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之子白先勇:說蔣介石毒殺我父親純屬謠言,原因有三點

2020-12-12 騰訊網

「小諸葛」

白先勇先生是當今華語文學界的泰鬥和大師,他34歲就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臺北人》,該作品轟動文壇,讓他一舉成名,後來,該書在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被評為第7名,是在世作家中排名最高的作品。著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曾評價白先勇說,五四以來,在藝術成就上能與之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不過五六人而已。

白崇禧先生除了是文學大師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白崇禧的兒子。

白崇禧,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人稱「小諸葛」,與李宗仁並稱「李白」,是新桂系的領軍人物。他的一生尤善軍事,以多謀善斷,計策深長,善於指揮著稱,他的對手大都看重他的軍事才能,比如日軍有人稱其為「戰神」,林帥曾稱其為國軍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

白崇禧屬於爭議人物,這個爭議在於,他既是抗日名將,又具有軍閥屬性;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是非常高的,但是在政治上則顯得有所不足。

在白崇禧的一生中,有兩個人對他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是李宗仁,一個是蔣介石。蔣介石和白崇禧的關係的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面他們是對手,白崇禧一生的一大目標就是把蔣拉下馬來,從29年的蔣桂戰爭,到30年的中原大戰,36年的兩廣事變,49年的逼蔣下臺……可以說,白崇禧從來都不是蔣的人。

但是,從另一方面說,蔣白二人又相互依賴,蔣介石看重白崇禧的才能,從北伐的時候開始,白就是蔣的參謀長,抗戰時期,白是蔣的副參謀總長,解放戰爭時期,白是蔣的防長。可以說,在那些最危急的戰爭年代,白崇禧一直為蔣充當最高級的軍事幕僚。

與蔣介石

蔣白二人時親時疏,時分時和,鬥爭是主線,合作是輔線。白崇禧和蔣介石都屬於有性格的人,白崇禧敢於犯顏直諫,意見不合時常不憚頂撞蔣,而蔣也和白崇禧多有爭吵,沒少在日記本裡罵白。

最能凸顯兩人之間鬥爭關係的一件事發生在48年5月,當時淮海戰役即將打響,由於華野和中野部隊合流,蔣決定把華中和徐州的「剿匪司令部」合併一處,由白崇禧同意指揮,白崇禧不肯接受,寧願坐看失敗。

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損失慘重,蔣多次叫白派兵援助,白卻百般拖延,按兵不動,蔣因此多次「憤擲電話筒、掀桌、痛罵粗話」。

在國軍生死存亡的關頭,白崇禧完全一副事不關己,坐山觀火的樣子,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蔣的失敗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他的失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麼簡單的道理白崇禧難道不懂嗎?白崇禧當然是懂的,但他顯然不認為自己和蔣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只覺得無論蔣的榮損,自己都是「損」的,甚至蔣越「榮」,自己就越「損」——越到後來,白崇禧越覺得,蔣就是他的「頭號對手」,解放軍都只能排在第二位。

死因之謎

蔣白二人之間的矛盾是如此尖銳,以至於在白崇禧逝世後,坊間謠言四起,稱白死於蔣的毒手,比如百度百科說白崇禧逝世時「屍體發綠,死因不明」,把矛頭對準了蔣、

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白崇禧之子白先勇曾為父親編撰傳記《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書中白先勇稱父親其實死於心臟病猝發,這是他們家族的遺傳病史,白先勇的弟弟白先敬曾目睹父親遺容,其面部表情平靜安詳,並無痛苦神色。

白先勇在後來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列舉了三條原因來證明自己的父親並非死於蔣之手:

第一,最先散布這一說法的人叫谷正文,他自稱是蔣派去監控白的小組成員,這個小組確實存在,但是完全找不到這個人。

第二,白崇禧當時無職無權,蔣完全沒有必要動他,尤其是考慮到白先勇當時已經74歲,就更沒有必要了。

第三,白崇禧曾獲美國嘉猷勳章、法國政府榮譽勳章、英國巴斯武士勳章等,他死後《紐約時報》稱其為國軍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可見白崇禧有一定的國際影響,殺之無益。

