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提不起精神、回家窩在沙發不想動、運動一會兒就氣喘籲籲……這些信號都在提醒你:身體太疲憊了。
不少人用報復性睡覺來解救身體,但這可能並非最佳休息方式。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告訴你疲勞對身體的傷害,並教你一套休息法「對症」趕走疲勞。
受訪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 楊放如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許頂立
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楊慶國
身體疲勞可能招來3種病
疲勞分為病理性和生理性,其中生理性疲勞在人群中更為普遍,通常發生於中青年人群,一般由壓力過大、睡眠不足、不科學減肥等主觀原因及天氣、季節等客觀因素引發。
在病理性疲勞中,有一種最易被人們忽視的疾病,1987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將其正式命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一般來說,持續3~6個月不緩解的疲勞,並伴隨低熱或淋巴結腫大,或其他系統的紊亂或損害,可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侃表示,疲勞對人的影響通常分為兩個層次,輕度疲勞會導致身體不適和認知能力下降,重度疲勞可能造成心理問題和社會適應能力障礙等。
專家提醒,身體疲勞還應警惕以下幾類疾病。
心血管疾病
急性心梗、心衰和早期動脈粥樣硬化常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容易疲勞、頭暈、頭痛、氣喘等症狀。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近日發布的研究也顯示,易疲勞人群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尤其是一些患者長期感到疲勞,但經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檢查卻無明顯心臟瓣膜疾病或心肌缺血,應由醫生進一步檢查診斷以明確病因。
糖尿病
幾乎所有糖尿病患者最初都會感到疲勞乏力,但這種早期症狀常被忽略,誤以為是生活壓力大、工作太累等原因造成,導致很多人的血糖未得到及時有效控制。
因此,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疲勞、乏力症狀時,一定要警惕糖尿病,儘早到醫院就診。
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美國「癌症網站」2016年總結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等機構的研究數據後提示公眾,睡眠、休息充足的情況下,仍長期感覺疲勞的人群,需要警惕癌症、貧血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3種累各有「最佳休息法」
人體的疲勞是逐漸累積的。日本心理諮詢師將疲勞分為3個階段,呈逐漸遞進趨勢:
第一階段,身體覺得累,失眠、食慾差;
第二階段,逃避負擔、倦怠、煩躁、身心易受傷,但外表可能看不出;
第三階段,心情憂鬱不安、易過度自責,身體無力,像變了個人。
針對疲勞,選對休息方式很重要,不是所有人都能用悶頭睡覺、大吃一頓、去KTV等遊樂場所來緩解的。
正確且有效的休息方式,能讓人放鬆緊繃的神經或肌肉,重新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和學習。
生活中有3種人最容易感到疲勞: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過度思慮焦慮者,各自需要的休息方式是不同的。
體力勞動者
睡一覺最適用
好好睡一覺是大多數人採用的休息方式,對於睡眠不足和體力勞動者尤其適用。
這類人群的疲勞主要由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引起,應採取「靜」的休息方式,睡眠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把體內堆積的廢物排出去。
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躺一會兒,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鬆後,再起來活動。
