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將建5000個老年友好社區,5萬億智慧養老產業蛋糕待分割

2020-12-21 齊魯壹點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十四五規劃的出臺,夕陽紅產業所蘊藏的巨大潛力正日漸明晰。

最近,上海市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1200餘名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上了熱搜。如果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獨居老人家中的水錶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確認老人安全。

網友紛紛點讚上述舉動,並喊話全國推廣。其實,智能水錶只是此次上海智慧養老中的一環,此外還有「AI外呼」「門磁系統」「煙感報警」「紅外檢測」「智能手環」等,均安裝在獨居老人家中。如遇反常情況,均會通過「一網統管」平臺及時反饋,並召喚人員前來看望。

正如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副司長蔡菲日前表示,信息技術飛快發展的同時,給一部分老年人帶來了困擾。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時代,這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十四五"期間將在全國創建5000個示範型老年友好社區,還要建一批老年友好型城市。在跨越數字鴻溝方面,智能技術和老年人自身學習要相向而行。

老齡化社會已成事實。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人口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末,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2.6%,龐大的老齡人口基數預示著可觀的養老市場。

根據既有養老規劃,即使是北京和上海,這兩個城市分別僅有4%和3%的老人能住養老院,6%和7%老人有社區幫扶,因為社區的人力也很有限,剩下的90%都是居家養老。為老年人打造友好社區,友好城市,不僅是老年人迫在眉睫的需要,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必要舉措。

十餘年探索催生智慧養老藍海

老年友好社區和老年友好城市的說法始於2005年。為了更好地促進積極老齡化的實現,當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22個國家的33個城市啟動老年友好城市項目,首次提出了「age-friendlycity(老年友好城市)」,並在許多政府政策文件中使用了術語「age-friendlycommunity」,「老年友好社區(age-friendlycommunity)」。

而我國則在2009年就開始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試點。這一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齊齊哈爾市建華區、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區、山東省青島市、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上海市黃浦區、上海市楊浦區、上海市長寧區、浙江省湖州市,以上6個省的9個城市和城區展開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友好社區的試點。

此後,試點城市和社區有所增加,目前中國大陸共擁有14個「老年友好型城市」與「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試點。而老年城市和老年社區都亟待積極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以科技手段方便老人接收信息,參與社區建設,設置健康小屋,提供社區健康支持服務,提高社區長者健康保障。

上海江蘇路街道就是2009年的第一批試點社區之一。江蘇路街道岐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衛紅表示,「智慧養老」減輕了居委會的壓力,讓基層工作人員不用再疲於奔命天天上門探視老人,卻提高了對老人的精準照料程度。

事實上,智慧養老是一個全社會共創共建的過程,要利用時代科技的進步將傳統型養老和技能型養老結合起來,利用信息化技術更好地服務獨居老人。十四五規劃中,全國創建5000個示範型老年友好社區和老年友好型城市,顯然將為智慧養老帶來巨大商業機會。

華齡智能養老產業發展中心理事長朱勇表示贊同。「我國養老產業仍面臨重大缺位,居家養老將是國內養老未來發展的重點,全國多地頒布規劃,預計將有90%的老人居家養老;發展方向包括上門護理、居家智能養老設備、適老家居改造等。」

2017年2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簡稱《行動計劃》),將智慧養老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根據國泰君安分析,一個在2020年達5萬億的市場空間將有序展開。

智慧養老產業進入爆發階段

「根據目前的技術和經濟狀況判斷,2017年及以前都可以歸納為智慧養老服務產業的培育期。」朱勇認為,2017年-2019年,適應養老服務產業的法規、政策、標準和創新體系及可信交易環境將逐步建立,眾多智慧養老服務企業投入其中。

2020年疫情的加速,智慧養老服務產業進入行業爆發期。但從競爭端看,市場仍處於增量廝殺階段。根據健康界對工信部、民政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先後頒布的四批智慧養老示範企業的統計,示範企業中包括77家信息技術公司,約佔一半,其次是養老服務公司37家和醫療科技公司35家。

智慧養老產業鏈長,涉及行業多,其順利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社區、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來,政府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如購買服務、場地支持等加大對相關技術企業以及智能養老產品、服務的支持力度;同時,通過服務外包等多種方式與服務中介機構、大數據企業、網際網路企業以及相關社會組織、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充分發揮各種養老供給主體的專業優勢,進行協同創新。

從整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鏈來看,上遊智慧健康養老設備供應商承擔著為整個產業鏈提供智能硬體產品、搭建智能軟體系統以及應用平臺的任務,是智慧健康養老產業最為核心的環節。

