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進東京,我窮我只等京東噹噹打折……

2021-01-08 零點見聞播報

來自中國臺灣的誠品書店,把第一個「誠品生活」日本分店開到了東京日本橋。這也是誠品首次踏出華語圈,此前,它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深圳、蘇州等不同城市和地區擁有共49間店鋪。相較其他分店,誠品生活日本橋顯得有些迷你。它所在的CORED室町大樓總高26層,誠品生活僅佔據其中的第2層,大約2876平方米。對比之下,誠品生活之前開在蘇州的店鋪總共佔據5層,位於臺北的信義旗艦店更是個大型商場,佔地約3.3萬平方米。誠品生活日本橋店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他也是誠品生活蘇州店、烏鎮劇院的建築設計師。設計堅持了誠品創始人吳清友當年的計劃:能立刻跟所有當地其他書店凸顯差異,有誠品的調性。誠品生活日本橋店在店內設置了30米的文化長廊,並在窗邊設置了座位,讓讀者可以靜心閱讀。首度踏進異國,誠品從臺灣帶來了50多個品牌。店內也在舉辦以「東京×臺灣」為主題的展覽,未來還會不斷開展各類與文化、藝術、生活相關的線下活動。與其他分店一樣,誠品生活日本橋仍採用了複合經營的業態,書店、餐廳、奶茶店、茶室、市集有序地排布在一起,這也是如今書店的熱門形態。本文來自「第一財經YiMagazine」,作者:周思蓓,編輯:趙慧更多關於「誠品生活」日本分店的內容請閱讀:誠品書店進東京。

「誠品書店進東京」的話題一出,便立刻引來了網友們的各種討論,小編匯總了比較熱門的幾條,一起來看下。

「誠品蘇州剛開的時候,賣的東西還挺好的。現在就emmm,當地的消費還是撐不起好東西。」

「佔地理政策優勢了。但營銷差異性體現得不明顯,同類型屋書店在東京的地位難以撼動,且屋非常契合日本人的生活消費方式了,個人感覺這書店有點懸。不過還是很期待,有空去現場看看。」網友Cheneymier說。

