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做溫暖的守「藝」人 把群眾期待的事幹實幹好丨...

2020-12-21 天眼新聞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場上,我有幸成為一名脫貧攻堅前沿戰士,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不讓一個貧困戶和困難群眾掉隊,讓每一個困難家庭都過上幸福生活,這是黨賦予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最大的心願。    我叫柳亮,2018年3月,受貴州省工信廳委派,來到兩百餘公裡外安順市普定縣黃桶街道鎮遠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前,房子被我租了出去,背上行囊,帶上希望,抱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奔向戰場,那時的我沒有經驗,只有滿腔熱情。    鎮遠村是貴州省三類貧困村,位於普定縣、鎮寧縣、六枝特區木崗鎮三地交界處,全村轄3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共960戶3323人,木拱河穿村而過,為村子增添了幾分靈氣。

  駐村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走訪」,我隻身一人沿木拱河道的小路上,道路兩旁都是參差不齊的茅草茬,還有幾顆零星的茅草隨風搖曳,一位年過五旬的老人走進了我的視線,她肩上扛著一捆茅草掃把,沿著趕場方向的大路走去……經過幾番打聽,穿過幾條小巷,終於找到了老人的住所,那是一處半邊平房半邊年久失修的木屋。那天,老人的兒子張波正坐在破舊的輪椅上整理手中的茅草。我了解到老人叫陶雨鳳,是村上長坡組最困難的貧困戶,張波2002年在外務工時因一次偶然的高燒未得到及時治療,導致下肢終身癱瘓,只能坐輪椅,養女張會在讀小學,主要靠低保維持生計,每逢趕集日都要把紮好掃把背到集市上賣,邊聽他說我邊謀劃著解決辦法,思考著他家亟待解決收入問題、住房問題和掃把的銷路問題。    我按照相關程序給陶雨鳳提供一個保潔員崗位,生活上有了保障,隨後為張波申請了危房改造,住房也得到了保障。    再次來到張波家,是為張波送一輛從民政部門申請的新輪椅,他依舊在整理茅草,我思量著發展掃把副業的可行性,這種傳統工藝的手工掃把,經久耐用,這個想法讓我連續幾個晚上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

  我謀劃著實施的方案,把發展掃把副業一事提上議程,但由於工藝水平存在差距,製作出來的掃把長短不一、粗細不均、參差不齊,品相不好必定影響價格,這是大問題。    為解決規格不統一、品相差距大的問題,我專門組織了一場鎮遠村「老手藝」民間手工掃把培訓會,請手藝最好的老師傅來規範工藝流程,手藝人各抒己見,經過研究商討,統一用料、統一規格,最後形成鎮遠村「老手藝」手工掃把製作流程,即選料、摔去籽粒、去掉葉鞘、按需分揀、平鋪壓軟、撣水潤溼、扎結勒緊、包紮柄頭、貼標籤,形成成品掃把。    我為「手藝人」採購了4種顏色的彩帶用於扎綁掃把,又買來3種顏色的布料用於包紮掃把柄頭,防止成品掃把在使用時扎手,並訂製了一千張「老手藝」標籤,我已經記不清到訪手藝人家多少次了,每隔幾天便去查看一下進度,指導他們規範製作。

  接下來的產銷對接是將農產品轉化為農戶利益的關鍵,為解決銷售問題,打消群眾的顧慮,我承諾為他們提供銷路。    在貴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支持和幫助下,採取服務上門、定期集中收購的方式解決掃把的銷售難題,為困難群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截至目前已集中收購三次,張波家增收三千餘元。    回望那段時光,或許是一個微笑、一個動作、一句話…都能從中體會出溫暖,當你給予了別人溫暖的時候,你也會得到別人的溫暖,我願意做一個有溫度的守「藝」人,把群眾期待的事幹實幹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梅世桂 整理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袁國彬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用辛勤換群眾深情 以實幹贏群眾真心丨水城縣以朵...
