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冰箱,古人要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

2020-12-21 一個人談歷史啊

每個夏天,街上的冷飲店裡都會有一群買冰奶茶和飲料的年輕人,冰棍批發店裡也會有一些買雪糕給小朋友吃的父母,他們喝著冷飲,好像夏日的酷暑已經過去一樣。

現在,家家戶戶都配有冰箱,冰箱是四季必備的電器,甚至有人說它是近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若無冰箱,食品不能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方便地儲藏食品,給生活增添了不少麻煩。

古時候就沒有冰箱了,人們用什麼來儲存食物呢?遠古時代也沒有五顏六色的冷飲和冰淇淋,他們在夏天該怎麼解暑?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吧。圖:古代人吃冰鎮的葡萄果子,

一、古代冰文化

其實,用「冰鎮」來保存食物或做冷飲,並非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冰文化,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然後把它保存起來,直到夏天使用。其中,「鑿冰」是《詩經》中所說的鑿冰之音,《詩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可見鑿冰的歷史和《詩經》中所說的一樣悠久。

夏王朝還出了一本曆書,叫《夏小陣》,記載著每年三月,夏末,考慮到天氣炎熱,便將冰塊送給士大夫們解暑,這一過程被稱為「頒冰儀式」,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在《周記》中有凌人、掌冰的記載。周王朝時期,官府專門設置了掌管、去冰、用冰的官吏,即凌人,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在冬日組織眾人鑿冰、藏冰,等到來年春天,再把冰做成冰鑑。照片:藏冰劇照

《詩經》中曾提到「凌陰」,這是藏冰的地方,一般都是地窖,到了每年冬天,大面積湖泊上的冰都會被完全凍結,人們開始準備工具鑿冰,可以很容易地鑿冰,藏冰在哪裡?

古代的人們認為地下的溫度遠遠低於地面,於是決定建一個地窖,把地窖挖好後,在地下鋪上一層厚厚的草皮,等到湖面上的冰結成最厚的時候,再去湖面上切冰塊,然後把冰塊一個個疊起來,最高可達地窖的頂部。

等待堆滿,然後在冰塊上鋪一層草氈,然後用一些黃土撒在上面,以達到保溫的效果,最後,還要用黃土把地下室的入口封好,這樣,簡單的冰窖就完成了。

但是,由於受古代技術的限制,冰窖結構簡單,只有一個打開的機會,即,冰窖一旦打開,就不再具有保溫作用,裡面的冰必須一次性全部用完或全部賣掉,如果想買冰,就要提前預約,商家會等預約人數攢夠足夠的冰可以全部賣完,然後,買家要憑冰窖票去取冰。

所以在古時候,並非財大氣粗的王公貴族也不能使用冰塊,除此之外,剩下的冰塊將被送到旅館,留作家用,剩下的就做成「冰溜子」,由小商販沿街販賣。另外,取冰後,地上還殘留著一些冰渣,不要擔心這些冰渣的浪費,因為早些時候,有些孩子在旁邊等著,準備把這些冰渣當作點心吃。

除藏冰外,古人又想到使用硝石製冰,唐朝末,人們在製作火藥時發現了大量的硝石,偶然發現,若將硝石放入水中,可大面積地吸收熱量,使水迅速結成冰。因此,工匠們都試圖用硝石做冰,首先,把水倒進一個罐子裡,然後拿一個更大的容器來裝水,然後,把水倒進一個裝水的罐子裡,繼續往裡面加硝石,最後,罐子裡的水全部變成冰塊。

在冬季,硝石呈白色,很像白霜,味道偏苦,硝石的學名叫「硝酸鈣」,硝酸鈣溶解在水中會吸收熱量,將溫度降下來,使水結冰,等到硝石完成它的任務後,就可以用結晶的方法提取它來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經過推廣以後,人們就不再眼睜睜地等待著,等待著冰藏的時候,就可以隨時製冰,隨時吃冰。

二,冰箱的原型——冰鑑

然後再談一談與冰不可分割的電器,那就是冰箱,難道在古代就沒有?的確,冰箱需要「電」才能工作,可古代沒有電,自然就不會有冰箱。古代人的智慧無窮無盡,為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就造出了冰櫃的雛形——冰櫃。早在戰國時期,冰鑑就誕生了,它是用青銅製成的容器,主要分為內外兩層,頂部有蓋,是用來製作原料的。一般情況下,人們把冰塊放在兩層之間的空隙中,然後把食物、水果、葡萄酒等放在裡面一層,再蓋上蓋子,就能保證食物不腐敗。

另一個更精巧的冰鑑被稱為「鑑缶」,它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專門用來盛酒的尊缶和鑑,它正好在鑑的正中央,並且方鑑上有鏤空的花紋,花紋正好能牢牢地套在方鑑的頸部。而且方書的底部還設有機關,能將尊缶穩定地固定在方書上,尊缶與尊缶中間有一層夾層,夏季可放冰塊,冬季可放熱水,均可達到保溫作用。