也有網友表示:「沒事,不強調中國也行。。。。無所謂臺灣怎樣」

還有網友表示:「臺灣玩這種小清新小文藝還是很有一手的」

「非得強調「中國」嗎?難道大家不知道?何必畫蛇添足呢」網友電影魔童說。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進東京
    你可能已經看了各種「探店報告」,但你有想過嗎——誠品書店為什麼要在此時出現在那裡?△ 發布在 Instagram 上的誠品生活日本橋店開業倒計時海報。圖片來源 | @eslite_japan進東京,誠品選擇了日本橋街區。
  • 誠品書店進東京
    △ 發布在 Instagram 上的誠品生活日本橋店開業倒計時海報。圖片來源 | @eslite_japan進東京,誠品選擇了日本橋街區。位於東京中心的街區日本橋離銀座很近,那裡始建於 1603 年江戶幕府開府之時,擁有諸多百年老店,巴洛克風格建築鱗次櫛比,古老的日本第一座百貨公司——三越百貨也是在那裡起步。
  • 我的夢躲在誠品書店的角落裡——走馬觀花臺北誠品書店
    想像中的敦化南路誠品書店,也是古舊建築展了新顏的樣子,木門木窗原木的書架,就連販賣咖啡的櫃檯,也會用處理得舊舊的原木做成。 當然,我可以去網上看看它的真模樣。我寧願去剛開張不久的蘇州誠品書店打個前站。大年初一,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從蘇州回上海,特意拐到蘇州工業園區尋找誠品書店。果然大到壯觀,只是與我想像的誠品書店大相逕庭!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生前演講:我與誠品書店的25年
    對很多人來說,「天堂」,就是那些美好的書店。把書店比作「天堂」,這種比喻多少有那麼一點「陳詞濫調」的意味。但沒辦法,確實找不出比「天堂」更合適的說法了。1950年代,我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小時候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小孩,但我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給了我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
  • 誠品書店何以成為文化地標
    「在我創辦誠品的時候,其實不是為了要經營事業,也不是為了要打造品牌,我想我只不過是走上一個跟很多朋友們一樣的生命的探索之路。」如其創始人吳清友所言,誠品的創立源於一場疾病和他自身對生命的感悟。誠品書店作為一個複合文化賣場,一方面能通過以圖書為核心的異業結合模式來盈利,維持誠品書店的發展。誠品書店接班人吳旻潔指出:「誠品的價值,在於經營複合型商場的經驗與能力。
  • 誠品書店進軍日本!在東京開2870㎡分店,正面迎戰蔦屋書店,網友:真是讓人難以抉擇呢!
    前有蔦屋書店入駐中國杭州今兒有咱們國產的誠品書店落戶東京!!!    海外首家「誠品書店」落戶日本東京從1989年誠品書店在臺北的創立開始它的店面就在一直喜歡搞「大動作」的誠品書店誠品書店一直很喜歡「搞動作」從一開始提出的「把賣書和生活方式完美結合
  • 亞洲這8家誠品書店更有個性
    我想要分享的也許不是網絡上必打卡的誠品敦南店,更不是空間較大、產品齊全的誠品信義店。你會問為什麼呢?因為它們大而全,我走進去後很茫然,加上不住在書店附近,也不常去。遠行的城市裡,我找了臺中、高雄、蘇州、東京這四個城市的誠品書店。它們有個性,跟我遠行時當下的心境有關吧。
  • 趙孝萱:深厚而永恆的典範力量——悼念誠品書店吳清友先生
    【正文】幾個誠品書店的變遷消長,是我臺北生活記憶裡,極其清晰完整的部分。從1989年第一個敦南誠品出現,後來變成夜貓子能通宵讀書的敦南誠品;後來有了記憶中最美的天母誠品, 然後搬到了隔幾條街的忠誠誠品,到最近忠誠誠品又搬離天母那條美麗的欒樹大街消失了。我與孩子們的天母記憶也從此劃下遺憾的句點。
  • 誠品書店將進軍日本東京 計劃採取「品牌授權」方式
    曾被評選為全球最美的日本蔦屋書店來臺開店,如今臺灣的誠品書店也將進軍日本,這也是誠品踏出華人世界的第一間店,誠品生活董事長吳旻潔表示,日本三井不動產在4年前向誠品提出開店的邀請,直到去年初終於定案,店面將位於歷史文化與商業薈萃的東京日本橋一帶,預計2019年秋季開幕。
  • 誠品書店這個「文具大賞」,刷新了我對文具的認知!
    2019誠品書店「理想的文具」獨家與日本THINK OF THINGS合作打造臺灣首間限定店,原貌呈現日本東京千馱谷店場景。誠品、Think of Things 共同企劃的獨家商品及活動,THINK OF THINGS也和誠品書店共同企畫,以「在包袋中發現臺灣」的概念,重新設計經典事務聯絡袋「FOUND TAIWAN IN THE BAG」。