相關焦點

  • 白崇禧打仗那麼厲害,為何被蔣介石拿捏得死死的?這一點很關鍵
    抗戰期間,以蔣介石為首的國軍集團,有個別因戰功卓著而被日寇稱為「戰神」的將領,首先是薛嶽,其次是桂系大將白崇禧,以及王耀武、張自忠、孫立人、廖耀湘、關麟徵等國軍將領,在抗戰期間因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而受到對手日軍的讚揚。尤其是有戰神之稱的白崇禧,是日本人眼中的三大半軍事家。
  • 白崇禧英雄一世,卻死于美人裙下,其實都是被蔣介石逼的
    在廣州,白崇禧曾經有過去臺灣的想法,但是李宗仁勸他說:「健生,不要忘了張漢卿啊!」 這句話,讓白崇禧打消了這個念頭,那麼,白崇禧後來為什麼還是去了臺灣呢?在這樣的待遇下,李品仙早已將白崇禧交代給自己的任務給忘了,還在蔣介石的收買下,給身在海南島的白崇禧寫信說:「蔣公赤誠之心,以待將軍前來,共商大計!」 1949年12月30日,思慮良久的白崇禧終於乘機前往臺灣,從此一去不復返。 遠在美國的李宗仁聽聞此消息後,望著東方,長嘆了一口氣,說:「張漢卿第二啊!」
  • 不愛紅顏愛知己:白崇禧妻子馬佩璋是如何讓丈夫回心轉意的
    1931年,已育有兩女的白崇禧終於喜得貴子。這本是天大的喜事,白崇禧高興之餘,卻還有點愁眉不展。只因產下兒子的不是他妻子馬佩璋,而是與他與其同居的一名女子王氏。馬佩璋是白崇禧原配妻子,也是唯一有名分的妻室。王氏是誰?
  • 蔣介石給剿總白崇禧連下5個急電,白崇禧卻按兵不動,蔣求援一位年輕...
    毛主席給前線將領的急電總是在等級欄裡連畫三個、四個乃至五個"A"字;蔣介石不畫符號,而是工整地寫上"限半個小時到"。 1948年11月28日,黃維兵團在雙堆集陷入解放軍重重包圍之中,蔣介石給華中"剿總"白崇禧連發五個"限半個小時到"的緊急電報,令二、二十、二十八軍等部火速裝船,順流東下,馳援黃維。可是,白崇禧卻按兵不動。蔣介石急了,將他的心腹、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宋希濂從武漢召到南京責問。宋希濂只是一頓苦嘆:"校長,你心裡明白啊!"
  • 白先勇回憶父親白崇禧:他應該知道我的取向不同,感謝父親的尊重
    引言《詩經》中寫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而白先勇的父親對兒子的與眾不同給予了極大的包容和理解。作家白先勇的寫作風格十分獨特,文字間經常流露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和認同。
  • 白先勇談父親白崇禧:我想他知道我的取向,不過他對我蠻尊重的
    關於他的性向,他曾經公開表示過,自己的父親白崇禧大約是知道的,但是他滿尊重白先勇的選擇。 少年白先勇 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他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情值得被講述和被記憶,成年後的白先勇就曾經提筆將關於自己父親的點滴記錄在自己的作品之中,那是特殊的歷史時期的記憶,亦是白先勇對其父的紀念。
  • 白崇禧和蔣中正爭鬥了一生,晚年去臺灣後,日子過得怎麼樣?
    第二天,當他死亡的消息登上報紙後,人們開始有了懷疑,有人表示,他是不是被蔣中正毒殺的?那麼問題來了,真實死因究竟是什麼?抗戰勝利後,白崇禧先後擔任國防部長、剿總司令等職位。淮海戰役打響後,白崇禧沒有救援蔣軍,導致蔣的嫡系部隊損失慘重。「李白」曾三次逼迫蔣中正「下野」。第一次是1927年;第二次是中原大戰後;第三次是1948年。1949年,白崇禧的軍隊被我軍擊潰,白崇禧去了臺灣。去了臺灣後,他的處境怎麼樣?
  • 小諸葛白崇禧在臺灣的尷尬:教堂做完禮拜出門皮鞋竟找不到了
    對民國那段歷史,用「亂花漸欲迷人眼」和 「你方唱罷我登場」來形容或許最恰當不過了。不過,我們對民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應 「辯證」、「客觀」,也就是說,在那段特定的歷史時期,各方「諸侯」雖有局限性,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們在某方面的所作所為,至今對我們仍有借鑑意義。
  • 此人官至國防部長,為了監視他,蔣介石特意在其家門口設一個派出所
    無奈,蔣介石只好調駐紮在鄂西的第二十八軍和第二十軍去蚌埠,但是,白崇禧仍然反對,他給國防部打電話說:「你們把部隊都調走了,武漢還要不要?」 不久,蔣介石又下令將駐防武漢地區的第二軍開往南京,白崇禧又出來阻撓。蔣親自打電話,兩人在電話上爭吵半小時之久,蔣指責白不服從命令,白說:「合理的命令我服從,不合理的命令我不會接受!」
  • 為什麼說1949年初蔣介石在故鄉奉化溪口過了一段「引退」的日子?
    此前一段時間內,隨著國民黨百萬大軍在關係到國共兩黨生死存亡的遼瀋戰役與淮海戰役中的接連失敗,加之李宗仁、白崇禧等黨內不同派系首領對之展開政治攻勢,最終迫使其在「內外交困」的雙重壓力下宣布「下野」,並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視事」。「下野」後的蔣介石再次回到了故鄉浙江奉化溪口,而這距離他上一次「下野」的1931年已過去了18年。
