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十四五規劃的出臺,夕陽紅產業所蘊藏的巨大潛力正日漸明晰。
最近,上海市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1200餘名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上了熱搜。如果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獨居老人家中的水錶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確認老人安全。
網友紛紛點讚上述舉動,並喊話全國推廣。其實,智能水錶只是此次上海智慧養老中的一環,此外還有「AI外呼」「門磁系統」「煙感報警」「紅外檢測」「智能手環」等,均安裝在獨居老人家中。如遇反常情況,均會通過「一網統管」平臺及時反饋,並召喚人員前來看望。
正如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副司長蔡菲日前表示,信息技術飛快發展的同時,給一部分老年人帶來了困擾。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時代,這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十四五"期間將在全國創建5000個示範型老年友好社區,還要建一批老年友好型城市。在跨越數字鴻溝方面,智能技術和老年人自身學習要相向而行。
老齡化社會已成事實。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人口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末,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2.6%,龐大的老齡人口基數預示著可觀的養老市場。
根據既有養老規劃,即使是北京和上海,這兩個城市分別僅有4%和3%的老人能住養老院,6%和7%老人有社區幫扶,因為社區的人力也很有限,剩下的90%都是居家養老。為老年人打造友好社區,友好城市,不僅是老年人迫在眉睫的需要,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必要舉措。
十餘年探索催生智慧養老藍海
老年友好社區和老年友好城市的說法始於2005年。為了更好地促進積極老齡化的實現,當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22個國家的33個城市啟動老年友好城市項目,首次提出了「age-friendlycity(老年友好城市)」,並在許多政府政策文件中使用了術語「age-friendlycommunity」,「老年友好社區(age-friendlycommunity)」。
而我國則在2009年就開始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試點。這一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齊齊哈爾市建華區、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區、山東省青島市、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上海市黃浦區、上海市楊浦區、上海市長寧區、浙江省湖州市,以上6個省的9個城市和城區展開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友好社區的試點。
此後,試點城市和社區有所增加,目前中國大陸共擁有14個「老年友好型城市」與「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試點。而老年城市和老年社區都亟待積極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以科技手段方便老人接收信息,參與社區建設,設置健康小屋,提供社區健康支持服務,提高社區長者健康保障。
上海江蘇路街道就是2009年的第一批試點社區之一。江蘇路街道岐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衛紅表示,「智慧養老」減輕了居委會的壓力,讓基層工作人員不用再疲於奔命天天上門探視老人,卻提高了對老人的精準照料程度。
事實上,智慧養老是一個全社會共創共建的過程,要利用時代科技的進步將傳統型養老和技能型養老結合起來,利用信息化技術更好地服務獨居老人。十四五規劃中,全國創建5000個示範型老年友好社區和老年友好型城市,顯然將為智慧養老帶來巨大商業機會。
華齡智能養老產業發展中心理事長朱勇表示贊同。「我國養老產業仍面臨重大缺位,居家養老將是國內養老未來發展的重點,全國多地頒布規劃,預計將有90%的老人居家養老;發展方向包括上門護理、居家智能養老設備、適老家居改造等。」
2017年2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簡稱《行動計劃》),將智慧養老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根據國泰君安分析,一個在2020年達5萬億的市場空間將有序展開。
智慧養老產業進入爆發階段
「根據目前的技術和經濟狀況判斷,2017年及以前都可以歸納為智慧養老服務產業的培育期。」朱勇認為,2017年-2019年,適應養老服務產業的法規、政策、標準和創新體系及可信交易環境將逐步建立,眾多智慧養老服務企業投入其中。
2020年疫情的加速,智慧養老服務產業進入行業爆發期。但從競爭端看,市場仍處於增量廝殺階段。根據健康界對工信部、民政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先後頒布的四批智慧養老示範企業的統計,示範企業中包括77家信息技術公司,約佔一半,其次是養老服務公司37家和醫療科技公司35家。
智慧養老產業鏈長,涉及行業多,其順利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社區、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來,政府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如購買服務、場地支持等加大對相關技術企業以及智能養老產品、服務的支持力度;同時,通過服務外包等多種方式與服務中介機構、大數據企業、網際網路企業以及相關社會組織、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充分發揮各種養老供給主體的專業優勢,進行協同創新。
從整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鏈來看,上遊智慧健康養老設備供應商承擔著為整個產業鏈提供智能硬體產品、搭建智能軟體系統以及應用平臺的任務,是智慧健康養老產業最為核心的環節。
但在我國,上遊企業的產品層次呈現嚴重的兩級分化,大部分企業聚集在技術較為低端的產品領域,且競爭激烈,而附加值較高的高端產品領域企業卻相對較少。對此現狀,業內相關從業者表示,雖然不少在外商已經在國外形成較完善的智慧養老生態,但要真正在國內落地仍需要打破不少機制的障礙。
