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大眾衛生報"免費訂閱靠譜健康資訊
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鴿子蛋,都是我們生活中較常食用的蛋類。但是,它們所含營養成分不同,保健功效也有所不同。 雞蛋是一種常見的滋補食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元素,其蛋白質的胺基酸比例很適合人體生理需要、易為機體吸收,利用率高達98%以上。 鴨蛋是常見蛋類裡面唯一性涼的,能去火清肺熱、滋陰潤燥,對陰虛火旺、咽痛等症很有好處,有利於促進心血管健康鴨蛋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蛋白質、礦物質含量豐富,尤其鐵、鈣含量極為豐富,能預防貧血,促進骨骼發育。 鵝蛋性溫,適宜體寒、久病體虛人群及慢性腎炎、肝炎患者食用。秋冬季節吃鵝蛋能補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侵襲人體。鵝蛋裡的卵磷脂是常見食用蛋類裡最多的,卵磷脂有助於降血脂、強健心臟,還特別適合發育期孩子的腦部發育。 鵪鶉蛋作為營養滋補品,其營養價值與雞蛋相近,對肺病、哮喘、神經衰弱有一定療效。此外還有一定的護膚、美膚作用。 鴿子蛋的價格高,但是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還不如雞蛋的作用大。從經濟、營養的雙重角度來看,不用刻意追求價更高的鴿子蛋。 在運輸、儲存及包裝等過程中,由于震動、擠壓等原因,會使有的蛋造成裂縫、裂紋,很易被細菌侵入,若放置時間較長就不宜食用。 這種蛋因儲存時間過長,蛋黃膜由韌變弱,蛋黃緊貼於蛋殼,若局部呈紅色還可以吃,但蛋膜緊貼蛋殼不動的,貼皮外呈深黑色,且有異味,就不宜再食。 由於細菌侵入蛋內大量繁殖,產生變質,蛋殼烏灰色,甚至使蛋殼因受內部硫化氫氣體膨脹而破裂,而蛋內的混合物呈灰綠色或暗黃色,並帶有惡臭味,則此蛋不能食用,否則會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 因運輸等激烈振蕩,蛋黃膜破裂,造成機械性散黃;或者存放時間過長,被細菌或黴菌經蛋殼氣孔侵入蛋體內,而破壞了蛋白質結構造成散黃,蛋液稀混濁。若散黃不嚴重,無異味,經煎煮等高溫處理後仍可食用,但如細菌在蛋體內繁殖,蛋白質已變性,有臭味就不能吃了。 在孵化過程中因受到細菌或寄生蟲汙染,加上溫度、溼度條件不好等原因,導致胚胎停止發育的蛋稱死胎蛋。這種蛋所含營養已發生變化,如死亡較久,蛋白質被分解會產生多種有毒物質,故不宜食用。 有的蛋遭到雨淋或受潮,蛋殼表面的保護膜會被衝洗掉,使細菌侵入蛋內而發黴變質,致使蛋殼上有黑斑點並發黴,這種蛋也不宜選購食用。 蛋煮的時間過長,蛋黃表面會形成灰綠色硫化亞鐵層,很難被人體吸收。蛋白質老化會變硬變韌,影響食慾,也不易吸收。 蛋與糖同煮會因高溫作用生成一種叫糖基賴氨酸的物質,這種物質會破壞蛋中對人體有益的胺基酸成分,而且它有凝血作用,對人體造成危害。如需在蛋中加糖,應該等蛋煮好稍涼後再放,味道不減。 蛋中含有氯化鈉和大量的穀氨酸,這兩種成分加熱後生成穀氨酸鈉,有純正的鮮味。味精的主要成分也是穀氨酸鈉,炒蛋、蒸蛋羹或做蛋湯時如果放入味精,會影響蛋本身合成穀氨酸鈉,破壞蛋的鮮味。 一些人常將煮熟的蛋浸在冷水裡,利用蛋殼和蛋白的熱膨脹係數不同,使蛋殼容易剝落,但這種做法不衛生。因為鮮蛋外表有一層保護膜,使蛋內水分不易揮發,並防止微生物侵入,煮熟後殼上膜被破壞,蛋內氣腔的一些氣體逸出,此時置於冷水內會使蛋的氣腔內溫度驟降並呈負壓,冷水和微生物可通過蛋殼和殼內雙層膜上的氣孔進入蛋內,容易形成汙染和腐敗變質。 首先,生蛋的蛋白質結構緻密,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體吸收,只有煮熟後,蛋白質才變得鬆軟,人體胃腸道才可消化吸收。其次,蛋白含有抗生物素,會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使身體出現食欲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皮膚發炎、脫眉等症狀;蛋中還含有抗胰蛋白酶,它們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未熟的蛋中這兩種物質都是沒有被分解,因此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此外,蛋在形成過程中會帶菌,未煮熟時不能將細菌殺死,容易引起腹瀉。
【延伸閱讀】洋雞蛋和土雞蛋,選哪個?
許多人購買雞蛋時,更傾向於價格較高的土雞蛋,認為價格較低的洋雞蛋在營養上會略遜一籌,其實不然。
中老年人更適合吃洋雞蛋。洋雞蛋營養更均衡,更適合老年人吃。土雞蛋和洋雞蛋營養成分最顯著的差異主要是膽固醇含量。洋雞蛋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更低。每個洋雞蛋的膽固醇含量大約213毫克,土雞蛋的膽固醇含量是洋雞蛋的2.3倍左右,約490毫克上下。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適合吃洋雞蛋,每日攝入1個洋雞蛋,膽固醇量是不會超標的。
兒童更適合吃土雞蛋。土雞蛋是純天然環境下的散養雞產下的蛋,這類雞攝入的營養並不均衡,所以蛋的個頭比較小,但是蛋黃中的類胡蘿蔔素和B族維生素,含量高,因此蛋黃更大,顏色更深些。這類蛋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更高,更適合兒童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