至明代,京城王公貴族已普遍使用冰鑑,但此時的冰鑑大多採用木質,原料為黃花梨木或紅木,冰鑑的兩側鑲以銅環,以方便運輸。在冰鑑裡面還有一個活動板,這個活動板可以隨時移動,天氣炎熱時,就可以把活動板拿下來,把一些時令水果和飲料放進去,隨時拿出來享用。

青銅冰沙古代人特別喜歡吃冰塊,他們不僅用冰塊冷凍食物和酒水,還用冰塊製作冰沙和冷飲,比較有名的是唐朝的酥山,這是一種冰飲,由酥和碎冰組成,先把冰打碎,堆成山的形狀,再加幾勺酥油,就很有效果了,相當於今天的冰淇淋。然而,酥油原料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成本較高,所以酥油山雖可口,但只有上流社會才能享用,那平民又該怎麼辦?與沙冰和冰凌相比,他們可以喝冷飲,冷飲的製作成本較低,除了用冰做,也可以用冰涼的井水代替冰,喝完後,整個人都是清爽而有營養的。

在北宋時期,許多酒館都有出售各種冷飲,如木瓜汁、糖綠豆、紫蘇飲等,這些冷飲都是以冰和水為主要原料,加上一些輔料製成,另外,每到冬天,人們還會把果汁、糖和果乾放入盛有水的盆中,再放入室外,讓它們凍結,最後儲藏在冰窖裡,直到來年夏天才使用。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如果沒有冰箱,食物不能通過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便捷的儲存食物,這會給生活增添許多麻煩。可是古代就沒有冰箱,人們該通過什麼來儲存食物呢?古代也沒有五彩繽紛的冷飲和冰激凌,他們在夏天又該如何解暑呢?圖片:古人吃吃冰鎮的葡萄水果劇照一、古代的冰文化其實,利用「冰鎮」來保鮮食物或是製作冷飲的方法,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冰文化就誕生了,人們會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再將冰塊儲存到夏天使用。
  • 古代沒有冰箱,想吃冷飲咋整?
    其實早在先秦時代,古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 古時沒有冰箱?那麼我們古人是如何來儲存保鮮食物的呢?
    1923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誕生,它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發明的,被稱為世界上第一臺電冰箱。現如今冰箱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了我們生活中電器的一部分,那麼古時人們沒有冰箱是怎麼儲存保鮮食物的呢?
  • 沒有冰箱,古人怎麼吃冰
    可讓人好奇的是,在古代,古人們夏天用的冰塊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早在先秦時代,古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舌尖上的那點事兒無疑是人們日常生活裡的頭等大事,日前,宅家多日的人們紛紛開始了各種各樣對美食的嘗試,然而,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在家待久了便極容易「坐吃山空」,那聰明的古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呢?本篇中我們將探尋古時的食物儲存方法,看看古人如何「秋收冬藏」。
  • 沒有空調和電風扇,炎炎夏日,古人避暑技術經歷了哪些發展?
    對於小夥伴來說,一年當中最為難熬的就是夏天,不斷上漲的溫度讓人一出門就能感覺到 "烤人肉"的香氣,屋子裡如果沒有空調、電風扇、冷飲這些"解暑神器",那會很難熬過這炎炎夏日。古人沒有現代這些高科技產品,那他們是怎麼度過夏天的呢?
  • 古代的冰箱。夏天的「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
    赤日炎炎,酷暑難耐,打開冰箱,琳琅滿目的冷飲美食,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消暑的美味,而且還包含著清涼和愉悅的心情。今人如此享受高科技帶給我們的幸福,那麼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古代,人們會享受到這些美味和幸福嗎?
  • 酷暑難耐,古代人沒有冰箱怎麼吃冰棍?
    於是我不得不陷入了沉思,對於現代人來說,夏天解暑降溫的方法還算多,可是在以前沒有空調、冰箱、冷飲、冰淇淋的時候那時候的人是怎麼過的呀?機智的古代朋友表示不用操心!他們當然也有一套自己的避暑措施。據我了解,最早的冰製冷飲就起源於中國。 古人沒有空調怎麼度夏?
  • 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現代有背心和空調,古代有什麼?
    導語:轉眼又要到了夏天,氣溫驟然上升,太陽又大又曬。適宜的溫度轉瞬即逝,夏天雖然美好,高溫和體感的溼熱卻不是那麼舒適。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大可以穿著短袖短褲躲進空調房或者買個小風扇來逃離炎炎夏日的"毒爪",但是在這些日常必備的夏日神器未被發明出來的古代,人們該如何抵抗這夏日高溫的折磨呢?相信你們也一樣會感到好奇古人有什麼奇思妙想助他們安穩度過炎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清涼著裝是必備說起古代,我們都會想到思想封建古板,著裝更是複雜莊重,規矩繁多。