但在我國,上遊企業的產品層次呈現嚴重的兩級分化,大部分企業聚集在技術較為低端的產品領域,且競爭激烈,而附加值較高的高端產品領域企業卻相對較少。對此現狀,業內相關從業者表示,雖然不少在外商已經在國外形成較完善的智慧養老生態,但要真正在國內落地仍需要打破不少機制的障礙。

而在政府推動下,智慧養老產業的需求不斷清晰。2020年4月27日,由上海市民政局聯合市經信委梳理形成的首批12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正式對外發布,分為安全防護類、照護服務類、健康服務類、情感關愛類共四類。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蔣蕊介紹,這些場景有的是長期困擾亟待解決的,有的則是新冠疫情期間產生的一些新需求。比如,認知障礙老人防走失場景、老年人臥床護理場景;又如,機構無接觸智能消毒場景、機構出入管控場景,這些原本經常碰到的場景,在新冠疫情期間養老機構封閉管理中產生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蔣蕊說,今後還將定期向社會發布新的場景需求,希望應用場景至少符合5個基本要求:一是緊貼用戶需求,著眼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需求,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二是形成服務閉環,按「小切口、標準化、可組合」原則,全面考慮相關的服務對象、服務流程、服務環境、服務保障等環節,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三是強化服務配套,在提供技術與產品時,同步提供相應的服務支持,確保服務響應及時、服務資源可及、服務保障可持續;四是力求價廉物美,提供成本可控、質量可靠、持續有效、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五是注重人文關懷,尊重老年人行為習慣、情緒情感、人格尊嚴,以「賦能」為前提,增強老年人的自理、自主能力。

「產品和服務要體現人性化、有溫度,不宜簡單替代老年人尚有的生活能力。」她強調。

行業格局尚待瓜分

智慧養老仍存在一系列發展瓶頸亟待打破。「缺乏頂層設計,且政出多門、標準不一」朱勇介紹,有一家企業投入了近千萬元對某醫院使用的醫療信息系統進行改造,可由於標準不對接,該系統無法在不同項目間有效應用。

面對風口,布局的企業眾多,且多選擇與政府合作,推進網際網路+養老的實現。以上市公司為例,萬達信息(300168)與上海、四川政府合作建設養老信息化平臺,南京新百(600682)旗下的安康通與上海、重慶等十餘個省市的民政局、衛計委合作。東華軟體(002065)與政府完成國家居民健康卡綜合管理平臺項目升級改造、等項目。數字政通(300075)分別與河南焦作市、雲南文山市籤署協議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化、智慧化建設以及"智慧文山"項目建設。延華智能(002178)則承建長春市養老綜合雲信息平臺項目。與政府合作切入智慧養老領域是上市公司在推進養老業務時選擇的主要方式。

除網際網路+養老的方式之外,網際網路+養老+醫療也成為諸多信息科技公司的經營業務。醫療信息化出身的東軟集團(600718)早在2013年就布局大健康產業鏈,推出"智慧養老"系統,通過不斷完善健康雲平臺建設,已經在瀋陽等地建立了熙康健康管理中心,形成智慧+醫養的新模式。

中關村物聯網智慧健康專委會秘書長遲勝認為,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風口很大,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進來。由於產業整體還處於摸索發展階段,行業內尚缺乏具體的標準模板,這就難免會出現相互模仿導致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如智能手環、檢測設備等功能都大同小異,很難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經營者應當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理清不同年齡、不同階段,以及不同身體狀況老年群體的不同需求,生產出適合不同消費需求的產品。」

智慧養老產品還面臨較大的供需匹配難題,目前有相當數量的老年人對這些功能複雜、使用步驟繁多的新生事物並不太擅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認為,老年人對智能產品的需求的確在增長,但很多產品的定位並沒有落在老年群體的消費需求上,不同年齡階段對智能產品的具體功能要求也不同。未來智能化產品想要「深耕」養老領域,關鍵就是要掌握老年群體的真實需求。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秘書長萬磊則認為,我國智慧養老更多關注技術層面,服務內容相對較簡單,主要滿足基本的信息傳遞,偏重基本生活管理服務,忽略了對老齡人群的人文關懷,諸如心理情感需求、互動及人際交往等。產品適老化程度較低,智能化程度不夠高。產品與系統的關聯性、數據的準確性等有待進一步提升。

