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酶對茶葉品質的研究進展

2020-12-23 騰訊網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應用於制茶工藝研究,為改善茶葉品質,許多學者在茶葉深加工中添加外源酶,酶具有專一性強,反應條件溫和,催化效率高等優點,在基本不影響其它品質的前提下利用外源酶製劑可有針對性地改善茶葉中某一特定物質的含量,進而提高茶製品的品質與產量。茶葉加工中常使用的酶有纖維素酶、果膠酶、蛋白酶及單寧酶等。

1

纖維素酶和果膠酶

茶屬於雙子葉植物,通常成熟的植物細胞壁由中膠層、初生壁及次生壁構成。其構成成分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及木質素。細胞壁降解酶系包括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三者皆為複合酶。將纖維素酶和果膠酶等用於茶葉提取中,可降解細胞壁中的纖維素和果膠等多糖,改善細胞壁的通透性,提高茶葉內含物的提取率。

纖維素酶是降解纖維生成葡萄糖的一組酶的總稱,是由許多具有高協同作用的多組分水解酶組成的。習慣上將纖維素酶分為三種,分別是外切型葡聚糖酶、內切型葡聚糖酶和葡聚糖苷酶。外切型葡聚糖酶主要是破壞纖維素的結晶結構,起水化作用。它作用於不溶性纖維表面,使纖維素結晶鏈開裂,長鏈纖維素分子末端部分游離和暴露,使纖維素易於水化。纖維素晶體結構被破壞後,內切型葡聚糖酶即吸附在纖維素分子上,從鍵的內部任意位置切開β-1,4-糖苷鍵,將纖維素分子斷裂為纖維二糖和纖維三糖等。最後這些被裂解產物纖維二糖、纖維三糖和其他低分子纖維糊精由β-葡聚糖苷酶分解為葡萄糖。

果膠酶是一類分解果膠的酶的總稱,是含有多種組分的複合酶。通常情況下,根據果膠酶作用的底物和方式,果膠酶分為果膠水解酶、果膠裂解酶、果膠酯酶和原果膠酶。

果膠水解酶的作用是通過水解作用使果膠中多聚半乳糖醛酸α-1,4-糖苷鍵斷裂,果膠裂解酶則是通過反式消除反應促使果膠中多聚半乳糖醛酸α-1,4-糖苷鍵裂解。果膠水解酶和果膠裂解酶統稱為果膠解聚酶,它們的分解效果在表觀上是一樣的,即都具有降解果膠糖苷鍵的作用,都能造成還原糖含量增高和黏度降低。果膠酯酶的作用是可隨機切除甲酯化果膠中的甲氧基,即從果膠的半乳糖醛酸聚糖的主鏈上脫去甲氧基,釋放出遊離羧基並產生甲醇。原果膠酶的作用是將原果膠有限水解,從不溶性的原果膠中釋放出可溶性的果膠。

許多學者將纖維素酶和果膠酶應用在茶葉提取工藝中,發現纖維素酶和果膠酶能有效提高茶葉內含物的提取率。楊文雄等、梁靖等、ChandiniSK等的研究均表明,使用纖維素酶或果膠酶處理茶湯,能有效增加茶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李鳳娟等利用纖維素酶進行低溫浸提,得到的水浸出物含量與無酶浸提相比更高。JaeHunKim等和汪珈慧等的研究表明,經纖維素酶處理後,茶湯中糖類、茶多酚、胺基酸、咖啡鹼、蛋白質等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果膠酶能水解茶葉中的果膠,破壞由蛋白質、茶多酚和果膠等化合物形成的穩定體系,使茶湯澄清。SandersonGW等和SaitoK等的研究表明果膠酶能有效改善茶湯澄清度,防止茶乳酪的形成。另外,Kinugasa等和SaitoK等發現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對茶葉增香也有一定積極作用。

