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董明:為理想奮鬥是最幸福的事

2020-12-16 金臺資訊

我是來自貴陽市市場監管局的駐村第一書記董明。2017年9月,帶著組織的囑託和信任,背著簡單的行李,我來到了貴陽市20個特別困難村之一的久場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開始了駐村的歷程。

久場村離開陽縣城79公裡,近2個小時的車程,總人口1261戶5129人,現有貧困戶56戶185人。和很多貧困村一樣存在區位偏遠、產業不興旺、基礎設施欠帳多、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諸多問題。

用腳步丈量民情民意

數據的獲取方式有很多種,我選擇了最樸實的辦法,就是挨家挨戶走訪,我的足跡遍及全村19個村民組的各個角落。走到每個地方,我都要和村民攀談幾句,熟悉之後,村民們也都會熱情的和我打招呼,和我說說心裡的想法。

最紮實的走訪,才有最精準的幫扶。徐志國、李書國、付萬忠、楊滿忠等都是我經常走訪的困難群眾,也為他們落實了醫療、住房、產銷對接等方面的政策幫助。

「只有共產黨的幹部才會對老百姓這麼好啊!」主州組楊永會老人經常這麼對我說。前段時間,楊奶奶因不慎摔倒,膝蓋上被碰開了一條10餘釐米長的傷口。因為子女都在外地務工,自己行動不便,就沒有到村衛生室處理。

我在走訪時發現楊奶奶受傷並且傷口已經化膿,錯過了縫合的時機,於是馬上到衛生室買來了消炎藥、紗布、酒精等為老人仔細清洗包紮,並且隔三差五都會上門進行換藥治療,想不到曾經的外科主治醫師經歷在這裡派上了用場。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楊奶奶的傷口完全癒合,有恢復了行動。

用真情贏得接納認可

「我們進組路的堡坎塌了,影響了群眾出行,村裡面要想辦法解決啊。」「灌溉溝渠損壞了,我們要打田怎麼辦」......一個個的問題在這裡反映,一個個的問題在這裡解決。不管群眾提出的什麼意見,我都耐心聽取,認真記錄,合理的想辦法解決,不合理的作好解釋說明,認真踐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帶頭杜絕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樹立良好工作作風。

2017年以來,久場村共實施危房改造共71戶,透風漏雨整治27戶。村委會現在成了群眾最愛來串門的地方,連孩子們都經常來這裡找「董書記」為他們開展課外活動。正是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深情,也得到群眾的真心接納。

用實幹收穫理解尊重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產業扶貧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貧,為此,村支兩委與駐村工作隊通過多方考察及多次會議研究,初步形成了以發展食用菌為主導,精品水果、冷涼蔬菜等為輔助的產業發展思路。

3年來,在縣委、縣政府、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已成為縣裡小有名氣的蘑菇村。目前,食用菌基地已發展成為有1個生產車間、20個接種大棚、4個儲存冷庫,220餘個出菇棚成規模基地。基地現年產量600萬斤,產值1000多萬元,銷售覆蓋廣州、重慶、湖南、四川等地。同時,還輻射帶動高寨村、大衝村、牌坊村、槓寨村同步發展食用菌產業。

3年來,我們共向派出單位貴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及上級部門爭取資金近4000萬元,完成了2條主體公路30餘公裡的建設,新建組組通、機耕道、產業路等各類道路10條23公裡。此外,還實施了街道白改黑、排汙管道、排洪溝(生態河堤)、臺子田水庫人飲工程、電網改造、旅遊公廁、公共廣場等30餘個項目,諸多項目的落地讓久場村舊貌換新顏。

正是在將項目一個一個落實實施的過程中,我身體力行、不辭辛勞,白天「走幹講」、晚上「讀寫想」,打消了群眾認為的我是來「鍍鍍金」的想法,真正獲得了幹部群眾的理解尊重,工作幹起來更順暢了。

「心之所系是家國,情之所歸是圓夢。」久場村在一天天的發生變化,能夠在脫貧攻堅這樣偉大的事業中奉獻自己,為理想奮鬥是最幸福的事。(文/圖 董明)