  • 兩岸三地開了49家書店的誠品,賺錢邏輯是什麼?
    不說誠品書店裡的服裝店、兒童屋、還有邊上賣耳機的,以及微講堂、活動沙龍,最令我詫異的是,在誠品,我很少看到什麼一夜賺500萬啊,一年追趕王健林馬雲李嘉誠啊這類純雞湯狗血類文字,國內很多書店,不是把它標榜什麼年度暢銷書嗎?!誠品書店,從1989年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至今已經在兩岸三地開了49家書店。
  • 誠品書店,再一次徵服了我
    記得小編第一次聽說 誠品書店是看了一篇關於它文案的文章無論是關於生活,還是愛情、書籍誠品書店的文案,總是那麼打動人深入了解這個品牌後發現它不僅會寫文案海報設計也是一絕開業海報開業海報的重點是:報導性時間、地點、周遭環境以及企業經營思想、服務宗旨等等我們從銅鑼灣誠品書店開業海報中可以清楚明了的讀取它所傳達的信息
  •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誠品書店的經營之道
    而誠品書店在困境中積極轉變經營模式,將書店與百貨和餐飲融合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夠休閒與娛樂,保留了書店難能可貴的文化氣息。創辦誠品之初,吳清友給誠品書店準備了一筆錢,打算賠5到8年,但沒想到誠品書店一虧損就是15年。雖然誠品創立初期資金方面深陷泥藻,但也有成功之處。
  • 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
    吳清友: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誠品是臺灣著名的書店,首家店於1989年開張,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坐標之一。第43家誠品書店,也是大陸首家旗艦店將於今天(11月29日)也在蘇州開放了,明年聽說還會有新店開在上海。
  • 蘇州誠品書店驗貨報告
    我個人的感受是:在誠品書店眼中,讀者不只有蘇州人,還包括大陸、港臺和外籍的朋友,這幾類讀者都處於平等的狀態(外國的朋友不用去專門的外文書店或專門的外文書架上找書)。另一方面,我們這種普通讀者可以很直觀地在某一領域裡有一個「世界性視野」。哪怕這個領域僅僅是美食、手作等。當然了,這樣擺放還能促進消費。
  • 誠品書店發布年度報告
    臺灣誠品書店4日發布2019年度閱讀報告,誠品海峽兩岸暨香港各書店中文圖書銷售中,人文社科類書籍仍是主力。據介紹,人文社科類書籍佔誠品大陸書店銷售額的25%,臺灣書店的20%,香港書店的26%。文學類書籍佔比同樣較高,翻譯文學和中文文學書籍在大陸書店佔比26%,在臺灣及香港書店分別佔比22%和20%。
  • 正面迎戰蔦屋書店,誠品生活首度進軍日本,在東京開出首店!
    已邁入30周年的誠品生活,從很早就發現,比起圖書,「生活方式」更好賣。作為臺北的城市文化地標,今年終於打開海外市場,有了新的據點。 中國臺灣超人氣文創品牌誠品書店終於進軍日本,在東京日本橋開出首店,打開生活與閱讀的文化之旅。
  • 誠品書店,那些關於人文美學的一切美好
    當時我去應徵誠品書店文案的時候,它就要求所有來應徵的人,都要寫一篇《誠品閱讀》的印象文案,他們書店出了一本雜誌,叫做《誠品閱讀》。我當時在想,如果以誠品書店為概念的話,你要去這家書店,或者去那家書店,其實書並不會改變,只是價錢有打折和沒打折的區別,但是書不會因為在誠品書店比較貴,它就會多送你兩頁,而另外一家打折,它就會幫你把兩頁撕掉,不會的。書的本質是不會變的,可能價格有點差,誠品書店還不打折的。
  • 誠品書店的「奇蹟」
    成品書店的「奇蹟」有人說臺北的地理地標是101高樓,而文化地標卻是誠品書店。誠品書店不僅是臺灣家喻戶曉的書店,而且在東南亞甚至在世界華人圈裡,都享有盛譽,它「24小時不打烊」的經營理念,將過去只賣書的傳統書店成功轉型為極受現代人歡迎的新型書店,它曾創下的「史無前例」的三項紀錄,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 誠品書店成標杆 書店發展模仿更應「因地制宜」
    「向誠品學習」「克隆誠品」「成為××城市的誠品」……如今,眾多書店經營者的話語中,總少不了「誠品書店」這個標杆。尤其是隨著上海市政府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出臺,越來越多實體書店開始重新定位、轉型求生,臺灣誠品書店更是成為被學習模仿的對象。誠品書店為何這樣牛?誠品模式又是否真能適合每個實體書店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