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塔兩浮橋,當塗城內這三寺兩廟,土著都不一定知道

2020-12-14 騰訊網

古城當塗素以秀麗風光與人文薈萃名聞江南。自古以來,當塗一直流傳這樣一句口頭禪,「當塗小雖小,三塔兩浮橋」。這既是當塗縣城歷史悠久的見證,也是當塗人中的驕傲。

然而,積澱了深厚歷史底蘊的姑孰城內,不只有三塔兩浮橋,曾經還有著名的三寺兩座廟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化城寺

李白晚年可以說把當塗的風光遊玩了個遍,他所作的《化城寺大鐘銘》中所描寫的的化城寺坐落在當塗城西北隅(原縣人民醫院院址)。三國吳大帝赤烏年間,康裡國僧選場三處建佛場,一在秣稜長幹,一在海鹽金粟,一為姑孰化城寺,姑孰化城寺基址最廣。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南巡時,駐足於此,擴建二十八院。化城寺高閣偉樓,飛簷雕棟,雄麗壯觀。有鐘鼓樓、放生池、觀音閣、地藏殿等諸多勝景。唐天寶年間,僧升朝造舍利塔,主壇戒。宋代景德年間,化城寺改為萬壽寺。建炎中,金兵攻陷姑孰城,化城寺毀於兵燹。

南禪寺

在以前介紹當塗「九街十八巷」的那篇文章中,小編曾提到過其中之一的南寺巷,如今的南寺中路段,它因古有南禪寺而得名。

南禪寺位於城南(老團結街小學地址),南寺巷之名由此而來。據傳唐貞觀二年(628),民戶崔氏院中生有駢竹,當作佛門之兆,遂舍家做寺院,稱駢竹院。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改稱「報恩光孝禪寺」。乾道年間,僧景華重建殿堂樓閣。明崇禎六年(1633),大殿及宏音閣遭毀。清順治十年(1653),郡紳鍾鬥倡募重建大殿及大悲閣。清順治十八年(1661),僧大拯募眾金重修。解放後寺廢,並將縣學宮明倫堂高等小學遷至於此,為南寺巷小學,後改為團結街小學。

萬壽寺

宋代景德年間化城寺改為萬壽寺,建炎年間金兵攻陷姑孰,化城寺慘遭被毀,萬壽寺在城東選址重開山門(今實驗小學地址),今尚未查到始建時間以及詳細描述。

《當塗縣誌》和明《太平府志》中曾有提到,但見 」萬壽寺橋在萬壽寺山門內」 足以證明萬壽寺規模之大和歷史久遠。

夫子廟

舉手讓小編看看有多少人不知道當塗原有夫子廟,原位於縣城東南方向(原縣人民電影院),夫子廟又叫大成殿,明朝萬曆年建,是舊學宮一部分。

主建築大成殿為三大間,殿正中供至聖先師牌位,後面是孔子雕像。東配位是復聖顏子、述聖於思子;西配位是宗聖曾子、亞聖孟子。殿上方懸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奉頒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殿前露臺為石砌雕欄,臺下有四株參天古柏。

夫子廟東為學宮,民國25年(1936)縣誌稿記載:「西廡傾圮,泮池湮塞,龍門、宮牆、照屏俱廢。」 此後為體育場。建國初期,廣場南面設糧庫基地,以後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均先後遷此。1953年拆大成殿建電影院,如今電影院也已經拆除。

城隍廟

城隍廟坐落在縣城中(今解放軍八六醫院東),祀府城隍、縣城隍之神,每年春秋二仲同祭於山川壇。舊志曰當塗城隍廟始建於三國時期,是全國最早的城隍廟,新志否定了 「全國最早的城隍廟」 這一說法。

