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被人嚴重低估其價值的良藥,服之可促代謝、運脾胃、除溼氣

2020-12-16 養生巷子

由於每一味中藥所含的成分都是相當複雜的,所以我們對於每一味中藥的功效並不能一概而論。很多中藥材都含有較為廣泛的藥用價值,但是這些中藥知識卻很少有人能夠完全的掌握。

比如中藥「大黃」,可以說就是一味被人們嚴重低估其藥用價值的良藥。在常人的眼中大黃就是一味瀉下之藥,服之可讓人拉肚子,而民間也有一句俗語叫做「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更是讓人們誤以為大黃乃是虎狼害人之藥。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大黃除了可以瀉下攻積之外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妙用,比如它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作用、運化脾胃消食的作用,以及還有幫助人體清除體內溼氣等諸多良效。

比如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到,大黃可「去淤血、破癥瘕,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安和五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也說到大黃入藥可緩解「裡急腹痛,下痢赤白,實熱燥結,小便淋漓,溼熱黃疸,諸火毒邪」。可見,古代的醫者對於大黃的藥用價值評價還是較高的。

到了現代,醫者通過總結研究則認為大黃屬於苦寒之藥,服之有瀉下攻積、清熱解毒、逐瘀通經、利溼退黃等諸良效,可見大黃並非是人們眼中單純的「虎狼之藥」,如果應用得當,反而會發揮非常好的藥效。

1、大黃入藥可緩解腸胃積滯、大便不暢等症。

大黃的首要功效就是瀉下攻積,其實就是通大便、解食積。古人認為大黃之效專入陽明胃腑大腸,善於蕩滌人之腸胃,能夠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對於體內實 熱、食積、蟲積、痢疾等引起的大便不暢、腸胃運化不健等有很好的緩解之效。

比如體內實 熱過重導致的腸胃熱燥而大便秘結不通,則可用大黃同枳實、芒硝、厚樸、黃芩等藥材同用,最能清體內之熱、除腸胃之燥而解大便不暢之疾。

若是由於腸胃溼熱引起的痢疾並出現下痢赤白、裡急後重等情況,也是可以使用大黃來蕩滌腸胃溼熱的。古人單用大黃用酒煎服,即可緩解溼邪痢疾之症。此外,還可以用大黃配伍木香、厚樸、甘草等藥材同用,服之亦有效。

而對於體內有食積、蟲積等引起的腸胃運化不暢,大便不通等情況,則直接用5g左右的生大黃泡茶飲用,一般30分鐘左右即可見效,並有促使寄生蟲隨大便排出的作用。

2、大黃入藥可緩解熱毒瘡瘍、血熱血瘀等症。

大黃乃是苦寒沉降之藥,可引火下行,導熱外洩,故而對於體內的熱毒也有很好的清緩之效。尤其是對於頭面部位的熱毒火邪之症,大黃用之最有良效。

比如熱毒火邪上炎至頭面導致的眼紅腫痛等症,用大黃同梔子、黃芩、升麻等藥材配伍即可緩解;若是出現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之類的症狀,則可用大黃同蜂蜜煎煮,含之可緩。而對於其它因為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外用的話可用大黃細粉拌酒或醋外敷,內服則可配伍桃仁、丹皮、芒硝、牛蒡子等藥材同用,皆有效果。

另外對於熱入血分引起的血熱妄行之出血症,血瘀阻滯之淤血症,大黃入藥還能起到除血分之熱而涼血活血的作用。

比如血熱導致的咯血、吐血、易流鼻血等情況,用大黃搭配黃連、黃芩、生地黃、槐花炭等藥即可奏效。而對於瘀血之症則可用大黃同紅花、桃仁、當歸、水蛭、川芎、白芍等藥材同用,亦有散瘀止痛的作用。

3、大黃入藥可緩解體內溼熱、淋澀不通之症。

大黃藥性苦寒而善於降下,同時兼能引導體內的溼熱隨小便而出,所以像一些體內溼熱過重、水溼內停、淋澀不通之症也可以用大黃入藥緩解。

比如常見的體內溼熱過重引起的黃疸,以大黃同茵陳、梔子、黃柏、芒硝等同用即可起到利溼退黃之效。而對於溼熱積聚於下焦導致的小便淋澀不通,則還可以用大黃配伍車前草、木通、滑石、瞿麥等藥材同用,其利溼通淋的作用也是較好的。

由於大黃的苦寒之性較重,所以它的用量一般不會太大,少則3-5g入藥即可,至多也不過10-15g左右。

而針對於不同的病症大黃的炮製品藥效也是有差異的。比如生大黃瀉下之功較強,善於瀉下;熟大黃的瀉下之力較弱,則善於清熱解毒;酒炙大黃活血之效較強,更善於清熱活血散瘀;而大黃炭偏於止血,故而善於清血熱而止血。

