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好人政府」消亡史,理想主義難以戰勝現實政治

2020-12-26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語:蔡元培、胡適提出的「好人政府」為何迅速消亡,民國時期「好人政府」消亡史,理想主義難以戰勝現實政治

在早期的民國史中,一個略顯奇葩、頗具趣味的名詞曾一度引領了政治、文化乃至學術風潮,那便是——「好人政府」;好人政府存在時間極為短暫,這個名字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卻成為了大名鼎鼎的先進知識分子如胡適、蔡元培等人的一劑政治的興奮劑;然而「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好人政府以極快的速度土崩瓦解,而這背後究竟有怎樣的一段「羅曼蒂克」式消亡史呢?

說到好人政府,則不得不提英國一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素有「分析哲學開拓者」之稱的伯蘭特·羅素;羅素曾於一九二零年應梁啓超的邀請,來到中國講學,那時候,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擔任了羅素在華的總接待。

羅素一直以來鍾情於數學、哲學的研究,儘管稍有涉足政治領域,然而總體是關注全球視野的和平事業;羅素一到中國,便決定多談自己的研究成果,絕少談及中國當時的政治狀況。

而當時出現在羅素身邊的諸多學者,問得最多的卻是「中國的道路該往哪裡走?」、「中國政治的未來是怎樣?」這樣的問題使得這位原本就對中國的現實狀況,並沒多做了解的哲學家不堪其擾。

於是,羅素在見面會上決定說一些適合於全世界的理論:中華民國的現實狀況是具有明顯不足的,需要一批具有先進知識的人才——也就是所謂的「好人」,為政治添磚加瓦,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羅素本來就是隨口一談,沒想到極大地刺激了中國一批知識分子的腎上腺素。

一九二一年,時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的胡適牽頭,北大地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北大教育系教授蔣夢麟、北大校長蔡元培等一批接受過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來到了胡適家客廳,一起討論建立起來一個議事議政的論壇,並取名為努力社。

胡適於一九一七年學成回到中國,當時的他正當壯年,面對中國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一地雞毛,胡適立下了「二十年不談政治」的豪言壯語。那麼,是出於什麼原因,使得胡適在僅僅五年不到的時間內便打破了自己的誓言呢?

一九二一年,中華民國到了第十個年頭,這十年間,經歷了袁世凱出任總統、袁世凱尊孔稱皇帝、黎元洪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辮帥張勳復闢、軍閥混戰、護國運動、護法運動;華夏大地已經是四分五裂、軍閥割據混戰,百姓民生凋敝。

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本倚杖武力,希望完成武力統一,卻在直皖戰爭中被直系軍閥、奉系軍閥打敗,而曾經那個武昌首義的中庸領導人黎元洪又被推上了總統的傀儡交椅。歷經十年的發展,中華民國不僅寸步未進,反倒是兜了一個大圈子,又繞回了原點。

對於這樣的政治現實,以胡適為代表的英美派知識分子坐不住了,努力社的建立,便是這群人打響個人政治主張的第一炮;努力社成立的初衷,只是幾位同事好友間的沙龍。大多數時候是聚集在麻將桌、餐廳、茶話會,大部分言論指向,僅僅是對政府當局的憤憤不滿和滿腹牢騷,他們一同出版的刊物《努力周報》,便記錄著胡適的話:「推翻這鳥政府。」

可見,當時的諸位學者對於政治的看法也就僅僅停留在看法層面,對實際政治的影響還是很淺薄的。真正使得努力社的主張一鳴驚人的,還要數一九二二年在《努力周報》上刊發的,帶有十六位當時著名的校長、教授、主任之流如李大釗、丁文江、陶行知、胡適、蔡元培共同聯名籤署發布的政治宣言——《我們的政治主張》。

據胡適本人回憶,這次的政治宣言完全是沒有前期組織,只是邀請了十六個「好人」齊聚蔡元培家中,一群人聊著、聊著便決定要發布一篇他們自己的政治主張。經過僅僅兩天的準備後,主張便出臺了。這十六個「好人」的行動算是中國近代史上知識分子群體提出政治主張和表明政治態度的開天闢地的「壯舉」。

蔡元培、胡適等人在宣言《我們的政治主張》中明確提出了幾個要求,第一就是要求建立一個「憲政的政府」;第二要求建立一個不同於過往的「公開的政府」;第三則是要求建立一種「有計劃的政治」;總結起來就是要通過建立一個由好人主導的「好人政府」,來實現改革中華民國的近代政治。

