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自貴陽市市場監管局的駐村第一書記董明。2017年9月,帶著組織的囑託和信任,背著簡單的行李,我來到了貴陽市20個特別困難村之一的久場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開始了駐村的歷程。
久場村離開陽縣城79公裡,近2個小時的車程,總人口1261戶5129人,現有貧困戶56戶185人。和很多貧困村一樣存在區位偏遠、產業不興旺、基礎設施欠帳多、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諸多問題。
用腳步丈量民情民意
數據的獲取方式有很多種,我選擇了最樸實的辦法,就是挨家挨戶走訪,我的足跡遍及全村19個村民組的各個角落。走到每個地方,我都要和村民攀談幾句,熟悉之後,村民們也都會熱情的和我打招呼,和我說說心裡的想法。
最紮實的走訪,才有最精準的幫扶。徐志國、李書國、付萬忠、楊滿忠等都是我經常走訪的困難群眾,也為他們落實了醫療、住房、產銷對接等方面的政策幫助。
「只有共產黨的幹部才會對老百姓這麼好啊!」主州組楊永會老人經常這麼對我說。前段時間,楊奶奶因不慎摔倒,膝蓋上被碰開了一條10餘釐米長的傷口。因為子女都在外地務工,自己行動不便,就沒有到村衛生室處理。
我在走訪時發現楊奶奶受傷並且傷口已經化膿,錯過了縫合的時機,於是馬上到衛生室買來了消炎藥、紗布、酒精等為老人仔細清洗包紮,並且隔三差五都會上門進行換藥治療,想不到曾經的外科主治醫師經歷在這裡派上了用場。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楊奶奶的傷口完全癒合,有恢復了行動。
用真情贏得接納認可
「我們進組路的堡坎塌了,影響了群眾出行,村裡面要想辦法解決啊。」「灌溉溝渠損壞了,我們要打田怎麼辦」......一個個的問題在這裡反映,一個個的問題在這裡解決。不管群眾提出的什麼意見,我都耐心聽取,認真記錄,合理的想辦法解決,不合理的作好解釋說明,認真踐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帶頭杜絕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樹立良好工作作風。
2017年以來,久場村共實施危房改造共71戶,透風漏雨整治27戶。村委會現在成了群眾最愛來串門的地方,連孩子們都經常來這裡找「董書記」為他們開展課外活動。正是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深情,也得到群眾的真心接納。
用實幹收穫理解尊重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產業扶貧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貧,為此,村支兩委與駐村工作隊通過多方考察及多次會議研究,初步形成了以發展食用菌為主導,精品水果、冷涼蔬菜等為輔助的產業發展思路。
3年來,在縣委、縣政府、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已成為縣裡小有名氣的蘑菇村。目前,食用菌基地已發展成為有1個生產車間、20個接種大棚、4個儲存冷庫,220餘個出菇棚成規模基地。基地現年產量600萬斤,產值1000多萬元,銷售覆蓋廣州、重慶、湖南、四川等地。同時,還輻射帶動高寨村、大衝村、牌坊村、槓寨村同步發展食用菌產業。
3年來,我們共向派出單位貴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及上級部門爭取資金近4000萬元,完成了2條主體公路30餘公裡的建設,新建組組通、機耕道、產業路等各類道路10條23公裡。此外,還實施了街道白改黑、排汙管道、排洪溝(生態河堤)、臺子田水庫人飲工程、電網改造、旅遊公廁、公共廣場等30餘個項目,諸多項目的落地讓久場村舊貌換新顏。
正是在將項目一個一個落實實施的過程中,我身體力行、不辭辛勞,白天「走幹講」、晚上「讀寫想」,打消了群眾認為的我是來「鍍鍍金」的想法,真正獲得了幹部群眾的理解尊重,工作幹起來更順暢了。
「心之所系是家國,情之所歸是圓夢。」久場村在一天天的發生變化,能夠在脫貧攻堅這樣偉大的事業中奉獻自己,為理想奮鬥是最幸福的事。(文/圖 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