清康熙十一年(1672),鄉耆鮑一鰲重修,置儀仗滷簿,隔年興賽城隍會;二十年(1681)鄉耆金鏡等募捐買街南民房建戲樓1座;三十二年(1693)邑生張名著修建廟門3間,鄉耆張四聰捐建大堂前卷棚3間;鹹豐年間毀,同治五年(1866)邑人孫瀛洲倡捐重建後5間;同治八年(1869)曹本貴、朱士英等相繼募建閻王十殿、廟門、迴廊、廂房;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廟門、戲臺;光緒年間重修大殿,另置縣城隍廟,在府城隍廟東。縣令謝維喈倡捐新建後三進,中供神像,前進頭門各3間。民國12年(1923),邑人王大鈞重修並建卷棚,建國後,廢神祭活動,拆除廟內神鬼塑像。1953年兩城隍廟作為醫院庫房 。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雲南旅遊|大理崇聖三塔寺的景色,真的很不一樣
    上一期小茹帶大家玩了歷史悠久的法真寺,今天這一期,小茹又找到了一個很好玩的地方哦,這裡可能會有很多小夥伴都知道哦!這裡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理崇聖三塔寺,這裡是大理比較好玩的景點之一,但是呢,可能這個景點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感覺比較枯燥的樣子,可能有很多小夥伴旅遊的時候就不那麼的想來,那麼小茹今天就是要去哪裡玩哦,有要上車的小夥伴嗎?
  • 佛都┃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初建於南詔豐佑年間(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後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現寺的壯麗古剎在鹹同年間已毀,只有三塔無缺地保留下來。塔以白灰塗面,每級四面有龕,相對兩龕供佛像,另兩龕為窗洞。塔內裝有木骨架,塔身內壁筆直貫穿上下,設有木質樓梯,循梯可達頂層,從瞭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全貌。塔頂有金屬塔剎寶蓋、寶頂和金雞等,底部鑲嵌著鐫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此為沐英後裔明代黔園公孫世階所書。
  • 當塗往事
    (十八)初中時我應該算作「學匪」    現在的流行詞「學霸」、「學渣」我都算不上。因為年級中有好多同學比我學習成績還要好,因此,我不是「學霸」;因為我各科成績基本都是優良,因而,我也不可能是「學渣」。    我除了學習成績優秀以外,就剩下調皮、淘氣、逆反、悶壞了。所以在老師眼中,我肯定不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所以,我自認為初中時我應該算作「學匪」。
  • 俗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寺、廟、觀、庵,有什麼區別?
    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準確嗎?寺、廟、觀、庵差別挺大的,雖然我們常把「寺廟」連著說,現在也經常以寺廟指和尚居住的地方,但在最初,寺廟根本是兩個概念,所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嚴格來說是不準確的。我們分別解釋一下,寺、廟、觀、庵的意思吧。
  • 寺、廟有什麼區別,「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準確嗎?
    小時候喜歡看電視劇裡的人物,會有人會兇神惡煞的對負債人說,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也就意味著討債的人要在人家家門口蹲著等著他回來。不怕他跑,因為即使負債的人跑了,討債人也可以去拿他的資產去抵押現金出來。負債人終究還是免不了一頓教訓的。
  • 在大理,除了蒼山洱海,崇聖寺三塔的魅力也值得感受一番
    西有蒼山十九峰如屏風聳立,東有250平方公裡的洱海像鏡面展開,山海之間田疇萬頃,白族村莊星羅棋布,崇聖寺三塔旅遊區,就座落在這如詩如畫的名山勝水之間。 三座塔變化中有和諧,對立中有統一,互相依襯,渾然天成,背後是終年積雪的蒼山,前面是碧波蕩漾的餌海,與「玉洱銀蒼」渾然一體,展現出一種自然、典雅的東方美。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正確嗎?寺和廟有什麼不同?
    小時候喜歡看電視劇裡的人物,討債人會兇神惡煞的對負債人說,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也就意味著討債的人不怕他跑,因為即使負債的人跑了,討債人也可以去拿他的資產去抵押現金出來,負債人終究還是免不了一頓教訓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兩者有什麼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弄清
    ▲雞但是禽類也是有講究的,如果隨便抓了一隻野鳥送給別人,一定要把鳥頭給擰過來,才能送出去,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它啄傷別人。但如果是自己家養的禽類,就不必這樣做了。所以大家都說「佛」的本意其實應該和「擰」字有關。
  • 寺和廟是一個地方嗎,有何區別?別拜錯了
    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總會到寺廟中燒香拜佛,寺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彙,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寺和廟似乎沒什麼差別,人們經常把寺和廟放在一塊兒說,比如有人會說去寺廟燒香拜佛了,這樣看來去寺裡燒香和去廟裡燒香似乎完全是一個意思,其實寺和廟兩者是有區別的,只不過現在的人沒有分得那麼清楚
