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當塗素以秀麗風光與人文薈萃名聞江南。自古以來,當塗一直流傳這樣一句口頭禪,「當塗小雖小,三塔兩浮橋」。這既是當塗縣城歷史悠久的見證,也是當塗人中的驕傲。
然而,積澱了深厚歷史底蘊的姑孰城內,不只有三塔兩浮橋,曾經還有著名的三寺兩座廟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化城寺
李白晚年可以說把當塗的風光遊玩了個遍,他所作的《化城寺大鐘銘》中所描寫的的化城寺坐落在當塗城西北隅(原縣人民醫院院址)。三國吳大帝赤烏年間,康裡國僧選場三處建佛場,一在秣稜長幹,一在海鹽金粟,一為姑孰化城寺,姑孰化城寺基址最廣。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南巡時,駐足於此,擴建二十八院。化城寺高閣偉樓,飛簷雕棟,雄麗壯觀。有鐘鼓樓、放生池、觀音閣、地藏殿等諸多勝景。唐天寶年間,僧升朝造舍利塔,主壇戒。宋代景德年間,化城寺改為萬壽寺。建炎中,金兵攻陷姑孰城,化城寺毀於兵燹。
南禪寺
在以前介紹當塗「九街十八巷」的那篇文章中,小編曾提到過其中之一的南寺巷,如今的南寺中路段,它因古有南禪寺而得名。
南禪寺位於城南(老團結街小學地址),南寺巷之名由此而來。據傳唐貞觀二年(628),民戶崔氏院中生有駢竹,當作佛門之兆,遂舍家做寺院,稱駢竹院。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改稱「報恩光孝禪寺」。乾道年間,僧景華重建殿堂樓閣。明崇禎六年(1633),大殿及宏音閣遭毀。清順治十年(1653),郡紳鍾鬥倡募重建大殿及大悲閣。清順治十八年(1661),僧大拯募眾金重修。解放後寺廢,並將縣學宮明倫堂高等小學遷至於此,為南寺巷小學,後改為團結街小學。
萬壽寺
宋代景德年間化城寺改為萬壽寺,建炎年間金兵攻陷姑孰,化城寺慘遭被毀,萬壽寺在城東選址重開山門(今實驗小學地址),今尚未查到始建時間以及詳細描述。
《當塗縣誌》和明《太平府志》中曾有提到,但見 」萬壽寺橋在萬壽寺山門內」 足以證明萬壽寺規模之大和歷史久遠。
夫子廟
舉手讓小編看看有多少人不知道當塗原有夫子廟,原位於縣城東南方向(原縣人民電影院),夫子廟又叫大成殿,明朝萬曆年建,是舊學宮一部分。
主建築大成殿為三大間,殿正中供至聖先師牌位,後面是孔子雕像。東配位是復聖顏子、述聖於思子;西配位是宗聖曾子、亞聖孟子。殿上方懸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奉頒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殿前露臺為石砌雕欄,臺下有四株參天古柏。
夫子廟東為學宮,民國25年(1936)縣誌稿記載:「西廡傾圮,泮池湮塞,龍門、宮牆、照屏俱廢。」 此後為體育場。建國初期,廣場南面設糧庫基地,以後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均先後遷此。1953年拆大成殿建電影院,如今電影院也已經拆除。
城隍廟
城隍廟坐落在縣城中(今解放軍八六醫院東),祀府城隍、縣城隍之神,每年春秋二仲同祭於山川壇。舊志曰當塗城隍廟始建於三國時期,是全國最早的城隍廟,新志否定了 「全國最早的城隍廟」 這一說法。
清康熙十一年(1672),鄉耆鮑一鰲重修,置儀仗滷簿,隔年興賽城隍會;二十年(1681)鄉耆金鏡等募捐買街南民房建戲樓1座;三十二年(1693)邑生張名著修建廟門3間,鄉耆張四聰捐建大堂前卷棚3間;鹹豐年間毀,同治五年(1866)邑人孫瀛洲倡捐重建後5間;同治八年(1869)曹本貴、朱士英等相繼募建閻王十殿、廟門、迴廊、廂房;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廟門、戲臺;光緒年間重修大殿,另置縣城隍廟,在府城隍廟東。縣令謝維喈倡捐新建後三進,中供神像,前進頭門各3間。民國12年(1923),邑人王大鈞重修並建卷棚,建國後,廢神祭活動,拆除廟內神鬼塑像。1953年兩城隍廟作為醫院庫房 。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