2

蛋白酶

茶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使用蛋白酶將其酶解為胺基酸,不僅可以提高茶葉及茶葉蛋白的利用價值,還可以提高茶湯中胺基酸含量,改善茶湯品質。蛋白酶是水解肽鍵的專一酶類。按其水解多肽的方式,可以將其分為內肽酶和外肽酶兩類。內肽酶將蛋白質分子內部切斷,形成分子量較小的 和腖。外肽酶從蛋白質分子的游離氨基或羧基的末端逐個將肽鍵水解,而游離出胺基酸。蛋白質很容易與茶多酚發生絡合及沉澱作用,而酶本身也是一種蛋白質,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促進沉澱的產生,對茶飲料澄清度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酶與茶多酚形成絡合物後其活性也必然會受到抑制,影響酶的利用效率。

譚淑宜等的研究表明,在紅碎茶及綠茶提取液中分別添加0.8%蛋白酶時,胺基酸提取率分別提高196.8%和72.8%。鄭寶東等研究報導,經木瓜蛋白酶處理後,茶湯中氨基態氮含量增加13%~39%,且茶湯有明顯的鮮味感,改善了茶湯風味。蛋白酶處理還可以提高茶汁膜過濾通量,羅盈昌的研究表明,經木瓜蛋白酶處理後,茶汁的膜過濾通量提高了9%~10%。孫素的研究結果表明,微生物來源的蛋白酶分解茶蛋白的效果比植物來源的好,植物來源的木瓜蛋白酶容易與茶多酚起混,微生物來源的鮮味酶效果最好,對茶湯中水溶性蛋白和非水溶性蛋白都有較強的分解作用。

3

多酚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可以促使兒茶素類物質氧化形成茶黃素、茶紅素和其它氧化聚合物,同時伴隨兒茶素的氧化,胺基酸、胡蘿蔔素類等香氣前體發生偶聯氧化,產生各種各樣的香氣化合物。趙冰等研究結果表明,用三種外源多酚氧化酶對普洱茶進行酶促處理後,茶多酚、兒茶素、胺基酸、茶紅素、胺基酸等的含量呈極顯著下降趨勢,而茶褐素含量則呈極顯著上升趨勢。付贏萱等研究發現,在普洱茶渥堆發酵時添加多酚氧化酶,能顯著縮短發酵時間,製成的普洱茶在滋味、香氣等感官品質上基本具有熟茶的品質。

4

單寧酶

單寧酶全稱單寧醯基水解酶,它能斷裂酯型兒茶素中兒茶素與沒食子酸間的酯鍵或縮酚酸鍵並釋放沒食子酸,減少茶乳酪的形成,提高茶湯的澄清度並降低茶湯的苦澀味。

Takino等和Tsai等的研究結果均表明,單寧酶可以減少「冷後渾」現象,提高速溶茶的冷溶性。可口可樂公司利用單寧酶解決茶飲料的「冷後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單寧酶還可以改善茶湯滋味。曾洪濤等發現單寧酶能降低酯型兒茶素的含量,降低了茶的苦澀味。MinJerLu等在研究綠茶抗氧化性能時發現單寧酶處理組有更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這可能是4種兒茶素的抗氧化活性不同(EGC>EGCG>EC>ECG)引起的。

5

複合生物酶系的應用

武永福等將蛋白酶、果膠酶、纖維素酶三種酶進行復配,發現處理後的茶湯中咖啡鹼、茶多酚、水溶性蛋白質、胺基酸和水浸出物等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酚氨比有所降低。LehmbergGL等用單寧酶和纖維素酶、果膠酶和半纖維素酶組成的複合酶或者植物水解酶處理茶葉,得到的產品有好的酸穩定性、茶湯色和澄清度。細胞壁多糖組分除纖維素和果膠之外還有半纖維素,因此酶法提取時適當添加半纖維素酶更有利於細胞壁的破壞。ShinjiK等在茶葉酶解提取過程中加入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發現茶葉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且Brix值增加明顯。

(安根團隊摘自潘斐:酶和現代技術在普洱茶膏加工過程的應用研究)

