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蛤蜊湯
作者 姜春暉
小的時候,一開春,家裡的老人就會念叨:有錢人家,銀魚爬蝦;沒錢人家,菠菜蛤蜊……
其實,無論有錢沒錢,鮮美的蛤蜊湯始終是昌邑人、尤其是昌北人的最愛!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也好,現下這個吃食豐沛的年代也罷,蛤蜊,始終是這個季節當仁不讓的主角!誰要是沒能酣暢淋漓地喝上幾頓蛤蜊湯,那簡直就是過了一個假春天!
小的時候,每逢到了柳疃集,父親總會捎幾斤蛤蜊回家。傍晚放學,便有美味的蛤蜊湯可以喝了。
做蛤蜊湯,可是個細緻的活兒,斷然馬虎不得!白蛤,兒時的記憶裡是喚做鬥蛤蜊的。將鮮活的鬥蛤蜊洗去泥沙,開水漂了,再用笊籬將開口的蛤蜊打出來,挨個剝出蛤蜊肉,相信這活小孩子都喜歡幹,剝蛤蜊的過程中,遇到肥美乾淨的就直接填進了嘴巴裡……
洗蛤蜊肉,也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要用炊帚打了旋地反覆洗,直到徹底沒了泥沙。
釅釅的蛤蜊湯開鍋後,打上蛋花,再撒上一把韭菜青頭,色、香、味立馬全有了。饒是再怎麼技藝高超的廚子也斷然做不出老家蛤蜊湯的味兒……
為了讓大鐵鍋裡的鍋巴再多點、厚點,母親總會在灶膛裡多添一把柴草。開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仔仔細細地先將鍋巴揭下來,那味道!給個海參鮑魚也不換的!
彼時,去地裡幹活的男丁也陸陸續續地還家了。鄰裡之間,笑語相聞,炊煙,通過煙囪、透過窗欞,嫋嫋地升起,夕陽西下,一派陶然、安然。
「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挺長一段時間裡似懂非懂的那句詩,終是在那樣一個黃昏豁然開朗!只是,兒時的窗子裡飄出來的不僅僅是炊煙、是輕雲、更是讓人垂涎的鮮香味兒……
剛出鍋的蛤蜊湯,斷斷急不得。要捧了碗,慢慢地吹著,轉了圈地喝,才不會燙到。
還有一種文蛤,小時候喚做大蛤蜊,集上買了,扔在水缸下,好幾天都不會死的。這種蛤蜊,味道自然是極鮮的,肉質卻比較緊實。把殼劈開來,取肉,切丁,做湯。蛤蜊皮也是斷斷不能扔掉的,裡面放幾顆石子,再重新合上,拿黃豆面或者膠布粘了,便給童年增添不少的樂趣。細心的主婦還會把好看的蛤蜊皮扣在土牆上面。春天的小雨淅瀝瀝那麼一洗,閃著瑩潤的光澤,堪比有錢人家的琉璃瓦、玳瑁梁了吧?
長按二維碼可關注訂閱本 微信公眾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