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金喆 每經編輯:梁梟
今日(7月7日)下午,盛齊安(870592,OC)對外公告,公司臨床研究合作單位天津市南開醫院的王西墨院長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教授團隊,於7月6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主題為「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應用於膽管癌治療領域的臨床轉化的論文。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主要研究者之一、南開醫院院長王西墨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膽管癌屬於罕見病中的一種,惡性程度僅次於胰腺癌,患者整體5年存活率小於10%。目前,國內外均沒有針對膽管癌治療的標準化療方案,現有專家共識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切除。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對膽管癌的治療是我國科學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新的治療方法,它通過生物化療和激活免疫的方式,用一種更加天然也就是更安全的方式,對癌細胞進行殺傷。」王西墨介紹,臨床試驗結果證明這是目前已公開的膽管癌治療方案中,除手術外療效最好的新型腫瘤治療技術之一,其成果實現了膽管腔內非手術治療零的突破。
膽管癌惡性程度高、缺乏標準治療指南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膽管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據《2018中國癌症報告》統計,我國消化道腫瘤佔全部癌症發病率的43.3%。膽管癌在消化道腫瘤佔比約3%,屬於罕見病的一種。按此測算,每年膽管癌發病人數約4萬人。
儘管發病率相對較低,但膽管癌的惡性程度僅次於胰腺癌,對患者身體影響嚴重。據業內粗略估算,膽管癌患者整體5年存活率小於10%。病死率和手術復發率比例超過50%~70%,被視為另一個「癌王」。
據王西墨介紹,因為膽管癌對目前的化療藥物敏感性差,治療難度大,各種化療方案療效都不理想。臨床主要採用胰腺癌和胃腸道腫瘤的化療方案應用於膽管癌,缺乏業內治療規範和指南。全球諸多科學家多次探索也沒有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尤其是針對肝門部膽管癌,很多專家近些年曾探索新的治療方法,但都達不到理想療效和安全性。
「現在專家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案是手術切除,但因為膽管癌患者前期症狀表現不明顯,當出現梗阻性黃疸明顯症狀就診時,膽管癌大都進展到中晚期,此時只有不到20%的患者有根治性手術的機會。而手術難度大、危險性高,對醫生技術水平要求極高,不是所有醫院都可以開展。」王西墨指出,長期以來,臨床界不斷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希望改善這種臨床治療格局,但均難達滿意療效。
中國科學家破冰膽管癌治療難點
盛齊安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已於2015年~2018年與天津市南開醫院合作開展膽管癌臨床研究,由王西墨作為主要研究者,以20例晚期膽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數據證實,「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在膽管癌治療方面安全性表現良好,且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王西墨表示,「載藥囊泡治療膽管癌技術」是全球首創的新技術,使全球膽管癌膽道腔內治療實現了「0」到「1」的突破。隨著後續樣本量的擴大和方案的逐步優化升級,未來有望成為一線的膽管癌治療方案,改變當前膽管癌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臨床格局。
盛齊安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5.66萬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041.90萬元,較2018年減虧284萬元。去年3月,盛齊安曾募資2193萬元用於基礎臨床研究和臨床應用推廣兩大板塊,基礎臨床研究就包括載藥囊泡生產工藝優化和載藥囊泡臨床前研究。
盛齊安研發總監張一表示,膽管癌是「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適應症之一,目前該技術的產品管線已涵蓋惡性胸腔積液、惡性腹水、肺癌、食管癌等實體瘤及其併發症。另外,專利池中還有載藥囊泡針對腫瘤的治療型和預防型疫苗等其他產品,都將陸續推向市場。
盛齊安在公告中稱,上述論文發表是公司前期臨床轉化成果的體現,將有利於提升「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學術影響力,也有助推進「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臨床轉化進展,為腫瘤患者提供一種全新可行的治療方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