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有機會去上海時,都曾品嘗過魔都的本幫菜,許多人第一次吃本幫菜時,第一印象就是偏甜,但是上海菜真的是偏甜嗎,大家都知道本幫菜的風格是濃油赤醬,那這種風味是怎麼形成的呢,小編簡單來給大家做個梳理。
首先,本幫菜不像魯菜這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它的形成來源於近代,是上海本地人創造並流行起來的。最初上海菜的整體風格比較「專味」,很少使用過多的醬料、香料。但當時上海碼頭業比較發達,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這些底層老百姓長時間勤苦工作後急需要更多的油水和醬料來補充身體的營養,但當時口味清淡的上海菜並不符合底層老百姓的飲食需求。秉著顧客就是上帝的道理,在當時上海的街頭攤販為了吸引顧客,滿足底層百姓「重口味」的飲食需求,開始使用重油、多醬料的烹飪方式來製作菜品,經過一代代傳承,漸漸地就形成了如今本幫菜濃油赤醬的整體風格。
那為什麼本幫菜的口感似乎有些偏甜呢,這種說法有錯有對,準確來說應該是鹹鮮甜同時入口,之所以感覺是甜,是因為人的舌頭感知甜味的細胞主要分布在舌尖,因此甜味是大腦中最先感受到的,而且甜味會給人帶來愉悅感,對於大腦的印象會比較深刻些,所以造成很多人認為本幫菜偏甜的說法。其實細細品嘗本幫菜後會發現,其實還是能感受到鮮、鹹、甜的多層次口感。
但根據本幫菜的起源來看,本幫菜原來並不是甜的,糖在上個世紀初還是一種比較昂貴的食品,上流社會的人才會經常使用糖來烹飪菜品,後來隨著糖的生產成本下降和社會階層的交流變動,上流社會喜歡吃甜味的習慣開始影響本幫菜的口味風格,在隨後本幫菜廚師創作的新菜品時,糖開始作為重要調料,而且上海靠近蘇杭這些地區,廚師們難免受到蘇幫菜和杭幫菜的影響,所以後來許多本幫菜中甜味開始凸顯。
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本幫菜的口味風格,小編列出幾道看到就令人流口水的本幫菜品來分析一下。首先就是一道本幫紅燒肉,它是本班菜的C位擔當,人們對於本幫菜濃油赤醬的想像放在這道本幫紅燒肉身上剛剛適合。本幫紅燒肉在品嘗時鹹甜入口,肥而不膩,入口軟糯。
接下來就是一道醉蟹,這道菜的一大特點就是醉滷,是把蔥姜、鹽、花椒和糖煮出來的水,冷卻後加黃酒、白酒均勻調製成。用醉滷去醃製螃蟹,醉蟹吃起來肉質細嫩、味極鮮美、酒香濃鬱、口味甘甜。
最後就是經典的油爆蝦,據說這道菜就是應該趁早吃,而且越早越好,因為隔個幾分鐘後,滷汁會讓蝦殼軟下來,從而不再脆香導致口感下降。這道菜吃起來口感「入口甜,收口鹹」濃鬱的醬料和恰當的冰糖讓油爆蝦的底味更具有層次,吃起來有鹹香甜的多重享受。
當然本幫菜的菜品眾多,不同的菜品有各種的特色與口感,小編只能挑選大家比較了解的菜品來粗糙地概況一下本幫菜的風味,大家想要了解更多還是去上海親自品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