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創膽管癌治療技術臨床轉化成果獲《Nature》子刊刊發...

2020-12-12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金喆 每經編輯:梁梟

今日(7月7日)下午,盛齊安(870592,OC)對外公告,公司臨床研究合作單位天津市南開醫院的王西墨院長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教授團隊,於7月6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主題為「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應用於膽管癌治療領域的臨床轉化的論文。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主要研究者之一、南開醫院院長王西墨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膽管癌屬於罕見病中的一種,惡性程度僅次於胰腺癌,患者整體5年存活率小於10%。目前,國內外均沒有針對膽管癌治療的標準化療方案,現有專家共識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切除。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對膽管癌的治療是我國科學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新的治療方法,它通過生物化療和激活免疫的方式,用一種更加天然也就是更安全的方式,對癌細胞進行殺傷。」王西墨介紹,臨床試驗結果證明這是目前已公開的膽管癌治療方案中,除手術外療效最好的新型腫瘤治療技術之一,其成果實現了膽管腔內非手術治療零的突破。

膽管癌惡性程度高、缺乏標準治療指南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膽管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據《2018中國癌症報告》統計,我國消化道腫瘤佔全部癌症發病率的43.3%。膽管癌在消化道腫瘤佔比約3%,屬於罕見病的一種。按此測算,每年膽管癌發病人數約4萬人。

儘管發病率相對較低,但膽管癌的惡性程度僅次於胰腺癌,對患者身體影響嚴重。據業內粗略估算,膽管癌患者整體5年存活率小於10%。病死率和手術復發率比例超過50%~70%,被視為另一個「癌王」。

據王西墨介紹,因為膽管癌對目前的化療藥物敏感性差,治療難度大,各種化療方案療效都不理想。臨床主要採用胰腺癌和胃腸道腫瘤的化療方案應用於膽管癌,缺乏業內治療規範和指南。全球諸多科學家多次探索也沒有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尤其是針對肝門部膽管癌,很多專家近些年曾探索新的治療方法,但都達不到理想療效和安全性。

「現在專家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案是手術切除,但因為膽管癌患者前期症狀表現不明顯,當出現梗阻性黃疸明顯症狀就診時,膽管癌大都進展到中晚期,此時只有不到20%的患者有根治性手術的機會。而手術難度大、危險性高,對醫生技術水平要求極高,不是所有醫院都可以開展。」王西墨指出,長期以來,臨床界不斷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希望改善這種臨床治療格局,但均難達滿意療效。

中國科學家破冰膽管癌治療難點

盛齊安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已於2015年~2018年與天津市南開醫院合作開展膽管癌臨床研究,由王西墨作為主要研究者,以20例晚期膽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數據證實,「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在膽管癌治療方面安全性表現良好,且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王西墨表示,「載藥囊泡治療膽管癌技術」是全球首創的新技術,使全球膽管癌膽道腔內治療實現了「0」到「1」的突破。隨著後續樣本量的擴大和方案的逐步優化升級,未來有望成為一線的膽管癌治療方案,改變當前膽管癌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臨床格局。

盛齊安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5.66萬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041.90萬元,較2018年減虧284萬元。去年3月,盛齊安曾募資2193萬元用於基礎臨床研究和臨床應用推廣兩大板塊,基礎臨床研究就包括載藥囊泡生產工藝優化和載藥囊泡臨床前研究。

盛齊安研發總監張一表示,膽管癌是「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適應症之一,目前該技術的產品管線已涵蓋惡性胸腔積液、惡性腹水、肺癌、食管癌等實體瘤及其併發症。另外,專利池中還有載藥囊泡針對腫瘤的治療型和預防型疫苗等其他產品,都將陸續推向市場。