一群好人提出了自己的「好人政府主義」,如何在現實中得到貫徹和實施呢?對此,深受「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的丁文江認為:「好人要出來奮鬥」甚至主張要建立一個「好政府黨」;其後不久,好人政府的主張居然真的在現實政治中得到了實現。

一九二二年九月,軍閥混戰的局勢下,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為了實現個人權利擴大化,急需在明面上尋找到一批具有社會聲望的人成為自己的「裝點門面」的傀儡政府。吳佩孚於是找到了王寵惠來做國務院總理、羅文幹擔任財政部總長、湯爾和擔任教育部總長;這三個人,正是之前在《我們的政治主張》上簽名的十六個「好人」中的三位

胡適、丁文江、傅斯年等人得知此事,自然是喜不自勝,他們仿佛感覺到實現自己主張的機會已經來到了,於是他們全力支持和輔佐王寵惠三人治國理政,提出了如何將「好人政府」進行到底的政治策略,並且積極運行「好人政治」。

然而,理想自然是豐滿的,現實卻往往給人以痛擊;令得胡適一批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這些人不過是軍閥政治中一顆被反覆利用的棋子而已,充其量只是漂亮的表面工作,而無法以實際行動影響政府內部的實際運營方式。於是,一樣的軍閥統治、一樣的武力割據、一樣的寡頭暴政。

好人們在其中能起什麼作用?僅僅只是這些腐敗惡臭的政治內核外一層鍍金的金箔,光鮮亮麗卻無法激起一絲波瀾。果不其然,在「好人政府」成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直系軍閥內部便發生了以軍費為核心的權力爭奪,以曹錕為首的「保定派」和以吳佩孚為首的「洛陽派」起了政治衝突,曹錕甚至逮捕羅文幹,並且率領直系軍閥中的骨幹帶頭孤立老大哥吳佩孚。

吳佩孚深感壓力,作為混跡政壇多年的老手,吳佩孚深諳丟車保帥的計策,遂決定與曹錕等人妥協,交出王寵惠、羅文幹、湯爾和等人,逼迫他們下臺;於是乎,這群自稱為「好人政府」的正派人士在民國政壇中僅僅掌權了短短的兩個月,便灰溜溜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好人政府主義」亦隨之變得聲名狼藉,成為了民國政局中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笑話。

綜述

筆者認為,胡適、蔡元培等人有自己的主張,也有自己的行動;考究他們為何最後失敗得如此徹底,背後的原因其實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太過理想主義的政治,難以在混亂的時局中立足。「好人政府」初衷是好的,然而一群知識分子只尚空談,以為通過自己的高談闊論便可以樹立起一個憲政、公開的政府機構,是完全背離現實的。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好人政府」發展到最後,不得不與軍閥統治者沆瀣一氣,最終竟成為了軍閥利益鬥爭下的犧牲品。「好人」自然是少數的,代表少數人的政治實踐必然難以服眾,甚至無法在民國初年的這盤政治大棋中找到立錐之地。

此外,如若不打倒軍閥,破除軍閥統治的魔障,中華民國也難以走上正軌,反而只能一步步地走向深淵,這也正是後來北伐戰爭,打倒列強除軍閥鬥爭爆發的原因。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相關焦點