「目前智慧養老的產業人士,對產品的理解,與醫療端的需求還是存在分離的。」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以傳感器為例說,在智慧養老所有應用場景中,都離不開傳感器,這為傳感器企業提供了增量市場。「但在傳感器企業介入智慧養老產業過程中,需要建立醫學專業人員與信息技術專業人員的協同創新機制,互相彌補專業知識欠缺,尋找、研究、解決人體生理參數採集中的交叉性問題。」

在蔣蕊看來,當前很多企業致力於發展智慧養老,但也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較突出地表現在「三重三輕」。

一是「重技術、輕需求」,人工智慧、5G技術、大數據、雲平臺等流行或前沿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逐漸應用,但是還需要從使用者,也就是老年人的角度出發,滿足老年人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和解決機構管理中的痛點,讓技術運用和需求滿足之間更好銜接。

二是「重產品、輕服務」,穿戴式設備、遠程報警設備、輔助器具等大量智能產品不斷湧現,讓人們耳目一新,但是產品所需要的持續有效的服務支持往往缺位,導致產品功能不能充分發揮,最後或只能「曇花一現」或被束之高閣。

三是「重概念、輕場景」,隨著物聯網、區塊鏈、富媒體等概念的引入和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智能養老服務產品的供給得到了豐富,但是概念需要轉化成直觀、系統的場景,讓用戶可體驗、可運用,在這方面還需進一步下功夫。

「儘管智慧養老產業還不夠成熟,但無疑是巨大的藍海。」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物聯網產業研究中心趙振越認為,智慧養老產品的市場潛力巨大,未來一旦相關技術和成本等瓶頸得到突破,市場的快速增長是可以預期的。因此,在智慧養老領域,具有技術、成本突破潛力的初創企業和相關產業鏈上的公司值得投資人重點關注。

「5000個老年友好社區的建設顯然是明確的信號,未來智慧養老的角鬥場上,或將在產品、資本、服務與定製化能力、靈活響應市場需求等維度上展開新一輪角逐。」趙振越認為,儘管還有很多問題待解,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十四五規劃的出臺,夕陽紅產業所蘊藏的巨大潛力正日漸明晰。

