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不少人都把補鈣當成是預防骨質疏鬆的唯一措施,事實上,鈣攝入充足,同時補充足量維生素D幫助吸收,的確有助於幫助鈣吸收,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另外,對於在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表現的骨質疏鬆,及時進行骨密度監測、自測等有利於及時發現病情。
骨骼的健康主要看「骨量」,骨礦物質(鈣、磷等)和骨基質(骨膠原、蛋白質、無機鹽等是保證骨量的主要元素。
在30歲左右,骨量會達到一個高峰值。35歲之後,骨礦含量出現逐漸流失,骨量隨之減少,女性尤為顯著。所以骨量就像養老金,年輕時往裡多存點,等年紀大了才夠用。
研究證實,年輕的時候增加骨量10%,可將骨質疏鬆發生時間延遲13年。那麼應該如何從小多儲備骨量呢?鈣主要來源於乳製品,其他包括蔬菜、堅果、豆腐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鈣的攝入量要逐步增加,1~3歲每天700mg,4~8歲每天1000mg,18歲開始每天1300mg。如果孩子對乳糖過敏,可以使用鈣強化豆奶和酸奶。
我們知道維生素D是人體吸收鈣的重要輔助物質,它的最主要來源是皮膚受日光照射後合成。推薦每天9:00~10:00和16:00~17:00這兩個時間段接觸陽光,光線不會太強,對皮膚傷害小。
蛋白質也是骨骼生長的重要營養元素。雞蛋、大豆、豆製品、瘦肉、牛奶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另外每天攝入 5 份蔬菜和水果,以維持均衡飲食。適當的運動和營養攝入對於骨骼的成長是相輔相成的。建議5~17歲的青少年每天至少運動60分鐘,如跑步、打球、遊泳等。
一是量力而行。鍛鍊頻率根據自我主觀感受而定,以次日不感疲勞為度。建議每次運動時間控制在30~60分鐘,每周3~5次為宜。
二是運動量由小而大,循序漸進。經過一階段的鍛鍊,再根據各自的條件和習慣縮短或延長時間,或適當加大運動強度和運動量。
三是持之以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運動效果不明顯的。
四是自我保護。我們在鍛鍊過程中要注意安全第一,防止運動損傷或骨折的發生。
前面我們提到,35歲開始骨量開始流失。因此,我們從35歲就要開始注意補鈣,每日攝入鈣量為800~1200毫克(男性800毫克,女性1200毫克),另外飲食營養要均衡千萬別挑食。我們知道,骨質疏鬆的發生是無聲無息的,等到出現症狀時,常為時已晚。1.您的父母有沒有輕微碰撞或跌倒就會發生髖骨骨折的情況?
2.您是否曾經因為輕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會傷到自己的骨骼?
3.您經常連續3個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強的松等激素類藥品嗎?
4.您的身高是否降低了3釐米?
5.您經常過度飲酒嗎?
6.每天您吸菸超過20支嗎?
7.您經常患痢疾腹瀉嗎?
女士回答:
8.您是否在45歲之前就絕經了?
9.您曾經有過連續12個月以上沒有月經(除了懷孕期間)?
男士回答:
10.您是否患有勃起功能障礙或缺乏性慾的症狀?
如果上面任何一條問題的答案為「是」,就表明有患上骨質疏鬆的危險,但這並不證明受試者就患了骨質疏鬆症,是否患有這種病症需要進行骨密度測試來得出結論。
此工具基於亞洲8個國家和地區絕經後婦女的研究,收集多項骨質疏鬆危險因素並進行骨密度測定,從中篩選出11個與骨密度具有顯著相關的風險因素,再經多變量回歸模型分析,得出能最好體現敏感度和特異度的2項簡易篩查指標,即年齡和體重。
OSTA指數 =(體重-年齡)×0.2
結果小於-4,屬於高風險;
結果在-4~-1之間,屬於中風險;
結果大於-1,屬於小風險。
舉例說明,體重45公斤、年齡70歲的人,風險程度為(45-70)×0.2=-5,說明患骨質疏鬆症風險高。
通過上面的自我評估工具,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危險因素,如果存在這裡面的因素,建議到醫院檢測骨密度,然後到專科醫生就診,進行正規的進行骨質疏鬆的預防和治療。同時建議您也給給自己家裡的父母也做一個簡答的測評,如果家人也存在這些危險因素,建議儘早幹預治療。否則,等到父母出現疼痛,甚至嚴重的壓縮性骨折,不僅父母痛受苦遭罪,子女們也會付出巨大的經濟和精神代價。
來源:骨科大夫綜合編輯整理
圖片源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文章僅供參考和學習分享,不代表骨科大夫觀點
一切視患者自身情況和以專業醫生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