相關焦點

  • 被人忽略的一味良藥,生於水中,可「除溼氣、療瘡疹、消水腫」
    藥不在於是否名貴,能對症解病者,皆為良藥!然而到了現在,我們只知道花大價錢購買名貴的滋補良藥來進行滋補,卻忽略了很多就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物美價廉的養生良藥。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生活中頗為常見,卻時常被人們忽略的良藥---浮萍。浮萍常生於水塘之中,這東西在我們眼中似乎和中醫並沒有什麼聯繫。不過在中醫裡面可就不這麼認為了,萬物皆有其妙用,浮萍入藥對於很多常見的皮膚疾病有著不錯的效果。
  • 一味不被人熟知的良藥,善於「清一身熱毒之邪、除內外水溼之氣」
    中醫裡面良藥諸多,但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現代大部分人對中醫藥都沒有較多的了解。甚至是很多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中藥材,也常被人們忽略,實在是令人遺憾。學習中醫藥知識並不是說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用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我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
  • 此物可「利水道,除溼氣」,諸藥能除溼者,無出其右
    現代人說到養生,每每都會提到除溼氣。溼邪因其具有粘滯難除的特性,所以人們常說「一溼百病生」。生活中人們為了除溼也可以說是煞費心機,或是拔罐除溼、或是喝養生茶除溼,但是很多時間成效甚小。其實在中醫裡面還有很多不被我們眾人熟知的除溼良藥,今天就和朋友們介紹一味功善除溼的中藥材,可以說在諸多能夠除溼的良藥之中,除溼之效無出其右,它就是中藥裡面的「豬苓」。此藥之所以名為豬苓,和它的外貌有一定的關係。豬苓外皮漆黑,呈現出不規則的塊狀,就如同零落的豬糞一般,故而古人形象地稱之為豬苓。
  • 被人忽略的一味良藥,聞之能「安神益氣」,服之可「祛風除溼」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每一個人都與中醫藥有很深的接觸,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並不懂得中醫藥文化,更不用去說識別各種中醫良藥。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常被人們忽略的良藥,說起它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此藥正是「松針」。
  • 它是除溼良藥,善於「去中焦之溼而健脾胃,散風寒外邪而闢穢濁」
    現在人們在養生的時間最容易提到一點就是如何去除體內的溼氣,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邪因為其自身粘滯重濁的特性,故而是很容易留滯於體內。其實如今人們在生活中也是非常注重如何除去體內的溼氣的,或是喝些除溼茶、或是做些理療來除溼。
  • 有事沒事喝兩口,或能除溼氣、強脾胃
    導語:「溼氣重」一直是現代人耳熟能詳的話題,大多數人認為,夏天是溼氣泛濫的季節,到了秋初,溼氣表現得更為明顯。因為生活中有些不好的習慣,很多人都會有脾胃虛弱的問題,脾虛更容易加重體內的溼氣。4、舌色粘膩發白一般舌苔呈淡紅色,若脾胃虛,會引起水溼內熱,舌苔上會有一層白粘,如果脾胃虛更嚴重的話,白粘就會演變成黃膩,這也是觀察舌苔健康的簡單方法。除常用舌診外,平時身體疲倦、頭暈脹痛、皮膚油膩、口臭口氣等情況,均表現為脾胃虛,溼氣已侵襲身體,給身體帶來的溼氣越重,對身體的傷害也越大。
  • 此物入藥專能散脾胃寒溼,有暖人脾胃、益人真氣之功
    現代人們的飲食習慣比較差,很多人都喜歡喝冷飲、吃冷食,卻忽略了對脾胃功能的保護。久而久之就會造成一些脾虛胃寒之症,時常伴有胃部疼痛、脘腹脹滿不適等情況。其實在廚房之中就有很多溫中散寒以護脾胃的良藥,比如常吃的生薑、花椒等調味品,就有這樣的效果。今天就和朋友們介紹一味廚房常用的調味品,同時也是一味常用的散寒除溼之良藥---草果。草果是廚房製作滷味的必備調料之一,其味辛香,性溫通,入藥的話則有很好的散寒溼、暖脾胃、益真氣的作用。
  • 此物細如金沙,專能瀉肺熱而平喘止咳、除溼氣而消一身水腫
    然而現代人們對於養生知識所知甚少,往往都是一味的跟風滋補,認為只有多多補益方能有益健康,事實上這種思想並不正確。就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而言,一般人很少會出現虛證,更多的反而是實熱之證,此時若還是一味的熱補,可以說是弊大於利!
  • 一味能「去熱邪散各種無名腫毒,除溼氣消一身水腫溼瘡」的良藥
    民間良藥多,造福百姓廣。本草除百疾,遇病莫驚慌。今天就和朋友們介紹一味民間常用的中藥材---半邊蓮。半邊蓮是一種南方地區常見的中藥材,此物常生於水邊、潮溼之地,匍匐蔓延而發,每到秋季會開出淡淡的紅紫色小花。奇怪的是這種植物的花只有半邊,且形似蓮花,故而人們稱之為半邊蓮。半邊蓮在民間使用是比較廣泛的,且其藥用價值也非常高。很多的中草藥典籍之中,都有半枝蓮功效的詳細記載。
  • 一味不被人熟知的良藥,「除一身之溼消水腫,軟內外硬結散癭瘤」
