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指整個個體心理特徵,包括性格、氣質、才能、興趣、愛好以及智能的總和,主要反映在對生活的態度、意志行為的方式和情緒反應狀態等方面。
通常來說,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在幼年及成年早期。異常人格的產生常被認為與基因、家庭環境及早年境遇有關,通常認為它是一種功能性異常。自20世紀60年代起,人們已認識到癲癇患者可合併顯著的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好鬥、敵對、情緒化、易激惹、自罪、自責、依賴、偏執、粘滯和缺乏幽默感等。即使癲癇發作得到控制,人格障礙仍可長期存在,並嚴重影響癲癇患者的社會接觸、自我評價、生活質量以及認知功能。然而,目前臨床工作對癲癇患者合併人格障礙缺少足夠的重視,也缺乏科學的評估系統,對人格障礙可能的影響因素更是知之甚少。
我們採用艾森克人格評估量表發現,與健康人群相比,在癲癇患者中存在精神質及內向質人格障礙。可表現為孤僻、倔強,對周圍事物及人物缺乏關心及同情心;多性格內向,社交接觸減少。其中精神質人格的患者更容易出現精神樣的認知功能減退,在兒童中更易發展成為精神分裂症。
目前對癲癇患者出現人格障礙的原因尚未明確。顳葉癲癇患者是否較非顳葉癲癇患者更易出現人格改變尚存在爭議。也有學者認為癲癇患者起病年齡小、病程長、有癲癇家族史和癲癇持續狀態史、發作頻率高、抗癲癇藥物使用等均可能是引起人格障礙的相關危險因素。此外,對癲癇患者的歧視和社會恥辱現象,以及患者本身所承受的沉重社會心理負擔也可能是導致患者發生人格障礙的相關因素之一。鑑於上述各種因素十分複雜,且常相互影響,故目前尚缺乏統一的結論。
我們的研究採用彌散張量的方法,對癲癇患者的腦白質纖維進行研究。我們發現癲癇患者的精神質人格存在潛在的器質性異常。癲癇患者的精神質人格與雙側弓狀束、胼胝體前鉗、左側扣帶束的各向異性分數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呈負相關,且隨著癲癇病程及患者年齡的增加而加重。其中右側弓狀束是癲癇患者精神質人格的獨立危險因素。如下圖所示,精神質(P)評分越高、精神質人格越嚴重,弓狀束的損傷越顯著。
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種利用人腦中水分子彌散的固有方向性來測量腦白質完整性的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評估癲癇中白質纖維的微結構完整性。
當水分子不受約束時,分子的運動方向是隨機的。當運動在所有方向上均相等且不受限制時,這種彌散稱為各向同性。但是,腦組織的微觀結構形成了限制水分子運動的物理邊界,從而限制了彌散總量。在白質纖維的結構中,水分子的擴散在垂直方向上要比在平行於微觀結構邊界時受到更大的限制,這種擴散稱為各向異性。
各向異性分數(Fractional anisotropy,FA)是由於各向異性導致的彌散張量的量度。具有非常相似方向的緻密軸突的區域,擴散各向異性通常較高。FA值越高,代表了在相似方向上區域內的軸索越密集。當纖維受損時,由於可以在各個軸上自由移動,導致FA值的減少。FA的降低提示了軸突密度降低和髓鞘結構改變。
弓狀束是將顳葉和額葉後部相連的最長纖維,也是與顳葉相連的白質中密度最大的纖維。
額葉與顳葉均是控制人類的情緒和精神活動的高級中樞。弓狀束由顳中回和顳下回(BA 21、22、37)發出後,連接了初級運動BA4和運動前皮質BA6。其最大分支終止於額下回島蓋部(pars opercularis,BA 44),額下回三角部(pars triangularis,BA 45)、額下回的後部(BA 8、9)。另一部分纖維將顳上回(BA 41、42)的後部連接到額下回(BA 44、45)。
既往文獻報導弓狀束在複述等語言功能中的作用。我們的研究發現其與癲癇患者精神質人格獨立相關,提示弓狀束可能是潛在的結構性基礎。
癲癇患者合併人格障礙存在器質性基礎,早期識別及幹預至關重要。
原文刊載於:Seizure, 2011. 20(10): p. 741-747.
插畫/編輯:馬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