相關焦點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用心用情——我的扶貧故事和感悟
    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正在開展的「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徵稿活動,就是為了提振全系統幹部職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資源文化,更好的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從6月15日起,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紅網張家界站開設【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專欄,以促進這項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小康 我來了|朱小康:為名符其實的小康理想而奮鬥
    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今天的中國,更多上升機會,更多保障依靠,更多成功路徑以及更多表達渠道。即日起,紅網時刻推出《小康 我來了》系列報導,走進身邊的「小康」故事。「關於改名字,對外稱是名不符實,其實真實的想法是,我知曉什麼叫小康,我要收斂鋒芒,激發內在動力,真正實現小康理想。」部隊服役 鑄就鋼鐵脊梁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國家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戰略,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小白」成為「行家裡手」丨甕安縣珠藏鎮...
    起初,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加上有些群眾不配合,且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兼顧本職工作?這樣的情況拷問著我......作為扶貧幹部,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記得第一次開展走訪,我全程處於「懵」的狀態,與幫扶對象交流更是「相顧無言」。
  • 「形式+內容+情感」,扶貧劇如何在石頭上開花?
    經過多方走訪、調研,《石頭開花》對準了扶貧工作中最難解決的十大代表性難題。從區域特點、貧困程度、難題類型等多維度切入,濃縮全國脫貧攻堅中的典型人和事。《最後的土房》單元,背包服務隊扶貧隊長彭莉臨危受命,接過大石村「打通最後一公裡」易地搬遷的動員工作,一顆真心全部用在為村民解決問題上,最終撬動釘子戶鄭守德,成為解決「易地搬遷離鄉難」問題的典範;《山那邊》裡為了遭受天災的石喊村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吃不了辣椒的第一書記關向明,為了融入當地,硬生生把自己變成了「辣椒先生」,點出在扶貧面前「城市幹部融入難」是必須要戰勝的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這是我從教12年以來的感悟。我叫祝國海,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的一名教師。  作為教育者,課堂內外我努力地走進學生和家長的心裡,而有幸參與脫貧攻堅戰,也依然踐行著教師的擔當。  而今,擔任扶貧工作,在走訪入戶中精準核實各項資料,在聯繫貧困戶中,儘自己力量為包保的精準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用心用情能為扶貧工作獻一份力我更是義不容辭。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在接下來的時間,我每天對網格內進行逐家逐戶的走訪,了解群眾家庭情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同時不定期組織召開群眾會,宣傳政策,聽取大家對我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慢慢的,大家都知道木引二組來了一個扶貧幹部,叫小簡,說話中聽。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做好「文軍扶貧」聯絡員丨荔波縣洪江村...
    看望慰問重病貧困戶(中)2019年1月,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任朝陽鎮洪江村第一書記。到洪江後,我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文軍扶貧」路子,積極呼籲社會各類「文軍」關注洪江、關愛洪江,紮根當地全心全力辦實事。  鞏固扶貧成效 文軍助力脫貧  雖然洪江村在2018年底脫貧出列,但底子薄,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我藉助自己多年在教育系統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充分利用「文軍」優勢,鞏固扶貧成效。  開展就業扶貧。
  • 就業的故事② | 李響的理想:扶貧先扶志!做自己熱愛的事,到最需要...
    在這個特殊的就業季,當豐滿的理想遇上些許骨感的現實,年輕的復旦學子做出了怎樣的選擇?當就業工作進入「關鍵衝刺」階段,復旦大學如何踐行「對每一名畢業生負責」的理念,千方百計促進畢業生穩就業、就好業?「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近日,復旦大學官微推出系列報導,關注疫情影響下這一特殊就業季中復旦畢業生的就業故事。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我見青山多嫵媚
    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正在開展的「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徵稿活動,就是為了提振全系統幹部職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資源文化,更好的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從6月15日起,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紅網張家界站開設【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專欄,以促進這項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在幫扶的道路上奮鬥出新生活、新希望丨荔波縣...
    接過錄取通知書一看,我也激動了起來,因為我深知這份錄取通知書來之不易。何思瑤在高二的時候因為家庭困難就輟學出去打工,後來通過之前駐村同事的幫助,她才重返校園,這份通知書是她夢想的延續,也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未來。隨後她對我說道:「慧姐,我還是繼續去打工吧,我不讀了,爸爸眼睛不好,媽媽也60多歲了,家裡沒有錢,我也不能再給他們添負擔了。」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我叫譚金龍,1994年出生,中共黨員,退役軍人,2018年參加工作,現為貴州省水城高速公路管理處紅果路政執法大隊路政員。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
  • 「我的扶貧故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丨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王明鳳
    我叫王明鳳,現任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2016年11月,組織選派我到倉更工作。從那時起,我正式加入脫貧攻堅一線戰場。4年來,參與和見證了倉更鎮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段時光裡有快樂也有辛酸,有成功也有失敗,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奮鬥旅程。
  • 「我的扶貧故事」最可愛的人 最動人的事——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
    我榮幸地投身到錦屏縣脫貧攻堅一線,轉眼三年有餘。三年以來,目睹了錦屏縣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要歸功於默默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幹部。脫貧攻堅戰 沙場初練兵2019年5月的一聲號響,錦屏縣脫貧攻堅發起了最後的總攻,我下沉到銅鼓村擔任網格員,開啟了「5+2」「白+黑」的漫長歲月。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丨鎮遠縣青溪鎮東門村駐村...
    我到東門村時,正是脫貧攻堅衝刺階段,我深感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和偉大意義,凡是參與脫貧攻堅的同事們幾乎都說扶貧工作的艱辛,我主動請纓要求參加這場無硝煙的「戰役」。  王先芝是東門村關井組村民,在一次入戶走訪時我認識了他,因之前長期在外,家中未接通自來水,室內環境衛生差,生活條件極不方便,我立即向政府匯報,及時為他申報了房屋透風漏雨整治,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時積極協調自來水公司解決自來水問題,又安排了臨時公益性崗位;為了進一步增加他的收入,我在附近給他尋找就業崗位,推薦他就近就業,幫助他有了穩定的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翻越千山萬水來扶貧丨興義市滄江鄉祭山林村扶貧...
    在農村出生的我,深知很多農村父老鄉親們的貧困現狀,在我讀大學的時候,父母就叮囑我說:「孩子,好好讀書,國家現在正在打脫貧攻堅戰,以後如果有能力一定要為咱們老百姓做點事!」 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畢業後一定要投身到脫貧攻堅工作中。
  • 「我的扶貧故事」劉振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
    我叫劉振偉,是紫雲自治縣火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7月,紫雲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進入衝刺階段,當時的我參加工作僅半年,火花鎮人民政府派駐我到九嶺村駐村擔任網格長,雖任重而道遠,但年輕人不服輸,不怕苦,不怕累。從此踏上扶貧路,成為一名光榮「扶貧人」。
  • 「我的扶貧故事」異鄉裡的扶貧情|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教師袁富巧
    我叫袁富巧,30歲,是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的一名教師,從雲南到六盤水,這是我在異鄉工作的三年,也是我參加扶貧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帶著滿腔熱情和理想,我包保慕尼克村沙地組四戶貧困戶,光榮地成為一名基層幫扶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