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我國科學家領銜發現野生小麥草中的保護性基因Fhb7可阻止...

2020-12-23 生物谷

2020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山東農業大學、諾禾致源公司、山東農業科學院、煙臺大學、中國科學院

遺傳

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美國農業部研究所、普渡大學和以色列海法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野生小麥草(wild wheatgrass)中發現了一種保護性基因,該基因有望阻止小麥和大麥作物患上鐮刀菌枯萎病(fusarium head blight)。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9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of Fhb7 from fungus underlies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wheat」。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如何發現這個基因,以及它如何較好地抵抗測試作物遭受真菌感染。論文通訊作者為山東農業大學的王宏偉(Hongwei Wang)博士和山東農業大學的孔令讓(Lingrang Kong)博士。

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鐮刀菌枯萎病已成為世界各地小麥和大麥種植者日益關注的問題。它也稱為小麥赤黴病(wheat scab),在這種疾病中,致病真菌鐮刀菌會吞噬此類植物中的籽實,從而降低產量。更糟糕的是,它會在未食用的籽實中留下毒素,使其無法銷售。農民們嘗試了多種抗真菌劑來消除作物上的感染,但並沒有取得太大進展,這是因為在雨季,雨水會衝走消滅這種真菌侵襲的藥物。一種獲得一定程度成功的方法是對某些類型的小麥進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得它表達一個在中國傳家寶(Chines heirlooms)中發現的具有一定抗性的基因,但迄今為止,這種方法僅能提供適度的保護。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在野生小麥草中發現了一種對禾穀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導致鐮刀菌枯萎病的致病真菌---具有抗性的基因Fhb7,該基因似乎具有更強的抗感染能力。

這項研究涉及對一種稱為長穗偃麥草(Thinopyrum elongatum)的小麥草的非常長期的研究。這些研究人員很早就發現這種小麥草對禾穀鐮刀菌具有抗性。但是,他們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才弄清楚它的基因Fhb7提供了這種抗性。他們發現它編碼一種稱為穀胱甘肽S-轉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的酶,該酶的作用機制是降解這種真菌產生的可導致農作物枯萎病的毒素。

下一步涉及將這個基因添加到試驗設施中的小麥植株中,以查明它是否具有不良副作用。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發現將這個基因添加到小麥植株中可使得它們對禾本科鐮刀菌更具抗性,並且不會降低農作物的產量。他們指出,還需要進行更多測試,以便確定這個基因在幫助植物抵禦感染方面的有效性,並找出將它與那個在中國傳家寶中發現的基因一起使用會發生什麼情況。(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Hongwei Wang et al.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of Fhb7 from fungus underlies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wheat.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5435.

2.Protective gene in wild wheatgrass could stop fusarium head blight in wheat and barley
https://phys.org/news/2020-04-gene-wild-wheatgrass-fusarium-blight.html

