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暴力是一種傷害,情緒暴力則是另一種傷害

2022-01-18 他心理


我們都渴望愛,而究竟什麼是真愛呢?

 

愛,是有耐心的;愛,不會對你強調耐心是什麼。了解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很重要。

 

耐心只有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才會展現出來,而由此你才能感受到它。

然而,當你在你的伴侶臉上看到一種表情寫著:「我對你很有耐心。」這可能是一個警示,暗示你正處在一段暴力關係中。

 

肢體暴力是一種傷害,情緒暴力則是另一種傷害。這些攻擊也傳達了含義。人們經常說,情緒暴力關乎的言語是:肥、醜、笨、懶……但重點其實不在於這些字眼兒上,因為一個在情緒上具有攻擊性的人不會總揮舞著言語的大棍子,反而是訴諸無跡可尋的言語毒藥。

 

事實上,他們可能會對你說出甜言蜜語,而且總是支持你身邊的事物。但他們潛藏的傷害會以一種細微的、狡猾的方式逐漸滲透。所以,這個影響是循序漸進的,而不像拳頭打在臉上那樣實在。

 

一位具有攻擊性的伴侶總會掌握大局,他們有著強烈的控制欲。他們也許會特別羞怯地與你分享一些明知會激怒你的信息。為了把重要事物的決定權攬在自己手上,他們也可能會提出合理的論點來說服你。

 

如果你擁有某種才華,或是天生就對於某項特殊技能很上手,而你的伴侶為此感到嫉妒,那麼他可能會以削弱它的消極方式來傷害你:一點兒也不提起你的才華,沒有絲毫讚美或支持。或許,他還會對你拋出一段看似微不足道卻又完美無瑕的批評。

 

當你們之間出現了必須經過討論才能解決的問題時,他卻選擇用沉默作為工具,讓你感到挫折或是難過,甚至故意勾起你的其他情緒,這也是另一種傷害的方式。

 

情感暴力是為了自己而採取的行為,那是一種破壞或動搖他人信心的過程。

 

具有攻擊性的人永遠不會改變。倘若一段關係中的某一方是這樣的人,尋求夫妻治療根本就毫無意義可言。心理醫生也許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說的可是非營利的事實:施暴者是不會改變他的本性的。

情況只會惡化。

 

人們之所以在暴力關係中不採取任何行動,理由就和他們維持愛人關係是一樣的:他們已經共築了一段人生,有小孩、有財務利益、有共同的嗜好,如此等等。

 

然而,也許最主要的原因只是在於,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對彼此的傷害。

 

當我們想到家庭暴力時,腦中浮現的會是一個強有力的施暴者和一個脆弱的受害者:具有雄性氣概的惡霸和弱勢被動的女子。你不認為這是你的情況,所以這不可能是你。

 

那麼,讓我從醫學角度出發,告訴你家庭暴力實際上是什麼樣的,也許會有所幫助。以下是來自全美家庭暴力防治熱線(National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的檢驗清單。你不妨自己問問看,你的另一半是否有以下情況:

 

  

家庭暴力發生時,你真的很難檢測到它,因為你覺得家庭暴力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你夠機靈也夠老練,絕不可能有和具有攻擊性的人相處一分鐘。這種想法更為荒唐:家庭暴力是下層社會的問題,只有在那些住在以鋁牆板搭建成屋子的家庭裡才會發生。

 

更何況,如果你受到了欺負,你一定會知道。

 

但事實上,有些事情就是太可怕而不可得知,太難承受而不可親見,太痛苦而無法理解,太痛心而無法面對。

 

你可能身處在一段暴力關係中,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是看不見暴力的真相的

 

有時候,真相必須被緩慢地抽絲剝繭,因為我們不可能一次抓住所有事實。或許有一天,你將有能力瞥見自己身處關係中的暴力問題。

假以時日,你就能看到更多真相。

 

因為如果你允許自己接受一丁點兒的真實,那困難的部分、晦澀的部分就結束了。最終,你將能夠看到其他餘下的部分。

 

此外,你愈是覺得自己不可能處在一段暴力關係中,就必須愈仔細地檢視你與伴侶的關係。不是因為你想要試圖看見不存在的危險,而是因為如果真有暴力存在,你會比其他人更有可能視而不見。

 

請注意,針對他種種的言行,你要問自己:「如果他對我的朋友說出這些話,我是否會覺得他不懷好意?」

 

試著真正地聆聽他人對你說的內容,試著像是第一次聽見它一般,試著看看這一番話是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操縱。

 

這是一張波譜。也許你的另一半不是完全的「具有攻擊性」,只是有一點兒控制欲。這種情況是很容易察覺的。

 

真正難以覺悟的是當你與一個火力全開的施暴者交往。儘管在其他人眼中,這個現象再明顯不過了,而對你來說卻還是如此難以明察,也許原因之一是缺乏對照。他們具有控制欲和攻擊性,但這就是他們啊。

