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馬拉松運動員需要具備極強的速度耐力,這樣才有可能在比賽中拖垮對手,取得比賽的最終勝利。可以說速度耐力水平和中長跑運動員的成績呈正相關。
所以,高強度的無氧訓練(專項能力、速度耐力訓練),成了專業中長跑、馬拉松運動員的重要訓練內容。
大量研究也證明,無氧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心肺、血管和肌肉功能,提高最大攝氧率、乳酸閾、耐乳酸能力等,對提高中長跑成績有直接幫助。
而很多業餘跑友隨著運動能力的不斷提高,在平時訓練中也開始不斷提高配速,增加無氧和混氧訓練。那麼,既然高配速訓練效果那麼好,我們一直以高配速訓練不就好了嗎?
實際上,低配速的有氧訓練同樣有著不可忽略的地位,高水平馬拉松運動員雖然比賽配速快,但他們練得最多的還是中低強度的有氧訓練課。
註:本文所指的低配速、中低強度,大概在最大攝氧量的60%-70%之間。可以做個對比:系統訓練的跑友參加全馬、半馬比賽,一般在最大攝氧量的80%以上(水平越高,這個百分比更高)。
低配速訓練的作用
1、低配速有氧是高配速無氧訓練的基礎
馬拉松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和無氧代謝能力的提高,意味著運動水平的提高。
其中有氧能力決定於心肺功能、血管功能、血液運輸氧的能力、肌肉中的氧化酶含量等。有氧能力不僅是馬拉松水平的基礎,也是無氧能力的基礎,比如:無氧代謝產生的乳酸,就要靠有氧氧化分解。所以,提高有氧能力是馬拉松訓練的前提,也就是說,沒有有氧,就沒有無氧。
而中低強度的有氧訓練,正是提高有氧能力的最常見、最安全、最有效的訓練內容。進行低配速訓練時,雖然和個體乳酸閾、最大攝氧率、和比賽配速相差很遠,訓練後速度不會顯著提升,但是可以為更高強度的無氧訓練打好有氧的基礎。
否則,當你只練高配速,就像在地基不穩的樓房頂端不斷往上加蓋,很容易倒掉。當你有氧能力不強時,心肺、血管等功能一定不會好,這就導致你進行高配速的無氧訓練時,就無法滿足更多的攝氧需求,乳酸堆積也會更多,那麼你就很難以高配速堅持下來,影響了訓練效果。
所以,專業馬拉松運動員即便達到了高水平,但是他們的大部分訓練內容,還是中低強度的有氧訓練,一周13次訓練中有10次是有氧訓練。
而業餘跑友更是一定要堅持有氧訓練為本,特別是剛入門的跑友,如果水平不是很高,建議前期先練好有氧,無氧訓練可以往後推一推。
2、低配速有氧訓練具有恢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