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傷機制
1.肌肉:肩胛骨背面三肌原發或繼發性損害出現繼發性損害機制除肌痙攣後牽拉使肩胛骨位置—即肩胛骨向外下方牽拉後,使斜方肌損傷,從而連帶頭夾肌、肩胛提肌、岡上肌、項伸肌群、大小菱形肌、頸胸段深層的多裂肌與迴旋肌等產生持續超載荷靜力的軟組織損損害性病變。
2. 神經分布:肩胛骨面岡下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原發性肩胛背面三肌損害時,無菌性炎症刺激到神經未梢出現疼痛與相應三肌痙攣,同時通過神經刺激到肩胛上神經支配的岡上肌等使之產生肌痙攣,持續性肌痙攣產生超載荷持續性靜力而使這些痙攣軟組織骨骼附著處產生慢性撕裂性軟組織損傷,出現炎性物質堆積的軟組織損害。
臨床症狀
岡下肌起始部的損傷多於抵止端的損傷。起始部損傷初期,在岡下窩處,多有電擊樣疼痛,累及肩峰的前方,止端損傷,在肱骨大結節處有明顯的疼痛,且在疼痛點下側1cm處常有一明顯的壓痛點,此疼痛點是岡下肌腱下滑液襄炎,不是肌肉損傷的原因,有時二個痛點模糊不清,不易分開。岡下肌起始部損傷,慢性期較劇烈,其原因為:①肩胛上神經止於岡下窩,岡下肌起始部,神經未梢較多,且敏感;②岡下肌在起始部損傷多較重。隨著時間的延長,結疤粘連較重,擠壓神經未梢也較嚴重。因此肩關節周圍的疼痛症狀是由於肩胛骨背面軟組織損害沿著肌纖維傳導時產生的症狀,並非是肱骨大結節處岡下肌止點的損傷。刺激肩胛骨背面三肌原發性損害部位時,主訴的肱骨大結節處的疼痛症狀可立即減輕或消失。運用銀質針治療原發性肩胛骨背面軟組織損害部位後,肱骨大結節處的主訴疼痛症狀也不治而自行消失。
診斷
1、多有受風著涼史,部分可詢及肩部外傷史。
2、肩臂酸痛,以夜間為甚,平臥受壓或受涼時痛加重。
3、肩關節外展和後伸摸棘部分受限。
4、岡下窩處有明顯壓痛,可向患臂尺側放散,可觸及塊狀或條束狀反應物。
5.影像學檢查一般正常。
處理措施:藥物治療、理療、針刀、注射、功能鍛鍊。
本文僅作學術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面授課程介紹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對應課程介紹
點擊下方「閱讀全文」即可收看視頻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