 

如果你有小孩,而你的另一半對他們實施肢體上、心理上或是性方面的暴力行為,現在就立刻離開。


離開不需要勇氣。

離開需要的是愛。

 

作者:奧古斯丁·巴勒斯。節選自《如何生存的非生存能力》。

相關焦點

  • 被情緒暴力傷害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很多父母在情緒上來的時候,不管不顧地對孩子一通發洩,我們總以為發洩完就沒事了,卻不想這樣的情緒暴力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有太多孩子因為父母的情緒暴力而變得戰戰兢兢,膽小甚微。他們面對父母的情緒暴力,不敢還嘴,不敢反擊,甚至一個反抗的眼神都不敢有。知乎上曾有一個問答:那些長期遭受情緒暴力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她說,從自己記事起,總會無緣無故地被父母兇,甚至遭遇冷暴力。
  • 《西蒙的爸爸》:如何跳出「語言暴力」傷害下的情緒怪圈?
    不管哪一種形式的語言暴力,都是暴力,它對人們造成的身心傷害都是不可估量的,有些傷疤,會痛一輩子。所以,說話之前,請先三思。"從2017年開始,"語言暴力"這個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當時"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組委會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語言傷害""同伴暴力""運動度傷害"是當前亟待解決知的三大校園傷害問題。其中, 81.45%的被訪小學生認為,"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 暴力不僅是對肉體上的傷害,還包括語言傷害
    不管是哪個事件,受害人是男是女,我們能看到的共同點是受害人遭受了直接的肉體傷害。一個人在遭受肉體傷害的同時,往往還伴隨著語言暴力的傷害。肉體上的傷害容易治癒,而語言暴力造成心理上的傷害卻很難癒合。我們普通人在生活或者職場中,遭受語言暴力的機率要遠遠大於遭受肉體暴力傷害的機率。職場中,領導或者同事很容易成為語言暴力的施暴者;家庭中我們又很容易成為家人和孩子的語言暴力施暴者,同時也可能成為受害者。
  • 宋丹丹:「我生了個廢物」,父母的言語暴力,對孩子傷害有多大
    宋丹丹在鏡頭面前都這樣跟兒子說話,更別說私底下在家裡是以怎樣的方式教育兒子的,像她這樣詆毀孩子,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呢?2、言語暴力傷害孩子的心靈,並且很難治癒。肢體暴力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言語暴力傷害的是孩子的心靈;身體上的傷痕看的見,心裏面的疤痕往往容易被忽略。言語暴力是看不見的傷害,可能家長在盛怒之時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汙穢的語言脫口而出,直刺孩子幼小的心靈。
  • 親密關係遇到肢體暴力、情緒無常或言語攻擊等情況,需儘快解決
    親密關係中,對方一旦出現肢體暴力,尤其不止一次,比如2、3次的情況,必須要儘快停止交往。不能讓被傷害次數再增加。比如,對方情緒喜怒無常,今天好好的,明天就變臉。 或者和你說話時,總是貶損忽視,甚至不搭理你。並且試圖控制你的財產等,對你的家人也不尊重。 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數條時,就會埋藏肢體暴力的隱患。這時需要雙方溝通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 肢體暴力和語言暴力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聊聊言語暴力和肢體暴力。
  • 3 種常用的暴力溝通方式,你中招了嗎?
    有些問題似乎一直都在,總是溝通不到點子上,有種憋屈的感覺。有時候說著說著兩人還會吵起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啊?溝通,一個簡單的詞語,卻包含了很多的學問。在溝通中,語言的部分其實只佔到溝通內容的30%,其餘的還有我們忽視的表情,肢體語言,情境等。但是我們經常會使用暴力溝通的模式,這樣的溝通就變成了無效的交流。
  • 家庭暴力不止肢體暴力那麼簡單
    人們通常認為家庭暴力主要是肢體暴力,事實上,它可以是任何通過恐懼來施加權力和控制一個人的行為。家庭暴力行為的類型包括: 財務控制、跟蹤、言語暴力、心理/情感虐待、性侵害、生育控制、精神/文化虐待、損害個人財產、數碼及科技暴力和社交控制。
  • 如何應對「表白暴力」:當傷害以愛之名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種「表白中的暴力」。    表白暴力包括哪些行為?,這些行為很可能讓當事人產生恐懼、焦慮、抑鬱的情緒,嚴重的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這個時候,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標準:當你表達出自己的不滿和不適時,對方是否可以接納你的態度和情緒?  如果你明確向對方表達:你這樣讓我不舒服,我不喜歡,對方就停止了。那這就不是暴力。因為他看到和尊重你的感受,你們仍然是可以溝通的。
  • 關於性侵、暴力傷害未成年人,這組數據不容忽視……