盛齊安在公告中稱,上述論文發表是公司前期臨床轉化成果的體現,將有利於提升「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學術影響力,也有助推進「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臨床轉化進展,為腫瘤患者提供一種全新可行的治療方法。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膽管癌治療最新突破!安徽多家醫院正在開展臨床研究及轉化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日前,"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 " 登上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值得關注的是,這項由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腫瘤治療技術於2019年6月正式在皖應用。目前,該技術針對各類適應症的臨床研究和轉化工作,正陸續在安徽省多家醫院展開。
  • 膽管癌治療有了新進展,載藥囊泡技術將惠及湖南腫瘤患者
    7月6日晚,天津醫科大學南開臨床學院(以下簡稱「南開醫院」)王西墨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發表一篇題為《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緩解肝外膽管癌患者的膽道梗阻》的文章,首次展示了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針對膽管癌治療的一項臨床應用成果。
  • 膽管癌治療有了新方案
    惡性程度高的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是目前全球消化系統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近日,該治療領域有了突破性進展。我國科學家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對膽管癌治療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將給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膽管癌患者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阻擊膽管癌,載藥囊泡將腫瘤細胞「吹爆」
    惡性程度高、預後差的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是目前全球消化系統腫瘤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期,天津醫科大學南開臨床學院(以下簡稱南開醫院)王西墨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團隊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膽管癌技術」,為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膽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一批國內國際醫學首創成果造福患者!
    一批國內國際醫學首創成果造福患者!文匯報首席記者 唐聞佳是醫生,也是發明家!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記者看到別開生面的一幕:上個月,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迎來5項科技成果與相關企業的集中轉化籤約,授權轉讓協議總金額突破2億元,再創醫院轉化金額新高。這也意味著,來自這群醫生們的發明將駛入向臨床產品轉化的快車道。
  • 日照交通發展集團創面修復技術臨床轉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彭彥偉近日,記者在交發合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採訪時了解到,由他們投入研發的新型組織工程創面修復技術已進入臨床轉化階段。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位於日照頤養公寓三樓的創面研究中心,詳細了解了關於利用該技術進行皮膚抗衰修復的研發成果。該成果為國內首創,極具商業價值。新型組織工程創面修復技術,主要適應症為大面積燒傷創傷、下肢靜脈潰瘍、糖尿病足等,與國內該領域傳統的產品相比,不但能夠在癒合時間上縮短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能讓皮膚自然生長。
  • 中國科學家完成基因編輯T細胞的I期臨床安全性試驗
    中國科學家完成基因編輯T細胞的I期臨床安全性試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5:07 四川大學You Lu等研究人員報導了CRISPR編輯的T細胞在難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鼓勵醫技人員參與臨床科技成果轉化活動
    記者昨日從市政府官網獲悉,為推進我市臨床重點專科高水平發展,加快國際醫療消費中心建設,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成都市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打造10個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全面達到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評價標準;進入復旦醫院管理研究所西南地區專科聲譽排行榜前
  • 成都發文鼓勵醫技人員參與臨床科技成果轉化活動
    記者今天從成都市政府官網獲悉,為推進成都市臨床重點專科高水平發展,加快國際醫療消費中心建設,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成都市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打造10個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全面達到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評價標準;進入復旦醫院管理研究所西南地區專科聲譽排行榜前
  • 2020年膽管癌攻破!pemigatinib,對FGFR有效率達82%
    肝內膽管癌發病率約佔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的15~20%,近年來膽管癌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手術是唯一具有治癒潛力的治療方式,但是僅有少數早期患者在診斷時具有手術機會。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復發率仍較高,不能手術切除或晚期膽管癌目前已有的系統治療療效較差,標準治療(順鉑聯合吉西他濱)總生存期小於1年。
  • 全球首個膽管癌靶向藥Pemigatinib正式獲批!
    在膽管癌中,FGFR融合突變較為突出。據報導,肝內膽管癌中有13%~20%的患者攜帶FGFR2融合突變。這些患者很有可能對FGFR抑制劑治療敏感。 Pemigatinib是一種針對FGFR1、2和3靶點的選擇性強效口服抑制劑。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全力推進優秀科研成果...
    ,治療難治性皮膚病療效顯著的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對癌症進行高效、靈敏檢測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12月22日下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近日,學校組織現場專家評審會,對初評入圍的這25項成果項目進行答辯,「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由此誕生,另15項科技成果獲入圍獎。
  • 全力推進優秀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同濟大學發布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
    ;檢測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治療難治性皮膚病療效顯著的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對癌症進行高效、靈敏檢測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  昨天(22日)下午,同濟大學發布「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涵蓋了工程製造、綠色環保和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 Nature子刊:騰訊程式設計師立功了,讓頭禿元兇首次暴露真面目
    2 with the anti-androgen drug finasteride 為題,發表在了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上。在對抗脫髮的鬥爭中,人們早就了解到SRD5A2還原酶是導致雄脫的幕後「真兇」,也偶然間發現了治療前列腺增生的非那雄胺有抑制SRD5A2的作用,並將它作為治療雄脫的主要藥物。
  • 中山醫院啟動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葛均波任主任
    此前,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和國家藥監局已組織完成了第四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評審工作,該中心正是其中之一。介入治療,將是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重點技術領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中國介入診療的學科重鎮,長期致力於心臟、血管和腫瘤介入診療技術的創新轉化研究、臨床循證研究及示範推廣。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山醫院了解到,近年來,該院介入醫療產生了國內及國際多項「第一」或「首例」。
  • 【學術前沿】Cell 子刊:治療脫髮有望,毛囊幹細胞代謝裡的秘密
    穀氨醯胺代謝控制毛囊幹細胞命運近日,德國科隆大學和馬普所衰老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Cell 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Glutamine Metabolism Controls Stem Cell FateReversibility and Long-Term Maintenance in the Hair Follicle的最新研究成果
  • 國際首創檢測產品,「超快速血型檢測卡」的優勢在哪?
    在小孩的紅細胞尚未發育成熟、患病者接受輸血和放射性治療、移植骨髓幹細胞等情況下,人的血型可能會發生變化。因此,血型檢測並不能一勞永逸。依照法律規定,每次輸血或獻血前都需要重新檢測血型。 據2018年體外診斷試劑行業報告顯示,血型檢測同類產品中國年需求量約為3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大約為15%。血液檢測的市場容量是很可觀的。
  • 學術頭條:中美3項瑞德西韋臨床試驗結果不一,NASA公布雙黑洞共舞...
    中美3項臨床試驗同時公布結果 瑞德西韋治療COVID-19效果待驗證幾天前,WHO意外洩露的關於瑞德西韋治療COVID-19無效的臨床試驗結果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關於"人民的希望4月29日,一共有三項關於瑞德西韋的臨床試驗結果公布,一項來自中國,兩項來自美國。其中,一項使用瑞德西韋治療重症COVID-19患者的安慰劑對照的3期臨床試驗(SIMPLE)的結果表明,接受10天瑞德西韋治療的患者與接受5天瑞德西韋治療的患者相比,在臨床狀態方面取得了類似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