相關焦點

  • 2020年4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新研究表明人們迫切需要新方法來抵抗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doi:10.1126/science.aba1238; doi:10.1126/science.abb8588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瑞士、美國和剛果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迫切需要對抗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 科學家從狗尾草基因組中發現了具有農業價值的基因座
    科學家從狗尾草基因組中發現了具有農業價值的基因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6 21:32:47 美國唐納德·丹佛斯植物科學中心Elizabeth A. Kellogg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共線性和進化分析表明,Pm5基因組區域在普通小麥中國春的7A/7B/7D染色體、野生二粒小麥Zavitan的7A/7B染色體、粗山羊草AL8/78的7D染色體和大麥Morex的7H染色體存在良好的共線性關係,說明該基因組區段在小麥族裡高度保守。
  • 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第一個基因組測序
    張喆 科技日報記者 盛利在我國西南地區海拔1600米至3100米的森林邊緣地帶及山坡草地上,有一種其貌不揚的草,名叫「鴨茅」。這種不起眼的小草,卻是世界四大廣泛栽培的禾本科牧草之一,不僅可用於青飼、青貯或調製乾草,還因適應能力強、抗旱、耐瘠薄等,在邊際土地及石漠化深度貧困區草牧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月9日,記者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新全教授團隊已完成了鴨茅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這是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組測序,將為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複雜」的小麥 小麥的栽培歷史與人類開化和生存密切相關,距今約1萬年前,人類便首先成功地將小麥栽培進行糧食生產。如今,小麥已成為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主糧,提供了人類飲食中約20%的熱量和蛋白質,而我國更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 小麥安全關乎國家糧食安全。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可延緩衰老「基因療法」
    圖源:視覺中國此次發現的關鍵基因(KAT7),在自然衰老的動物模型上被證明一旦使其失活(不表達),可以使81%的小鼠年齡超過130周(大約相當於人類的80歲),而沒有被失活的小鼠,只有27%能活過130周。對患有早衰症的老鼠,關鍵基因(KAT7)的失活則能讓中位壽命延長超過20%。
  • Science: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領銜揭示抗結核藥乙胺丁醇的作用機制
    2020年5月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科技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英國伯明罕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一種關鍵的一線藥物如何殺死結核桿菌提供了新的見解。這為開發針對新興的結核桿菌菌株的新型抗生素藥物鋪平了道路。
  • 我國科學家發現:啤酒酵母可能發源於青藏高原
    我國生產的啤酒基本上都屬於拉格啤酒。拉格啤酒發酵菌種又被稱為巴斯德酵母,是由愛爾啤酒發酵菌種與另一種野生酵母菌雜交而形成,後者就是拉格啤酒酵母最原始的「祖先」。它讓拉格啤酒酵母有了低溫發酵能力,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找到它源自何處。
  • 破譯青青草地的「生命天書」 我國首次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
    四川在線消息(張喆 記者 李丹)在我國西南地區海拔1600-3100m的森林邊緣地帶及山坡草地上,有一種其貌不揚的草,名叫「鴨茅」,它是世界四大廣泛栽培的禾本科牧草之一,不僅可用於青飼、青貯或調製乾草,還因適應能力強,抗旱,耐瘠薄,在邊際土地及石漠化深度貧困區草牧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年來,四川農業大學張新全教授團隊把研究對象聚焦這小小的鴨茅草。
  • 2020年9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了他們認為的一個重要線索---保守的再生反應性增強子。在研究這兩種魚類物種的DNA時,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分離出一種增強子,他們將其命名為再生反應性增強子,它可影響一種叫做抑制素βA(inhibin beta A)的基因的活性,這表明它可能在允許或阻止再生方面發揮作用。
  •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22:16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Patrik Nosil小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 2020年5月1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東北大學、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華盛頓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南安普敦大學、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索邦大學、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和厄瓜多基多聖弗朗西斯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人類流動性和流行病學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人類流動性可預測COVID-19疫情在中國的傳播。不幸的是,對武漢的出行限制來得晚了些,而且研究顯示隨著COVID-19疫情蔓延,出行限制的影響在下降。
  •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4:08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eth Blackshaw、Jiang Qian和聖母大學David R.
  • 美科學家首次發現大腦年輕分子,可助人類神經再生
    美科學家給出了最新答案。01 美科學家:Gpld1酶可提升大腦認知7月9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Saul A. Villeda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給不運動的實驗小鼠輸入經常運動的小鼠血漿後,可提升實驗組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給試驗小鼠大腦帶來規律運動般的好處。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新聞—科學網
  • 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科學家們可以相當容易地在單個蛋白上可視化觀察這些特徵。但蛋白並不是單獨行動的,科學家們還需要知道蛋白在一起工作時形成的複合物的形狀和組成--他們稱之為結構。 有了關於蛋白複合物結構的精確信息,科學家們就有更大的機會設計出高效的藥物來阻斷或提高這種複合物的活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他們還可以更好地預測突變如何可能破壞一種複合物並導致疾病。
  • 明星女科學家楊璐菡領銜,首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誕生
    這之後,科學家們也在兔子、黑猩猩、豬、老鼠身上做過嘗試。2017 年,被譽為是「基因剪刀手」的哈佛大學和美國 eGenesis 公司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楊璐菡領銜其團隊,克隆出世界首批 PERV 活性滅活豬。當時,其研究成果登上 Science 封面。
  • 2020年3月27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癌細胞通過增加核糖體蛋白產生來促進乳腺癌轉移doi:10.1126/science.aay0939; doi:10.1126/science.abb0736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可通過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在全身擴散,最終到達身體遠端部位並形成轉移性腫瘤。
  • 「同性戀基因」存在嗎?Science調查了50萬人,結果……
    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這些研究往往由於涉及人數較少,且沒有使用現代基因組分析的方法,並不能驗證其有效性。於是,一場關於「同性戀基因決定性取向」的研究大戰掀開了帷幕!
  • 2020年12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預防性鼻內給送這些蛋白誘餌可讓所有接受致命劑量SARS-CoV-2挑戰的倉鼠存活下來。5.Science:關鍵蛋白識別感冒病毒doi:10.1126/science.aay2002在最近一項研究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科學技術和研究機構(A * STAR)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蛋白在檢測普通感冒病毒和啟動抵抗感染的免疫反應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