腦力勞動者
多換換腦子
這類人大腦皮層極度興奮,身體卻處於低興奮狀態,所以睡覺緩解疲勞的作用不大。他們需要的不是通過靜止恢復體能,而是找個事放鬆神經。
大腦皮質有100多億神經細胞,以不同方式排列組合成聯合功能區,這一區域活動時,另一區域就休息。這種活動內容的轉換,可以是上午寫文案,下午給盆栽澆水;也可以是腦力勞動間的內部轉換。
腦力勞動者的疲憊主要來自對一成不變的厭倦。以「做」解決「乏」,用積極休息取代消極放縱,多嘗試哪種方法讓自己最放鬆。
比如,用看2小時小說代替去KTV唱歌;找一條從沒去過的街道遛遛彎,發現城市的新鮮處;學習一項新技藝,如彈琴、打鼓,每周末練習1小時等。
過度思慮者
學會放鬆
這類人工作壓力不大,事情也不多,內心卻總感到焦慮不安,時間長了也讓自己「心累」。建議通過休息提高注意力和對情緒的控制力,改變認知,久而久之還能改善免疫力。
正念呼吸。在安靜的環境盤腿坐,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聚焦注意力。無論做什麼,都要把注意力放在上面,比如走路時感受手腳的動作。
學會放空。每天用10分鐘到半小時,放下肩負的所有社會角色,做一個「空杯」。去曬太陽、草坪上呆坐、畫畫填色、打鼓等。
黑白分明法。白天無怨無悔、開心幹活,晚上養精蓄銳、安心睡覺。睡前寫下煩惱和第二天的計劃,閉眼後靜下心來,排除雜念。
4個部位「疲勞」要對症食補
一個上午盯著電腦、中午忙到不能按時吃飯、開會講到口乾舌燥……現代人的大腦、眼睛、胃、咽喉等器官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壓力,經常感到疲勞。其實,我們常吃的食物中就有針對每個器官的抗疲勞「神器」。
大腦:堅果、深海魚
一件事掛在嘴邊就是想不起來、提不起精神睜不開眼、心緒不安老想發脾氣……這些表現都是大腦要「罷工」的前奏。
歐米伽3脂肪酸是大腦自我修復所需的營養元素之一,讓信息傳遞更通暢。核桃、開心果等堅果以及三文魚、金槍魚等深海魚中富含這種物質,能為疲勞的大腦重新注入能量。
需要提醒的是,第一,堅果含油量高,每天的攝入量控制在一小把以內;第二,深海魚最好清蒸,少放油鹽,有條件者可以用它代替瘦肉,一周吃2~3次。
眼睛:枸杞、動物肝臟
用眼過度會出現眼睛乾澀、視物不清等表現。β胡蘿蔔素與葉黃素是眼睛的「救星」。
前者可以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這是視網膜必備的營養素;後者會轉變成玉米黃素,是眼底黃斑的主要色素,能避免眼睛受到紫外線的傷害。
枸杞在中醫裡就是很好的「明目之物」,從營養學角度分析,它富含β胡蘿蔔素,泡水喝就能發揮護眼功效。
動物肝臟也富含維生素A,每周攝入20~50克對眼睛具有保護作用。
胃腸:小米
不按時吃飯,胃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節奏,就會累,出現反酸、噯氣等症狀。
小米是養胃法寶,《本草綱目》認為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從營養學角度看,小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佔70%以上,經長時間熬製,部分碳水化合物糊化,便於消化。
小米粥一般溫吞柔和,能促進胃部血液循環,讓胃舒服。粥上浮著的一層黏稠物俗稱「米油」,也能起到保護胃黏膜的功效。養胃還要飲食清淡、少油膩、少吃刺激性食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餐,細嚼慢咽。
肌肉:生薑、櫻桃
坐久了,難免渾身肌肉酸痛,這主要與乳酸和組胺的生成有關。組胺是一種炎症因子,而肌肉等軟組織的感受器對此類化學物質的刺激敏感,會產生抽搐、疼痛等。
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發現,生薑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能夠緩解肌肉酸痛。還有一項研究發現,櫻桃含有的花青素等生物素可促進血液循環,對消除肌肉酸痛十分有效。
因此,肌肉累了,不妨喝點薑糖水,吃些櫻桃。運動後肌肉酸痛要注意飲食平衡。
嗓子:梨、白蘿蔔
說話多,導致嗓子乾澀、喉嚨沙啞,可用梨和白蘿蔔「救駕」。梨柔軟多汁,有清熱化痰、生津止渴等功效,生吃或煮水都對咽喉乾澀、癢痛、音啞、痰稠等有效。
白蘿蔔有消炎的效果,切片煮水能釋放出更多有益成分,可以緩解嗓子腫痛、嘶啞。
此外,蜂蜜、百合、橄欖等也對嗓子疼痛有緩解作用,另外還要避免過冷、過熱的食物。▲
本期編輯:張宇
看完了別忘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