而在政府推動下,智慧養老產業的需求不斷清晰。2020年4月27日,由上海市民政局聯合市經信委梳理形成的首批12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正式對外發布,分為安全防護類、照護服務類、健康服務類、情感關愛類共四類。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蔣蕊介紹,這些場景有的是長期困擾亟待解決的,有的則是新冠疫情期間產生的一些新需求。比如,認知障礙老人防走失場景、老年人臥床護理場景;又如,機構無接觸智能消毒場景、機構出入管控場景,這些原本經常碰到的場景,在新冠疫情期間養老機構封閉管理中產生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蔣蕊說,今後還將定期向社會發布新的場景需求,希望應用場景至少符合5個基本要求:一是緊貼用戶需求,著眼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需求,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二是形成服務閉環,按「小切口、標準化、可組合」原則,全面考慮相關的服務對象、服務流程、服務環境、服務保障等環節,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三是強化服務配套,在提供技術與產品時,同步提供相應的服務支持,確保服務響應及時、服務資源可及、服務保障可持續;四是力求價廉物美,提供成本可控、質量可靠、持續有效、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五是注重人文關懷,尊重老年人行為習慣、情緒情感、人格尊嚴,以「賦能」為前提,增強老年人的自理、自主能力。
「產品和服務要體現人性化、有溫度,不宜簡單替代老年人尚有的生活能力。」她強調。
行業格局尚待瓜分
智慧養老仍存在一系列發展瓶頸亟待打破。「缺乏頂層設計,且政出多門、標準不一」朱勇介紹,有一家企業投入了近千萬元對某醫院使用的醫療信息系統進行改造,可由於標準不對接,該系統無法在不同項目間有效應用。
面對風口,布局的企業眾多,且多選擇與政府合作,推進網際網路+養老的實現。以上市公司為例,萬達信息(300168)與上海、四川政府合作建設養老信息化平臺,南京新百(600682)旗下的安康通與上海、重慶等十餘個省市的民政局、衛計委合作。東華軟體(002065)與政府完成國家居民健康卡綜合管理平臺項目升級改造、等項目。數字政通(300075)分別與河南焦作市、雲南文山市籤署協議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化、智慧化建設以及"智慧文山"項目建設。延華智能(002178)則承建長春市養老綜合雲信息平臺項目。與政府合作切入智慧養老領域是上市公司在推進養老業務時選擇的主要方式。
除網際網路+養老的方式之外,網際網路+養老+醫療也成為諸多信息科技公司的經營業務。醫療信息化出身的東軟集團(600718)早在2013年就布局大健康產業鏈,推出"智慧養老"系統,通過不斷完善健康雲平臺建設,已經在瀋陽等地建立了熙康健康管理中心,形成智慧+醫養的新模式。
中關村物聯網智慧健康專委會秘書長遲勝認為,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風口很大,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進來。由於產業整體還處於摸索發展階段,行業內尚缺乏具體的標準模板,這就難免會出現相互模仿導致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如智能手環、檢測設備等功能都大同小異,很難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經營者應當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理清不同年齡、不同階段,以及不同身體狀況老年群體的不同需求,生產出適合不同消費需求的產品。」
智慧養老產品還面臨較大的供需匹配難題,目前有相當數量的老年人對這些功能複雜、使用步驟繁多的新生事物並不太擅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認為,老年人對智能產品的需求的確在增長,但很多產品的定位並沒有落在老年群體的消費需求上,不同年齡階段對智能產品的具體功能要求也不同。未來智能化產品想要「深耕」養老領域,關鍵就是要掌握老年群體的真實需求。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秘書長萬磊則認為,我國智慧養老更多關注技術層面,服務內容相對較簡單,主要滿足基本的信息傳遞,偏重基本生活管理服務,忽略了對老齡人群的人文關懷,諸如心理情感需求、互動及人際交往等。產品適老化程度較低,智能化程度不夠高。產品與系統的關聯性、數據的準確性等有待進一步提升。
「目前智慧養老的產業人士,對產品的理解,與醫療端的需求還是存在分離的。」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以傳感器為例說,在智慧養老所有應用場景中,都離不開傳感器,這為傳感器企業提供了增量市場。「但在傳感器企業介入智慧養老產業過程中,需要建立醫學專業人員與信息技術專業人員的協同創新機制,互相彌補專業知識欠缺,尋找、研究、解決人體生理參數採集中的交叉性問題。」
在蔣蕊看來,當前很多企業致力於發展智慧養老,但也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較突出地表現在「三重三輕」。
一是「重技術、輕需求」,人工智慧、5G技術、大數據、雲平臺等流行或前沿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逐漸應用,但是還需要從使用者,也就是老年人的角度出發,滿足老年人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和解決機構管理中的痛點,讓技術運用和需求滿足之間更好銜接。
二是「重產品、輕服務」,穿戴式設備、遠程報警設備、輔助器具等大量智能產品不斷湧現,讓人們耳目一新,但是產品所需要的持續有效的服務支持往往缺位,導致產品功能不能充分發揮,最後或只能「曇花一現」或被束之高閣。
三是「重概念、輕場景」,隨著物聯網、區塊鏈、富媒體等概念的引入和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智能養老服務產品的供給得到了豐富,但是概念需要轉化成直觀、系統的場景,讓用戶可體驗、可運用,在這方面還需進一步下功夫。
「儘管智慧養老產業還不夠成熟,但無疑是巨大的藍海。」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物聯網產業研究中心趙振越認為,智慧養老產品的市場潛力巨大,未來一旦相關技術和成本等瓶頸得到突破,市場的快速增長是可以預期的。因此,在智慧養老領域,具有技術、成本突破潛力的初創企業和相關產業鏈上的公司值得投資人重點關注。
「5000個老年友好社區的建設顯然是明確的信號,未來智慧養老的角鬥場上,或將在產品、資本、服務與定製化能力、靈活響應市場需求等維度上展開新一輪角逐。」趙振越認為,儘管還有很多問題待解,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十四五規劃的出臺,夕陽紅產業所蘊藏的巨大潛力正日漸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