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諸葛」
白先勇先生是當今華語文學界的泰鬥和大師,他34歲就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臺北人》,該作品轟動文壇,讓他一舉成名,後來,該書在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被評為第7名,是在世作家中排名最高的作品。著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曾評價白先勇說,五四以來,在藝術成就上能與之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不過五六人而已。
白崇禧先生除了是文學大師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白崇禧的兒子。
白崇禧,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人稱「小諸葛」,與李宗仁並稱「李白」,是新桂系的領軍人物。他的一生尤善軍事,以多謀善斷,計策深長,善於指揮著稱,他的對手大都看重他的軍事才能,比如日軍有人稱其為「戰神」,林帥曾稱其為國軍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
白崇禧屬於爭議人物,這個爭議在於,他既是抗日名將,又具有軍閥屬性;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是非常高的,但是在政治上則顯得有所不足。
在白崇禧的一生中,有兩個人對他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是李宗仁,一個是蔣介石。蔣介石和白崇禧的關係的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面他們是對手,白崇禧一生的一大目標就是把蔣拉下馬來,從29年的蔣桂戰爭,到30年的中原大戰,36年的兩廣事變,49年的逼蔣下臺……可以說,白崇禧從來都不是蔣的人。
但是,從另一方面說,蔣白二人又相互依賴,蔣介石看重白崇禧的才能,從北伐的時候開始,白就是蔣的參謀長,抗戰時期,白是蔣的副參謀總長,解放戰爭時期,白是蔣的防長。可以說,在那些最危急的戰爭年代,白崇禧一直為蔣充當最高級的軍事幕僚。
與蔣介石
蔣白二人時親時疏,時分時和,鬥爭是主線,合作是輔線。白崇禧和蔣介石都屬於有性格的人,白崇禧敢於犯顏直諫,意見不合時常不憚頂撞蔣,而蔣也和白崇禧多有爭吵,沒少在日記本裡罵白。
最能凸顯兩人之間鬥爭關係的一件事發生在48年5月,當時淮海戰役即將打響,由於華野和中野部隊合流,蔣決定把華中和徐州的「剿匪司令部」合併一處,由白崇禧同意指揮,白崇禧不肯接受,寧願坐看失敗。
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損失慘重,蔣多次叫白派兵援助,白卻百般拖延,按兵不動,蔣因此多次「憤擲電話筒、掀桌、痛罵粗話」。
在國軍生死存亡的關頭,白崇禧完全一副事不關己,坐山觀火的樣子,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蔣的失敗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他的失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麼簡單的道理白崇禧難道不懂嗎?白崇禧當然是懂的,但他顯然不認為自己和蔣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只覺得無論蔣的榮損,自己都是「損」的,甚至蔣越「榮」,自己就越「損」——越到後來,白崇禧越覺得,蔣就是他的「頭號對手」,解放軍都只能排在第二位。
死因之謎
蔣白二人之間的矛盾是如此尖銳,以至於在白崇禧逝世後,坊間謠言四起,稱白死於蔣的毒手,比如百度百科說白崇禧逝世時「屍體發綠,死因不明」,把矛頭對準了蔣、
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白崇禧之子白先勇曾為父親編撰傳記《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書中白先勇稱父親其實死於心臟病猝發,這是他們家族的遺傳病史,白先勇的弟弟白先敬曾目睹父親遺容,其面部表情平靜安詳,並無痛苦神色。
白先勇在後來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列舉了三條原因來證明自己的父親並非死於蔣之手:
第一,最先散布這一說法的人叫谷正文,他自稱是蔣派去監控白的小組成員,這個小組確實存在,但是完全找不到這個人。
第二,白崇禧當時無職無權,蔣完全沒有必要動他,尤其是考慮到白先勇當時已經74歲,就更沒有必要了。
第三,白崇禧曾獲美國嘉猷勳章、法國政府榮譽勳章、英國巴斯武士勳章等,他死後《紐約時報》稱其為國軍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可見白崇禧有一定的國際影響,殺之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