    海鮮如今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海鮮好吃,卻不知其實還有很多中醫良藥也源自於這些海鮮之中。今天就在這裡和朋友們分享一味源自於人們常吃的海鮮,卻又不被人熟知的良藥---海蛤殼。海蛤的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受到很多人的青睞。但是作為海蛤的外殼,想必很多人都是直接當垃圾處理了。然而在傳統的中醫裡面,海蛤的外殼卻有著很好的藥用價值。部分古代中醫典籍關於海蛤殼的功效記載《神農本草經》:海蛤殼主咳逆上氣,喘息,心煩滿悶。
  • 中醫:脾胃不好,身體乏力別亂吃藥,中藥中的四君子,健脾益氣還去溼氣
    脾胃不好,身體乏力別亂吃藥,中藥中的四君子,健脾益氣還去溼氣中醫認為,人自出生以後,就要依賴脾胃消化吸收飲食物,將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變化為氣血後,供應人體,維持生命和促進生長發育,所以被稱之為後天之本,歷代中醫大家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
  • 如何去體內溼氣 五大方法可除溼氣
    現在,很對人的體內都有溼氣,這對人的身體健康是不利的,因此,去體內溼氣是很重要的事。那麼,如何去體內溼氣呢?去溼氣吃什麼好?接下來,大家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如何去體內溼氣拔罐療法拔罐是中醫當中常用的治療方法,它可以逐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等,可以解除疲勞、增強體質,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 一味不被人熟知的良藥,李時珍卻說它善於「補氣除熱、斂汗止汗」
    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常被人們忽略,且還被人們遺棄的良藥,其在「止汗」方面卻有很好的功效,此物正是「浮小麥」。小麥我們並不陌生,它是中國人主要的飲食來源。而浮小麥其實就是一種未成熟、或者比較乾癟的麥子。
  • 脾胃不好,溼氣重,試試健脾祛溼食方
    溼邪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不過其本質卻是離不開水分這個特點。通過舌體的大小,可以判斷體液的多少。水分越少,舌體越瘦;水分多了,舌體就會脹大起來。咱們去非洲的時候可以看看沙漠地帶的人,他們很少有胖人,這就跟水分的蒸發有關係。舌頭胖了、大了,但是口腔還是原來的大小,舌頭就會頂上牙齒,時間長了就留下齒痕。
  • 脾胃弱溼氣重,容易發胖,2種祛溼方,祛溼健脾,清心除煩助睡眠
    秋季是容易「悲秋」的季節,所以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常和家人談心,散步,參加集體活動使心情愉快,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氣,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從白露開始,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出現手腳冰涼、乏力等症狀
  • 脾胃不好百病生,一味中藥,可調理一切脾胃不適
    人體的五臟六腑中,如果說脾胃是人體中最重要的一對組合一點也不為過,為什麼這麼說呢?中醫講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 一味被人忽略的良藥,溫化肺中寒痰、行散胸中氣滯、通調一身經絡
    比如這味叫做「白芥子」的中藥材,就是一種價格低廉,但藥用價值卻非常高的中醫良藥。中藥白芥子源自於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古人認為白芥植物的葉子顏色發白,故而稱它為白芥,而其種子自然也就是白芥子。在古代醫書上有很多關於中藥白芥子的記載,「藥王」孫思邈就曾說到,此物善解「咳嗽胸脅脹滿」之症,對於咳喘胸悶之類的情況是有較好的緩解之效的。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更是詳盡的記載到,白芥子可「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此時對於白芥子的藥用價值總結的已經非常細緻。
  • 溼氣重容易胖,想要變瘦,先除溼氣,溼氣沒了脾胃強,身材變好了
    ##快到入夏季節了,天氣也是越來越好了,你是否總覺得渾身懶洋洋的,總想躺著睡覺,精神不振,有時候還有些鬱悶的情緒,這些現象是因為身體裡的溼氣重,一般身上有溼氣我們會覺得關節、癢出水痘,臉上長痘,每個人身體裡的溼氣輕重不一樣,所有表現程度也不一樣,溼氣重不僅會影響食慾,還會長斑,身體變胖
  • 水溝旁的辣蓼草,不光能殺蟲、做酒麴,其實還是一味良藥!
    水溝旁的辣蓼草,不光能殺蟲、做酒麴,其實還是一味良藥!
  • 它常被誤認為「山棗」,是一味被人忽略的良藥,專能「益肝固腎」
    山野之中的野生植物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座天然寶庫,這裡面既有鮮有人知的花草,還有美味可口的果實,更重要的是,在這山野之中還孕育著無數可以救人的中醫良藥。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在山野之中常見的中藥材---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