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討個「吉利」,廣東人居然這麼講究!

2020-12-21 羊城晚報微生活

說廣東人「講意頭」,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除了逢年過節拜神拜祖先外

還有很多潛移默化的規矩

都是從小耳濡目染,跟媽媽學回來的!

這不算迷信,這是廣東人生活的一部分

即便是年輕一輩,甚至是小孩

也深得精髓!

就拿吃飯來說

宴客或者多人家庭聚餐

餐桌上必須有這些菜:

雞,寓意「吉」

大吉大利今晚吃雞可不是空話!

白切雞、豉油雞,都是我的愛!

魚,寓意「年年有餘」,逢年過節必點!

另外,廣東是沿海地區

以前很多人靠行船維生

所以很忌諱「翻魚」(翻船)

看到廣東人吃完一面魚肉

起骨再吃另外一邊,也絕對不用驚訝!

人多的情況下,通常也會叫份白灼蝦

不僅得體,還有「笑哈哈」開開心心的意思

還有諧音「生財」的生菜

諧音「富足」的腐竹

寓意「步步高升」的各式糕點

而「絲瓜」、「豬舌」也因諧音不好聽

被廣東人叫為「勝瓜」、「豬脷」

而到了喜宴,菜品都會被換上喜慶的名字

鴻運當頭、發財就手、盤滿缽滿

玉樹掛金錢、龍鳳湯、黃金萬兩…

小時候根本看不出吃的是什麼!

(你們也可以猜猜看!)

還有還有,除了吉祥喜慶的菜名

廣東人飯桌上禁忌也不少

想吃飯不能問「你要不要飯」

只能說「裝飯」

也不能問人「你吃飽未」

「吃飽好上路」咩?

小朋友也從小就被教育

吃飯不允許敲碗(像乞丐乞討)

筷子更不能插在飯上(像上香)

除了吃飯,廣東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都很講究!

就像在廣州,路名總是起得富貴多福

吉祥路應元路長壽路萬壽路同福路永福路盤福路惠福路恆福路多寶路華貴路淘金路齊富路……多到數不清,感覺走廣州的路上都順風順水

再例如住宅,我們一定會說「吉宅」

對數字4、7絕對迴避

4 = 死死聲

7 = 和喪失相關的事

送禮絕對不能送的有:鍾:送終

梨:別離

蕉:叫人吔蕉

鞋子:粵語發音[haai4],和嘆氣同音

平時也不可以抖腿

老人家說「樹搖葉落,人搖福薄」

你還知道廣東人有什麼「討吉利」的做法?

歡迎留言區分享哦!

