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化道內的正常代謝:
成人每日攝取鉀鹽2-4g即能夠滿足代謝之需。
K在食道中不吸收;
胃內有少量K穿過胃黏膜細胞;
小腸(主要是迴腸)吸收攝入K量的90%;其餘10%左右隨糞便排出體外。
K被吸收的可能機制:
① 腸壁細胞由受體調節的「鈉泵」主動轉運
② 直接通過小腸黏膜上皮細胞之間的連接間隙進入
③ K在空迴腸腔側細胞膜對K幾乎不滲透,入血機制是通過細胞旁短路吸收。
在各種消化液中,小腸液和血漿K濃度近似,唾液、胃液、膽汁、胰液中K均高於血漿。成年人每日消化液總量為6-7L,正常情況下消化液中的電解質幾乎全部重吸收,再加上攝入的電解質,消化道每日約交換K150-200mmol左右(空腸以上部位以排K為主,迴腸段以吸收K為主)。
消化道內K的正常代謝和K量的穩定是血漿K的起始因素,也是總體鉀量、細胞內外K量恆定在一定範圍的重要保證。
2、鉀在消化道內的吸收
鉀攝入之後不停的被吸收,吸收量與攝入量固然成正相關,但吸收入血的速度應該認為是比較緩和的。
有資料證明進食K後數小時當中,血K濃度變化並不大,並未見血K顯著增高的現象,這雖然與腎臟進行排K調節有關,其中也可能存在著一種腸道吸收K的緩調節機制,進食後大量消化液分泌也是這種緩調節機制的組成部分。消化液的K濃度經常高於血漿K的濃度就提示著這種調節機制的存在。有時口服補K的劑量雖然比較大,但對病員總是比較安全的,其道理應該也在於此。[1]
另一方面從臨床觀察又發現,胃腸道對K的吸收並非隨血K濃度高低調節其吸收量和吸收速度。在低血鉀時,消化道總體吸收功能常受影響,因此此時多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可以直接影響K的吸收;高血鉀時,腸道也並未因血鉀濃度的增高而對K不予吸收。[1]
正常人從食物中攝入的鉀在40-120mmol,變化較大。由於機體對鉀的平衡調控較好,血清鉀濃度不會改變:
當每日攝入鉀在15-20mmol時,經過4-7天後尿排出鉀才開始減少,此時體內缺鉀已達250mmol左右;
當每日攝入鉀1-10mmol時,尿鉀和糞便排鉀雖然有比較明顯的減少,但仍較攝入的鉀多,這種情況甚至能夠持續21天之久。[2]
1、無尿一般不補鉀,除非血鉀明顯降低(1日無尿血鉀上升0.3mmol/L)。[2]
2、常規靜脈補鉀方法是氯化鉀1.5g加入生理鹽水500ml靜滴,若氯化鉀濃度過高,因輸液時靜脈疼痛病人常不能接受;若需增加補鉀量又不能大量補液時,可同時加31.5%穀氨酸鉀(5.5mmol/g)10-20ml於同一液體中靜脈滴入。[2]
3、補鉀速度過快可發生高鉀血症,因輸入的鉀需經過15小時細胞內外才能達到平衡,4小時才能經腎排出,一般補鉀速度的限度為40mmol/h;(心臟術後出現心律失常)凡血鉀低於4mmol/L,應再補充高濃度鉀溶液,成人可在半小時內滴入氯化鉀1.0~1.5g,一般心律失常可以獲得糾正。[1,2,4]
4、若遇到缺K所致的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痺、腸麻痺等嚴重病情,表示體內缺鉀程度太重,補鉀量應大,速度也應加快,極限濃度可提高到1%KCl,但必須有心電圖監護觀察。[1]
5、病情嚴重,又限制補液時,可以在嚴密監視下,提高濃度達60mmol/L,此時需選用大靜脈或中心靜脈插管;(心臟手術)術前、術後大量利尿,往往低血鉀比較多見,一般應經深靜脈補鉀,濃度0.3%~3%不等,依據血鉀情況而定。[3,5]
參考文獻
[1]《鉀的代謝和臨床》馮連文主編41-43頁
[2]《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的判定與處理》張樹基羅明綺57-63頁
[3]《內科學》第五版864頁
[4]《心臟血管外科學》第二版蘭希純主編273頁
[5]《心臟外科學》吳清玉主編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