    我是肖春紅,2015年3月任水城縣以朵社區計生人口主任,2018年水城縣以朵易地扶貧安置點住武社區成立後,我來到住武社區任黨支部副書記。轉眼,兩年多過去了,在社區點點滴滴的經歷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和眾多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一樣,住武社區的群眾來自水城縣四面八方,人員結構複雜。為了把搬遷群眾服務好、管理好,讓他們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關心,我始終牢記黨員身份,積極發揮帶頭示範作用,不論是大事、小事、髒活、累活都親力親為,堅持做到用心聯繫群眾,用行服務群眾,用情感動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踏踏實實幹實事|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幹部餘桂蘭
    但是,我在心裡默默鼓勵自己:「你把他人放在心上,他人就把你裝在心裡,踏踏實實幹好每件事最重要」。於是,我暗下決心,先跟村民們成為朋友開始。於是,為了調動起村民的積極性,我每天早晨六點半,就開始出門打掃衛生,從村頭掃到村尾。特意選在村民們都早起幹農活的這個時間點,就是想用我的實際行動帶動和感化群眾一起改善村居環境,最後,隨著長時間的堅持,大家都紛紛自覺打掃起來。現在,我所負責的這個組的老人小孩都養成好的習慣,家家戶戶床褥疊放整齊,院子掃得乾乾淨淨。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我的扶貧故事」董明:為理想奮鬥是最幸福的事
    久場村離開陽縣城79公裡,近2個小時的車程,總人口1261戶5129人,現有貧困戶56戶185人。和很多貧困村一樣存在區位偏遠、產業不興旺、基礎設施欠帳多、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諸多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以心交心」 做服務群眾的好「女兒」丨長順縣...
    「以人心換人心」,只要你真心的為群眾好,就能得到群眾的認可!我叫陳容,是長順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的一名普通幹部,2019年4月積極響應全縣脫貧攻堅號召,經組織選派下駐到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廣順鎮高堡村攻堅隊。
  • 「我的扶貧故事」不懈努力才能贏得群眾的認可丨甕安縣永和鎮紅巖...
    我叫李躍富,2019年6月,經組織安排,我成為了甕安縣永和鎮紅巖村駐村工作隊網格員。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山路盤旋,我來到了將要開展農村基層工作的第一站紅巖村。沒有農村工作經驗,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茫然不知所措, 後來,在紅巖村田支書的引導下,我們來到了我的網格包保組(十二塔)開展工作,初步熟悉了我所接替的網格:19戶8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7戶28人。李躍富為群眾送去生活物資到了網格內,全是陌生的面孔,我開始了一家一戶走訪。在田支書的引導下,在筆記本上最短的時間把網格內的19戶農戶的家庭情況摸了個透。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黎平縣敖市鎮八開村第一書記陸文良
    我從2019年8月30日派駐敖市鎮八開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以來,帶頭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委、州委和縣委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各項決策部署,特別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策部署,能夠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出色完成各項駐村工作,受到村組幹部和群眾的好評。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兩年來,作為一名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在這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戰役中,堅持守好陣地,奮力衝鋒陷陣,雖然沒有幹出感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曾經歷的一件件小事,卻歷歷在目。當天群眾會的主題是由群眾提名低保戶名單,經過群眾的舉手表決,同意將木引二組胡亮友戶2人納入當年的低保保障名單。會議接近尾聲的時候,一老頭來到會場,開始義憤填膺的道:「我不同意,你們搞這個不合,你們這些幹部,哪樣貧困戶、扶貧政策,全部是拿給和你們關係好的、全部拿給你們的親戚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擔使命 真幫實扶助脫貧丨荔波縣朝陽鎮...
    在我看來扶貧道路上沒有捷徑,只有動真情、動真格、真扶貧、扶真貧,真抓實幹、才能開展好脫貧攻堅工作。  多措並舉,確保網格工作有序開展  在網格內積極宣傳黨的脫貧攻堅相關政策。為了使網格農戶了解更多的精準扶貧及惠農政策,我不斷加強政策理論學習,認真領會扶貧工作有關文件精神和相關知識,針對其家庭實際情況,根據致貧原因,重點宣傳相關政策,使其充分體會到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和惠農政策的優越性,確保貧困群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網格群眾能享受更多的惠民政策。   深入網格幫助農戶解決實際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擔當在身步履鏗鏘 恰似春風溫暖萬家
    2017年8月,習水縣溫水戰區副指揮長、習水縣法院院長陳旭,將院機關59名幹警調往溫水戰區脫貧攻堅前線,駐村入戶。貧困人口多、面廣、程度深,溫水戰區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而艱巨。法院幫扶幹警們耳聞攻堅拔寨的衝鋒號角,面臨夙興夜寐的扶貧工作,依然以法院人堅韌的身姿,踏下一個個鏗鏘有力的步伐,留下一段段溫暖人心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付真情、出真招,做好時代答卷人丨羅甸縣紅水河鎮...
