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7月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段涵敏)惡性程度高、患者預後差的膽管癌,近期有了新的治療方案。7月6日晚,天津醫科大學南開臨床學院(以下簡稱「南開醫院」)王西墨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發表一篇題為《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緩解肝外膽管癌患者的膽道梗阻》的文章,首次展示了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針對膽管癌治療的一項臨床應用成果。
王西墨團隊透露,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曾獲得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目前已在湖南省獲批上市應用,後續將陸續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湖南省腫瘤醫院展開應用。
據《2018中國癌症報告》統計,我國消化道腫瘤佔全部癌症發病率的43.3%。膽管癌在消化道腫瘤佔比約3%,屬於罕見病的一種,按此測算,每年膽管癌發病人數約4萬人。其發病率相對不高,但惡性程度僅次於胰腺癌,對患者影響嚴重,是臨床界一個至今無法攻克的難點。
文章第一作者、南開醫院張暉主任指出,目前國內外均沒有針對膽管癌治療的標準化療方案,僅有專家共識。現有專家共識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切除,但因膽管癌患者前期症狀表現不明顯,當出現梗阻性黃疸明顯症狀就診時,膽管癌大都進展到中晚期階段,此時僅有20%不到的患者有根治性手術的機會。而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手術難度大、危險性高,對醫生技術水平要求極高,並非所有醫院都可開展。目前針對中晚期膽管癌的膽管腔內治療,只能通過放置導管或支架解決膽道梗阻,並沒有針對腫瘤本身的治療。
為攻克膽管癌,南開醫院已開展了為期5年的臨床轉化。2015年,南開醫院開展了載藥囊泡治療膽管癌的臨床轉化,該團隊以20例晚期肝門部膽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該類型患者生存期一般在3-6個月),經治療後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約30%的患者影像學顯示膽道梗阻部分緩解,約有50%患者首次療程治療後黃疸症狀減輕、肝功能有所恢復,排便顏色由陶土色轉為正常的黃色,隨訪患者中生存期最長達到21個月,大部分患者飲食狀況、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
據悉,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是一項基於細胞外囊泡來源的、具有天然特性的創新性腫瘤治療技術,它將來源於腫瘤細胞的囊泡,與微量的化療藥物結合後,將化療藥物富集於囊泡內,並激活免疫反應,用於惡性腫瘤的治療。這是一項集生物化療和免疫治療為一體的新型抗腫瘤技術,也是當前全球範圍內熱門的將細胞外囊泡用於腫瘤治療方案中,臨床轉化進展最迅速且具獨創性的技術之一。
【來源:華聲在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