻意保持距離,拒絕過度親密,很難融入某個圈子。他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卻又擔心自己的感情付出得不到回應,導致焦慮,慢慢地迴避親密的關係,與每個人都難以交心。
  • 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假性親密關係,並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而是指伴侶雙方默認的一種狀態: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迴避真正的在一起。你們可能在外人看起來是親密的;但實際上,這段關係避開了雙方彼此的坦誠和接納、避開了雙方自願地為這段感情和對方付出。它是雙方不自覺地精心構建起來的「聯結」,是伴侶雙方的共謀。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真的在乎一個人」,或者「讓別人對我們來說變得重要」,因為真正的愛和關心一個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讓我們有一種被傷害、被拒絕、被拋棄的脆弱感。這使我們恐懼和焦慮。而這樣的一種防禦機制則可以幫助我們抵抗這樣的恐懼和焦慮。
  • 假性親密關係:你們關係真的親密嗎 性知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真的在乎一個人」,或者「讓別人對我們來說變得重要」,因為真正的愛和關心一個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讓我們有一種被傷害、被拒絕、被拋棄的脆弱感。這使我們恐懼和焦慮。而這樣的一種防禦機制則可以幫助我們抵抗這樣的恐懼和焦慮。
  • 《親密關係》:好的婚姻,一個人努力就夠了
    在婚姻中,吵架的事由千千萬,最後冷靜下來我們發現,原因無非就是那麼幾種:「你不在乎我」「你這樣讓我受到了傷害」......今天解讀《親密關係》,作者克裡斯多福.孟,他說「親密關係的本質是需求」。在兩性關係裡,這是非常經典的一本書,我閱讀了四遍,每一遍都有不一樣的收穫。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諸如以上這類情緒的錯誤表達都是我們在建立親密關係路上的絆腳石。 我們要知道, 挑剔不是愛 和高衝突父母關係緊密相連的一個問題是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挑剔和苛求。
  • 專家解釋何謂假性親密關係你可能是:愛無能
    你是「愛無能」者嗎?夫妻是最親密的人,但貌合神離的夫妻比比皆是,人前人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心底卻不斷迴避對方,兩人之間的關係只能用「這麼近,那麼遠」來形容。而這些深陷假性親密關係的人,就是所謂的愛無能者。
  • 你有」親密關係恐懼症」嗎?
    親密關係恐懼症,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中刻意保持距離,拒絕過度親密,很難融入某個圈子。
  • 親密關係恐懼症如何改進?
    不會建立親密關係,是個人能力的「硬傷」,可能導致婚戀的不斷挫敗,影響自己的終生幸福。因此,需要引起重視並且加以改進。一、什麼是親密關係恐懼症?這裡說的親密關係,是廣義上的親密關係,指人和人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和諧融洽的關係,包括親子關係、好朋友關係(知己、閨蜜)、夫妻關係等。狹義上的親密關係一般指夫妻關係。
  • 親密關係:愛自己,才是終生浪漫的開始
    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答案,但我想,多數人還是期待那種甜蜜、浪漫,又對彼此忠誠的感情,用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三元論來理解就是,理想的愛情應該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種因素組成。只是,激情因素,隨著相處時間拉長很可能會慢慢褪去,而絕大多數人的感情,能有親密和承諾,就算是好的愛情了。
  • 女性在親密關係中如何真正地愛自己?
    我發現,很多發帖的女性遇到的問題不外乎:在喜歡的人面前感到自卑、不敢向伴侶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害怕衝突而壓抑自己的感受、違背自己的意願去討好對方……種種問題,都展現出女性在親密關係中不夠愛自己。在這其中,很多女性最糾結的一個問題是:無法下定決心離開傷害自己的伴侶。
  • 深度|親密關係暴力的犯罪學思考:為何親密關係反而容易滋生暴力?
    最近的輿論事件讓人深思,情侶這樣的親密關係似乎成了作惡的工具和滋生暴力的溫床,甚至導致女生走上自殺這樣的不歸路,令人惋惜。這裡所說的暴力,更多是精神的而非物理的,往往表現為言語辱罵、心理傷害、精神上的壓抑、反覆折磨甚至完全控制。這種暴力雖然沒有直接侵害人的生命,卻可以達到傷害甚至摧毀人格的效果。在對暴力的廣義定義中,已經包含了這類侵害心理、精神的行為。
  • 怎樣的才是假性親密關係呢?
    其實,兩人都是一樣被束縛著,不存在任何既定程序外的激情與欲望。但是,這種看似一切都在掌控中的關係並非看上去那麼「安全」。假性親密關係事實上是不健康的,在這種關係中的人,可能會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自我認知被規則所限制、害怕展示真正的自己,因而無法和他人建立真正接納和理解的深度關係。
  • 《親密關係》一書精華解讀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令人心碎的痛,當時我們把所有壓抑的痛苦都丟進潛意識裡儲藏起來,然後忘記。但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中,這些潛意識的傷痛總會不經意間左右我們。③報復心理報復的傾向,在權力鬥爭剛開始的時候就會出現。你會刻意傷害對方,從而減輕自己的痛苦。在報復的時候,你會得到一種快感。因為,要超脫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著報復來轉移注意力卻很簡單。
  • 分手是因為你們一直是假性親密關係
    你們只是形式上的戀愛,尤其在戀愛初期,你能感受到甜蜜,卻在激情退卻後難以感受到親密。這樣的關係是很難維持。02現在單身不婚的人也很多,我也想過親密關係是否必須存在,如果不是為了繁衍,我們是否能不建立親密關係而存在?我沒有答案,但人都有一種渴望——渴望被理解、被看見、被救贖,這是人類軟弱而又固執的宿命。
  • 親密關係之獨立與接受
    親密關係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嚮往而又無所適從的一種情感類型,不管是伴侶、家人還是密友之間。因為極其在意,所以極度敏感;因為想要保護,所以時時反應過度。常常在忽略掉彼此是兩個獨立個體的前提下,無意識地以彼此的保護刺觸碰兩人敞開的柔軟,傷痕累累。那親密關係真的是難解謎題嗎?童話裡都是騙人的嗎?
  • 愛情不是苦苦支撐——婚姻裡的「非親密關係」
    悲劇的現實是,很多婚姻已經不再是親密關係,他們變成了義務關係。兩個人在一起就不僅沒有了激情,沒有了耳鬢廝磨的親密。甚至連家庭的空間都凝固了,雙方的感情不再流動,過日子就像上班打卡,心照不宣的苦苦支撐這種「假的親密關係」。01兩性關係能維繫,靠的是什麼?
  • 「假性親密關係」.
    「在一起那麼久了,愛不愛的其實很難說吧,好像是習慣和責任在驅使一樣……」說到這,她頓住了。如果你也正在經歷或曾經經歷過這種感受,那你可能是遇到了假性親密關係。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形式上親密,但是實質在感情上迴避著親密關係。
  • 過度依賴,讓你的親密關係如履薄冰
    你也是親密關係中的「牛皮糖」嗎?跟對象在一起之後,做什麼都需要他陪伴。比如下班之後希望他能立刻回到你身邊。如果對象說要應酬,跟哥們兒出去打個球,你都會心裡不舒服跟他鬧情緒;或者兩個人待在家裡,你不許他自己看球賽或者打遊戲。
  • 什麼樣的親密關係是可以長期持續的?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係讓我們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親密關係》雙十二,沒有購物,而是選擇參加了兩個小時的讀書會,讀的是《親密關係》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