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藍靛果 渾身是寶
藍靛果,學名藍果忍冬,俗稱山茄子,藍靛果喜冷涼、不耐熱,不畏零下40℃嚴寒,是典型的寒地樹種。5-6月開花,6-7月結果。
藍靛果渾身都是寶,果皮可以加工提取,果葉可以做成茶品,果實味道酸甜可口,富含花青素、有機酸、微量元素等物質,含有 18 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尤其是花青素含量約是藍莓的13倍,營養、醫療保健價值極高,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健康食品」。可生食,可釀酒、做飲料和果醬,可以開發出上百種產品,包括藥品、保健品、糖、酒、化妝品、飲料等,是近年來國內外發展迅速的珍稀食用漿果,被稱為新興的「第三代小漿果之王」。
藍靛果產業 利國利民
藍靛果的發展,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偉業,它可以為農牧民致富、生態環境整治、區域特色的產業化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藍靛果,是具有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的植物。與藍莓、樹莓等小漿果相比,具有栽培適應性廣、管理容易、不需要埋土防寒、沒有病蟲害等優點。藍靛果具有極強的抗寒和抗晚霜能力,在我國最北部的大興安嶺地區,絕對最低溫度達-58℃的情況下仍可正常生長。
我國的藍靛果產地大多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內蒙古、青海、雲南等省區,那裡的農民增收手段有限,藍靛果是不錯的賺錢方式,按目前市場價格計算,種植藍靛果平均每畝土地可獲得純利潤3000元以上。如果農民在自己的耕地上栽植藍靛果進行退耕還林,還有可以拿到財政補助,是農村產業扶貧、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徑之一。
中國藍靛果 世界第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藍靛果原產地。20世紀80年代,黑龍江勃利縣在國內首先開展野生藍靛果人工栽培。東北農業大學從1999年開始在我國率先開展藍靛果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和利用等研究工作, 2011年選育出第一個藍靛果品種「蓓蕾」之後,在黑龍江省十幾個市縣建立了試驗推廣基地,目前推廣種植達到5萬畝,成為世界最大的藍靛果種植基地。
同藍莓相比,藍靛果產業起步較晚,但近幾年在世界範圍內呈現出迅猛發展之勢,在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已經有許多藍靛果加工產品上市。藍靛果產業的未來發展潛力在中國被越來越多的加工企業認可。目前漿果加工項目相繼落地黑龍江和吉林省,其中黑龍江省現有各類漿果加工企業近160家,年產值30億元。產品包括速凍果、果酒、果汁飲料、罐頭、果醬、果糖、果乾、花青素、保健品等十大系列100多個品種。隨著近年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健康市場強勢增長,花青素的加工廠家越來越多,2016年在哈爾濱建成了年產100噸國內最大的花青素生產企業。
鮮果經濟 效益顯著
藍靛果目前只在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波蘭、瑞士和我國黑龍江、吉林有少量人工栽培的鮮果銷售,國外市場價格為每斤5-7美元,而我國東北野生藍靛果在鮮食市場上每斤的售價為10-70元。加工企業收購東北野生藍靛果價格為8000-10000元/噸,人工栽培藍靛果的收購價14000-16000元/噸。藍靛果的濃縮汁國際市場價格達到每噸 5.5-7.0萬元。
漿果產業的下一個藍海
藍靛果因其果實中維生素含量顯著高於普通水果,胺基酸、糖類、果膠、礦質元素等含量也較為豐富, 特別是含有花青素等生物活性物質, 使其具有抗衰老、抗氧化、防癌、降「三高」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養顏、美容、抗疲勞等多種營養和保健功能。此外,它的果實中含有豐富的食用紫紅色素, 是一種良好的天然色素原料, 對人體無毒, 可用作食品添加劑, 在提高食慾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因此, 藍靛果忍冬的開發具有良好的前景。
由於產業起步較晚,藍靛果市場認知度不高,科研投入和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產業規模不夠大,產業鏈不夠完整,缺少市場化的系統營銷能力,限制了藍靛果產業發展的速度。機遇與挑戰並存,藍靛果作為一個亟待被引爆的漿果產業的潛質已經顯現。跳出傳統產業發展思維,引進新商業、新方法、新工具,一旦在我國推廣種植,形成產業化,佔領國內鮮食與深加工、醫藥保健及生態改善等領域內的市場份額,藍靛果產業將迎來大爆發,成為漿果產業的下一個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