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下第一口臺灣咖啡,淺嘗時舌尖微苦卻慢慢由苦轉為甘甜,那股香甜、甘醇、濃鬱在嘴裡久久不散,當溫度約略降至85℃時再入口,令人難以忘懷的滋味再度湧上心頭,也許帶著些微杏仁香,也許帶著些微核桃香。當這沁上心脾的獨特芳香似乎還停留在口中,那濃濃的甘甜已悄然地充滿整個喉韻,幸福的微醺感也隨之向人襲卷而來。
其實真正喝過『臺灣咖啡』的人,會被臺灣咖啡多層次的口感所觸動,除了咖啡本身具有豐富的油脂、獨特的香氣之外,入口濃、純、香的層次非常豐富,而且回甘迅速,真可以說是咖啡中的極品,曾經有人形容臺灣咖啡是咖啡中的「勞斯萊斯」!
臺灣咖啡以「黑金」姿態崛起,烘焙好的頂級豆子,一磅飆到4000、5000元臺幣高價,行情與高價位的麝香咖啡不相上下。只要冠上「臺灣咖啡」,價位馬上三級跳,咖啡廳裡,一杯臺灣咖啡要價200到300元臺幣,「烘焙好的最貴飆到一磅4000、5000元臺幣天價。國外高價位的麝香咖啡,在百貨公司一磅標價6000、7000元臺幣,其他通路管道不過3000、4000元臺幣就可買到。
臺灣咖啡貴,不單因產量少、物以稀為貴,人工成本過高更是關鍵,臺灣女工工資每天起碼20美元,第三世界生產國卻往往不到1美元。這也是臺灣咖啡在大型咖啡商成本考量下,只願意進口而不願採購本土豆的原因。
臺灣咖啡曾是日本天皇御用咖啡,古坑鄉農會供銷主任楊復原指出,臺灣咖啡有不苦、不澀、不酸、溫潤的層次感,海拔高者入喉格外香醇、滋味豐富。
依據古坑鄉公所網站數據顯示,目前臺灣咖啡產地有南投惠蓀林場和鹿谷、雲林荷苞山、臺南崁頭山、花蓮瑞穗農場、嘉義阿里山、屏東大武山,種植面積約七百公頃,年產量約百公噸,尚不足臺灣消費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咖啡豆絕大部份仍仰賴進口。由於進口咖啡豆價格遠低於產量稀少的本土咖啡豆,站在商業考量下,業者很難不將本土豆與進口豆混用,而堅持一豆不混的業者,則顯的艱辛孤獨卻更彌足珍貴。因為咖啡豆的特性,和茶葉其實是一樣的,每一座山所產出來的咖啡豆都有不同的風味,如果和其他進口豆或是較低海拔的咖啡豆混在一起,就會失去他原來的風味,所以真正的好茶與好咖啡是應該很純很純的。
由於產銷特性,臺灣咖啡雖貴為勞斯萊斯,主要的銷路卻是精品咖啡愛好者與鄉間休閒精品咖啡館,忙裡偷閒走一趟臺灣咖啡產地,南投惠蓀、雲林古坑、臺南東山、花蓮舞鶴、嘉義阿里山等農場咖啡館,欣賞帶有茉莉花香的咖啡樹小白花,由群山疊翠,到蔚藍海岸,悠閒喝杯咖啡,俯攬不同海拔美景,感動浪漫時刻!
鴻豆王國
熟悉咖啡的人士都知道咖啡主要分為三大類:阿拉比卡(Arabica)、羅布斯塔(Robusta)與賴比瑞亞(Liberica),臺灣咖啡指的是阿拉比卡咖啡。
論及臺灣咖啡的歷史要溯及清朝時期,當時荷蘭人就曾少量引進。日本明治時期(1868至1912年),將咖啡栽種在小笠原諸島,而後更廣泛的栽種在衝繩和當時屬日本殖民地的臺灣,然而臺灣因氣候、緯度、土壤皆優於日本環境,故所生產的咖啡品質更優於日本。在2003年重新掘起臺灣咖啡熱之前,少數不放棄臺灣咖啡的有心人士保留著日據時期的原種咖啡──阿拉比卡咖啡,這些少數的擁戴者,為今日臺灣咖啡的捲土重來奠定了重要的根基。
古坑鄉荷苞山與華山,在日據時代就由經濟農場直營栽種約75公頃的阿拉比卡咖啡樹,當年這裡的咖啡品質特別好,曾進貢給日本皇室享用,尊榮的價值等同臺灣檜木。10幾年前,張來恩回到荷苞山家鄉,重新在荷苞山種植咖啡樹、開設的巴登咖啡,是最早為古坑咖啡打響名號的人,也是最早將「臺灣咖啡」商品化的咖啡廳。荷苞山與華山海拔約300到600公尺不等,屬沙質土壤、排水性良好,特別適合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10年前荷苞山只種2公頃咖啡樹,去年暴增到100公頃,主要種植地點在華山、桂林及荷苞山;華山與桂林因能眺望嘉南平原,山頭開了50、60家的景觀咖啡,成為臺灣咖啡產地中擁有最多景觀咖啡的地點。
如何關注臺灣風土民情讓你理解最真實的臺灣,讓你了解臺灣人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