  • 如何認知民國時期的社會生活變遷?
    作為一本專業領域的斷代史著作,作者撰寫的初衷是呈現民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中總結出基本特徵。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轉型讓人眼花繚亂,讀者如何把握髮展的內在邏輯,以及如何評判主編總結的基本特徵,可從巨變與漸變、進步與落後、並呈與雜糅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 服裝與政治:國家權力與民國中山裝的流行
    [吳日揚《桃李無言 下自成蹊——緬懷政治啟蒙老師黃華明同志》,政協廣東省和平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和平文史》第13輯,1998年11月。]可見,小學生著中山裝在民國時期是較為普遍的現象。l942年2月,湖南省新生活運動促進會制定的《湖南省新生活集團結婚辦法》第五條規定:「新郎穿藍袍黑褂或中山裝」[轉引自謝世誠等《民國時期的集團結婚》,見《民國檔案》1996年第2期。],不少地方的集團結婚也有此規定,如湖北省來鳳縣政府於1944年9月制定《來鳳縣第一屆集體結婚辦法》,並於「 雙十」節在縣政府大禮堂舉行第一屆集體結婚儀式,「男一律著中山裝」。
  • 馬勇:民國四公子的政治情懷
    溥侗是光緒皇帝的陪讀,他的年齡比光緒皇帝小一歲,長時期跟著光緒皇帝陪讀,接受的是和皇帝同等的教育,光緒皇帝是清代12個帝王當中文化程度、教養最好的皇帝,但是我們現在都把他妖魔化了,晚清、民國的歷史基本上我們搞不明白。1898年戊戌政變之後,康有為梁啓超告訴大家慈禧太后欺負光緒皇帝,我們覺得小皇帝光緒就是窩囊廢。
  • 153件書法 寫出一部濃縮的民國史
    作品作者涉及孫中山、黃興、胡漢民、陳炯明、沈增植、鄭孝胥等40多位民國時期著名文化學者和政治人物。有評價說,作品內容堪稱一部濃縮的民國史。 記者在深圳市華夏典藏美術館看到,這153件作品的作者涉及黃興、胡漢民、陳炯明、閻錫山、鄭孝胥、李烈鈞、戴季陶、黃炎培、沈曾植、居正、江亢虎、張問陶、蔣尊簋、簡經倫、但懋辛、岑春煊、何應欽、馬君武、唐繼堯、吳敬恆、馮鵬翥、陳其尤、蔣智由、張繼、田桐、王伯群、李懷霜、李濟森、李石岑、連聲海、林癸榮、林虎、林修、馬育航、南汝箕、彭程萬、王寵惠、吳邁、蕭佛成、熊克武、周震麟、朱慶瀾等晚清、民國時期著名文化學者和政治人物
  • 民國時期的人生哲學
    清朝末年的士大夫階級,固然有不少覺醒了,在列強的鐵蹄下設法自強與自救,在思想層面上提出了不少方案,但是都不足以扭轉乾坤,清朝政府仍不斷地喪權辱國。1840年的鴉片戰爭,1842年的英法聯軍入侵,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都暴露了中國的軟弱與西方的強盛。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而從南京民國建築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出中國建築師由照搬照抄到洋為中用、融會創新的「自立」過程。 1912年1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截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前後38年的時間裡,在我國的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漢、重慶、廣州、廈門、青島、煙臺、瀋陽、大連等大中城市,相繼湧現出一大批民國建築.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1912年1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截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前後38年的時間裡,在我國的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漢、重慶、廣州、廈門、青島、煙臺、瀋陽、大連等大中城市,相繼湧現出一大批民國建築.
  • 羅曼蒂克消亡史 影片分析
    羅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講述舊上海的群像戲,該片講述了舊上海--叱吒風雲的幫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際花,說著流利上海話的日本妹夫、只收拉車錢的殺手-充滿荷爾蒙的幫派小弟.....一系列人物在上海被日軍攻陷前期一個不穩定的社會背景下所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 影片維修室——《羅曼蒂克消亡史》
    大家好,今天給帶大家來看的片子叫做《羅曼蒂克消亡史》這個片子大家褒貶不一,我在看完之後,覺得有些部分的處理其實是有問題的,那這種問題的出現其實咱們是可以在剪輯上進行規避的 這個片子有的同學看完可能反應沒太看懂,因為這個片子無論是人物,還是敘事的結構上,其實並非以常規的形式來處理,講述了多組人物
  • 民國時期的中式傳統服飾文化
    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截然不同的服裝體制,同時也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掃除了政治障礙。首先,民國的服制不再沿襲傳統的「官服」,就像封建制度從此被了斷一樣,傳統官服也至此退出歷史舞臺(隨張勳復闢而戴上假辮子的滿清遺老遺少除外)。其界限分明仿佛一道分水嶺。傳統官服的基本造型是中裝,而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
