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左慶瑩報導:9月18日,重慶市建川博物館迎來一批特殊的遊客:來自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等單位的數十位媒體從業人員背著相機、手握紙筆,走進這座修建在防空洞裡的國防教育博物館。
早在1937年,重慶就開始修建防空工事。作為城市安全的重要載體,戰時的防空洞為無數重慶市民提供了生命庇護。這些防空洞就像是串聯城市生命的血管,隱秘但生機勃勃。
據重慶市國防教育辦公室主任顧偉介紹,近年來,重慶軍地多部門在防空洞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中,注重融入紅色教育功能,使老舊防空洞煥發了新生機。重慶建川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
重慶建川博物館作為全國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由24個防空洞組成,設有抗戰文物博物館、兵器發展博物館等8個主題博物館,藏有各類文物4萬多件。
「開館僅一年,遊客已突破百萬人次。」博物館負責人樊建川介紹,在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他們將現代技術與歷史遺存有機結合,做到抗戰歷史可觸可感,深受市民喜愛。記者採訪時,偶遇6名來自重慶郵電大學的大學生。大四學生王屹林告訴記者,這已經是他第3次來到建川博物館參觀。當下,這個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已經成為年輕人的時尚打卡地。
截至目前,重慶市已有30餘所院校在建川博物館設立了校外實踐基地,同時他們還定期組織講解員就抗戰文化、兵器發展等主題走進校園開展講座,並邀請中小學生擔任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向遊客講述抗戰歷史。
往事並不如煙。戰爭年代,重慶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守護著老百姓生命安全;和平年代,建川博物館、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等一批修建在防空洞裡的國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煥發新生機,在營造濃厚關心國防、熱愛國防的城市氛圍中發揮出巨大作用。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