相關焦點

  • 「十四五」末我國將建成5000個示範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田曉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近日發布《關於開展示範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建成5000個示範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到2035年底,全國城鄉社區普遍達到老年友好型社區標準。
  • 關於開展示範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
    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工作目標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在居住環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務、養老服務、社會參與、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模式和長效機制,切實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25年,在全國建成5000個示範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到2035年,全國城鄉實現老年友好型社區全覆蓋。
  • 如何讓社區更「適老」 老年友好型社區離我們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何磊靜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近日發布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建成5000個示範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老年友好型社區長啥樣,怎麼建?
  • 旅居養老:老年產業的一座萬億金礦!
    近期全國老齡委的一項調査顯示,目前我國每年老年人旅遊人數已佔到全國旅遊總人數20%以上,這一群體出遊意願較平均水平更為強烈。在政策規範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我們迎來了老年旅遊產業的新發展。
  • 老年用品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出爐!官方:2025年規模超5萬億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7日電 據工信部網站1月17日消息,工信部、民政部等五部門印發《關於促進老年用品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老年用品產業總體規模超過5萬億元,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市場環境持續優化,形成技術、產品、服務和應用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 總規模將超5萬億,五部委聯合發文支持這一產業發展
    【大河財立方消息】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促進老年用品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通知要求,到2025年,老年用品產業總體規模超過5萬億元,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市場環境持續優化,形成技術、產品、服務和應用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 補齊社區養老短板,推進智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
    在老年人較多的若干相鄰小區,集中建設老年服務中心,可交由物業服務企業為老年人提供全託、日託、上門、餐飲、文體、健身等方面的服務,提高養老設施使用效率。並推進居家社區適老化改造。支持物業服務企業根據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需要,進行增設無障礙通道、加裝電梯等設施適老化改造,以及提供地面防滑、加裝扶手、消除地面高差等居家社區適老化改造。
  • 《養老內參》2020年12月18日
    合肥作為安徽省會城市,自「十三五」以來,以開展全國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為抓手,推動養老產業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http://cnsf99.com/Detail/index.html?
  • 老年人口將破3億,養老規劃多打「提前量」
    民政部日前披露,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而5到10年後,全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將進入中高齡,迎來養老照護浪潮,養老服務將接受更大的挑戰和考驗。民政部按照相關部署,於去年上半年啟動了「十四五」養老服務規劃編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前期的專題研究,正會同相關部門深入論證有關規劃內容。人口老齡化已成全球性的社會趨勢。
  • 新銳丨5G+AI:智慧健康養老迎來「數字」機遇
    作者| 方文圖片來源 |網 絡智慧養老現狀分析中國智能養老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指出,我國將在2022年後迎來第二次老年人口增長高峰,預計老年人年均增長1100萬。智慧養老服務產業也將在2020年進入成熟期。
  • 大家保險公開闡述養老產業布局 在城市核心區域建養老社區
    此前,大家保險集團提出「服務型養老」的發展思路時即表示,將選擇差異化發展路徑,將「城心養老」作為核心特色和布局重點。不難理解,「城心養老」就是指在城市核心區布局養老產業,這與行業通常將高端養老機構布局郊區的思路,顯現出了差異。
  • 在城市核心區建養老社區!大家保險公布養老「城心模式」,已在北京...
    6月24日,在成立滿一年之際,大家保險集團首次公開該公司養老產業布局思路。這是一條不同於同業的差異化之路——城心模式,即在城市核心區布局。此前,大家保險早已透露將「健康養老」作為集團三大賦能板塊之一,養老在其業務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 到本世紀中葉 每3個中國人中就會有1位老人
    2013年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首次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今年是法律實施以來的第3個法定「老年節」。同時,由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組織的全國性敬老愛老助老社會活動——2015年全國「敬老月」活動也於日前正式啟動,從2010年開始該活動已成功舉辦5屆。
  • 海澱區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成果榮獲全國優秀
    近日,民政部、財政部公布第五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成果驗收結果,海澱區在全國59個改革試點地區中被評為優秀,名列前茅,且按照優中選優原則成為10個獲得中央獎勵的地區之一。建設養老服務大數據中心和智慧管理中心,促進養老服務信息數據融合;推進智慧養老設備用品的研發與應用;加強智慧養老院建設和「智慧養老社區」建設。強化宜居環境。開展全市首個老年宜居社區環境改造試點,為高齡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評估與改造,推進老舊小區加裝電梯試點,推動社區出行環境、居住環境、健康環境、服務環境和文化環境全方位改造。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質。
  • 市北將在100個社區試點打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為老年人提供一站...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去年以來,青島市市北區抓住青島市獲批全國第四批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城市的契機,依託專業養老機構的資源和管理優勢,在全市率先試點打造「浮山新區街道福山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並向下延伸至社區網格,探索網格化智慧養老服務新模式取得成效。
  • 嘉福地產聯合天祥實業拿下新建流湖溫泉城用地 打造特色養老社區
    6月9日,南昌市新建區7宗地塊上線出讓,其中,第三宗地塊編號DAK2020023,第五宗地塊編號DAK2020025均由江西雅園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嘉福+天祥)以底價成功競得,總價約7.1億元。地塊紅線圖根據出讓條件,地塊需配建變配電站,物管用房,兒童、老年活動場所,文化活動場,社區衛生服務站,多功能運動場地,室外綜合健身場地以及託兒所一處,此外,還需分別配建一所幼兒園,
  • 【養老朋友圈】吳玉韶先生2020年養老觀點整理(網絡整理版·部分)
    融合是智慧養老的生命,智慧養老不是一種新的養老模式,其本質是與傳統的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模式的有機融合,融合度越高,智慧養老就越有生命力。目前,智慧養老有四大領域:一是智慧養老管理;二是智慧養老設施;三是智慧養老服務;四是智慧養老產品。
  • 黑龍江創建綠色社區,養老綠化停車都有具體要求!這有多大意義?
    黑龍江省住建廳近日出臺《黑龍江省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實施方案》,要求今後省內無論新舊住宅小區均配套養老服務用房,社區將劃定停車位……這對我們城鎮居民是個好消息,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創建的時間表是怎樣的?今天就來解讀一下這個《方案》。
  • So Cool,80後海歸打造智慧養老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3億,佔總人口的16.7%,而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佔比超過65%,總數接近1.5億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朱明飛決定,將創業方向定位在「智能養老物聯網」。長期以來,「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整個產業鏈也僅僅是剛剛起步的階段。
  • 上海將打造智慧社區老年食堂,開展「無人餐廳」試點
    (責任單位:市城運中心、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民政局、各區政府)(二)應用場景拓展行動1.完善社區智能末端配送。合理規劃布設社區智慧零售終端、智能取物櫃等智能末端配送設施,3年內,在全市社區、商務樓宇、機關、學校、醫院等場所新增智能快件箱1.5萬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