    入戶走訪群眾人民的信任就是我們的責任。唯有實幹,才能不負重託。我深知作為一名駐村工作隊長肩上之重擔,打鐵還需自身硬,我首先內強自身素質。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學習原則,樹立謙虛好學的心態,講實效,努力提高創新能力。
  • 「我的扶貧故事」最可愛的人 最動人的事——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
    遇到有的群眾不配合工作,還要慢慢與之交談,三番兩次上門做思想工作,直到用真心打動對方為止,遇到不理解惠民政策的群眾,還要耐心與之解釋和宣傳惠民政策,確保政策知曉率過關。 最可愛的人 最感人的事人間自有真情在,雖是寒冬暖心甜。走村串戶的過程中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畫面,我想,只有他們才能撫平駐村幹部的心靈。
  • 「我的扶貧故事」讓選擇不留遺憾|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幫扶幹部...
    但是我在心裡默默鼓勵自己:「你把他人放在心上,他人就把你裝在心裡,踏踏實實幹好每件事最重要。」於是,我暗下決心,先從跟村民們成為朋友開始。於是,為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我每天早晨六點半就開始出門打掃衛生,從村頭掃到村尾。特意選這個村民們都早起幹農活的時間點,就是想用我的實際行動帶動和感化群眾一起改善村居環境,在長時間的堅持下,大家都紛紛自覺打掃起來。現在,我所負責的這個組的老人小孩都養成了好的習慣,家家戶戶床褥疊放整齊,院子掃得乾乾淨淨。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給我上了「難忘的一課」丨天柱縣竹林鎮地興...
    第二天,我帶著撲殺生豬隊上戶,李大叔是位老黨員,養了兩頭母豬。我說明來意,講了本村已有疑似豬瘟病例,還講了動物防疫法相關規定,必須撲殺病豬才能遏制疫情擴散、政府要作一定補償等。  李大叔:「我這豬根本沒病,從來也不發過病,你們扶貧幹部動員我們餵豬,現在又要殺豬,這是什麼政策,你們是何居心!」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做事事有果,用情感人人交心丨荔波縣瑤山瑤族...
    2015年,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貧困戶263戶1119人,貧困發生率88.6%。我叫莫文炯,五年前,單位要選拔一名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幹部到聯繫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作為一名黨員,我主動請纓,放棄朝九晚五的辦公室工作,投身脫貧攻堅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小棉襖丨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駐村...
    與群眾同吃一餐飯作為土生土長的侗家農村人,我對這裡的生活和人並不陌生,可真當面對駐村後的扶貧工作,起初我顯得手足無措,特別是面對村裡人遲疑的目光,壓力空前巨大。  「你一剛畢業的大學生,會做什麼?」「這麼細嫩的姑娘,也能搞扶貧嗎?」寨子裡對於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質疑聲不斷。給幫扶戶買鞋子褲子我深知只有自己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你好。
  • 「我的扶貧故事」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施秉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我叫廖芝武,今年是我來到甘溪鄉的第六個年頭。從產業單一到現在的一村一品,從沙石滿天到美麗鄉村,我參與到甘溪鄉「蛻變」的各個環節,看著日新月異的甘溪,我心裡非常自豪。2015年我來到甘溪鄉,發現全鄉以種植烤菸為主,產業結構單一。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感恩的話語讓我很欣慰丨天柱縣坌處鎮相柳村...
    在2019年8月的時候,我和村幹陪同鎮脫貧攻堅指揮部主要領導一起入戶到吳位金戶家走訪,發現房屋是剛建兩年不久,磚木結構,看起來像大戶,不像貧困戶,主要領導詢問了一下該戶情況,了解到該戶5人,一個老人,兩個殘疾人,一人讀書,一人打零工,當時掙點錢全部投入到建房裡面來了,家具不全,還有一些家具破損,經濟條件差,於是我跟主要領導匯報幫該戶申請臨時救濟,幫助該戶補全一些家具,第二天我便和村幹到縣城去幫吳位金戶購買新的家具和其他的生活用品來更換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丨荔波縣力書村第一書記韋紅姬
    2018年3月,我很榮幸到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力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奔赴村寨開展群眾工作。自己能夠成為全縣下派脫貧攻堅隊眾多隊員中的其中一員,深感榮幸與驕傲。從此,我踏上扶貧之路,承擔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 「扶貧故事」用環保人的堅守與執著幹好扶貧工作
    央廣網西安12月14日消息 在單位,他是業務能手、環保衛士,用心守護著長武的藍天與白雲;在村上,他是駐村隊長、扶貧標兵,用情謀劃著群眾的脫貧與增收。他就是鹹陽市生態環境局長武分局駐亭口鎮亭北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魏軍鵬。  「我也是農村出來的,我總想著能幫助群眾幹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