  • 江南旅行:進入南朝「四百八十寺」第一廟——雞鳴寺
    所以南朝的寺廟很多,大部分都是用木材建造的。當然,大多數佛教寺廟都建在首都(現在,杜牧說是「四百八十寺」,後來在清朝,一個叫劉詩琪的好朋友寫了《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南京 )乃有七百餘寺」 。
  •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古代兩者可不是一種地方!
    後來佛法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歡迎,漢明帝便敕令興建專門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便將僧院命名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這裡的「寺」便是源自「鴻臚寺」的寺。後來隨著佛教的日益興盛,更多的佛法修行場所建立起來,皆沿襲了以「寺」命名的方式。最早的佛寺其實都是官家的講學之所,起教書育人的作用,並非只講佛法。
  • 杭州寶成寺:廟不在於大,有國寶則名
    對於隱藏在杭州吳山下的寶成寺而言,「廟不在於大,有國寶則名」,的確如此。杭州的寶成寺,雖然在吳山下,要找到還是挺難。老鄭去過幾次後,習慣從鼓樓出發,沿著十五奎巷一直往前,進入丁衙巷,再往前走約200米左右。地圖如下:進入丁衙巷後,到底怎麼走?
  • 寺和廟到底有什麼區別,一字之差竟有這麼大含義
    如果要說我們國家信什麼教派的最多,那大家肯定都會想到佛教,在封建社會,佛教已經在我們國家深入人心,因受上一輩人的影響,導致了現在很多年輕人也開始信奉佛教,那如果要說我們國家有多少座寺廟,肯定沒有人最多,畢竟國內有太多了,但對於寺和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字之差竟有這麼大含義。
  • 為何說北京是個佛系的首都,連深山裡都有1500年前的寺寺寺寺寺寺
    歷史在寺廟裡迴蕩除了北魏太武帝首次滅佛(445-446),從北周到五代大約四百年的時間裡,中原王朝曾三次打擊排斥佛教,幽州因其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三次「法難」均未波及(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堂,受原有格局限制而不建塔),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特色。
  • 寺、廟、庵……之間的區別原來這麼大,別再隨便亂叫了
    【寺、廟、庵……之間的區別原來這麼大,別再隨便亂叫了】第一個,「寺」在古代漢語裡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本義:古代官署的名稱。秦以官員任職之所,通稱為寺。如:大理寺。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倍受歷代王朝重視,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於統治,並且對民眾有教化作用,因此皇帝把教授佛法並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第二種,廟,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隨著佛教的傳入,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第三種,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現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廟。
  • 99%的重慶人都知道的華巖寺,竟藏著你不知道的風景
    接下來就跟著小編的腳步前往華巖寺一探究竟吧。 景區因寺而興,寺因洞而名 提到華巖寺就要說到它名字的由來,具有300多年歷史,以華巖洞著稱,先有洞再有廟。因山巖有洞有泉,下雨時澗泉從洞頂飛濺而下,狀如散花,故古人以「花巖」為洞名,而後依大老山建花巖寺。古時「花」和「華」通用,因而亦稱「華巖寺」。
  • 老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為何一個人不能進廟呢?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能流傳至今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有些俗語早已過時,但也有一些俗語依然值得今人借鑑。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中華名塔之八:大唐方塔我獨尊,大理崇聖寺千尋
    遊客的疑惑令我頗為不解,我仰天三聲長嘆,道出三處埋怨。 我之心事,欲付瑤琴,愁知音少。芸芸眾生,庸才多過英才。都說沒文化的迷信神鬼,有文化的尊崇權威。愛思考的愛引經據典,欠考慮的愛道聽途說。來膜拜我者,無知者眾多。只知有宋之大理國,不知有唐之南詔國,更況乎漢之益州郡了。
  • 寧波這座廟始建於晉,是全國唯一紀念梁山伯廟宇,知道的人卻不多
    寧波這座廟始建於晉,是全國唯一紀念梁山伯廟宇,知道的人卻不多,梁祝的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在我國家喻戶曉,在我國的許多地方被稱為良畜故事的發源地,也有關於良畜故事的遺蹟,筆者所在的寧波也被稱為「揚州」,並將當地的一個村莊直接命名為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