相關焦點

  • 化學所在穀氨酸合成酶的生物電化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穀氨酸合成酶的生物電化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11-27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幾年來,研究人員關注基於生物電化學的原理,發展活體電分析化學原理和方法。一般來說,生物電化學分析性能(如靈敏度、抗幹擾能力等)取決於酶與電極界面的電子轉移過程。通過努力,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常見有機溶劑小分子的表面浸潤效應,通過調控酶和電極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優化碳納米管表面酶分子的取向,進而促進酶分子的直接電子轉移,有效促進了生物電化學催化的性能(J. Am. Chem.
  • [論文薦讀]乳品香精的研究進展
    綜合應用現代生物科技(酶法修飾和微生物發酵法)結合美拉德反應和前驅體香精技術,快速推進天然乳香型香味料研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風味天然感的追求趨勢和消費願望是長期的研究目標。以乾酪為例,探索乾酪微生物群的組成以及乾酪成熟過程中涉及的潛在分子機制一直是許多研究的主題。
  • 果膠酶
    許多黴菌及少量細菌和酵母菌都可以產生果膠酶,主要以麴黴和桿菌為主。果膠酶大致分為果膠水解酶、果膠裂解酶(PL)、果膠酯解酶(PE)和原果膠酶等,其中果膠水解酶又分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聚鼠李半乳糖醛酸酶(RHG)、阿拉伯聚糖酶、半乳聚糖酶、木糖基半乳糖醛酸酶等,由於人們對於PG認識最早、應用最廣泛,因此早先常被稱為果膠酶。
  • 華中農業大學茶學研究團隊在茶葉提取物抑制小腸糖吸收方面取得新...
    該研究在茶葉提取物抑制小腸糖吸收方面取得新進展。  茶葉作為三大非酒精飲料之首,具有抗氧化,抗癌症,降血糖,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種活性。課題組前期研究表明,在I型和II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綠茶和紅茶提取物均能發揮顯著的降血糖效果,且能夠抑制小腸上皮細胞中與糖吸收相關的關鍵酶Na+/K+-ATP酶的活性(Qu,2019)。
  • 研究鑑定一種RNA聚合酶II磷酸酶INTAC
    研究鑑定一種RNA聚合酶II磷酸酶INTAC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2:02:56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徐彥輝和陳飛課題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茉莉花茶香氣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另外,茶葉原料的季節差別,對茉莉花茶品質亦有影響,春茶比夏、秋茶好。2. 茶坯的幹度陳依穗等對茶坯的含水量與吸香的關係進行了寬範圍的研究,得出含水量10%~30%的茶坯窨制著香能力尚可,其中以 15%~20%的茶坯吸香效果最好。隨後的研究發現,茉莉花茶茶坯吸香可分為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
  • α/β-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體外多酶體系催化合成氨基葡萄糖研究獲進展
    傳統生產氨糖的方法中,甲殼素水解法環境汙染嚴重,易導致過敏反應;發酵法由於氨糖抑制菌株生長導致發酵產物為乙醯氨糖,需進一步酸解或酶解獲得氨糖。因此,亟須開發綠色、高效、一步法氨糖生產新方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體外合成生物學中心研究員遊淳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利用體外多酶體系生產氨糖的新型生物製造平臺。
  • 茶科普 | 茶葉中的多糖是什麼,有什麼功能?
    茶科普 | 茶葉中的多糖是什麼,有什麼功能?茶多糖的體外抗氧化實驗表現出明顯的清除DPPH自由基、羥基自由基和超氧化物自由基的能力,動物體內實驗中,茶多糖可以顯著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保護機體免受氧化應激損傷。
  • 黑茶的功能性成分及其健康功效研究進展
    黑茶的分類和不同黑茶的品質特點我們已在之前的推送中進行了概述,詳細內容請看往期推送「黑茶產地、花色品種和特點」和「我國不同類別黑茶品質差異的研究」。我國自古有粗老茶葉降血糖功效的記載,黃大茶的降血糖功效已被證實,同樣為粗老茶葉的黑茶具有相似的功能。Xu等以普洱茶多糖為原料,發現服用普洱茶多糖(20-40mg·kg-1BW)具有顯著的降血糖功效。茶多糖可能是主要的降血糖物質,但降低血糖的機理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 果實套袋對果實品質影響研究進展,看完之後,你就明白了!
