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沅陵瓦鄉人風情》
瓦鄉人婚姻,過去有些地方通過唱山歌尋求配偶,後改由父母包辦。但總體上依從於「三書六禮」的傳統婚姻儀式。「三書」即定親之聘書、禮物清單之禮書、迎娶新娘之書;「六禮」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程序納採,即男方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納「採擇之禮」去求婚。問名,即男方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佔卜。看男女雙方會不會相衝相剋,以及有沒有其他不宜結成夫妻的地方。納徵,即男方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方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求其同意。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婚嫁是女性生命歷程中最為重大的時刻之一。瓦鄉人的婚嫁儀式自成一體,獨具一格。
按照習俗,瓦鄉人婚嫁至少需要三天前就開始準備,選定的日期不能是屬龍的日子。新娘的父母拜託一位長者擔任理事,負責統籌安排婚禮的各項工作。新娘的叔叔、伯伯忙著做招待客人的準備工作,將借來桌椅擺放整齊,考慮來客吃住的各項準備。
瓦鄉人有哭嫁的習俗。結婚前月餘,村中女子均來陪伴,婚前兩天的夜晚,待嫁女子要上門哭滿村人,竹園、坳坪、用坪、渭溪一帶還要到外婆家去上門哭滿村人,當夜留宿外婆家,第二天盛裝於外婆家堂屋裡辭別。這一帶在正式結婚的先一天夜晚,新娘在自己家中要舉行「diechuai」、「koukuida」(鄉話音意是端茶和唱歌起頭)儀式。開始時,在堂屋當中燒一大堆火,先舉行「diechuai」儀式,堂屋上首先坐外祖母、舅母四人,臉向外,如人數不足,除姨母外,其他人無資格補充,新娘戴滿頭花和送親大嫂面對長者,站下首。送親大嫂向長者獻茶後,新娘跪拜。上首長者將茶奠於地面。獻茶共四次。意思是向外祖母、舅母辭別。接著舉行「koukuida」儀式,此時新娘回房,送親大嫂用鄉話「哭媳婦」,哭詞的內容是代表新娘感謝各位親眷的光臨和表示新娘的喜悅之情。其他人在送親大嫂哭完後任意接著哭。
瓦鄉人出嫁前兩天,準新娘要穿老衣 ( 民族服裝 ),用手帕捂臉哭兩天兩夜,還要輪流到村民家吃飯,村民們要送準新娘打發錢,村裡要好的姐妹都來陪準新娘一起哭訴。有的還要挨家挨戶上門哭,這叫「哭全村」。還要身披紅綢帶去舅舅、外公家哭訴。舅舅家婦女要跟著掉眼淚,舅舅還要給打發錢。
從舅舅家歸來,舅舅、外公等內親要送回村子完成「贊花 / 上花」儀式。之後,準新娘依然要挨家挨戶地哭,各家各戶都要給準新娘手裡塞打發錢。
中午時分,理事要帶新娘的弟弟到村子裡土地廟祭拜。回到堂屋,理事要站在神祖牌位前喊禮,新娘的弟弟叩拜蒼天大地與祖先。然後,新娘在兩位伴娘的陪同下也要祭拜天、地、祖先。拜祖宗、拜天地,告別這個生活了二十年的家。出嫁前一夜,新娘坐在房間裡撕心裂肺地哭,姐姐要給她梳頭,盤起頭髮來,代表以後就不再是未婚女孩了。坐在一旁的媽媽,則是失聲痛哭。村民的婦女則聚在堂屋,圍著炭火唱姊妹歌,抒發離別之情。新娘的弟弟端著盛有茶水的盤子,一一送茶,婦女們一邊端一邊繼續唱。理事拿著篩子篩米,表示團圓之意。另外還要拿一個裝書帖的木玉匣,恭請諸親六眷保佑平安。
當天晚上,新郎家來接新娘了。進村時,要先「傳月老」,即在路口被「請桌」,給了聘禮才允許通過。這時,新娘的舅舅坐客席,念道:「月老大人,茅公走成大道,生米煮成熟飯,兩相圓滿,月老大人有功了」。新郎來接新娘,要拿了一把傘,那是月老的令箭,新娘的舅舅打開,即是「得箭行令」了。
出嫁時刻,新娘的弟弟拿著香祭拜神祖牌位。新娘身披兩條紅綢帶從隔壁房間走出來,頭上蓋著黑色的紗巾,站到八仙桌上,給神龕裡的祖宗牌位敬上最後一炷香。理事遞給新娘兩把筷子,新娘兩手分別抓住一把筷子,一把扔前面,一把高舉過肩扔向背後,再從八仙桌上跳下來。新娘的嬸嬸將一把紅傘撐開、關上,連續三次。其間,執理一隻手捧著一個鐵撮箕,裡面裝有五穀 ; 另一隻手將五穀抓起來,每次在傘撐開的時候撒到傘上。
出門時,接新娘的人要點燃兩把紮好的木火把,一邊退著走出堂屋正門,新娘跟在這兩束火把之後,火把一直燃燒到寨門口。新娘出嫁時,由哥哥、弟弟或叔叔伯伯背出門,腳不能沾地。前來接親的兩個小姑娘負責提兩盞油燈,走在隊伍最前面。新娘步行過程中,不能從別人家的院子裡走過,只能從田坎上過路。走到新郎的村子附近,新娘的母親就不能再送了,只能號啕大哭地送別女兒。
鄉村瓦鄉人婚禮禮數繁多而且各地都不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婚禮也引進了很多現代元素,比如用汽車娶親,請樂隊司儀等等,流程也會隨著時間慢慢簡化,但總體來說鄉村婚禮比城市婚禮要熱鬧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