  • 蔣介石撤離大陸時說了一句話,李宗仁回憶錄中曾提及
    蔣介石大發雷霆,「我並不是要離開。我之願下野,不是因為解放軍,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系,我們是被內部某個派系搞垮的!」說完,他憤然離開。留下的李宗仁顯得非常尷尬,在座的都知道,老蔣說的是桂系。因為幾十年來,蔣桂之間一直衝突不斷。蔣介石的確不想離開,可形勢比人強,由不得他繼續身居高位。文告公開發布後,司徒雷登的顧問傅涇波打電話給李宗仁,請他用適當的形式及時「勸告」蔣介石。
  • 白崇禧第8個子, 白先勇: 不被父親重視, 對患病愛人王國祥不離棄
    因此,不少同性戀為了隱藏自己真實的性取向,甚至會欺騙別人結婚,有權有勢之人更是如此,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幾乎不會有人主動承認自己是同性戀,我們今天要說的人卻是個例外,他貴為軍二代,卻公開承認自己真實的性取向,就算一輩子不被父親重視,但是還是選擇和愛人一生一世一雙人,他就是中國臺灣著名的作家白先勇先生。
  • 白先勇談父親白崇禧:我想他知道我的性向的,不過他對我蠻尊重的
    在許多有著同性戀的人群中,有著一位名為白先勇的人,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白崇禧,出生在軍人家庭中,白先勇並沒有從事著與父親一樣的事業,反而投身於文學的創作中,對待愛情問題上,他也與常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喜歡同性,不過他的這種偏好得到了父親的尊重與認同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蔣介石手握重兵,為何卻被迫宣布辭職下野?
    後來在馮玉祥的調停之下,雙方同意寧漢合流,但無論是蔣介石還是汪精衛都是野心勃勃之輩,不甘於寄人籬下,寧漢合流有名無實。而第七軍則因為蔣介石對李宗仁和白崇禧百般籠絡,甚至不惜拿出北伐軍總參謀長之位交給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也較為緊密。然而蔣介石沒想到是,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對蔣介石獨攬大權早有不滿,竟然藉助推動寧漢合流的藉口向蔣介石施壓,迫使其離開南京。
  • 日本只承認中國有「三個半」軍事家,半個是誰,其他三個又是誰?
    這三個半人裡面,半個軍事家指的是劉伯承前輩,另外三個則是國民黨方面的人,分別是蔣百裡先生,楊傑,還有白崇禧。對於這一結果,很多人可能會表示很困惑,那麼這三個人究竟有哪些傳奇?因為據記載,在劉伯承元帥的履歷之中,可是有明確的記載了三點,一個是軍事家,另一個就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可以說劉伯承將軍不僅能打造,而且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家。
  • 宋美齡同蔣介石終身未有一子!原因眾說紛紜,蔣介石日記道出真相
    宋美齡一生未為給蔣介石生育一兒一女,想必對於他們來說,這也是一個極大的遺憾。談起蔣介石的孩子,很多人想到的是蔣經國、蔣緯國。蔣經國,是蔣介石同髮妻毛福梅所生。毛福梅嫁給蔣介石時才19歲,是受父母之命所婚,兩人自然沒有感情基礎。後來為了同宋美齡結婚,蔣介石同毛福梅協議離婚。
  • 24年前,蔣介石的孫子回溪口祭祖,返程前說了一句話令人感慨不已
    軍事上的失利就已經足夠令老蔣扎心了,但桂系又在此時在他背後捅了一刀,白崇禧聯合李品仙等人聯名通電,逼迫老蔣下野。一時間,牆倒眾人推,老蔣無奈之下,只得由前臺退到了幕後。
  • 自入湘北伐,李宗仁屢戰屢勝,蔣介石賞餉10萬元,卻為何惹他不滿
    葉琪是廣西容縣人,在廣西陸軍小學和保定軍校都讀過書,同李宗仁、黃紹竑和白崇禧都有同學之誼。趙省長派葉琪來遊說李宗仁站到湖南當局這邊,支持湖南的「聯省自治」,不要加入廣東的陣營。但當時李宗仁已在和廣東方面接洽談判兩廣統一的問題,並且他和黃紹肱、白崇禧二人都是心向革命,又豈能輕易被煽動。
  • 蔣介石去臺灣時,他說:這三個人是國之重寶,必須帶走,不走不行
    據統計,蔣介石搬運到臺灣的黃金足足有400萬兩,銀元和外匯也有300萬兩。為何蔣介石能夠運走這麼多黃金白銀呢?其實這些黃金白銀都是蔣介石以半強制性手段從老百姓手中搜刮而來的。那時百姓們手中如果有黃金和白銀,就必須要上繳,然後換取相應的金圓券。
  • 蔣介石差點被炸死,只有幾位最高將領知道行程,是誰向日本洩密?
    黃浚出身名門,福建人,其祖父是書畫家,父親也是光緒年間的翰林,黃浚小時候便有神童之名,後又出國留學深造,精通詩書文理,頗受嚴復賞識。但此人雖有才卻無德,終成大患。黃浚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期間養成了濃重的精日、媚日心理,又生活奢靡,最終被日本間諜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