相關焦點

  • 恭喜發財,利是逗來:聊一聊廣東人的花樣「逗利是」
    無論是過年包的紅包還是平日裡隨份子錢包的紅包,廣東人都講究一個「意頭」,就是好兆頭的意思,所以廣東人習慣上把紅包叫做利是,取其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利是的由來和發展「利是」一詞最早寫作「利市」,為本少利多的意思,亦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寓意。
  • 2019年新年紅包發多少錢合適有啥講究 過年紅包吉利數字一覽
    相信很多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下面看了這篇文章,你就不會那麼頭疼了。其實過年紅包包多少首先的看關係:「包」多少一般是取決於地域經濟水平和個人人脈圈子的經濟情況而定。同時,還要參考相互之間的親疏關係、交往深淺;其次就是「雙數最討彩」:中國民俗有「好事成雙」一說,所以送禮講究雙數,忌諱單數;最後就是「個性花樣討口彩」:如果你是一名學生,或暫經濟實力不夠紮實,好友大喜日子又不得不去,不妨討巧的用數字諧音送上既實惠又討口彩的紅包。比如,用「100+50+10+5+2+1=168」,即用一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兩元、一元紙幣包成的「168」禮金。
  • 鋪床鋪床、龍鳳呈祥、鋪床居然有這麼多講究,太有意思了
    那麼鋪床有什麼講究嗎?當然有,而且還不少。鋪床時間有講究鋪床時間多為上午,不會是下午。一般是清晨,新娘漲潮時進門,所以還要看好漲潮時間,有的地方還要翻看一下黃曆。只能說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是對於時間上還是有講究的。
  • 廣東人對一碗雲吞麵的講究,你想像不到
    廣東人向來吃飯多於吃麵,但是有一碗麵卻例外,它猶如一種信仰,令廣東人情有獨鐘不能自拔,佔據著嶺南美食的半壁江山,那就是——雲吞麵。
  • 發紅包吉利數字一覽表 結婚紅包吉利數字大全
    那麼在婚禮這個比較重要的場合裡面,為了表達對新人們的祝福,受邀的賓客們會給新人紅包。那麼裡面紅包的錢的數量應該放多少呢?接下來呢,小編就給大家來簡單介紹一下吧!一、結婚送紅包的講究1、如果是普通同事、朋友:200-300元就差不多。關係稍好一點可以再加一點。而且還可以共同的同事、朋友一起湊個吉利數字的「大」紅包。
  • 大年初一,天津人竟然有這麼多講究?
    大年初一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春節,最講究的是全家大團圓,在外地工作的人再遠也要趕回家過年。中國有句老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圖的就是在新年裡合家歡聚,幸福美滿。
  • 廣東人:你閉嘴
    這時候你可能會好奇了:廣東怎麼也算個絕對的經濟強省,怎麼在發紅包時這麼「摳門」呢?拜年討紅包被稱為「逗利是」,大概的意思就是在向對方要利是的時候,必須要說吉利的祝語,對方收到祝福很開心,就給你一個利是。恭喜發財,利是逗來——在粵語地區,這句無疑是春節期間人們說得最多的恭賀語之一。
  • 原來財神爺居然有這麼多?財神在翡翠雕刻中的講究
    原來財神爺居然有這麼多?財神在翡翠雕刻中的講究每個人提到財神的時候大概都會出現喜氣洋洋的感覺吧,在我們的民間傳統中,財神是掌管錢財的神仙,過年過節都要拜一拜它,好讓自己發大財。很多人應該平常只是跟隨著大人們例行的拜一拜,但其實對財神爺一點都不了解吧。在中國的傳統歷史中,主要供奉著五個財神爺,分別是:文財神比幹(東)、範蠡(南)、武財神關公(西)、趙公明(北)、中斌財神王亥(中)。
  • 廣東人也太神奇了!牛奶居然能炒著吃?
    牛奶除了蒸著吃、炸著吃,居然還能炒著吃?
  • 大年初二有這3大禁忌,老祖宗流傳至今的習俗,為新年討個好兆頭