  • 1932年,洛陽被民國政府定為行都,西安為何卻被定義為陪都?
    1932年,洛陽被民國政府定為行都,西安為何卻被定義為陪都?1932年,民國政府為了避免上海「一二八」戰火波及南京,就遷往洛陽臨時辦公。後來,洛陽的這段歷史被演繹為曾是洛陽的陪都。因而,網上關於洛陽曾是民國陪都的各類文章一直是層出不窮,更有自媒體作者將洛陽陪都歲月稱之為民國時期的「高光時刻」。嚴格意義上來講,洛陽被民國政府定義的為行都,而非陪都。就當是而言,法律意義上的陪都是西安,又被稱之為「西京」。那麼,陪都和行都究竟有何區別?西安為何是陪都?
  • 《美國政治:激蕩於理想與現實之間》:解讀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
    其實亨廷頓終其一生都是民主黨人,在美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堡壘——哈佛大學任教,在70年代末期與布熱津斯基一起加入卡特政府的外交團隊工作。他這種中間偏左的政治底色在本書中得到充分展現。他不僅客觀、忠實地記錄60年代的變革訴求和政治爭論,而且總體上對發起變革的年青一代持肯定態度。
  • 民國時期的自由戀愛風潮,背後是什麼在主導?
    自由戀愛這個話題在古代是一個禁忌,比如明清時期,男女兩性結合,有錢人家以經濟為基礎,官宦人家以政治為基礎,講究門當戶對,希望通過聯姻結成經濟、政治勢力。大家閨秀不嫁貧窮男子,千金小姐不嫁農家子弟,但有少數貧困家女子因姿色出眾而被有錢人納為妾。窮苦人家的婚姻結合則以生理需要和家族繁衍為基礎,他們憑力氣、手藝吃飯,只要男方能養活幾口之家,女方會操持家務即可。
  • 回首民國初年那段被遺忘的歷史,探秘共和國的坎坷歷程
    要說起民國初年,很自然就會想到「風雲變幻」這個詞,在那短短的十多年裡,中國社會歷經了從君主專制到民主共和的巨變。然而,那段時期的很多歷史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事實上,我們今天所生活的共和國可以說也是民國時期的產物,因而探尋其背後的歷史其實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將引導各位讀者回首民國初年那段被遺忘的歷史,探秘共和國的坎坷歷程。
  • 《羅曼蒂克消亡史》:把所有美好的事物撕碎在眼前,毀滅給人看
    《羅曼蒂克消亡史》刻畫了在一個特殊年代下一群人被裹挾在大時代中跌宕沉浮的故事。影片以黑幫大佬陸先生的故事為線索,牽扯出黑幫三兄弟、忠心車夫、馬仔二人組、家族管家王媽、被冷落卻依然痴心不改的姨太小五、美貌風流的交際花小六、渴望愛情的影后吳小姐、日本妹夫渡部等人物。
  • 民國時期的熱河省為何曇花一現?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剛剛成立的北洋政府雖然對漠北鞭長莫及,但是對內蒙古各地做出了快速反應,開始通過政治軍事專管來保護邊疆安全。於是,北洋政府為了保證北京附近的安定,將直隸北部與內蒙古昭烏達盟(赤峰、通遼一帶)、桌索圖盟(遼西喀喇沁)合併,並於民國三年(1914年)1月設置熱河特別區,利用中央直轄保證了北京周邊蒙古部落的穩定。
  • 在政府與教會之間:民國雲南的麻風病防治
    政府對貪腐案的查辦結果並沒有扭轉麻風防治機構式微的現實。此時當局請教會全面接管了雲南麻風救治事項,除了主權之外,其他皆由教會負責,這也成為民國時期雲南省政府麻風防治工作最後的努力,是政府與教會合作的迴光返照。 (一)教會全面接管昭通麻風院 1941年,由政府管理的昭通麻風院就計劃與當地一所由國際麻風救濟會所辦的石門路麻風院合併,由地方政府、傳教士紀念醫院、中華麻風救濟會三方負責。
  • 嬉皮士運動:誕生與消亡
    一紙草案,無數年輕人被迫走上戰場,更激發了美國中下階層年輕人的不滿,年輕人們無法理解為何甘迺迪總統要對越南定期轟炸,更無法理解政府毫無理由加入戰爭的原因。越南戰爭時的美軍年輕人們知道越南只是冷戰的「劇場」之一,諸如此類的戰爭不會停止,他們想改變政府,建立真正的精神烏託邦。
  •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傳統與革新以及中國與西方觀念相互碰撞融合。在這種前提下服飾文化所體現出來的革新與融合最為明顯。 筆者認為在多種文化的衝擊之下,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從原來的中式傳統服飾逐漸,向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方向發展。
  •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如果從表面上去分析民國社會發展趨勢與特徵,可以發現最能表現其社會變革的就是服飾文化。由於這個歷史階段相對來說比較特殊,所以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也尤為獨特。如果從歷史背景角度出發去看民國服飾文化,其實就像中國近代政治一樣錯綜複雜。由於民國的社會構成主要以清朝遺民,接受過新式教育或有留學經歷的群體為主,所以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的歷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