    因此,探明果實內在品質和外在品質形成的機制,改進套袋技術以充分發揮套袋的有利影響,防止和減少套袋果實的不利影響,是目前果樹套袋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總結了套袋對果實內在和外在品質的影響,對其形成的機制進行探討和分析,以期為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和生產高品質果實提供依據。
  • 茶葉中咖啡因轉化為非刺激性茶氨酸的N9-甲基轉移酶的發現與鑑定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稀有茶樹Camellia assamica var. kucha (Kucha)中,咖啡因可以轉化為非刺激性苦茶鹼,苦茶鹼具有鎮定、抗抑鬱、提高記憶力等諸多優點,且不會像咖啡因一般,引起焦慮、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苦茶鹼合成涉及咖啡因在C8的氧化和N9位的甲基化。然而,其潛在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 華南植物園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六大茶類主要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較有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豐富,是該類茶較為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
  • 碳納米採暖北半球提高茶葉烘乾的品質節省成本
    在茶葉產地,尤其是雲南地區,茶葉烘乾選擇使用北半球V碳納米系統其相比傳統的燒柴、燃煤烘乾的茶葉,運用北半球v碳納米進行烘乾的茶葉品質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其口感更加清甜醇甘。
  • 《食品研究與開發》:微生物酵素的研究進展
    三、微生物酵素的相關代謝物質研究由於微生物作用,酵素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營養物質和活性成分。近年來對於酵素中的相關代謝產物的變化研究也成為熱點對象,比如各類酶、總酚、總酸、總糖、還原糖、有機酸、pH 值、總蛋白、總黃酮、胺基酸等物質,引起了科研學者極大的興趣,關於酵素中代謝物質的變化研究也是非常之多。
  • 茶葉品質新革命 華聯農業聯合筠連縣等三方研究出重大成果
    茶葉品質新革命 華聯農業聯合筠連縣等三方研究出重大成果中國茶稱為「國飲」消費市場巨大,但對於茶葉中農藥殘留問題也一直被社會有些誤解。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陳宗懋先生曾公開發表觀點,農藥殘留必須使用我國頒布的MRL(最大允許限量)標準來衡量,農殘高於這個標準才能認為對食品具有安全風險。有農藥殘留不等於農殘超標,更不等於有害健康。
  • 茶葉可以放冰箱保存嗎?什麼茶葉需要進冰箱?
    茶葉可以放冰箱保存嗎?茶葉是可以放冰箱保存,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茶葉都適合放在冰箱裡。茶葉不同,儲存方法不同。哪些茶葉適合放在冰箱保存?最適合存放在冰箱裡的茶是綠茶,另外一些清香型烏龍茶也可以放進冰箱保存。
  • 茶葉化學成分——茶葉芳香物質的性質和特點
    一、茶葉芳香物質的一般物理特性茶葉芳香物質是多種不同成分組成的混合物,極易揮發。對光、熱、氧氣極為敏感,容易轉化為其他物質或起氧化加成作用,使茶葉失去香氣。這也是茶葉需要避光、低溫、密封保存的原因之一。
  • 梳理綠茶功能研究最新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其製成品的色澤和衝泡後的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脂和減肥,對吸菸者也可減輕其受到的尼古丁傷害。綠茶是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綠茶是將採摘來的鮮葉先經高溫殺青,殺滅了各種氧化酶,保持了茶葉綠色,然後經揉捻、乾燥而製成,清湯綠葉是綠茶品質的共同特點。
  • 【2019年10期】黑麴黴作為分泌蛋白細胞工廠的研究進展
    黑麴黴作為分泌蛋白細胞工廠的研究進展[J]. 化工學報, 2019, 70(10): 3690-3703(浙江大學教育部生物質化工重點實驗室,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7)黑麴黴具有極強的分泌蛋白的能力,其分泌的木質纖維素降解酶、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廣泛應用於食品、飼料和生物技術等相關工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