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8月27日電(記者段續 康麗琳)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福林村,山野菜成了村民奔小康的香餑餑,一棟種植山野菜的大棚,能給村民帶來3萬多元收入。
↑這是福林村的山野菜大棚。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70歲的村民盧廷春曾是村裡的困難戶,妻子生病,讓他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在村裡的帶動下,他也幹起了山野菜種植,加上養牛收入,一年能賺7萬多元。「這幾年存下來十幾萬元,家裡寬裕了,生活更有奔頭。」他說。
過去,福林村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低。帶領村民致富,成了村黨支部書記劉懷習心頭最重要的任務。
通過調研考察,他發現了山野菜的市場前景,把發展山野菜大棚作為脫貧工作的重點,探索村集體經營模式和公司化運營,實行村民入股、集中經營。
↑這是福林村村民在大棚裡採摘山野菜。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村集體通過成立合作社設立公司,並允許有意願的村民入股。新成立的公司對全村山野菜進行統購統銷、統一定價,每年還從盈利中拿出一定比例給村民分紅。通過銷售和分紅,村民收益得到「雙重」保障。村集體還從公司銷售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發展村裡的公益事業。
如今,擁有近200棟大棚的福林村成了延邊當地著名的山野菜供應基地。全村45戶、147人,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近4萬元,實現整村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