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粉絲的話:
微信改版後,我們每天辛苦推送的好文越來越少人看到,為了能繼續為大家服務,請喜歡和支持本號的朋友,千萬!一定!要記得多給「我國居民膳食指南」評論、在看、分享哦
取穴要先講姿勢,或坐位,或臥位,必須自然放鬆,充分暴露穴位,要有依靠,穩妥舒適,能夠持久,然後點穴施灸。
穴位是按骨度法取的,固定不變。敏感點也叫阿是穴,或熱敏點,或嗜熱點,會隨病情改變而轉移或消失。用直接灸法則取固定穴位不變,以免多處灸成疤痕。
取穴宜精簡,以治病主穴為主,配穴少用。如胃病取胃俞、中脘為主穴,配足三裡穴,僅此5個點。一般以3~7個點為宜。每穴灸5~9個艾炷,每次總數以30~60個而已,操作熟練不過10分鐘左右。
直接灸不能用粗艾絨、新艾絨,它含揮髮油多,不易點燃,不易滅,燒得時間長,痛苦較大。用極細之艾絨、陳艾絨,顏色土黃,綿軟,無雜質,無油性,易燃易滅,知痛時已滅了,無甚痛苦,易被患者接受。
初用直接灸法,一定要用小艾炷,寧可多灸幾壯,這也和用藥一樣「寧可再劑,不可重劑」。
古人多用大艾炷,一二次灸成,要求化膿成灸瘡,每天清洗,一個月以上才能痊癒,非常痛苦,而且麻煩,雖然療效好,但現代人多難以接受。
所以,用小艾炷輕灸、多灸、長灸同樣有效。人體產生免疫力,調整內分泌,改善體質,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是慢慢形成的,不必要求速效。
艾炷要做成寶塔型,下平上尖,不松不緊,太松易散,太緊燃燒時間長,灼痛重,必須講究。
安排好體位點準穴位之後,用75%乙醇棉球消毒皮膚,把艾炷放在穴位上,用細線香點燃尖端使之均勻向下燃燒。
初灸階段燃至一半知熱即捏起或壓滅,術者要用自己的拇食二指迅速大膽操作,眼明手快不會疼,這樣患者才能立即止疼;
再灸燃至大半知大熱時,捏起或壓滅;重複灸燃燒將盡時捏起或壓滅,次數一多就無甚痛苦了,耐心灸下去待結痂之後就不怕痛了。時間久了有的會出現感傳,還會感覺舒服,就像一種溫熱享受。
如果痂下有分泌物照常施灸。萬一感染化膿,用外科換藥方法很快就會痊癒,接著再灸,不要間斷,免得再打基礎。內衣如乾淨一般不會化膿,有的連灸數月至一二年也平安無事。如果僅起一個小水泡,那就更不用擔心了,很快就吸收了。
如果上下前後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以此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
如果不講次序,往往有面熱、咽幹、口燥的後遺症或不舒服之感覺。
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循序不亂,不會遺忘。而免得患者反覆改變姿勢,省事省時間了。
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陰晴天也不避忌,失眠症可在臨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隨時灸之。止血後,還應繼續施灸一段時間,以免復發。
由於體質和症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但一般不需要顧慮,繼續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時可以拉長間隔時間,如出現口渴、便秘、尿黃等症狀,可以服中藥加味增液湯。藥用生地15g,麥冬15g,玄參15g,肉蓯蓉15g,水煎服。
按中醫臟腑經脈辨證,選用循經或局部、俞募、原絡、下合穴等配方取穴。
病毒性B型肝炎,主穴取肝俞、脾俞、足三裡,配穴取期門、太衝、內關。
慢性腎炎(尿毒症),主穴取腎俞、脾俞、命門、大椎、關元,配穴取三陰交、水分、足三裡、築賓、三焦俞。
慢性氣管炎,主穴取肺俞、中府、足三裡、羶中,配穴取豐隆、魚際。
哮喘,主穴取定喘、大椎、肺俞、羶中、足三裡,配穴取豐隆、中脘、內關。
肺結核,主穴取肺俞、膏肓、足三裡、脾俞,配穴取中府、豐隆、大椎、曲池。
肺門淋巴結核,主穴取身柱、肺俞(或只灸身柱),配穴取中脘、足三裡。
慢性結腸炎,主穴取脾俞、大腸俞、天樞,配穴取足三裡、上巨虛。
橋本氏甲狀腺炎(慢性甲狀腺炎),主穴取人迎、大椎、足三裡,配穴取合谷、中脘。
食道癌(各種腫瘤),主穴在胸腹部病灶直上相應的體表上取穴,或敏感點上取穴,艾護眾生提醒您配穴在病灶背部相對應處取穴,或身柱、靈臺、中脘及足三裡、內關。
白血病,主穴取膈俞(血會)、大椎、關元,配穴取足三裡、中脘、曲池。
系統性紅斑狼瘡,主穴取大椎、關元、足三裡、血海,配穴取中脘、內關、三陰交、陰陵泉、百會、風池。
系統性硬皮症,主穴取大椎、腎俞、足三裡、肺俞,配穴取關元、中脘。
愛滋病,主穴取大椎、肝俞、肺俞、脾俞、腎俞、關元,配穴取中脘、內關、足三裡、天樞、大腸俞。
經常感冒,主穴取風門、肺俞、大椎、關元,配穴取足三裡、外關。
類風溼關節炎,主穴取大杼(骨會)、大椎、腎俞、命門,配穴取關元、中脘、足三裡、絕骨(髓會)。
強直性脊柱炎,主穴取大椎、身柱、靈臺、病灶兩側華佗夾脊穴,配穴取腎俞、絕骨(髓會)、太溪、三陰交。
養生保健灸——可取足三裡、大椎、中脘、神闕、關元、三陰交,選1~2穴。或單灸足三裡,就有很好的健身作用。
小兒——可獨取身柱穴,能促進發育,強壯身體。
灸字,從久從火,必須長期耐心灸下去,日久見功。尤其慢性病及疑難病,可以灸數月至數年,對老年人養生保健更應常灸。⊙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