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斯特裡克蘭依然以我們崇敬的形象屹立於世界,因為他的精神永不滅,對藝術的追求、對現實的反抗精神依然激勵著欲望都市裡的每一個人。
「對於世界,我永遠是個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語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們交換的只是一點輕蔑,如同相逢在鏡子中。」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年代,卻有相同的境遇和感受,這是就是文學的力量。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依然時時處於被社會綁架的位置,覺得不被人理解,覺得世界冷漠得可怕,可是又有什麼關係?我們可能無法成為斯特裡克蘭,可是我們可以欣賞他,和他一樣永遠追求美。只要堅守我們心中的月亮,保留一份純真和自我,吸收月光的精華,心就會安靜下來。
但毫無疑問,斯特裡克蘭能義無反顧地選擇月亮。我們卻不得不在六便士和月亮之間抉擇、徘徊,我們確實很難做到斯特裡克蘭那樣純粹,我們被現實包圍,努力生活。考一個好大學,考研,找工作,晉級,十一點半搶最後一趟末班車回家,回家倒頭就睡,明天又是一模一樣的循環。
就算我們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可是我們仍然有掌控自己人生的權利,選擇自己的工作、孤身一人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做著不被人看好的事,以為自己追著月亮跑很勇敢,不料卻被現實碾壓成灰。但是,你知道這一切都值得。
於是辛苦的加班之後,獎勵自己周末和喜歡的人一起去看看夕陽;勞累了一天之後,悠然地放一首音樂,看完一本書;偶爾逃出家庭,和愛人來一次旅行;拿自己的工資,給自己報一個興趣班;又或許是在自媒體爆炸的時代,堅持更新自己最初的公眾號……
幸福是什麼,取決於你對生活的態度,月亮在你眼裡是怎樣的,也取決於自己。忙忙碌碌一天後,對明天依然有期待,內心覺得充實豐滿,你知道,你走的每一步,都離月亮越來越近。
我認識的一個學姐,雙一流大學畢業,又考了985的研究生,當時她在華為公司實習,實習結束華為願意讓她轉正,工資足夠她在上海過著小資生活。可是她拒絕了,她回到了那個貧困的小鎮,在政府基層工作,一個月拿幾千塊錢的工資。我們覺得她傻,覺得她大材小用委屈自己,曾經的高中老師問她:「那你曾經拼命讀書有什麼意義?」學姐說:「讀書本身就很有意義。」其實她根本就不在乎這些,她也不覺得所有人都想拼命在大城市紮根,考研究生就只是因為沒讀過研究生,想去體驗下研究生的生活,現在父母已老,弟弟尚在讀高中,她想回來陪陪家人。
周末的時候,我看見學姐開車載著他們一家人出去燒烤,她說今天特別開心。我經常看見學姐的朋友圈發些花花草草,陽臺上滿是盛開的鮮花,被她照料得很好。她的家鄉也越來越好,我知道,這肯定有她一份努力在其中。學姐很幸福,她過得透亮且充實,一直都很明白心中的月亮是什麼。生活啊,流言蜚語太多,從來都只有你說了算。
如果我們嚮往簡單幸福的生活,那就大膽放下功與名,像《小森林》裡的女孩一樣,認真對待每一份食物和陽光;如果我們追求自身價值的體現,那就努力向前衝,用青春的姿態博取一個美好的未來。世俗的框架太多,被規定的幸福太多,每個人都在告訴我們什麼是幸福,大量的信息衝擊我們的頭腦,給我們種種行為貼上標籤,好像不這麼做,不符合大眾,就是不對,就是怪異的。但每一種生活方式都不應該被詆毀,幸福從來都是只藏在我們心底。
故事的最後是斯特裡克蘭離開巴黎,去了人跡罕至的南太平洋島嶼,娶了土著姑娘愛塔為妻,與世隔絕,創下了不朽之作,臨死前,他讓妻子一把火燒掉一切……人生如夢,灰飛煙滅。他已經帶著他最珍貴的東西——自由與創作,其他的又何足掛齒……
斯特裡克蘭走了,卻也永遠活著。也許一個秋風沉醉的晚上,我們搖搖晃晃走在路上,滿地的六便士讓我們驚喜不已,別忘了,抬頭看一看,是因為月亮,這一切才得以照亮。
心,又晶瑩澎湃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