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場上,我有幸成為一名脫貧攻堅前沿戰士,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不讓一個貧困戶和困難群眾掉隊,讓每一個困難家庭都過上幸福生活,這是黨賦予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最大的心願。 我叫柳亮,2018年3月,受貴州省工信廳委派,來到兩百餘公裡外安順市普定縣黃桶街道鎮遠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前,房子被我租了出去,背上行囊,帶上希望,抱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奔向戰場,那時的我沒有經驗,只有滿腔熱情。 鎮遠村是貴州省三類貧困村,位於普定縣、鎮寧縣、六枝特區木崗鎮三地交界處,全村轄3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共960戶3323人,木拱河穿村而過,為村子增添了幾分靈氣。
駐村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走訪」,我隻身一人沿木拱河道的小路上,道路兩旁都是參差不齊的茅草茬,還有幾顆零星的茅草隨風搖曳,一位年過五旬的老人走進了我的視線,她肩上扛著一捆茅草掃把,沿著趕場方向的大路走去……經過幾番打聽,穿過幾條小巷,終於找到了老人的住所,那是一處半邊平房半邊年久失修的木屋。那天,老人的兒子張波正坐在破舊的輪椅上整理手中的茅草。我了解到老人叫陶雨鳳,是村上長坡組最困難的貧困戶,張波2002年在外務工時因一次偶然的高燒未得到及時治療,導致下肢終身癱瘓,只能坐輪椅,養女張會在讀小學,主要靠低保維持生計,每逢趕集日都要把紮好掃把背到集市上賣,邊聽他說我邊謀劃著解決辦法,思考著他家亟待解決收入問題、住房問題和掃把的銷路問題。 我按照相關程序給陶雨鳳提供一個保潔員崗位,生活上有了保障,隨後為張波申請了危房改造,住房也得到了保障。 再次來到張波家,是為張波送一輛從民政部門申請的新輪椅,他依舊在整理茅草,我思量著發展掃把副業的可行性,這種傳統工藝的手工掃把,經久耐用,這個想法讓我連續幾個晚上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
我謀劃著實施的方案,把發展掃把副業一事提上議程,但由於工藝水平存在差距,製作出來的掃把長短不一、粗細不均、參差不齊,品相不好必定影響價格,這是大問題。 為解決規格不統一、品相差距大的問題,我專門組織了一場鎮遠村「老手藝」民間手工掃把培訓會,請手藝最好的老師傅來規範工藝流程,手藝人各抒己見,經過研究商討,統一用料、統一規格,最後形成鎮遠村「老手藝」手工掃把製作流程,即選料、摔去籽粒、去掉葉鞘、按需分揀、平鋪壓軟、撣水潤溼、扎結勒緊、包紮柄頭、貼標籤,形成成品掃把。 我為「手藝人」採購了4種顏色的彩帶用於扎綁掃把,又買來3種顏色的布料用於包紮掃把柄頭,防止成品掃把在使用時扎手,並訂製了一千張「老手藝」標籤,我已經記不清到訪手藝人家多少次了,每隔幾天便去查看一下進度,指導他們規範製作。
接下來的產銷對接是將農產品轉化為農戶利益的關鍵,為解決銷售問題,打消群眾的顧慮,我承諾為他們提供銷路。 在貴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支持和幫助下,採取服務上門、定期集中收購的方式解決掃把的銷售難題,為困難群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截至目前已集中收購三次,張波家增收三千餘元。 回望那段時光,或許是一個微笑、一個動作、一句話…都能從中體會出溫暖,當你給予了別人溫暖的時候,你也會得到別人的溫暖,我願意做一個有溫度的守「藝」人,把群眾期待的事幹實幹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梅世桂 整理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袁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