  • 古代也有冷飲?酥山是高檔冰淇淋,酸梅湯流行一時
    不過,那個時候畢竟配料比較少,古人用冰的方式相對單調,多半是用來冰鎮果蔬或飲品。時間推移至唐代,冷飲變得更加精緻了。比如「酥山」,模樣跟現在的冰淇淋已經非常相近。它的製作方法要稍微複雜一些,先把牛奶反覆熬煮,再把浮在上層的固體物撈起來加工成酥。之後,把「酥」加熱變軟,容器底層先放冰,然後再把「酥」淋上去,製作出山巒的造型,放到冰窖冷凍起來。
  • 沒有wifi和空調的古人怎麼過
    如果要用三個詞來形容目前的心情大概就是熱化了熱si了好熱啊都說在夏天,我們的命是空調給的沒有空調=沒有活下去的希望炎炎夏日,現在的我們有冰箱,空調,wifi,冰激凌,雪糕,短袖T恤來應對苦夏。那麼在很久以前我們的古人又是怎麼熬過夏天的呢?中國漢族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漢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
  • 夏天高溫難耐,現代人有空調電風扇,古人用什麼方式避暑呢
    夏天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季節,有接天蓮葉的荷花,也有枝頭鳴噪的知了,人們可以顯示自己體態的優美,但是又免不了被高溫所擾,吃著冰鎮西瓜吹空調是很多人在夏天的標配,如今我們能夠享受的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在落後的古代,人們是用什麼方式避暑呢?
  • 古人夏天如何避暑?男性穿「吊帶裙」,皇帝住「水簾洞」
    這個段子就是我們現代人對夏天的期望,在一個恆溫16℃的室內,手機連上滿格信號的Wi-Fi,一邊吃著冰涼的西瓜,一邊刷著有趣的段子,人生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此。在我們享受現代避暑方式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疑問,古代人怎麼避暑?古代人沒有空調,他們會不會很可憐?在這裡江郎要和你說,你想太多了。
  • 古人是這樣製冰、保存冰的,竟然還能利用化學做冰激凌!
    隨著科技的發展,冰箱是我們每個人家裡的標配,隨時都能喝到冷飲、吃到冰棍,簡直香的一匹!也不知道古人有沒有冷飲喝,夏天不喝點冰的玩意兒,還能有啥意思!
  • 【河馬智生活】古人冷藏食物的方法,絕妙到你根本想不到.
    冬天的時候冷的盼望夏天,可是真到了夏天卻又.這麼熱的天兒,空調是必備的,除此之外在空調屋來杯冷飲那就真真是極好的。與此同時,我又在想,在冰箱出現之前,那時候的人們是不是不吃冷飲?又怎麼冷藏食物呢?要是在炎熱的夏天都喝不到一口冰可樂,那實在是太折磨人了。事實證明,是我們現代人想多了。
  • 不瞞你說,古人是這樣製冰、藏冰的...
    現在製冰塊很容易,可是在古代他們沒有冰箱,夏天用的冰塊是從哪裡來的呢?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 《延禧攻略》中的冰鑑原來就是古代版的「冰箱」,那冰鑑中的冰又是打哪來的呢?
    我們都知道,古人雖然沒有冰箱冰櫃,但夏天依然搞出來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冰品冷飲,那麼除了深挖洞、廣積冰這種原始方法,他們這些冰還能從哪來呢
  • 古人在沒有空調和電風扇是如何度過炎熱呢?看雍正的蓆子就能明白
    人們不禁開始懷念夏天,儘管炎熱酷暑,但空調和冷飲卻能解暑。想起這裡小編不禁發問,古人在沒有空調和電風扇的情況下是如何度過炎熱的呢?儘管遠古時代沒有空調,但它們卻有自己的方法,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方式。例如周王朝,貴族們會挖出巨大的洞穴,每個炎熱的夏天都會到洞穴裡來消暑。
  •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夏天是怎麼穿衣服的?要比我們想像中大膽
    但是在古代沒有空調、電風扇,他們又穿著裡三層外三層的長袍,不熱嗎?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古人一年四季都是寬袖長袍,但實際上並不是的,他們在一年四季都有想對應的服飾。到了夏天的時候,女子並非裹得嚴嚴實實的,她們就會換下沉重的衣物,而換上輕薄的紗衣,露胳膊露腿都是很正常的事,古人夏天的衣服其實種類有很多種,就來看一下古人夏天都穿什麼吧,比我們想像中大膽多了。
  • 古代南京人如何消暑度夏?博物館裡的這些「避暑神器」亮了
    古代南京人如何消暑度夏?青瓷冰酒器,沒有冰箱也能吃到冷飲現代常見的冷飲其實蘊含著悠久的歷史,冷飲起源於三千年前的商代。《楚辭·招魂》中早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證明春秋末期,冰鎮米酒已經在諸侯的宴席上屢見不鮮。觥籌交錯,冰酒佳餚,諸侯們夏季的生活也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