    這份白皮書還介紹,近年來,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形勢不容樂觀,其中性侵害、暴力傷害未成年人,成年人拉攏、誘迫未成年人參與黑惡犯罪等問題相對突出。未成年人犯罪呈有哪些特點?——警惕!未成年人犯罪數量連續幾年下降後又反彈!
  • 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的英文是moral harassment,也就是指,對被害人的精神施加暴力,而使被害人的身心造成傷害的行為。肉體暴力之外的另一種暴力,學名精神暴力,小名"軟暴力"。這種暴力作為武器,代替不寬容的心將憤怒投射到我們身上,它不能夠把我們打得鼻青臉腫,但足以讓我們的心靈受傷。具體的行為有,言語的威脅,汙辱,誹謗中傷,無視,傷害自尊心等。
  • 精神暴力納入家暴範疇只是第一步
    反家暴擬將精神暴力納入家暴範疇,對家暴的範圍更加明確,這表明:反家暴不會再留死角了。  反家暴一直在路上。2016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今年1月1日,我國第一部關於預防、處置家庭暴力的綜合性地方性法規《山東省反家庭暴力條例》也開始實施。現在「廣東將精神暴力納入家暴定義」。反家暴的力量也一直在強大。這對於家暴受害者來說,意味著會獲得更多的保護。
  • 比起肉身的暴力傷害,這種精神「家暴」更需要我們警惕
    剛剛過去的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就在那一天, 一則與暴力相關的新聞震動各大社交媒體:美妝博主宇芽公開了一段自己經歷家暴的視頻短片。據最新消息,宇芽前男友已被行拘20日。男星蔣勁夫家暴女友、韓星具荷拉被男友暴力對待等,這類暴力新聞一直出現在公眾視野。
  • 家庭暴力有哪些表現形式?
    眾所周知,家庭暴力對受害者的傷害是巨大的。然而,家庭暴力的表現形式遠不止肢體暴力一種,施暴者可能會在精神、性、經濟等多個方面施壓,以實現自己的支配慾。遇到家暴,你該怎麼辦呢?【點擊下方小程序,直接諮詢法律問題】陸曉仁律師補充:身體暴力屬於比較直接的暴力行為,往往採取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一般會給家庭成員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結果
  • 你是否意識到,你正在經受情緒暴力?
    ,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肢體上的衝突,對方動手打你了,這就是暴力,其實,這只是行為暴力,你能很快察覺到。然而還有一些暴力,表面披著「溫柔」的外衣,讓你都不覺得自己被暴力了,甚至還認為對方是為你好,但你跟這個人相處的越久,就越會變得自卑敏感、小心翼翼,你的情緒狀態不由你做主,反而是受對方的言行所影響,這就是情緒暴力。
  • 姦:性別暴力傷害的文化符碼——他為她
    此時,「姦」字的象形表意的功能完全成為了負面文化功能,同時也成為了女性性別暴力傷害的政治符碼。 值得注意的是,「姦」字內涵的確立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候的中國傳統社會已經完全進入到到了農耕文明的父權社會。男女兩性的性別分工,加劇了女性社會地位的邊緣化。如果說母系社會中女性政治地位的彰顯賦予了她生命的尊嚴,那麼父權社會中的女性政治地位的邊緣化,則決定了她生命的艱難。
  • 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
    &nbsp&nbsp&nbsp&nbsp所謂「暴力等意外傷害」,綜合起來講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職工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的意外傷害,諸如廠區失火、車間房屋倒塌、高空墜物以及由於單位其他設施不安全等意外事故造成傷害情形。
  • 如何應對職場情緒暴力
    也許該反思的並不是「我是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我是不是在遭受職場情緒暴力?」職場情緒暴力有哪些影響?職場施暴者往往第一步是貶低受虐者,並讓所屬團隊確認這一點,等貶低成為事實之後,即可理直氣壯的殘酷對待受虐者,其他成員也會認為對方罪有應得。
  • 情緒暴力有多傷人?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通過進一步了解,發現這位朋友的伴侶長期施展「情緒暴力」,給她精神上帶來不小的傷害。這篇文章,將討論愛情中的「情緒暴力」的相關話題。教大家判斷伴侶是否存在「情緒暴力」,面對此種暴力我們該怎麼做。但情緒暴力常常披著「溫柔」的外衣,其隱蔽性常常不能讓人意識到這是一種親密關係的暴力方式。被此種暴力虐待的一方一旦沒有「自我感」,極容易受對方情緒、言語、行為、想法各方面的影響,並且以對方為核心,自我的行為都會變得小心翼翼。因此也就會產生「心累」的感覺。
  • 「新型家庭暴力」正在傷害你的孩子,比打罵更可怕,家長卻不自知
    執筆:筱沐定稿:筱沐你認為什麼才算家庭暴力?大部分中國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其實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家庭暴力,自己什麼行為對孩子算是暴力行為。所以,當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時,他們只能責怪孩子「沒出息」、「不聽話」、「啥也不是」,殊不知是自己的某些行為,對孩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