    「正月」是農曆新年第一月,在老百姓眼中非常講究,會習慣將正月發生的事情看做新一年運氣好壞的「徵兆」。過年時,人們為了討個好彩頭,長輩一般都會告誡孩子很多規矩,像一些不吉利的話,都是不可以說的,倘若孩子不小心犯了忌諱,也是童言無忌,家長多半不會責罰,會以吐唾沫等習俗巧妙化解。春節流傳下來的風俗禁忌有很多,顯然「禁忌」是最不適宜去做的事情,以此表達世人寄託來年美好的憧憬。
  • 【除夕】廣東人過年吃年夜飯的風俗講究!原來是這樣的...
    其是在春節期間廣東人飯桌上的講究可是一套一套的。 點菜數量很重要 在廣東,一般外宴請客人除了講究菜品搭配,還得特別注意菜餚的數量。吃飯上菜的數量必須是雙數,且不能為「4」或「7。八菜一湯是標配,十菜一湯堪稱完美,一般都是6、8、10道菜,豐盛一點的會有12道菜以上,雙數寓意成雙成對。看完以上這些過年飲食的禁忌,可想而知廣東人吃年夜飯,好意頭是第一位!
  • 廣東人,你分得清楚嗎?
    有些人拿個小竹吊幾個桔子,命名「搖錢樹」,然後唱著「一枝銀樹到門來,左添貴子右添財」來行乞。新年除祟的習俗大家都知道,所以那時候有很多窮人打扮成「趕鬼」的演員,邊唱著邊跳著舞,說不少吉祥話,挨家挨戶地「逗利是」。很多時候店家都會大方送上穿紅線的銅錢。
  • 午夜飯,廣東人必上6道「吉祥菜」,寓意好,新年要討個好彩頭!
    導語:午夜飯,廣東人必上6道「吉祥菜」,寓意好,新年要討個好彩頭!
  • 這個春節,建議你在廣東過
    有人說,給多給少都是個心意;也有人表示,如果發紅包成為負擔,倒也不必勉強自己。更有人發出靈魂質疑:你們居然還有錢回家過年?我倒挺贊同一位網友家的解決辦法:不就是紅包嘛?發就對了。想必如今大家已經很少使用紙幣了,不如線上發個紅包吧。長輩發紅包,大家一起搶,搶到多少看自己的手氣。這才是新時代年輕人的解題思路嘛。
  • 廣東婆婆表示:這是講究
    婚禮,算是人一生中的「終身大事」,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這一人生儀禮。在江蘇、上海、廣東等地結婚的時候,新娘在進男方家門後要喝口桂圓紅棗茶,親朋好友也會隨後跟著喝喝茶,沾沾喜氣,因而這個茶也被稱作「新娘茶」。
  • 大年初二,回娘家、吃開年飯…廣東人都吃吃吃些什麼?
    送年禮:送「雙」別送「單」送年禮,既有數字上的講究,也有諧音上的講究。首先是送「雙兒」不送「單兒」,取「好事成雙」之意,圖的是個吉利。裝點心匣子或裝果籃兒,其種類要為雙數,四樣、六樣或八樣。其次,注重所送年禮的諧音,有些東西的諧音「犯忌」,不宜送人。
  • 廣東人笑了:收100元激動好幾天
    這麼壕、這麼多!想當初小編在外省求學,寒假結束回學校,發現身邊的小夥伴都可以用超大份、超滿足的紅包包裹新年的自己,並嚴重懷疑(鄙視)小編所述的廣東紅包數額。別人家的一個紅包?≥?最近十來天,一眾湖南河北安徽貴州的同事,一邊喜滋滋地張羅著回家過年,一邊又為了要給弟弟妹妹侄兒侄女等等等等準備紅包而哀嚎,「好不容易到手的年終獎,全部包出去還不一定夠!」作為廣東人的小編,只能是暗搓搓偷笑了。對於已婚且有孩子的爸媽來說,過年的紅包一般都是出多少回多少,來來去去圖個人情而已。
  • 新年發多少錢紅包合適 2020新年快樂紅包發多少好吉利數字
    在幾個小時就是2020新年了,在一年裡的第一天朋友們都喜歡互相發紅包祝福對方好運發大財。那麼這新年紅包發多少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新年發多少錢紅包合適,2020新年快樂紅包發多少好吉利數字,希望你喜歡。
  • 日本人送禮居然有這麼多規矩...
    再加上還有各種各樣的習俗,一定有不少人正為此頭疼呢吧?其實不僅是我們國家送禮有習俗,在日本送禮的習俗也很多呢。日本人在包裝上非常注重細節,對於包裝也既重視又講究。如果是送人現金的話,一定不要直接用手把錢遞過去,要裝在信封裡再遞給別人。
  • 廣東人喝湯原來如此講究!
    但以廣東的湯最為豐盛,最具影響,並以其「老火靚湯」享譽國內外,以至有人提出:要傳承、推廣祖國湯文化,全民煲湯的廣東是當然的首選之地。廣東人喜歡喝湯,幾乎每餐無湯不歡;同時廣東人在煲湯上付出的時間和耐心也不是其他地方的人所能媲美的,在一些外地人看來,甚至已經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