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李先生:順記的雪糕呢,堂吃是用高腳玻璃杯盛裝,有雪球、冰沙、刨冰、冰飲等好多款式。
@84歲的譚姨:以前物質匱乏,吃冰是挺奢侈的一件事,所以到冰室吃雪糕是很時髦的,現在老了不宜多吃甜食,來這裡就吃粥和粉。
@「50後」JANET:以前物質匱乏的時候,小夥伴們一起去吃紅豆冰是一次奢侈的享受,後來到了70年代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當時一個月工資20元,因為我家庭經濟比較好,所以每個月發工資我一定會請小姐妹們去順記吃一杯紅豆冰,然後去河南洪德路的原河南電影院看電影。
@範女士:吃一個雪球就夠了,吃兩個三個簡直是要有負罪感的奢侈了。
@「50後」鄭女士:以前約會,看場電影,去冰室吃雪糕是最時髦的,人民橋走到海珠橋,然後再走回來,談戀愛就是雪糕電影加上壓馬路嘛!
在老街坊口中,廣州有「四大冰室」,包括順記、美利權、皇上皇、陽光這4家有50年以上歷史的老冰室。時至今日,「四大冰室」中,只有順記冰室是唯一一家堅持獨立經營的店鋪。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這四大老字號冰室。
順記冰室由廣東鶴山人呂順於上世紀20年代開設。起初,他因生計問題到泰國投靠姨媽,在那裡學會了製作熱帶水果口味的雪糕。回到廣州後,呂順當上小販,挑著雪糕到上下九一帶售賣,受到當時西關一帶富人的歡迎。攢夠了開店的本錢後,呂順便開設了「順記冰室」。其中,椰子、芒果等熱帶水果口味雪糕成為該店招牌。相傳西哈努克到廣州訪問時,也愛吃順記的椰子雪糕。
順記冰室的椰子雪糕和香芒雪糕
時光荏苒,隨著製造雪糕技術的發展和空調的普及,人們已經不需要專程到冰室吃冰,許多冰室迫於生計,開始轉型做茶餐廳。在順記,除了雪糕,現在還提供粥粉面飯等食品。來這裡消費的,除了一些懷舊的老街坊,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
美利權冰室也曾是廣州「四大冰室」之一,其間雖幾經易手,但仍留在北京路片區。目前,美利權冰室和太平館「合二為一」,屬於某飲食集團旗下。走進太平館西餐廳,富麗典雅的裝修頗有民國時期的韻味。
「這裡是繁華的市中心,當年不少年輕人都會選擇來這裡約會,吃吃雪糕,看場電影。如果當時也有朋友圈的話,到美利權吃冰絕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一位店員自豪地說。
如今,來這裡吃飯的食客都會在飯後點一份甜品,遠近馳名的炸雪糕是首選。「炸雪糕是用蛋糕包住雪糕,最難的是要控制好油溫和時間。」製作雪糕的師傅說。據了解,美利權冰室的炸雪糕內冷外熱,口感獨特,濃鬱的奶味與蛋味混合著果粒清香,是一種很特別的享受。
美利權冰室的炸雪糕
提起皇上皇,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腊味」。的確,皇上皇作為老字號,在廣州開設了多家售賣廣式臘腸的分店。不過,走進位於上下九步行街的皇上皇門店,在掛滿臘腸的店面中,竟然還有著「用餐請上二樓」的指引——皇上皇冰室原來「藏身」此處。
「想吃什麼?雪糕、腊味飯都有。」店員熱情地向顧客介紹。為何腊味店會開冰室?原來,春夏季節多雨無法製作腊味,上世紀40年代,當時皇上皇的老闆謝昌想到在這段時間把腊味店改為冰室,售賣雪糕冷飲維持生計。結果,這個大膽的創新頗受市民歡迎,皇上皇便延續了開冰室的傳統。
越秀區起義路曾有一家名為「陽光香肉美食家」的店鋪,這家賣「香肉」(即狗肉)的店鋪就是陽光冰室的前身。令人遺憾的是,曾與順記、美利權齊名的陽光冰室,現在已經不見蹤影。
該店的前身是創辦於上世紀40年代的「浩記冰室」,隨後「浩記」兼併了起義路一帶多間小食店,改名「陽光冰室」。1963年,陽光冰室兼併了大南路周邊多家香肉店,改名「陽光香肉美食家」,人氣頗旺。「店面靠近當時的廣交會展館,不少外國人都會過來品嘗。」在起義路附近長大的老街坊簡伯告訴記者。據街坊回憶,陽光在倒閉之前也賣過冰,香蕉船、椰子雪糕、水果刨冰等頗受歡迎。
著名美食家莊臣表示,傳統冰室帶著時代的烙印,是一種懷舊的符號,迎合了廣州人「不時不食」的態度(吃東西要應時令)。「在炎熱的夏季,識食的廣州人製作出各種消暑食品,大大豐富了『食在廣州』的內涵。冰室曾經遍地開花,適應了那個時代的需求。」
對於傳統冰室的消亡或「變身」,莊臣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手工雪糕是對傳統手藝的堅持,但現代做冰有了新技術、新模式,轉型或多元化經營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否則很難維持下去。」
來源:新華網廣東頻道綜合廣州日報、信息時報等
出品:廣東頭條編輯部 | 編輯:鮑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